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岛的地缘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诸要素的影响机理

一 地缘政治的对抗与互信

1372年,琉球国与明王朝正式确立朝贡关系,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16世纪末期,随着明王朝的衰落,日本开始逐渐向琉球王国扩张。1609年,日本萨摩藩(现鹿儿岛县)的岛津家久派兵进攻琉球。1611年,琉球王国将奄美诸岛割让给日本,并向日本纳贡称臣。从此,琉球王国进入既附属于中国,又附属于日本的“两属时代”。中国始终承认琉球为“自主之国”,不干涉其内政、外交,而日本将其视为“异国”。1872年,明治政府强行废除琉球王国,设置“琉球藩”。琉球王国派使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对此向日本提出抗议,指出琉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从属国,清政府对琉球拥有宗主权,日本无权单方面改变琉球群岛的现状。但是,清政府最终没有出兵支援琉球。此次的“废国置藩”事件虽然只是日本单方面采取的行动,却给日本和琉球的关系带来了本质的变化,使得琉球、日本两国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从此结束,同时也影响到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形势。1875年,日本明治政府强迫琉球王国停止向清朝纳贡,断绝与清朝的外交关系。1879年,明治政府宣布废除“琉球藩”,设置“冲绳县”,强行将琉球群岛纳入日本版图。尽管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但在琉球归属问题上始终坚持强硬立场,并不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吞并,之后,清政府不断与日本进行交涉,但最后无果而终。围绕琉球所属问题,中国在亚洲地区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日本的挑战,以中国王权为中心的传统东亚国际体系开始走向崩溃。而此后,日本一直非法占据着整个琉球。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琉球处置问题不再局限于中日之间,而更多地发展成为战后国际秩序重建过程中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一个涉及中、美、日等多国关系的重大议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就认识到琉球群岛的战略价值,战后,美国势力进一步加强,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而琉球群岛无疑对于美国在东亚扩张势力以服务于其全球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将琉球群岛这块“无主”之地交给了美国托管。

战后初期,为了抵制苏联,美国开始扶植蒋介石政权,力图使中国成为实现东亚和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1947年底,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此时的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格局正经历雅尔塔体系向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转变,尤其是进入1948年以后,东西方冷战对抗加剧。受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美国调整其在东亚的扶植对象,开始采取扶植日本的政策,其对待琉球的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1952年2月10日,美国首先将琉球群岛中位于北纬29度至30度的吐噶喇列岛“归还”给日本政府。1953年12月25日,美国根据《美日关于奄美诸岛的协定》,又将琉球群岛中位于北纬27度至29度的奄美诸岛“归还”给日本政府。1971年6月17日,美日私下签订了《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诸岛的协定》,把琉球群岛的行政权“归还”给日本。1972年5月15日,日本重新恢复了对琉球群岛的统治。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政府在1971年10月发表声明:“美国认为,把原从日本取得的对这些岛屿的行政权归还给日本,毫不损害有关主权的主张。美国既不能给日本增加在它们将这些岛屿行政权移交给我们之前所拥有的法律权利,也不能因为归还给日本行政权而削弱其他要求者的权利。……对此等岛屿的任何争议的要求均为当事者所应彼此解决的事项。”刘江永:《论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日本学刊》1996年第6期,第13-28页。这一声明表明,美国对于日本拥有琉球群岛“主权”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

二 地缘经济的竞争与合作

1372年,琉球正式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后,其与中国的贸易便在这一时期逐渐展开,明清时期中琉贸易活动主要包括册封贸易和朝贡贸易。其中,册封贸易主要是指中国册封使团在琉球从事的贸易活动,历代册封使团前往琉球时携带的货物数目非常繁多,与琉球的贸易活动来往不绝。朝贡贸易是中琉贸易活动的主要内容,琉球通过定期向明清政府进贡,或不定期谢恩等形式,向明清政府进献方物,而明清政府则对琉球国王、贡使、官伴员役等进行赏赐。在明朝统治期间,琉球入明朝贡达300余次,清代琉球共遣贡船349艘到达中国。琉球王国每到中国朝贡贸易一次,可以获得一倍以上的利润,实际经济利益远在一倍之上。中琉之间的贸易活动可以说极大地促进了琉球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赖正维:《清康乾嘉时期的中琉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55-63页。

