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
在过去的观念中,一提到巴黎和会就会想到山东问题,事实上在当时的中国外交,应是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加和会与参战的问题。北京外交部在1914年9月青岛战事开始,中国中立地位遭到破坏时,就体认到必须参与战后和会争取发言机会,将山东问题诉诸国际公论,才有可能争取到比较公允的解决方案。11月青岛战事结束后,北京就开始构想如何加入和会。
当时北京政府认为欧战不会打太久,应会在1915年内结束,故加紧脚步对和会做了许多筹备工作。但经“二十一条”交涉,日本由《关于山东之条约》(简称《山东条约》)取得德国原有权利;又经洪宪帝制失败袁世凯身亡,恢复共和后黎元洪、段祺瑞府院相争,北京政局动荡,和会筹备基本中止。迨1917年初美国对德抗议、绝交,并邀请中立国共同行动,北京政府为是否对德宣战爆发激烈政争,引起张勋复辟及南北分裂。段祺瑞执意参战后,对日大借所谓西原借款,签署防敌协定,并有1918年9月之《关于处理山东省各问题换文》(简称《山东问题换文》),日本在山东权益之法理地位日益巩固。其间梁启超、梁士诒及陆征祥等,仍努力筹划以工代兵,争取参列和会机会。国务院及外交部先后成立多个机构,规划对德绝交、宣战及和会事宜。最后中国对德宣战,等于取得了和会入场券。
北京政府对和会筹备的大方针,在中立时期偏重于研究海牙保和会以来,国际公约中对中立国权益的保障,调查日本破坏中国中立的证据,并研究欧洲外交史对中国参加和会有利的先例,以及国际法上对中国争取山东权利的有利论点。参战以后,则更进一步响应美国总统威尔逊宣言之原则,援引国际理想主义外交新趋势为助力,与日本渐行渐远。
第一节 袁世凯时期的筹备和会(一)——保和会准备会
1914年8月,欧战蔓延到东亚,日英联军假道山东进攻青岛,衍生出许多复杂的外交及国际法问题,诸如,中国宣告局外中立,日军登陆山东侵犯中国领土,中国无力善尽中立义务,不得不划定战区,此举在国际法上是否站得住?日军假道山东,中国官民生命财产受损,如何索偿,向何国索赔?日军以胶济铁路为租借地延伸为由,超出中国划定之战区,进占潍县车站至济南车站铁路沿线,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并侵犯官民生命财产,如何索偿?若铁路公司受损向中国索偿,中国如何自处?等等。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后,日本继承德国租借地、铁路及山东权益。中国为求补救,积极研究参与和会方式以及与青岛相关法律纠纷的国际法论点。北京政府这一积极筹备山东问题的历程,为日后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发言及提交大会之说帖奠下基础,“保和会准备会”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机构。
海牙保和会到国际联盟的传承与联结,是近代中国参与国际会议及组织的重要初始阶段,欧战与巴黎和会是其间关键的联结枢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政治中帝国主义当道,列强竞相扩张军备,互结同盟,争夺海外殖民地及势力范围,国际局势暗潮汹涌,大战危机迫在眉睫。同时国际和平运动也风起云涌,鼓吹和平裁军,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1899年、1907年两次海牙保和会(Hague Con-ference,or International Peace Conference)的召开,第三次会议原拟于1914年前后召开,因欧战而中止。清末参与两次保和会,签署了一批国际公约。民国建立之后,1912年5月陆征祥从圣彼得堡回国接掌外交部,旋被任为国务总理,但因组阁问题遭参议院否决与弹劾。9月解职后,陆氏发起组织“国际法会”,以预备修改条约及第三次保和会提议案为主要目标。同时,外交部也呈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派陆征祥研究海牙保和会。陆氏遂组织保和会准备会,[12]自1912年12月12日成立至1916年4月止,由外交部及相关各部处派员定期开会。
保和会准备会第一阶段讨论第二次保和会中国签署的国际公约中保留的条款,至1913年3月研究完毕,呈请大总统饬下国务院及陆军、海军、司法等部修改相关法律,再由外交部与瑞士、荷兰政府接洽取消保留。第二阶段讨论第二次保和会中国未行签押之各条约,到1914年6月大致结束,除《设置国际捕获审检所条约》拟请暂缓签署外,其余各约皆呈请大总统签署。[13]
保和会准备会原计划继续讨论第三次保和会提案,然而随着欧战爆发,日本出兵山东,不久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该会转而讨论山东问题与如何加入战后和平大会问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各国相继卷入,战事迅速蔓延全欧。8月6日,袁世凯下令:本大总统欲维持远东之平和与我国人民所享受之安宁幸福,对于此次欧洲各国战事,决意严守中立,因特宣布中立条规24条。其中第一条即云:“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14]
然而,欧战仍然蔓延到远东,8月15日,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称:
日本帝国政府以为现在情况之必要措置为除去一切远东乱源,并保护全般利益,如英日同盟协约所预期者。兹为永保东亚之和平,达到上项协约之目的,日本帝国政府切信劝告德国政府实行下列两事,乃其职责也:
一、立即撤退日本及中国海上之一切德国军舰,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装。
二、在9月15日以前,将全部胶州湾租借地,无偿无条件交付于日本帝国官宪,以备将来交还中国。[15]
同时声明,如至8月23日正午不得德国政府无条件接受之答复,日本将被迫采取认为必要之手段。
至8月23日德国并无答复,日本遂于是日对德宣战。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与北京外交部交涉,要求将黄河以南之山东省划出中立区外,外交部答以:行军路线宜限在潍县以东平度一带离华军较远地点,胶济铁路由中国尽力保全。
9月2日日军登陆山东,3日中国划定战区,外交部照会各国使馆,声明不负完全中立之责任,称:
此次欧洲战事,所有交战各国,均系本国友邦,故本政府决意宣告中立,竭力奉行。兹先后据山东官吏报告,德国军队在胶州湾一带有行军备战各形状,日英联合军在龙口及胶州湾、莱州一带亦有军事行动等情。查本国与德、日、英三国,同居友邦,不幸在中国境内有此意外之举动,实属特别情形,与1904年日俄在辽东交战事实相仿。惟有参照先例,不得不声明在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方,确实为各交战国军队必须行用至少之地点,本政府不负完全中立之责任。此外各处,仍悉照业经公布中立条规,完全施行。但以上所指各地方内,所有领土行政权及官民之生命财产,各交战国仍须尊重。
