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决胜全面小康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经验

发展中国家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较低的国家,通常指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纷纷开始探索促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 从温饱到小康生活/小康社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出现了一大批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贫穷落后问题突出的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被统称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和掠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有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甚至还达不到一二百年前他们祖先的状况,经济状况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前还要糟糕,普遍处于贫困状态。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发展状况,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独立,发展中国家开始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富裕作为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纷纷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除了少数最不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状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后,少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生活目标甚至小康社会的跨越。资料显示,按照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1973年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少数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水平,韩国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接近3000美元。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李德伟、盖建玲译,改革出版社,1997。如果撇开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等社会问题,单纯从人均GDP这一角度进行考察,这些国家已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生活的历史跨越,有的已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经过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以拉美为代表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1980年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和衰退,有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以巴西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受石油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发展停顿不前,经济结构中一些固有矛盾,如财富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严重、经济结构失衡、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化的成果不能让多数人享有,离小康社会目标要求还具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并在20世纪90年代,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相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的跨入了富裕国家的行列。以韩国为例,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还是世界上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为促进经济发展,韩国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1960~1980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9%,许斌:《战后东亚的经济发展》, 《历史教学》1999年第5期。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陷入衰退,韩国凭借极为成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验安然渡过危机,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名副其实的经济火车头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韩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较为协调,国内的贫富差距较小,现代化的成果能够让绝大多数人享有,从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典范。同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实行的也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二战后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本国经济竞争力大幅提升,人民收入趋向公平合理。2015年新加坡GDP总量排在全球第37位,达到2778.6亿美元。目前,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是全亚洲最为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还只是极少数,不少国家还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在贫困与温饱之间苦苦挣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或地区人民甚至长期遭受饥荒的威胁。而且,即使是一些GDP取得显著提高的国家如拉美地区的国家,其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矛盾,如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公平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等,这些都离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二 发展中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经验与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

根据二战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动态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初期,大多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为主要目标,多数都采取的是“经济增长第一”、“进口替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自身资源比较匮乏,国内市场狭窄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取代了早期的“进口替代”战略。在这一过程中,比较成功的经验是在构建具有效率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或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实施管理,使经济发展按照既定目标运转。

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工业化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刚刚获得政治独立,经济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还处于落后的农业经济时代。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具备发展工业经济的比较优势,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这些优势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产业链奠定了基础,也为增强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外国资本进入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构建外向型的经济发展体系。一般来说,外向型经济发展体系能够通过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目前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发展中国家获得经济起飞的一个基本特征。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及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二是发达国家加速推进的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国内市场狭小。外向型经济体系的构建,使这些发展中国家可以更直接地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和资金,发展相对先进的产业,并与发达国家形成互补性很强的贸易结构,在世界市场上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最大限度的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是二战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共识。以巴西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就依靠大量举借外债获得经济腾飞,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韩国则是主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商业贷款,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20年间,韩国共借用外国政府贷款124亿美元、商业贷款138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建设小康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毫无疑问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这种模式的带动和刺激效应不断弱化,弊端日益显现。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是出口导向型,要以贸易的自由化为前提,以其他国家的巨大需求为基础,这就决定了这种发展模式对别国的高度依赖性,使本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的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持续扩大的出口受到阻碍后,本国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较大的挫折。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改变片面依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外向型战略,转变为依靠出口、国内需求、投资共同发展的战略。

工业体系内部结构失衡。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下,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围绕着出口建立起来的,“双重化”的结构分化趋势明显,即出口型产业的过度膨胀和内需产业的相对萎缩,为经济波动埋下了隐患。工业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国内产业链的不完善,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空间有限,更是加深了对发达国家和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当国际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时,扭曲的产业结构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和扭转,随之的产能过剩引起经济的长时期衰退,给本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不断提高本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单方面强调经济增长,社会问题突出。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教育、科研、卫生、社会福利等民生发展,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以东亚新兴国家来说,1970~1990年这些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而同一时期美国的贡献率为53%,娄晓黎:《从东亚、拉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干预问题》,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第51~53页。差距很大。而拉美地区的几个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盲目扩张城市规模,据2012年8月联合国人居署统计,拉美地区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其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伴随着城市人口增长,拉美地区国家不少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城市生活条件却并未随之相应改善,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和大规模的城市贫困人口,社会分化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未摆脱发达国家从前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得资源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以拉美地区为例,在巴西,1990~1995年平均每年减少森林面积高达250万公顷,在墨西哥,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也在50万至120万公顷之间。昔日曾以“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著称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被淹没在蒙蒙烟海之中,全市每年有2000多个小时臭氧超过国际标准的2倍,90%以上的天数氮氧化物超过国际标准,在1998年被列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蓝颖春:《拉美“过度城市化”的惨痛教训》, 《地球》2014年第12期,第90~91页。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淡水资源锐减,空气污染程度加剧,生态环境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