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中国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中国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一 中国产业整体发展情况概述

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66年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坚韧、智慧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令人赞叹的“中国奇迹”。1953~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8.2%。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居世界第10位。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8%,增长速度和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均超过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韩国。GDP连续跃上新台阶,1986年超过1万亿元;1991年超过2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达到588019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2.3%。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首次突破60万亿元,以美元计,亦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同时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据有关预测,2014年日本GDP大约4.8万亿美元,不及中国的一半。我国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4年的46531元(约合7485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已由低收入国家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仍然落后于很多国家(见图1-1)。

图1-1 2010~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

产业结构的协调性逐步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66年来,我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并正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1952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1.0%、20.9%、28.2%。在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带动下,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迅速提高。197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变为28.2%、47.9%、23.9%。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工业结构由门类单一到齐全、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迈进。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发展呈现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新趋势。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

同时,我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趋势明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比1949年提高43.09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同比增加1.04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同时也低于世界城镇化率55%这一平均水平。

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了极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商品短缺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经过66年快速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不仅成功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1949年增长4.3倍。2014年粮食产量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产0.9%。2014年,谷物、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工业品供给实现了从严重依赖进口到满足世界需求的历史性跨越。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目前我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服务业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1953~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8.4%,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0.7%,分别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个和0.9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薄弱,严重制约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66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农业、能源、交通、邮电通信等领域的瓶颈制约不断得到缓解并形成比较优势。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防洪、防涝、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13年的6347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8万千瓦增加到103907万千瓦。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2013年,能源生产总量34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42倍,年均增长8.1%。交通运输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由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2013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3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3.7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公路里程(不含村道)435.6万公里,增长53.0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0.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沿海规模以上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72.8亿吨,比1985年增长22.5倍,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邮电通信业发展迅猛,现代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邮电业务总量从1949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84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7.0%。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达到122911万户。2014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0%,移动电话用户128609万户。多媒体通信飞速发展,互联网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末,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6.18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5.0亿人。2014年末,互联网上网人数6.49亿人,增加3117万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5.57亿人,增加567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

对外开放成就举世公认。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达到4159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上升至11.0%,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1951~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9%,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6.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年均增长18.2%。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53.5%下降到2013年的4.9%,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则由46.5%上升到95.1%。服务贸易从无到有,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1983~2013年年均增长16.8%,快于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1979~201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3937亿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1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92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1.5倍,年均增长41.7%。1979年,我国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数仅有27份,2013年增加至11578份;1979年合同金额仅为0.3亿美元,2013年达到1716亿美元。

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4年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2014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见图1-2)。

图1-2 2010~2014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

农业方面。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1127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22万公顷,减少1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08万公顷,增加6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1万公顷,减少9万公顷。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产0.9%(见图1-3)。其中,夏粮产量13660万吨,增产3.6%;早稻产量3401万吨,减产0.4%;秋粮产量43649万吨,增产0.1%。全年谷物产量54827万吨,比上年增产0.8%。其中,稻谷产量20643万吨,增产1.4%;小麦产量12617万吨,增产3.5%;玉米产量21567万吨,减产1.3%。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27991亿元,比上年增长4.9%(见图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9%,集体企业增长1.7%,股份制企业增长9.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私营企业增长10.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4.5%,制造业增长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

图1-3 2010~2014年粮食产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

图1-4 2010~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2013年增长7.7%,纺织业增长6.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9%,汽车制造业增长11.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5%。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9.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6.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5.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4%。

2014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4725亿元,比上年增长8.9%(见图1-5)。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6913亿元,增长13.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639亿元,增长11.7%。

图1-5 2010~2014年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

二 中国产业特征分析

(一)产业整体实力强

中国的制造业通过三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之后又经过三十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在资源、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能已经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在纺织、服装、钢铁、电解铝、电器、水泥等行业,我国产能和产量已经居于世界首位,在汽车、造船、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已经接近世界首位。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1.44%。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1/3的彩电、箱包等产自中国。同样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2013年我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服务业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1953~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8.4%,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0.7%,分别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个和0.9个百分点。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享誉全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并没有丧失,仍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首先,中国制造的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种层次的需求。考虑到综合配套成本,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还很强。其次,中国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的空间也很大。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已获得持续的低成本优势。最后,中国劳动力资源仍很丰富,劳动力成本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比发达国家仍低很多。

(二)中国制造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获得了奇迹般的持续发展,跻身世界制造大国前列。尽管我国已经是制造大国,但这主要是针对数量而言,实际上就质量而言,与制造大国地位仍然有一定距离。龙永图直接指出中国制造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平衡。质量上不去,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质量标准,另一个是山寨文化。

