陈法哲学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乾坤父母说

这是许多易学家关于八卦、六十四卦起源的一种重要学说。

《说卦》云: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索,就是求,指揲蓍求爻而言,有爻方有卦。男女,指卦中之阴阳爻。

一 升降说

乾坤父母说至少可追溯到西汉的京房,京房曾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郭彧著《京氏易传导读·附录》,齐鲁书社,2002,第133页。荀爽继承京房以乾坤为阴阳运行根本的思想,创见性地提出了乾升坤降说。荀爽指出,乾坤两卦乃基本卦,此两卦的爻位互易,即乾卦九二居于坤卦六五爻位,坤卦六五居于乾卦九二爻位,此即乾升坤降。其结果形成坎离两卦,为上经之终;坎离两卦又相配合,则形成既济和未济,为下经之终。所以乾坤两卦爻位的升降乃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础。荀爽以阴阳爻位升降说解释乾坤、坎离、既济、未济外的其他卦。

荀爽指出,一卦之爻位升降,即可变成另一卦。“就占筮的体例说,荀爽从其乾升坤降说发展为卦变说,即某一卦通过其爻位的变化,可以成为另一卦。此说是《彖》《象》二传的爻位说,特别是刚柔往来说的新发展,也是本于《系辞》所说:‘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从上面所引的材料看,荀爽不仅以此解释卦爻辞和《彖》《象》二传文,还用来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在荀爽看来,乾坤两卦和二五两爻乃六十四卦的基本要素。乾坤乃众卦的父母,有乾坤方有其他卦,有乾坤方有阴阳之变易。”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1卷,昆仑出版社,2005,第229~330页。荀爽对《说卦》的乾坤父母说做了解释,认为乾坤两卦之爻位互易,则形成六子卦。虞翻推崇荀爽的乾坤升降说,使卦气说向卦变说演化。

由于荀爽在《周易注》中,并未明确定义什么叫“乾坤升降”说,因此,后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解。清代易学家惠栋在其所著之《易汉学》中指出,“《易》以阳在二者当上升坤五为君,阴在五者当降居乾二为臣。盖乾升坤为坎,坤降乾为离,成既济定,则六爻得位”。(清)惠栋撰《周易述·易汉学》上册,郑万耕点校,中华书局,2007。按照惠栋之意,乾坤升降仅发生于六画卦的二、五爻之间。其升降规则是,当二爻是阳爻而卦之上体为坤体之时,此第二爻当升至五爻之位;相应地,若第五爻为阴爻且下体卦为乾时,此阴爻当下降到二的位置。惠氏此论之根据有这样几点:一是认为乾坤是两个基本卦;二是认为一卦之刚柔爻有上下运动的特性,“而流动的趋向是达到离下坎上既济定即阴阳各正其位的状态。所以居六画卦上体的坤为了变为坎,下体阳爻二要升至五;居六画卦下体的乾为了变为离,上体阴爻五要降至二。”中国孔子基金会编《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第433页。此外,易学家普遍赋六爻变化予人格性,即认为五爻应是君位,应为阳爻处之;二爻所在位置为臣位,应为阴爻居之。清代易学家张惠言在《周易荀氏九家》中,对乾坤升降说有不同的看法。张氏超越荀爽等人,他认为所谓乾坤升降,不只发生在二、五爻间,一卦六爻都可升降。“乾六爻皆君,即卦中阳爻皆可视作乾;坤六爻皆臣,即卦中六爻皆可视作臣。乾升坤降的理论依据是阳性欲升,阴性欲承。”中国孔子基金会编《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第433页。很明显,张惠言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更能关注阴阳变化和联系的普遍性。由荀爽首创的乾坤升降说,对汉以后历代易学的影响巨大。虞翻的卦变说,正是在荀爽乾坤升降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 本体说

元代的萧汉中从体用关系论六十四卦的形成,即以乾坤及六子卦为体,其他卦为用,六子卦又以乾坤为体。故其关于六十卦起源的观点,可归结为“乾坤父母说”。萧氏说:


且圣人若何而分之?盖先分八卦,次分余卦附也。八卦之分若何?乾坤坎离四正卦也,当居上经;震巽艮兑四偏卦也,当居下经。八卦既分,余卦以次附焉,此两经所以分之纲领也。(元)萧汉中撰《读易考原》,载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小组编著《豫章丛书 经部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


乾坤坎离居上经,震巽艮兑统下经。以乾坤坎离为正,震巽艮兑为偏,亦可见萧氏是赞成先天易学的。萧氏说:


六十四卦之体,八卦之体为之也。每卦各具上下二体,则六十四卦,凡其一百二十八体。乾之体,十有六;坤之体,十有六;六子之体,合十有六;总为一百二十八体而成六十四卦,皆自八卦本体中分出而生者也。上经乾坤坎离之卦,下经震巽艮兑之卦,所谓八卦之本体也。其体分出互合而生五十六卦者,八卦本体之用也。或分出而生上经之卦,或分出而生下经之卦。(元)萧汉中撰《读易考原》,载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小组编著《豫章丛书 经部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


意思是,上经之三十卦,下经之三十四卦,皆由八卦之体用关系及分配所定。因此,上经之卦就可能移到下经,反之亦然。八卦体用关系即卦序之所由。

总之,萧氏认为,由八卦之体分出六十四卦之体,乾坤之体又分出八卦之体,六十四卦无非乾坤之体而已。“上经取阳升而上之义,下经取阴降而下之义。上经所以明易之阳体即乾之阳体也。下经所以明易之阴体即坤之阴体也。”(元)萧汉中撰《读易考原》,载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小组编著《豫章丛书 经部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这是对《程氏易传》附录“易上下篇义”的阐发。程颐云:


乾、坤,天地之道,阴阳之本,故为上篇之首;坎、离,阴阳之成质,故为上篇之终。咸、恒,夫妇之道,生育之本,故为下篇之首;未济,坎、离之合,既济,坎、离之交,合而交则生物,阴阳之成功也,故为下篇之终。二篇之卦既分,而后推其义以为之次,序卦是也。

……

卦之分则以阴阳。阳盛者居上,阴盛者居下。所谓盛者,或以卦,或以爻。(宋)程颐撰《程氏易传·附录·上下篇义》,载梁韦弦著《程氏易传导读》,齐鲁书社,2003。


可见,萧汉中和程颐均以乾坤为本体,为阴阳之根本,为六十二卦之父母。

明末清初的方以智继承了萧汉中的观点,其关于六十四卦的起源,也主乾坤父母说。明代的蔡清也以乾坤为体,坎离为用,论述六十卦的构成和顺序,实际上也主乾坤父母说。

关于六十四卦的形成,王夫之主乾坤并建说。


伏羲以八卦生六十四卦,而文王统之于乾坤之并建,则尤以发先圣之藏。(清)王夫之撰《周易内传卷六下·说卦传》,李一忻点校,九州出版社,2004。

……

伏羲平列八卦而乾君坤藏之象已著。文王并建乾坤以统易,亦善承伏羲之意而著明之耳。(清)王夫之撰《周易内传卷四下·既济》,李一忻点校,九州出版社,2004。


“乾君坤藏”,指《说卦》所谓“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王氏认为,“乾君坤藏”表示乾坤两卦乃六子卦之本源,而乾坤并建乃文王对伏羲画卦之理的阐发。王氏认为乾坤并建说由文王所创,因为他视《卦序》为文王所作。

具体言之,关于六十四卦的形成及卦序,王夫之有三种说法:其一是乾坤两卦变为六子卦,六子卦进而演变为五十六卦。其二是乾坤变为十辟卦,十二辟卦依据阳变阴合的原则演化为五十二卦,有异于汉易卦气说依据阴阳爻象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所做的组合。其三是乾坤并建,展开为八错卦,二十八综卦,共三十六象,六十四卦。以错综说解释六十四卦的结构,来源于来知德。王氏这几种说法皆是乾坤为体,以其余六十二卦为用。


以全易言之,乾坤并建以为体,六十二卦皆其用。……舍乾坤无易,舍象无爻,六爻相通共成一体,始终一贯,义不得异。(清)王夫之撰《周易内传卷六上·系辞下传》,李一忻点校,九州出版社,2004。


在王氏看来,乾坤与六十二卦相互蕴含。乾坤可以展开为六十二卦,六十二卦又各含乾坤。王夫之在《周易稗疏》中提出“卦各有六阴六阳”(明)王夫之撰,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周易稗疏》,《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1988。说,意思是,乾坤两卦外的其余六十二卦,都蕴含了乾卦和坤卦。这是其乾坤并建说的本意。

王夫之不赞成邵雍所谓文王卦位图,即不赞成《说卦》“帝出乎震”之说。他否认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乾坤巽艮为四隅卦。他说:“乾坤非隅也,行乎四维而各适有正也。震兑坎离非正也,受乾坤之化而各司一偏也。谓之正,谓之隅者,人之辞也。”(清)王夫之撰《周易内传卷六下·说卦传》,李一忻点校,九州出版社,2004。王夫之认为乾坤运行于四维之中,无往而不居正位。震兑坎离受乾坤之化而发挥其功用。所谓正、隅者,不过是人为的称谓。

