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资源型经济转型与比较优势动态化路径选择
一 资源比较优势的不可持续性
所谓资源型经济就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资源型经济的主要标志是:在所处的区域经济结构中,资源型经济部门(农业、能源、采掘业、初级原材料)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在产业体系中资源型产业属于支柱产业,主导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贸易模式上,以资源为原材料的资源型产品在区际或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在生产要素投入中,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且资源、环境代价较高。
资源型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从一开始的繁荣期进入稳定发展期,到最后自然资源枯竭后,其发展就变得乏力。一方面,国家或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形成资源型经济的基础。资源型经济形成的初期在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都体现出严重的依赖性,并促成具有浓厚资源型色彩的经济体制。大多数的资源型地区往往拘泥于其资源优势,但反而被资源优势所累,从经济表现来看,经济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后,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源型经济问题。国别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富集并没有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因素,反而拖累了其经济增长,资源富集和繁荣似乎难以摆脱经济停滞的宿命和铁律。
资源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反工业化、资源收益分配不公、资源型产品价格波动导致经济波动和预算支出困境、资本外逃和消费外溢与非理性消费问题、资源产业体系循环发展及产业结构等。
二 资源型经济转型路径
资源型经济在丧失了资源比较优势后,进行经济转型是实现经济体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途径。资源型经济体的产业转型可沿着从自然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路径自然演进,使其比较优势实现动态转换。事实上,转型也不一定按照该路径进行,可以从自然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转变。资源型经济转型是资源型经济体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由资源依赖、结构单一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其本质是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和制度等因素实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改变经济体的功能定位和整体面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探索新型发展之路。
(一)循环经济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化
在资源型经济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可强化经济的资源比较优势,同时也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之一。循环经济实际上体现的就是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从重速度、轻效率、追求GDP数量增长向速度和效率并重追求经济增长质量转变;从重外延扩张、轻内涵的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从传统资源消耗型的线性增长向生态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增长转变。因此,循环经济模式可以说是经济增长模式、环境治理模式和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整合后形成的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流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可以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收益。
资源型经济体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一个多次重复利用资源且减少资源依赖的经济循环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资源的单一利用机制向综合利用机制转变;通过科技进步来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进而推进废物能源化;从资源的生产、运输、加工和利用等环节进行全程节能管理;强化技术进步在各生产环节中的作用,尽量采用技术投入来代替物质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二)产业升级与比较优势动态化
对于资源型经济体来说,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就是在充分而合理地发挥依然处于主体地位的现有产业的影响力的同时,通过推进原有主导资源产业纵向发展、技术进步及产业改造,延长产业链,注重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实现资源型经济的比较优势从资源型产业向其他产业的动态转换。
经济转型过程中主导产业更替的本质是新兴主导产业在资源配置层面实现产业升级。一方面,新兴主导产业具备比原有主导产业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但其能够配置的资源规模小于经济整体的资源存量;另一方面,主导产业更替的过程实际上是新兴主导产业带动资源增量配置,优化原有产业体系中资源存量配置的过程。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和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各经济体实现产业结构突破的主要途径是优化资源在新兴主导产业各环节的配置,进而实现产业升级。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水平由主导产业所处的环节的重要性决定,而由主导产业更替导致的资源流动的规模和流向则决定了一国产业结构的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参与国内分工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通过配置全球的资源实现产业升级,后者则通过配置国内资源实现产业升级。当一国或地区产业升级的资源主要来自外部,这种升级就是外资(源)主导型的,此时其产业升级不再受制于国内资源的配置状况,主要受到外资在产业中配置意图的影响。外资流入本国产业体系中的资源的规模和素质,将决定本国产业体系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资源在本国产业体系中的流动规模和创新水平,将决定本国产业体系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产业升级可使资源型经济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其主导产业实现由资源型产业向非资源型产业的转变,从而推进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使产业结构由单一主导产业向多元化主导产业转换,通过推进原有主导资源产业纵向发展,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逐步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
(三)资源产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化
经济中各个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各个产业对经济的增长阻力也不相同,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实现降低自然资源对经济的增长阻力的目标。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重要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强调各产业之间在数量比例、经济技术联系和产业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实现协调平衡;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具体指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产业结构系统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转变。
结合资源型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结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自然资源对经济的增长阻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经济中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告别以资源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增长模式;结构调整要与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相结合,使本地区的产业布局符合国家层面的产业布局要求,尽量获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结合本地的经济特征和基础,发展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组合。
(四)资本利用效率与比较优势转换
经济增长对投入要素的依赖程度(特别是资本要素)是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阻力的重要决定因素,降低经济对资本要素的依赖程度可缓解自然资源对增长的制约作用。提高投资效率、推动现有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是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本依赖程度的有效方法。
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因素在投资领域的作用。加大对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引导力度,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建立以行业规划、产业目录、登记备案、土地供应、环境标准、财政贴息、债券发行、差别利率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投资调控体系。要加强对引进外资项目的管理,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既要抑制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又要保持我国投资稳定健康发展。
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相对物质资本来说比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导致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没有达到其最优的配置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的水平和质量。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进一步改善教育投资环境。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方式。社会生产的实践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教育投资是劳动者获得人力资本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途径。二是引导企业加大在职培训的力度。从生产的角度看,在职培训对生产率的影响比正规教育更为直接,效果也较好。但在实际中,没有一个劳动者在接受完正规教育后就具备工作所需的全部技能。技术进步也会使原来的资本存量过时,因此不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在职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