日军自龙口登陆后,对战区各县人民大肆骚扰。9月26日,日军越出中国所划战区范围,占据潍县车站,进一步破坏中国中立,衍生出棘手外交及国际法问题。外交部向日本公使抗议。28日,日置益称:胶济铁路系胶澳条约所发生,纯系德国政府产业,为租借地之延长,当与胶澳一并占领,故按站占领管理营业,俟战后问题解决,全行撤退云。10月5日,日军占领青州车站,6日占据济南车站,7日外交部再向日本抗议。
11月7日,日军占领青岛,战事结束。1915年1月7日,外交部照会英、日公使,声明取消山东战区。10日,日置益照复:不承认取消战区。不久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中日随即展开密集谈判,取消战区之事无从谈起。
由于日本破坏中国中立,军事占领胶东及胶济铁路沿线,中国无力对抗,遂有将山东问题提出国际会议,或争取参加战后和会解决此问题的构想。1914年8月17日,外交部秘书刘符诚赴法国使馆会晤公使康悌(Alexandre R.Conty),询问进攻青岛之消息。康悌答以:克取青岛为必然之事,将来战事平定,各国必有一大会议,届时中国必应设法得各国许可参列会议,则中国之问题可不任各国随意解决。[16]
青岛战事结束后,11月7日政事堂参议兼外交部参事伍朝枢上大总统说帖,云:
日之攻青,英人亦派海陆军队助战,其意殆不欲日人独奏战功,预留自身发言之地步。试揣日本之谋,必先与德单独交涉,得其所欲,再与我单独交涉,效其日俄战后之故智。我国似宜与英国提携,慎勿与日单独交涉,主张中英日三方交涉,或中英日德四国交涉。或最好俟战局既终,付之国际公会,则尚或有主持公道之国,而我之丧失,或可挽回一二。[17]
建议多方努力,试探可否以非交战国身份加入欧战媾和会议。
11月17日,日本外相加藤高明接见新闻记者,就时局问题发表意见,谓:“青岛不问其施行军政民政,必须早日开放,于欧洲战乱终结以前,青岛自必由我保留。至于和平会议,中国非交战国,无列席之资格,固得明言。”[18]北京外交部十分在意日本的态度,12月17日函驻日公使陆宗舆:“中国有青岛主权,虽非交战国亦应加入和平会议。又处置青岛及胶济铁路等项问题,既不能由中日两国径行解决,必须加入此会始能有公允之结果。对日本当局尤应注意探听,不妨向加藤面谈,请其帮助,并设法疏通解释,庶免从中梗阻。”[19]同时,驻美公使夏偕复也函外交部称:“本馆顾问福士达……谓欧洲息战之时,必有会议,中国似应派员参列,则受益较多……中国如拟参列,似应先加布置。”[20]
北京政府于是命保和会准备会研究参列战后和会及日军进攻青岛引发的诸多复杂国际法问题。1914年10月3日,该会开第四十八次会议,徐树铮担任临时主席,讨论日军侵占潍县车站破坏我国中立问题。首先要确定胶济铁路之所有权属谁,才能讨论日本占领利用以应军事上之必须,应有何种权利与义务?会议最后定出议题:研究胶济铁路:(1)中德两国官资合办,或(2)两国商资合办,或(3)两国官商合办,三种状况下,被日本利用或占有后,各应如何处置?[21]
同时,在欧洲休假的陆征祥,接袁世凯电催兼程回国。10月13日陆氏重行主持会议,致辞云:本会第一阶段研究第二次保和会各条约,已于暑假前讨论完毕,我国将努力征求各国同意,加入条约。今日起本会进入第二阶段,研究第三次保和会提案。首先讨论局外中立国权利义务之问题,此问题与第二次保和会条约密切相关,与我国所处地位尤其密切。[22]
10月17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五十次会议,陆征祥认为讨论胶济铁路问题应正本清源讨论租借地主权问题,既可准备第三次保和会提议之条件,亦可在此问题内研究领土主权。会中确定中国对租借地之主权,租借地非得地主之同意,不能擅以兵力攻击之;并决议:本会为研究机关,应研究时局问题最终之对付,不应研究时局随时之对付,决定从租借地问题研究入手。[23]
10月24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五十一次会会议,讨论租借地问题。陆征祥云:租借地在国际公法中无先例,1907年第二次海牙保和会讨论中立国权利义务时,因认为租借地为双边条约规定事项,不应在公会讨论,因此并未讨论租借地之中立问题。会议决议:从研究1898年《胶澳条约》入手,待条约印好再讨论。[24]
10月31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五十二次会议,《胶澳条约》印好,研究将来在第三次保和会如何提出此问题,使租借地不致受战事波及。陆征祥云:欧战后必开大会,即非交战国亦可加入,中国若加入可提出胶澳战事问题,现研究租借地问题,以为将来开大会及第三次保和会提出之用。顾维钧提议根据条约加以限制,会议遂决定请顾氏提出议题。
11月7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五十三次会议,讨论顾维钧所拟之议题,决定将来向战后大会或第三次保和会提出之议题大纲为:“凡承租国与他国交战而出租国守中立时,租借地应由出租国一律保守中立”。14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五十四次会议,继续讨论租借地属中国领土之法理方面及实事方面之理由。决定由与会各员各自承担一条研究,搜求先例,撰写理由书。21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五十五次会议,继续讨论实事方面之理由各条。以下数次会议未见记录。1915年初,陆征祥重任外交总长,负责与日本谈判“二十一条”交涉,无暇到会。
1915年1月22日晚上,“青岛善后问题研究会”在外交部迎宾馆开会,陆征祥主席,曹汝霖、伍朝枢、顾维钧等出席,研究青岛善后问题:(1)交还青岛问题;(2)胶济铁路赔偿问题;(3)私产损失赔偿问题;(4)官产损失赔偿问题;(5)日本破坏中立区及战区问题。研究之宗旨:为将来中国在战事终结各交战国开大会时,与议之根据。会议决定由与会各员分项研究。[25]
1月30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六十二次会议,通过提出大会理由书内容,继续讨论如何加入大会之手续,及提出议案使外人如何可以承认;并请各员搜求先例,以备讨论。[26]以后或受“二十一条”交涉影响,间隔三周才又开会。
同时,由于日军攻占青岛,日本外相又表示中国无列席和会资格,北京政府则积极筹划参与战后和会事宜。1月13日,外交部秘书王廷璋赴俄国使馆,试探云:青岛问题必待欧洲战事告终,于媾和大会时解决之,中国既有种种利益主权上之关系,当然有加入此和会之资格。俄国公使库朋斯基(B.N.Krupensky)称:余料届时有反对贵国加入者,仅日本一国而已,不过中国既非交战国,则仅能与闻关于其国有关系之问题,不能完全与会。[27]