黄宗炎断言邵雍的先天图式出于陈抟的道教炼丹术。他认为邵氏先天卦序横图,以加一倍法解释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形成,并非《周易》经传之原意。黄宗炎依《系辞》和《说卦》文,以重卦说解释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实主乾坤父母说。他说:“自有乾坤六子,以一卦为主,各以八卦加之,得三画,即成六画,得八卦即有六十四卦,何曾有所谓四画、五画之象,十六、三十二之次第也”,“四画、五画,成何法象?”(清)黄宗炎撰《图学辨惑·先天六十四卦横图》,载施维主编《周易八卦图解》,巴蜀书社,2010。意思是,《系辞》谓“兼三才而两之,故六”,《说卦》云“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都没有讲四画、五画。因此,邵氏所言纯为虚构,有悖于《周易》法则。

清初的毛奇龄提出“五易”说,以解释八卦、六十四卦的起源及上下经的构成,其论点可归结为“参天两地说”和“乾坤父母说”。“变易”,如乾变为坤,坤变为乾类。“交易”,如乾坤交为泰否,坎离交为既济、未济类。他认为此两易为伏羲之易,内容是解释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来源。“反易”,如屯卦倒转为蒙卦,咸卦转为恒卦类,又称为“转易”。“对易”,如上经需讼与下经晋明夷相对,上经同人大有与下经夬姤相对。此种相对,取上下体之卦象。“移易”,如泰卦三上爻象互易,阳爻往上,阴爻来下,则为损卦。否卦初四爻互易则为益卦类。“反易”用以解释卦序;“对易”用以解释六十四卦分上下经;“移易”用以解释卦爻辞。此三易为文王之易,即今传《周易》。毛氏的“五易”说,旨在反对邵雍提出的伏羲先天之易和文王后天之易的说法。

毛氏用“变易”和“交易”说,解释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来源。他说:


夫伏羲但画八卦耳,何曾画六十四卦乎?系辞曰乾坤成列,易在其中,则先画乾坤。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则次画八卦。又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则于是不在画也。第其所画而复配之为六十四卦而易象终焉。(清)毛奇龄撰《仲氏易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就画卦的程序说,毛奇龄采“参天两地说”,即伏羲先画三阳爻为乾,又画两地阴爻,效法乾三画为坤,三阴变一阳为震等。毛氏又以乾坤父母卦,解释六子卦来源。乾坤两卦交于六子卦,六子卦反交于乾坤,即得六十四卦。

毛奇龄和他的弟子李塨坚持认为“易有太极”章和“大衍之数”章都是讲揲蓍的程序,不是讲天地万物的形成。李塨指出,如果两仪是指天地,那么,由两仪所生的八卦又有乾坤,这就等于天地生天地了,自相矛盾。

李塨对邵雍和朱熹的画卦说提出了批评,关于八卦、六十四卦的起源,其主乾坤父母说和重卦原则。他对邵雍、朱熹画卦说的批评包含以下要点:依《说卦》乾坤父母卦说,圣人作卦之序,乾父坤母合生六子,未闻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等之序;“依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圣人画八卦后,因一卦而重以八卦,即为六十四卦,未闻再作六十四卦;依“兼三才而两之”,《周易》只有三画或六画卦,未曾有四画、五画之名;爻辞称一画为初,六画为上而不称六,表明卦画止于六,未曾有七画、八画以至无穷画之说;依《说卦》“帝出乎震”章,八卦方位为离南坎北,震东兑西,未闻有乾南坤北之说。“天地定位”章乃论八卦相错之象,非言方位。以离南坎北说为文王后天八卦,乾南坤北说为伏羲先天八卦,此是依《参同契》义以乱经等。可以说,这是对清初考据学派批评邵雍和朱熹画卦说论点的总结。其立论原则仍是依经解经,打击了邵雍和朱熹所谓先天易学。

李塨和黄宗炎一样,都认为邵雍所谓四画、五画说,违背了《系辞》《说卦》的“三才”之道,缺乏依据。一卦六爻所表达者不是别的,初、二爻为地,三、四爻为人,五、上爻为天,此即“兼三才而两之”。

陈法的乾坤父母说,具体体现在其关于文王卦位图形成的论述中。他说:


《羲图》以坤从乾,故《羲图》由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皆天理之自然,无一毫人为之造作;《文图》由一索、再索、三索而成,亦无一毫人为之造作。不然,则“乾父坤母”一节为赘文矣。(《易笺·论文王卦位》)


