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构建的“欧洲方式”: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研究(1991~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写作框架和研究方法

首先,本书集中论述了西巴尔干国家入盟进程的具体情况,以及影响各自入盟的具体因素。本书主要从“国家性”“国家性”(Statehood)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与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也与改革和转型进程密切相关。有关国家性概念的深入分析,见本书随后的章节。的角度来分析和阐述西巴尔干国家入盟所遭遇的问题,并认为国家功能不完备影响了西巴尔干大多数国家的入盟进程。西巴尔干诸国虽然在全力进行改革,推进入盟进程,但南联邦解体后大部分国家存在“国家性”问题,即国家层面的基本制度根基不牢,无法行使国家应有的职能,这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改革,进而对入盟造成障碍。因此,国家构建作为欧盟推进西巴尔干改革的核心,在本书中将被作为突出的因素加以阐发。

其次,分析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具体内容,尤其是对西巴尔干国家入盟政策的战略考虑、运行机制、投放的政策工具以及政策前景等问题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

本书认为,民族矛盾和国家功能孱弱是大多数西巴尔干国家动荡的根源,欧盟对西巴尔干的政策包括冲突调解和国家构建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危机干预和顶层制度设计来渗入西巴尔干国家的改革进程,消除西巴尔干国家内部冲突的根源。为达到这一目的,欧盟形成了相对有效的机制,主要通过危机管理、入盟审查、条件限制等各种手段来推进西巴尔干国家的制度改革。在此过程中,欧盟与联合国、北约、美国、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等形成了相对密切的合作,并且有着相对明确的分工,凸显出推动西巴尔干国家改革和转型是由多行为体参与的特点,本书着重分析欧盟在其中的行为方式及特点。

最后,对每个西巴尔干国家(包括特殊实体科索沃)的具体情况进行案例研究,关注欧盟对每个国家和特殊实体政策的共性和差异,了解每个西巴尔干国家入盟的进程和特点,突出西巴尔干“国家性”问题的一致性和多样性,以展示欧盟西巴尔干政策的复杂内涵。分析的主要国家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历史上,塞尔维亚和黑山关系密切,两个民族同种同源,祖先都是塞尔维亚人。1878年柏林会议后,塞尔维亚和黑山先后独立并保持亲密盟友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建的南斯拉夫联合王国中,黑山并入塞尔维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黑山成为独立共和国,并加入1963年组建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1~1992年,南联邦解体。1992年4月27日,南联盟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2000年,南联盟政权发生更迭,导致黑山分裂趋势加剧。2002年3月,在欧盟主持下,塞尔维亚与黑山签署塞黑关系原则协议:“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简称塞黑)。2006年,黑山通过全民公投选择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正式解体,分为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国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以及特殊实体科索沃。在进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每个国家或实体的入盟进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借以突出这些国家各自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从而对西巴尔干国家总体发展路径做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