袁世凯时期对加入大会问题颇为积极,政府收到数份说帖。总统府顾问有贺长雄在1914年、1915年之交撰成《媾和大会论》,考察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1856年巴黎会议、1878年柏林会议三次和会的召开情况,将与会国家分为“直接关系国”与“间接关系国”,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尽管间接关系国由参加战争国介绍也能出席和会,但直接关系国通过共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容易通过;而间接关系诸国之意见,实行甚难,只能倚赖直接关系诸国中之一国或数国,假其力以成事。中国此次虽未参与战事,然对于胶州湾如何处置有重大之利害关系,故当然有参列于和会之权利。宜趁胜败将定开预备讲和会议时,请直接关系国中有势力之一国介绍,要求参列此次和会,尤其以得三协约国之赞成为最要(美国当时仍守中立,也是间接关系国)。[28]
1915年1月夏诒霆说帖云:日本出兵山东,种种违法举动,我国以一时无从解决,拟待欧战终结,加入议和大会,以求公允之处置。日本有贺顾问援据维也纳会议、巴黎会议、柏林会议先例,谓与战事间接关系诸国,亦得由交战国介绍列席。然1877年俄土之役,罗马尼亚明为交战国,议和时求派一委员赴会陈述意见,而俄国尚极力抗拒,况我为中立之国,欲求参与此次议和大会,难保无从中阻挠者。故为我国计,目前应以设法加入,为筹备之第一时期。加入之后之各项提议,为筹备之第二时期。不能加入以后最后之对付,为筹备之第三时期。夏并就三期应筹备事项,提出各种建议。[29]同时,金邦平也呈具说帖,提出青岛相关问题11则并拟具答案。[30]
1月18日,外交部函告驻外各使馆,派刘式训赴欧争取参加和会,云:
比因日英联攻青岛,战事波及东亚,我国中立因之破坏。现青岛一方战事虽然已终结,山东以青岛借地之故,无端受此蹂躏,官民财产损失甚巨,所有关于此次各项问题,以及将来青岛之处置,非于欧洲议和大会解决,无以得最公允之结果。政府以青岛地主之权,乃属我有,届时自当加入会议,以期补救万一,除密商陆专使在京先期筹备,并电知驻巴西刘使前往欧洲会商各驻使,先期密与各国公法家接洽,俾得各交战国同意……希密探驻在各国政府意旨,勷同刘使预筹加入办法,是所至要。[31]
“二十一条”交涉期间,陆征祥仍关心参加和会之事。2月3日陆征祥与日置益第一次会议时,即对第一号要求修正案提出:日本国政府言明,中国政府承认日本拟与德国协定继承德国在山东之权益时,日本以胶澳交付中国,并允认中国将来得加入大会议。[32]22日第三次会议时,陆氏再向日本提出介绍中国加入和会的要求,日置益以中国为非交战国不能加入为由,拒绝将中国的请求加入条约中。[33]中日交涉结束后,陆征祥建议袁世凯:外交上的补救办法只有参战,到和会时再提出请各国修改。[34]。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开始后,保和会准备会会议中止三周,2月20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六十三次会议,此后的会议又称“保和会准备会特别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加入战后和平大会问题。20日的会议因陆征祥赴总统府讨论中日交涉问题,由外交部参事顾维钧任主席,决定就如何加入和会之手续,搜求先例及相关书籍,请各员研究有贺长雄《媾和大会论》,并严守秘密。[35]
3月6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六十四次会议,顾维钧主持,由司法部马德润就研究欧洲外交史上1648~1878年万国会议的12次先例,提出报告云:此次战争告毕,交战各国必开大会解决和议问题,我国自当设法加入,拒我者必以参与交战国乃有列席之权为词。顾维钧认为,中国将来如得一二大国代为介绍,则较更易加入。夏诒霆主张最好详查先例,征集学说,俾外交有所依据。
3月20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六十五次会议,顾维钧主持,决议分工搜书,调查当时开会情形与各国加入之手续,并欲加入而不可得,嗣后经过若干手续始得加入者种种情形,详细搜求借资考证。
4月3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六十六次会议,顾维钧主持,刘光谦建议集中于1815年维也纳、1856年巴黎、1878年柏林三大会议,有数国加入之种种困难情形,详细研究,作为我国加入大会之参考。会后刘光谦撰《巴黎会议与柏林会议之中立国》,称:“当今欧战方酣,胜负未决……未来战后议和,非仅以交战国与非交战国之区别做与会不与会之标准,全球四十四国凡与战争有利害关系者均得入会参与和议,此证之历史向有先例也。”
其后因中日交涉紧急,准备会停会两个半月。5月25日中日签署《民四条约》,其中《山东条约》第一条规定:“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于中国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36]
6月26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六十七次会议,陆征祥邀请赴欧归来之刘式训主持。[37]刘式训云:现可研究欧洲战事后所开之大会,我国应如何设法加入,及加入后如何不致受累。顾维钧谓:各中立国无论能否加入该会,我国因受青岛之影响与其他中立国情形不同,必当设法加入。王继曾认为似可分作两端,一为加入大会之手续,二为加入后提出之条件,加入之手续不得不由青岛善后问题着手。提出之条件当分:一远东租借地限制之方法,二青岛善后问题,三关于山东一切损失问题,就此三层之中议定范围。经讨论后,会议决定讨论总题为加入大会问题,下分三层:第一加入手续,第二加入后如何不致受累,第三不能加入应如何筹划,并请顾维钧起草议题。[38]
会后顾维钧根据夏诒霆《加入大会之条件》,有贺长雄《媾和大会论》,陆征祥总长指定统率办事处蒋廷梓中将,政事堂参议伍朝枢,外交部司长王继曾、科长王鸿年及顾氏本人等研究青岛议案之大纲,[39]并增加数条顾氏自己意料所及者,汇集而成《加入大会问题之分析》议案,作为保和会准备会日后讨论的依据。
加入大会问题之分析
甲、设法加入大会之问题
一、加入之提议
(一)应否联合他中立国同时要求加入。
(二)应否临时请交战国中一国或数国介绍,应以何国为合宜?
二、加入之理由
(一)处置青岛问题有关中国领土。
(二)青岛之役侵犯我中立损及我生命财产,须知赔偿之责应归谁负。
(三)中国与东亚之平和有密切关系。
乙、为筹备在大会内提议之案应先研究之各问题
一、青岛战事以前之各问题
(一)德国在青设施各种军备是否违背胶澳条约?
(二)前项所指各种军备是否违反中国之中立?
(三)日英用兵青岛有何理由?
(四)日英攻取青岛是否系侵犯中国领土之举动?
(五)当时如德国愿将青岛交还中国,英日两国有无反抗理由?
(六)当时如德国将青岛交还中国,中国可否收受?
二、青岛处置问题(中日关于胶澳之换文内云:日本于战后胶州租借地全然归日本自由处分之时,于指定条件之下,将该租借地交还中国,但如果日本处分之权稍不自由,便可借口不还,故应研究此问题)
(一)日本与德国最后通牒内所称交还青岛等语之解释?
(二)中国应否向德国索还青岛?
(三)德国如将青岛让与中国是否可以收受?