索者,求也,由乾坤而震、巽、艮、兑,也是阴阳相推的结果。这是继承朱熹的观点。


乾坤生六子,遂有“男女”“少长”之称,此皆文王玩《羲图》而得之者也。(《易笺·卷八·说卦传》)


意思是说,《文图》来自《羲图》,《文图》为后天之易,《羲图》为先天之易,《羲图》为体,《文图》为用。这是对邵雍在《观物外篇中》关于伏羲八卦为“易之本”,故为先天之学观点的发展。王畿也曾依邵雍之学,以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以体用一原说,解释先天和后天之卦并无时间先后关系。

陈法从体用、阴阳、刚柔几个方面,明确了乾坤父母卦对于成就万事万物之重要性。


坤之于乾,尤所当戒,“以大终也”,明其始终从阳也。阴之盛,则疑阳而战,其变,则从阳而终,代阳而终其事,则阳之功成而阴亦有终矣。故曰“以大终也”。夫乾坤,其体则天地,其道则阴阳,其用则刚柔,其分则尊卑,而其德则健顺,其在圣人至诚无息。(《易笺·卷一·上经上·坤》)


以天地为乾坤之体,以阴阳为乾坤之道,以刚柔为乾坤之用,以健顺为乾坤之德。而人得于天地者,则至诚不息之品性。这可以看成陈法关于宇宙本体论的基本观点。这是对张载取义说的继承和发挥,张载在解释乾卦时说:“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言天地则有体,言乾坤则无形,故性也者,虽乾坤亦在其中。”(宋)张载撰《横渠易说·乾》,《张载集》,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此是以乾为刚健之性,坤为柔顺之德,即取其刚健之义。陈法所谓乾坤之道、用、分、德等,均取乾坤之义。王夫之对乾坤两卦的解释,即以阴阳二气为此两卦之体,认为阳气主舒畅,阴气主凝敛。这是乾坤两卦的德性和功能。王夫之说:


乾者阳气之舒,天之所以运行;坤者阴气之凝,地之所以翕受。……惟其健,故浑沦无际,函地于中而统之,虽至清至虚而有形有质者皆其所役使,是以尊而无上,惟其顺。故虽坚凝有实体之可凭,而静听无形之抟捖,不自擅而惟其所变化,是山卑而不违。则于尊卑之职分,而健顺之德著矣。(清)王夫之撰《周易内传卷五上·系辞上传》,李一忻点校,九州出版社,2004。


王夫之关于乾坤德性和功用的思想,为陈法所继承和发扬。

关于易的起源和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除上述几种观点外,还有所谓“圣人设卦观象说”。不过,严格说来,这一学说主要是讲卦爻象和吉凶变化的,并不直接讲易的起源。《系辞》云: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例如,关于八单卦的形成,黄宗炎取《系辞》圣人观象设卦说,其以“文字说”解释卦象的结构,他说:


伏羲欲以文字教天下传后世,创为奇偶之画,使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象之在两间者,焕然移于方册之上,正所谓文字也。后圣师其大意,变成斜正纵横之状,而文字日增。是卦画者文字之根源,文字者卦画之支流也。八卦者,六书之指事象形,六十四卦六书之声意转借也。(清)黄宗炎撰《图学辨惑》,载施维主编《周易八卦图解》,巴蜀书社,2010。


意思是,伏羲创奇偶画,组成八卦之象,描写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因此,八卦之象即八种象形文字,此八种文字后来又演变为各种文字,即其所说“卦画者文字之根源”。黄宗炎在其《周易寻门余论》中以重卦为原则,根据卦爻的变化,详细论述了八卦所象征的八种文字。

黄氏以八卦象即古文字说,反对邵雍一分为二的画卦说,从而否定了邵氏伏羲先天卦序横图。其八卦文字说的意义在于探讨卦象和卦名的关系,以八种自然现象即以取象说解释二者的关系,为观象设卦说提供历史依据,表现出汉学家以经解经的风格。

关于易的起源,陈法也采圣人观象设卦说,如其解释圆图、横图和方图的形成时说:


天若自行泄露,以启圣人之聪明,于是圣人仰观俯察,近取远取,皆与河图契合。乃画而为卦,又因而重之,规而为大圆图,列而为横图,累而为方图,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画卦之本原,而《易》之所由作也。(《易笺·图说》)


此圣人,即伏羲,因而重之而为大圆图、横图和方图是文王,这是解释《系辞》“圣人观象立卦”说。陈法此说,严格而言,可归在“河洛说”中。

清代的焦循提出“旁通说”“相错说”,以旁通之卦和相错之卦的刚柔爻象相互交易为基础,认为八卦起于乾坤二、五爻互易,乃六十四卦的生成之本。正如乾卦《彖》文所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