当然,这种贸易活动也使得中国福建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中琉贸易活动主要在福建地区开展。无论是中国册封琉球使团,还是琉球进贡使团,他们输往琉球的货物都是在福建置办的,可以说中琉贸易的兴盛有赖于福建商品市场的活跃与繁荣,而福建商品市场的日益发展也因中琉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此外,由于琉球群岛位于东海和太平洋之间,南通东南亚各国,北与日本的九州相邻,可通朝鲜,西与中国的福建只有一水之隔。与其他各国相比,琉球具有他国无可比拟的有利地理位置,但其自然资源却远不如他国,这促使琉球极力向海外开拓,除了发展与中国的贸易外,同时也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用中国的货物与东南亚各国的货物进行贸易,又以东南亚各国特有的物产为进奉明朝的贡品,促进琉球中介贸易发展起来谢必震、胡新:《中琉关系史料与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第207-209页。。琉球中介贸易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中国与日本、朝鲜之间的贸易往来,沟通东南亚各国与日本、朝鲜的贸易往来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16世纪,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势力已经进入东南亚,这些国家的产品通过琉球这个中转站卖到朝鲜、日本,为此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但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随着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以及萨摩藩入侵,琉球的中介贸易地位趋于衰落。自1609年萨摩藩入侵琉球后,琉球对清朝的朝贡贸易便一直受到萨摩藩的控制,在萨摩藩与琉球的贸易中,琉球运到萨摩藩进行交易的货物大部分来自中国,而萨摩藩财政的一部分就是通过控制琉球对清朝贡贸易所得的利益。而随着琉球、清朝贸易的频繁以及贸易中琉球方面所得利益的上升,日本对琉球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而这也对日后日本侵占琉球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强行吞并琉球群岛,将其改名为“冲绳县”。如今,“冲绳县”经济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另外,由于琉球群岛在太平洋的大陆架上,其附近水域渔业资源丰富,海洋养殖业也比较发达。但是,总的来说,琉球的经济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不过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琉球群岛自古以来就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东亚经济体系中就占据过重要地位。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东亚地区经济的不断振兴,未来琉球经济仍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三 地缘文化的冲突与交流

明清时期,琉球国与中国的往来频繁,中琉文化交流也日渐深入,中华文化深深影响了琉球文化的发展。首先,福州是通往琉球的唯一口岸,在中琉封贡贸易过程中,福建文化对琉球产生了深远影响。福建文化向琉球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册封琉球使团的传播、入闽琉球进贡使团的传播、闽人三十六姓的传播等。其中,闽人三十六姓是明朝政府为了加强中琉之间的朝贡贸易而赐给琉球的,移居到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不仅为琉球的航海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将优秀的建筑、艺术、陶瓷制造等手工技术引入琉球。另外,琉球的生产技术也得益于福建的影响。在农业方面,他们引进了粮食、蔬菜等的栽培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在手工技术方面,制糖、纺织、酿酒等技术受福建的影响而大为发展,可以说福建文化的传播对琉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明清时期中国对琉球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明朝的频繁交往中,琉球人有感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奏请明朝政府,向明朝派遣留学生接受汉文化的教育,以培养人才,促进本国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琉球国王的请求得到了明朝政府的恩准,1392年,琉球首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明清时期,琉球先后向中国派遣了20多批留学生,这些琉球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回国后,传授汉学,辅佐朝政,并将中国的儒家思想、学校设置、考试制度等一一传播到琉球。总之,在中国与琉球的长期交往中,汉语成为琉球国的官话,中国的儒学文化成为琉球教学的主要内容,琉球各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也都师承中国,这种特殊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琉球的对外政策。同时,中国文化在琉球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极大地影响和推动着琉球文化教育的发展高丹:《明清时期中国对琉球教育发展的影响》,《福建文博》2009年第4期,第69-72页。

1879年,随着“废藩置县”和琉球王朝的灭亡,中华文化的影响开始逐渐降低。自从日本以武力侵占琉球后,为扑灭琉球人的国家意识和独立运动,日本政府使用了各种软硬兼施的方法,强力推行“日本化”政策。但是琉球人深受汉文化影响,虽然经过日本多年改造,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华文化根深蒂固,风俗民情、社会人文基本未变,依然属于儒家文化,更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采用的是中国的农历和中国年号,节日喜庆也与儒家文化大同小异。就从文化传承方面来说,琉球属于中华儒家文化,而不是属于日本文化。尽管1879年日本以暴力手段将琉球强行改为“冲绳县”,1971年美国与日本私下签订《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诸岛的协定》,非法将琉球群岛的行政权“归还”给日本,但是,这一切均改变不了琉球原本是一个独立国家、它不归属于日本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