(四)德国如将青岛让与日本,能否按照胶澳条约第一条第五款办理?
(五)日本如将青岛交还中国,能否要求按照胶澳条约第一条第五款办理?
(六)日本如永久占领青岛为己有,中国应如何对付之?
(七)青岛应否改为公共地?
(八)现在青岛之日本对于中国立于何种地位,应有何种权利?
(九)青岛原为英日会同攻取,关于处置青岛问题中国应如何对付英国?
三、行军区域
(一)中国对于此次战事有无画出行军区域之必要?
(二)此次画出行军区域有何种法理与先例可据?
(三)此次画出行军区域与日俄战争辽东情形有无异同?
(四)日俄战争时画出区域是否得双方交战国之同意?
(五)1.此次宣布行军区域事前与各交战国有何接洽?是否曾得其同意?2.各交战国是否有遵守行军区域界限之责任?
(六)德国以中国画出行军区域为允许日本攻击青岛之左证,应当如何驳覆?
(七)行军区域界线四面至何处为限?
(八)行军区域西界当时与日本接洽以何处何地为限?是否经日本认可?
(九)行军区域于法理上之性质?
(十)日本在行军区域内种种设施是否应认为违犯中立?
(十一)中国应在何时取消行军区域?是否须待至日德战争状态告终之后?
(十二)中国取消行军区域是否应得双方交战国之同意?
(十三)日本不承认中国取消行军区域之照会有何理由?
四、胶济铁路及矿务问题
(一)胶济铁路是否为中德合办公司?
(二)胶济铁路公司有中国资本若干?
(三)胶济铁路是否为德商私产?与德国政府有何关系?
(四)胶济铁路警权是否全归中国?
(五)胶济铁路在德英日未交战以前曾否违犯中立?
(六)胶济铁路在中立国境内者,中立国应否有完全保护之责?
(七)胶济铁路章程第十七款之解释?
(八)胶济铁路董事会有无华人参与?
(九)胶济铁路是否能看成青岛租借地之延长,此次战争日军有无占据该路之必要?
(十)胶济铁路损失赔偿问题是否应由日本负其完全责任?
(十一)德人如将胶济铁路让与日本,中国是否可以承认?
(十二)日人占据胶济铁路与占据东清铁路其情形有无异同?
(十三)中国在德州拦阻该路材料火车五十五辆有何理由?
(十四)日军占领胶济铁路后所有该路机关车之零件均为德人工程司卸去,藏于德华银行,日军欲用武力搜查德华银行,经济南将军巡按使要出,交日军收回,该路工程司将机关车零件交济南将军巡按使时,属交与中立国则可,若中立国转交与德国之敌国则不可,并取有将军巡按使之证据,将来对于德国之商务是否应由日本赔偿,抑应由中国赔偿?
(十五)调查各矿之历史。
(十六)日军占领潍县以西铁路矿务,是否违犯中立?
(十七)日军占领铁路矿产应否归还中德商人?
五、侮辱中国主权问题
(一)擅发军用手票。
(二)建筑轻便铁路。
(三)检查邮电。
(四)安设电线及无线电。
(五)擅自行使管辖。
(六)占据龙口警局卸去中国国旗悬挂日旗。
(七)侮辱官吏。
六、赔偿损失问题
(一)官有财产之损失。
(二)私有财产之损失。
(三)伤害人民生命之抚恤。
(四)奸淫妇女之抚恤。
丙、如不能加入大会应有何种对付
一、如何能间接发表中国之意见?
二、如何能阻止在会各国提议不利益中国之案?
三、会议中如有不利益中国之议决,中国应如何设法补救之?
7月3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六十八次会议,刘式训主席,先对顾维钧起草议题讨论增减修改,指派各员对各项问题分任研究,然后依议题顺序,讨论加入大会之方式,分联合其他中立国同时要求加入、请交战国中战胜之国介绍加入、请交战国中战败之国介绍加入等三种方式。[40]同日,外交部致函各驻外使节,称驻巴西刘公使留京继续筹备媾和会议事,现正讨论加入大会方法,并要求各使搜集维也纳、巴黎、柏林三会议,尤其是希腊参加柏林会议之外交文件,或可作为筹备加入大会手续先例之参考。[41]
暑期休会两个月后,保和会准备会于9月4日开第六十九次会议,因刘式训赴沪未回,顾维钧出使墨西哥(旋改使美国),由伍朝枢担任主席。王景岐交《欧战影响补救之意见书》,提及加入大会问题之中国派员与议进行方法,会议讨论与美国联合调停欧战之可能,以及中国联络日本加入大会问题。最后决定进行方法分四种:运动交战国;联络中立国;联合调停国;外交上之调查。[42]
9月18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七十次会议,伍朝枢主席,讨论王继曾提出的《胶济铁路交涉案》及《画出行军区域案》,依序讨论中、德、日三方面之理由,主要讨论德国在中国中立期间,利用胶州湾租借地捕获敌国商船,是否违反中国中立权,认为因租借地主权在出租国,事实主权在承租国,租借期内中国不能行使主权。最后主席指出:德国是否违反中国中立权,须视德国捕获敌国商船是否在中国领海三海里以内为标准,先做调查工作。[43]30日,严鹤龄撰《胶济铁路问题》,指出:胶济铁路系德国国有或私有?日本主张为国有,德国主张系私有,中国亦认为系私有。日军占据该路是否为军事所必要?日本认为必要,德国反对,中国亦反对。[44]
10月2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七十一次会议,讨论议案乙项第一节六条,决定由章祖申担任研究提出报告后讨论。行军区域问题,因刘符诚尚未完成研究,遂讨论严鹤龄之报告。[45]
10月16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七十二次会议,主席刘式训,讨论严鹤龄撰《胶济铁路问题》。伍朝枢认为胶济路可分租借地内、百里环界内、百里外行军区内、行军区外之铁路四段,其中前两段中国不负责任,第三段中国应否负责任,视乎“行用”二字之解释,应为行军用兵之地,则中国不负责任。问题在于中国能否有权划出行军区域?中立国有保护外人财产之义务,发出不负保护责任之照会,有无效力?德、奥即有不承认之照复。中立国划出行军区域似为国际习惯罕见之事,唯有中国在日俄战争之先例,而当时日俄两方均承认之。严鹤龄云:唯有抱定对于德国一方中国不负保护责任之宗旨。会议议决:只能以不可抗力为理由,此问题宜由外交上解决,法律解决中国理由非常困难。
10月23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七十三次会议,主席刘式训,继续讨论胶济铁路问题,认为第四段在行军区外之铁路,系完全中立地,法律上中国自应负完全责任;日本认为胶济路为租借地之延长,因此日军占领该路并未侵及中国领土,未侵犯中立。总之,中国对日理由充足,对德理由欠缺。会议决定分四段分别研拟担负责任办法。会后整理成《胶济铁路问题公决议案》,30日第七十四次会议,讨论修正该议案文字。
11月6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七十五次会议,主席刘式训,讨论确定《胶济铁路问公决议案》,内容如下:
(一)在胶州租借地内一段之路,德国公司业已声明此次所有损失不向中国要索赔偿,此项应不生问题。
(二)至胶澳环界内一段之路,系德国兵力防守所及之地,中国自不能担任责任。
(三)战区以内一段之路,中国实不可抗力,不能担负责任。
(四)在完全中立地潍县以西一段之路,中国对于铁路公司应负向日本要求赔偿之责任。
11月13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七十六次会议,主席刘式训,讨论《解决胶济铁路问题之方法》:
甲、以外交谈判解决之
一、日德何方面胜利于中国较有利益?