谈质量离不开标准。事实上,许多见诸报端的质量事件,暴露了一些产品甚至行业,缺乏严格技术标准的乱象:标准太低,或者缺乏专门的标准而以其他产品的标准来代替。“度量衡”混乱不堪,产品自然参差不齐。应该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强化重点领域的技术、产品与管理标准制定和实施。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马林聪就曾公开指出,许多企业目前仅以满足强制性标准为目标,影响了产业质量整体提升。据统计,我国现已制定国家标准30680项、行业标准37882项、企业标准100万余项。在马林聪看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最低门槛,它们更多地保障的是基本质量,但要想产品有着更好的质量体验,企业须在国标基础上采用更细更严的标准。因此,他认为,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标准方面的主体责任,并建议建设企业产品标准的自我公开与监督机制。

一般说来,山寨是指制售假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禁止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如假名牌和盗版软件等。山寨产生的根源和流行的原因很复杂,就那些制假贩假者而言,他们的目的就一个,即为了赢利,但手段是非法的,这一点各方并无异议。肯定有人会说,制假贩假至少解决了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事实上也确有一些地方要员暗中为制售假货者提供保护伞。

山寨的害处主要体现在,它损害了一个社会最蓬勃向上的力量,即人类的创新精神。以从事创新的企业来说,如果他们付出巨大投资和风险的新产品刚投入市场,就出现多个不同版本的山寨货,那么,这家企业的投资就不可能收回。这严重挫伤了创新的动机,其他厂商也不会贸然进行具有风险的创新活动了。创新与山寨是水火不容的。因此,如果山寨产生的根源不根除,便无法建立一个创新型社会。多少人已经意识到,中国山寨的盛行甚至猖獗有可能使各级政府常挂在嘴上的口号“建立创新型社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面临结构性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重要根基。只有顺应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关键性行业,形成产业优势,力争有所突破,才能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具有竞争力。产业新常态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失衡走向优化,过剩产业在政策主导下加速出清,新兴产业在市场机制下快速发展,装备业自主创新国产化,服务业高附加值化将成为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四大方向。当前我国仍应以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为基础,同时借助资本市场,共同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重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协调,实现货币政策选择与产业结构有机结合。

在2015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以《市场波动成为新常态》为主题的讨论环节上谈道,部分中国城市存在房地产过剩,很难出台具体政策稳定楼市。经济学家、G20与新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其佐在外交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上对记者说: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严重过剩,去库存至少需要3~5年乃至更长时间。除了上述过去过度强政策刺激等原因,全球经济正处于低增长,中国经济也正放缓,需求不足,内外需疲软,这也是房地产和制造业乃至石油等大宗资源性商品过剩和价格下跌的一个原因。中国该买房的早已买了,甚至买了多套住房,没有买房的人确实是无奈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他们“有刚需”但“没通货”,如果再用过去强刺激的老套路去救房地产,就会出现掩盖今天楼市泡沫——明天会暴露出更大的楼市泡沫——最后的结果是容易刺破楼市泡沫,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四)尖端仍然相对比较欠缺

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我们制造出了产品,但是利润的大部分被外资赚去,我们只是做些加工贸易的装配工作。比如,我们计算机的主板芯片,汽车的电子芯片,机械设备的数码操控系统,还有我们使用的品牌和技术标准,都要仰仗外资提供。我们每制出一个产品,就要被外资赚去一块相当丰厚的利润。而且,一旦外资不提供这些东西给我们,我们就要停产。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下游,尽管很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自主创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也将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作为自身使命之一。首先,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其次,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再次,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最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以及服务体系建设。

三 中国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从产业控制力方面看,各行业特点不同。外资并购领域近年向装备制造业、机械、原材料、食品等基础性行业拓展的同时,加快对银行业、高科技产业等的投资并购。近年来外资并购国内知名和规模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增多。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在微电机、小汽车、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纤电缆、洗涤用品、医药等行业,跨国公司实际上已取得垄断或控制地位。国内最大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厂无锡威孚、唯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佳木斯联合收割厂、最大的电机生产商大连电机厂等相继被GE、卡特彼勒、ABB、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并购。金融业方面,目前已有200家外资银行开始在我国营业,其中有30多家还开展了人民币试点业务。目前我国已出现了几例外资银行并购案例:花旗银行并购浦发银行、美国银行入股中国建设银行、高盛投资集团入股中国工商银行。

从产业竞争力方面看,技术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很多核心技术仍依赖或受控于国外。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使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国有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和主要载体,大量的民族企业丧失自主研发能力后,国家就会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平台。

从产业发展环境方面看,发展环境趋于复杂、产业安全面临更多风险。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中国产业发展的风险。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三是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四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低成本优势日趋减弱。五是能源矿产及环境的制约作用不断显现。六是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工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