乙、以仲裁裁判解决之
一、胶济路能否视为胶澳租借地之延长?(日本一方面之理由)
二、胶济路应否认为包括青岛之营造物?(5月25日中日关于胶澳之换文)
三、日德双方对于胶济路之理由谁为充足?
四、完全中立地一方交战国与中立国共有之私产为他方交战国占据,中国能否以不可抗力解除责任?
首先讨论甲项,刘式训云:日本假攻击青岛之机会,竟在中国大行扩张其势力,殊非英国初料所及,若胶济铁路竟归日本,与英国未必无间接利害关系。惟战事结束以后,英国不可能在远东方面以实力强制日本,是以就大势观之,日本得胜利,于中国害多利少。关于乙项以法律仲裁解决之法,因施尔常刚交来说帖,会议决定油印分发后下次讨论。此次会议还讨论了《加入大会问题之分析》乙项第一款青岛战事以前之各问题,及在大会上提议之案应先研究的各问题。[46]
11月20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七十七次会议,主席刘式训,先后讨论施尔常说帖《解决胶济铁路问题之方法议案节要》和《加入大会问题之分析》乙项第二款青岛处置问题。会议认为,如战事终结后,德国将青岛完全归日本自由处分,而日本履行《民四条约》,自可作为解决。如日本处分之权稍不自由,下列问题之解决,由数方面观之,仍须详加讨论:(1)日本与德国哀的美敦书内所称交还青岛等语之解释;(2)中国应否向德国索还青岛;(3)德国如将青岛让与中国是否可以收受。[47]
11月27日,保和会准备会看第七十八次会议,讨论解决胶济路问题方法之议案。[48]12月4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七十九次会议,刘式训因事南旋,伍朝枢主席,讨论乙项第二款青岛处置问题第二条:中国应否向德国索还青岛,认为在未开战以前中国索还青岛甚有理由,战后索还德国当然不能承认。会议继续讨论第三条:德国如将青岛让与中国是否可以收受。伍朝枢称:当时命题之意,系在青岛战事以前中国守中立时,现在因《中日民四条约》签署,事变情迁,自与当时情形不同,现在情形或由德国将青岛让与日本,日本交还中国。王继曾指出:租借胶澳条约上载明永远不许转租别国。[49]
1916年1月15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八十次会议,伍朝枢主席,讨论乙项第二款青岛处置问题第四条:德国如将青岛让与日本,能否要求中国换一相当地方?第五条:日本如何将青岛交还中国,能否要求中国换一相当地方?第六条:日本如永久占领青岛中国应如何对付之?第七条:青岛如改为公共租界有何利弊?第八条:日本为军事占领。关于第四条,伍朝枢称,胶澳条约中德国应许永远不转租别国。关于第八条,会议认为日本绝无理由。[50]
1月22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八十一次会议,伍朝枢主席,讨论乙项第二款处置青岛问题第九条:中国应付英国答案。而后继续讨论乙项第三款行军区域问题,伍朝枢指出:中国地方官先有抗议,而后有划定行军区域。若仅以不得已三字为划出行军区域之理由,甚有危险。假使中立国畏交战国势强即可以不守中立,以此作为国际法上之先例,世界永无安宁之日矣。是以国际法规定严守中立之用意,盖亦因事实上保守世界和平之主义也。按诸法理中立国不应假道于人,交战国不能侵犯中立地。此次划出行军区域中国非常吃亏,不然将来中国可以转向英日要求赔偿破坏我国中立之损失。今我既划出军区,似属允许其破坏我中立,中国将代英日两国负其责任矣。[51]
1月29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八十二次会议,伍朝枢主席,讨论乙项第三款第三条:中国划出行军区域与日俄战争情形有无异同,认为日俄战争时我国划出战区实有充分理由,此次恐难援引。中国实因租借地关系,不得已划出战区以抱和平主义。交战国不能在中立国境内交战,租借地主权实在出租国,不能为交战国领土。[52]
2月12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八十三次会议,伍朝枢主席,讨论乙项第三款第四条:日俄战时划出区域是否得双方交战国同意?第五条:此次宣布行军区域事前与各交战国有何接洽?伍朝枢认为,中国此次划出战区无得双方交战国同意之必要,因若有一方不同意,则偏袒一方,而且取消时也要得双方同意。一个星期后,该会照例开会,讨论乙项第三款之第六、第七、第八条。
2月26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八十五次会议,伍朝枢主席,并就讨论乙项第三款第九条:“行军区域于法理上之性质”,指出,中国照会日使保护潍县至济南铁路,日使照复日军不过潍县以西,后又以胶济路为租借地之延长,出兵至济南,日军行为明显违反中立。
3月11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八十六次会议,伍朝枢主席,讨论乙项第三款第十条:日军在行军区域内种种设施是否应认为违犯中立?伍朝枢称,日军违犯中立,有确切不移之证,如日军在龙口等处占据中国邮局税局、损害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奸淫妇女、侮辱官吏种种之行为。不过对于安设军用铁路电线等事,能否认为违犯中立尚须研究。会议讨论后决议:答案分作三类,第一类为毫无疑义认定日军为违犯中立者,如日军在龙口占据邮局税局、杀害生命劫夺财产、奸淫妇女、侮辱官吏等事,法律上毫无疑义,所争议者仅事实上而已。第二类日军建设军用铁路电线等事,虽为军事所必需,然当时照会有限制,日军此种设施非破坏人民之财产即侵犯领土行政权,二者必居其一,不能不认为违犯中立,此为事实上无疑义而争议在法律上者。第三类日军在战区以外之种种不法行为。
3月18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八十七次会议,伍朝枢主席,讨论乙项第三款第十一条:中国应在何时取消行军区域,是否须待日德战事状态告终之后?第十二条:中国取消行军区域是否应得双方交战国之同意?第十三条:日本不能承认中国取消行军区域之照会有何理由?关于第十一条,会议决议:根据照会用语,青岛战事告终行军区域当然取消。
此时,研究甲项的黄荣良交来说帖,从反面立论中国加入大会问题:
中国加入大会,一方面须具有无可驳议之理由,一方面更须得交战国之承诺,此为在会诸君所公认,亦即加入大会问题甲项之子目也。特我国势力薄弱,各国向不以平等遇我,我国之所谓理由是否各国可以承诺,我国加入大会与双方交战国之利害是否一致,设一方交战国或双方交战国之一,以中国加入大会认为不利益之举动,而加反对,我国应如何对待?今对于以上各点姑拟数则,为甲项问题反面之研究,总期未雨绸缪集思广益,事前于各方面理由一一虑到,并非对于问题本义有所驳议也。
一、我国加入理由是否可得交战国之承诺
(甲)处置青岛问题有关中国领土
(一)青岛在被攻之先为德国租借地并非中国完全领土。
(二)德日两国违犯中国中立,中国均未能实力禁止。
(三)处置旅大先例,中国并未参与日俄和议。
(乙)青岛之役侵犯我中立损及我生命财产赔偿之责应归谁负
(一)德国并未使用行军区域,方且向我要求一切损失赔偿,自不负责。
(二)日本五月七日最后通牒曾以我以各项赔偿加之日本为无理要求,此后再行提议亦未必有效。
(三)日俄之役满洲境内中国官民财产损失不可胜计,并无赔偿先例。
(丙)中国与东亚之平和有密切关系
(一)中国既无维持东亚和平之能力,有无参与之资格。
(二)前此列强关于中国之协商中国向未过问。
二、各交战国对于中国加入大会能否一致赞成之疑问
(甲)中国加入大会于双方交战国有何利害关系。
(乙)设交战国中之一国不愿中国加入大会有无牵动全局之影响。
(丙)英德有无单独介绍中国加入大会之能力。
三、我国能否及时加入大会及在会发言有无效力之疑虑
(甲)议和时期中国能否预先探悉,临时提议有无局促不及加入之弊。
(乙)中国对于双方交战国既能不表示偏倚态度,中国在会有无孤立无助之弊。
(丙)对于各国不利益中国之主张,中国既无实力,发言反抗有无效力。[53]
3月25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八十八次会议,讨论黄荣良说帖。伍朝枢云:此问题为最后之问题,亦对于事实上最有关系之题目,将来我国能否加入大会自属有各方面之关系,然亦未始不视乎本会对于此问题能研究得有充足之理由否。且自数月以来,本会所研究各问题,如不能加入大会,则前功尽弃。是此问题诚为各题之总关键,关系非常重要。黄君说帖,办法甚佳,系从反面立言,自居于反对中国加入大会地位,如能将其种种理由驳倒,极有加入之希望,如不能驳倒,此希望即减少矣。会议讨论后,伍朝枢指出,《山东条约》第一款谓将来日德协商如何之结果,中国政府概行承诺云云。既如此似中国将来在大会所能提出之问题已经解决,而无请求加入大会之必要。此理由似宜细细研究,盖恐将来必有以此为难我者。[54]
4月1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八十九次会议,伍朝枢主席,继续讨论黄荣良说帖,将原拟加入理由三款:一青岛问题,二赔偿问题,三东亚和平问题,加上租借地问题,并决议将会议之议决案编成议案后再讨论,以免重复。[55]
4月8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九十次会议,伍朝枢主席,讨论黄说帖青岛处置问题,建议公推人选编辑议案。[56]
4月22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九十一次会议,伍朝枢主席云:自本会开会讨论关乎欧战发生后最近切之种种问题以来,业经年余之久,会议录已达数十次之多,本会议决各案散见于议事录,寻搜甚难,拟请一二会员编成简单议案,以加入大会为一总题目,择其最重要之理由,何者为主张理由,何者为反抗理由,分类编纂,以清眉目。会议公推朱寿彭及章祖申为起草委员,并继续讨论黄荣良说帖乙项中立问题第一款。[57]此后似因袁氏帝制失败,未再见有会议记录。
保和会准备会与国际法密切相关,原为讨论1907年第二次海牙保和会中国未签署及签署不全各公约,以及筹备第三次保和会,讨论预备提出会议议题而设。1914年欧战爆发,日军进攻胶州湾,衍生出许多国际法争议,北京政府为争取山东问题有较好解决之可能,决心参列战后和会。虽然因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国被迫签署《中日民四条约》,在山东问题上居于被动地位,但是保和会准备会仍持续讨论如何加入和会及和会中与山东相关的各议题。与会者集合北京政府国际法专家,研究相关议题,获致多项具体成果。日后顾维钧于1919年1月28日在巴黎和会十人会中有关山东问题之发言中的许多论点,以及中国代表团提出和会之《山东问题说帖》中诸问题,均经详密讨论,诸如情势变迁原则、胶澳条约中规定不可转让第三国、日本承诺将归还胶澳租借地给中国等。清末民初朝野注重国际法,保和会准备会中展现当时中国的国际法水平颇高,并能与欧洲国际法学界保持密切联系。
第二节 袁世凯时期的筹备和会(二)
1915~1916年袁世凯任内,陆征祥积极筹备加入和会。除保和会准备会从事研究外,曾派刘式训及夏诒霆赴欧,也与驻外使节多方联系接洽,并试图以调处身份加入和会。
刘式训访欧
驻巴西公使刘式训为外交界前辈,英日会攻青岛期间,他关心时局,于1914年10月函外交部称:
吾国今日地位自应严守中立,惟最难应付者莫若租界……万一彼此冲突,驯至激战,吾既不能干涉,彼又不受调停,于斯时也苟地方官措置失当,彼或嫁祸求逞,以图索偿,亦意中事。曩者日俄战争吾国宣布中立,始终审慎从事,幸免偾事。现值风云危迫,似宜急求此项经验人才办理重要商埠交涉,并将海牙中立条例刊印颁发俾便考察。[58]
11月9日青岛战事结束,18日外交部函驻欧各使先期密筹加入和会事宜,并电驻巴西公使刘式训称:“欧战扰及东亚,因之鲁省中立颇受影响,现青岛虽下,所有关于我国各项问题须俟议和大会解决,政府亦拟派专使前往与会,届时拟派执事偕陆专使与议,借资挽救,除将紧要文件邮寄外,特先密达以便筹备,并希勿宣。”[59]可知当时北京政府认为欧战不会拖延太久,和会随时会召开,预定派遣陆征祥、刘式训为中国代表出席。
11月28日,外交部又电刘:“政府以巴西距欧过远,消息迟滞,拟请执事往欧筹备加入大会事宜,并与各国公法家接洽,庶免临时枝节,何日行?先至何国?望电复。”[60]据此,刘氏的任务是到欧洲筹备加入和会事宜,与各国公法家接触,加强中国加入媾和会议的立场,并探访各国政府,争取支持中国参加和会。刘式训主要停留地在荷兰海牙,可能是判断战后和会将在该地举行。
当时列强对中国参与和会之态度不一,日本外相加藤高明于1914年11月17日表示:和平会议,中国非交战国,无列席之资格。外交部于12月17日指示驻日公使陆宗舆设法疏通解释。[61]
12月15日外交部电告驻欧各使:“英日会攻青岛,鲁省中立因之破坏,现战事虽结,所有青岛胶济铁路及中立各问题,非待欧战告终加入议和大会解决,难得公允结果,除密电驻巴西公使刘式训先期赴欧筹备外,希随时密探驻在国政府意旨,是否赞成中国加入大会,并勷同刘使预筹加入方法为要。”[62]
驻外各使遂报告各国对中国加入和会之态度。18日驻美公使夏偕复报告,美外部表示:“调停尚非机会,至加入议和会中国有密切关系,即不正式忝列,亦当派代表到会陈说。美将来是否与会或派员陈说,现时尚早,无从定见,届时再将办法相告。”次日夏氏又电请袁世凯总统通电各国调停,以保加入和会之资格。22日外交部复电:调处事政府尚须研究。[63]
1915年1月6日,驻德公使颜惠庆拜会德国代理外交部长齐默尔曼(Arthur Zimmermann),谈及和会问题,齐氏表示:德国赞成与各国单独媾和,不赞成召开和会;建议中国在德日之间充当调停人,但不希望让人知道这一意见来自德国。次日,颜惠庆电外交部称:“德主张与各国单独议和,反对共同议和,询及德日议和中国欲参加其间,德国有无异议,据云此事关系日本国较重,中国当从日本国下手,至德国方面当无异议云。因此事尚未得详细部文,未便磋及。”颜氏于14日拜会德外交次长,对方表示眼下德国尚未做出决定,在等待欧洲局势的明朗化和日本新内阁的成立。他个人认为,青岛的最佳解决办法是归还给中国,使之成为一个国际港口,铁路仍归德国所有;和平可能通过单独媾和取得,而不是通过和会。[64]
驻奥公使沈瑞麟报告:奥匈帝国外相表示“将来或开大会或由战胜国开示条件均难预定,惟中奥邦交素密,遇有中国提议之件,无不表示亲睦等语”。[65]
1月13日,外交部秘书王廷璋赴俄国使馆,与俄国驻北京公使库朋斯基晤谈,表示中国欲参加战后和会,解决青岛问题。库氏云:只有日本会反对中国加入,不过中国既非交战国,则仅能与闻有关系之问题,不能完全与会。[66]
1月16日,外交总长孙宝琦会晤库朋斯基。库氏云:本公使与英法两使探询,亦皆意见相同,将来贵国对于处分青岛一部分问题时,当然可以加入和会也。孙氏云:闻德外部对人云,有德欲与各交战国单独议和等语,不知能办到否。库氏云:英、日、俄、法曾有一声明文件,不能单独议和,德之意或于彼有利益,联盟国必不答应也。[67]
1月13日,驻比公使汪荣宝复电:
愚意青岛之陷,既系英日会攻,倭本难以独占,若我及早倡议公诸万国作为商埠,永禁设防,并援诺克斯满铁中立之议,处分胶铁,则树义正大,无论美德必当同意,即三联合亦必暗中赞成。此议果行,则令远东已破之均势从新建设,实为保全领土最要之策,似宜先以此意密商英俄求其赞助,如果就绪,则纵令不足公然预会,亦可收间接之效。若坚持收回,或牵涉他项交换问题,势必枝节愈多,损失愈甚。[68]
刘式训于1914年底报告:约12月中下旬启程,经葡、西、法赴荷京,拟带馆员朱寿朋、刘乃蕃(刘式训侄)随行,并请即汇川资及历来所有关于胶事重要文件速寄荷兰使馆。[69]关于筹备加入和会,刘氏认为:
窃思胶澳事件最有关系者为德日两国,德之责言盖以我国重划战区为不利于青岛,此外固别无问题也。日人则破坏中立违背公法之举动不胜枚举,野心勃勃已甚明显,我欲参列和议,必为彼所深忌,恐彼将援日俄议和中国并未加入,事后始另订条约之例以相抵抗。且此次战争欧洲三协商国因欲激励他国同起抗德,曾有非交战国不得与议和局之宣言,届时能否许我加入尚难悬揣。训既承电示,自当抱定宗旨,竭力进行,拟请大部密电驻外各使预为筹划,俟事机一动,即迅向所驻国政府声明此意,较之以一私人名义仅在暗中布置者尤为着力。[70]
刘式训于1914年12月24日以就医为名,搭法船赴葡。[71]次年1月2日抵葡京里斯本,此后分别于12日抵马德里、[72]23日抵巴黎、28日抵伦敦、31日抵巴黎,2月2日抵日内瓦,9日抵海牙。在海牙停留一个月,3月9日离荷,经丹麦、瑞典,赴俄,23日自俄京启程返国,5月28日回北京销假。[73]
1915年1月18日,外交部发函驻外各使馆:因日英联军攻青岛,我国中立遭到破坏,所有相关问题及青岛之处置,非于议和大会解决,无以得最公允之结果,我国届时自应加入会议,以期补救,除陆征祥在京先期筹备,并电刘式训前往欧洲会商各驻使,密与各国公法家接洽,俾得各交战国同意。希各使密探驻在国政府意旨,襄同刘式训预筹加入和会办法。[74]
同日,刘式训自马德里电外交部:“胶澳事最近交涉情形若何?政府已否决定结束时对待方针?……总之我宜通盘筹划,预定宗旨,虽目下尚未得其同意,俟事机一到,即宣布通告各国,以为先声。现赴法京住,四月设法绕道瑞士国,往德京晤颜使,再自德赴和。”[75]
1月21日,外交部函告刘式训筹备和议之大纲:
执事前往欧洲,当先赴和兰小住,所有关于此次中立问题,暨本部来往各项紧要文件,刷印成册者业经先行函达在案。惟此次欧洲战事,为历史上未有之创局,终乃波及于远东,青岛用兵我已受其影响,而将来新旧均势之变迁,尤与我国有密切之关系。先就其近者言之,为青岛胶济铁路及日人在鲁破坏中立诸问题,此时既无解决之方,惟有待至欧战告终,与日加入和议大会,以求公允之处置。此中消息,关系綦重,头绪亦甚纷繁,冀恐他国加以梗阻,和会之时,不使我国获占一席。即获列席矣,而事前筹备稍有未周,又恐与会之时无以折冲樽俎。兹将应行参考以及应先研究各节,胪陈清听,乞加意焉。
一、加入大会之应先事预备也……日本当局及报纸均已宣言,吾中国无加入大会之资格,虽经中国报纸随时驳正,窃恐其无效力。此项大会,既为近百年来未有之盛举,吾国若不设法加入,不惟最近已发生之问题,难获适宜之解决,且恐将来东亚问题,将必集中于东邻云乎,而中国之国际地位更不可问。此加入大会必须考究公法,广参成例,设法办到也。
一、日军破坏中立问题,亟应预筹解决之方法也……此事政府既未能诉之武力,但以笔舌始终抗议计,惟有根据法理搜求先例,取决于大会,要求日人妥行交还……是则日军占领胶济铁路,为此次破坏中立最重要之一问题,亟应搜求先例,预筹解决之方法也。
一、日军在鲁不法行动,亟应著成报告,以为将来在大会要求赔偿之地步也……
一、外人攻击中国不能严守中立之言论,亟应搜罗材料以为之驳辩也。此次我国爰守中立,左支右绌,困难万端,而双方交战国,仍不免以我先行放弃中立责任群来诘问……是我国对于德、奥、日、英均应节节为营,自站地步,以为他日在会场辩驳之根据……尚望详加研究,释以法理证以先例,以期立论更有本源,庶足以钳各战国之口,此应会同各国公法家详加讨论者又一也。
一、减少以后中国各租借地战祸之希望也。查此次战祸无端波及我国,实因青岛租借地而起……我国无端受祸,日俄战争以后实为第二次之波及,若不及早设法要求限制,恐欧洲一有战事,我国无安枕之日,此事已经陆会长在保和会准备会讨论多次,将来报告完全当再续寄。此政府希望在大会提出减少租借地战祸之条件又一也。
以上各端均为加入大会次第所应筹备者,至各项问题,或本部正在研究,或业经派员调查,总期广益集思,兼筹并进,内外通力合作,借收圆满之结果。[76]
1月26日,刘式训在巴黎电外交部:“探法外部意旨,谓非驱敌出境收复全比,无和可言,至届时有无中立国参列和议,全视战时结局如何,现尚无从悬断云。”[77]刘式训原拟即从巴黎经瑞士赴德京柏林,密探彼邦意旨。但23日颜惠庆电告刘式训,以旅途诸多困难,嘱其推迟来此。[78]此外,在刘氏看来,日人方播中德同盟之谣,倘被侦知踪迹所在,必且以为与盟约有关,愈将证实其说,故拟径赴荷京,再行相机筹备,[79]遂决定先赴伦敦。29日刘与驻英公使施肇基联名电外交部:“胶澳各问题,基前于取消战区事向英外部婉探,彼云自当相助,惟时尚早……训即由瑞赴和,一俟详细文到后,随时相机会商妥筹电闻。”[80]刘另函告外交部称:
训在英时,植使密示有贺博士媾和大会论,其中辩析会议之性质及中国加入会议之准备方法,诸多可采。惟所说美国外交拙劣,暨调停欧洲和局国民绝不赞成各节,恐尚非笃论。至云中国欲加入会议,须依赖三协商国,此仍是日本人议论。盖此时胜负未分,不能决定三协商国之必为将来会议时最有力之国也……现在只宜预定宗旨,待时而动。[81]
刘式训在海牙期间,驻荷兰公使唐在复协助探访荷兰政府及各国驻使意见。2月11日,刘式训电告外交部:“和逼处英德两大国之间,外部发言异常矜慎,未易探其意见……海牙原为保和会会所,国人甚盼择为议和地点。惟复与美使谈次,皆谓时机到时该国大总统绝不袖手,或如俄日议和旧事,再集大会于美亦未可知。”[82]
2月22日,刘式训收到驻荷兰使馆转交外交部公函,后又收到转交包封一件,内计中立密件二本,媾和大会论二本,日本应抛弃胶州二本,曹州教案二本,胶济铁路章程二本,青岛汇报二本,第三次保和会讨论租借问题二册,比对德违反中立报告二册,照单查收密存以资研究。[83]《颜惠庆日记》载:2月23日刘来信谈及为即将召开的会议聘用律师的问题。3月6日刘来信,附了外交部提出若干需要加以研究的论点的备忘录,这是为即将召开的会议准备的。[84]
由于和议尚无确切消息,2月27日刘式训电外交部:“和议尚游移,拟乘间由俄入京一行,面陈一切。”3月2日外交部指示:“盼回京接洽。”9日刘式训启程。[85]3月中下旬刘在俄京电外交部称:
德奥二国对于我国加入问题并无异议,英法俄处此时势,不免左袒日本,其公法家稍负时望者,恐未必肯轻于廷议,以与政府宗旨相抵触。至于中立小国之慑于强邻威势者,其议论价值亦必薄弱。欲求其能主张公道且于我国有利害关系者,愚意莫若美国,他日议和,美即不执牛耳亦必为有力之发言人,其名家议论堪动欧亚各国之视听,傥由大部电嘱棣使遴聘彼都公法大家以为我用,则裨益当非浅鲜。至驻欧各馆如亦物色有人可资接洽,似不妨兼收并蓄,俾筹备益易进行。[86]
5月25日,《中日民四条约》签署。6月1日外交部电驻外各使:“驻巴刘使暂时留京继续筹备,所有关于筹备事宜,仍请查照部电及刘使函件,切按时势悉心筹划,随时电部酌核。又现东事虽结,将来和会关系东亚,理应参预,且尚有应行提议之件,仍须以达到加入为目的,希随时注意筹划,俟时机一到,立向所驻国政府切实声明,将彼政府意见电部。如系交战国,并向要求赞成。”[87]
对于刘式训访欧之行,颜惠庆、汪荣宝都颇不以为然。7月18日颜惠庆在日记中写道:“汪认为外交部有关参加和会的来电毫无意义,他也谈了刘的毫无目的欧洲之行,认为这只能引起欧洲列强的疑虑。”颜惠庆认为刘只是利用公费旅行。[88]
刘式训在北京继续筹备和会工作,6月初陆征祥交刘氏总统批交日本报译件一则,刘氏与外交部法律顾问狄谷(M.Henri de Codt)详细讨论后回复:
一、……德果若以交换战地收回胶澳,于东亚均势之局有益无损,且可消去中德间因战事而发生后来之纠葛。斯时中国对于日本,虽不能收回已给之种种权利,然及时提出赔偿山东损失之要求,则更振振有词矣。
一、酌给驻外各使馆秘密费,以为窥探外交机微之助,式训窃谓处此世局,尤为急要。拟请饬外交部通令各馆将联络报界及窥探机微等事,认真筹划,以资利用。此等秘密费准在另款项下核实开支。[89]
6月26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六十七次会议,陆征祥邀请刘式训主持,讨论请各使馆搜集有关会议之书籍文件,以备参考。刘云:现可研究欧洲战事后所开之大会,我国应如何设法加入,及加入后如何不始不致受累。[90]
7月3日,保和会准备会开第六十八次会议,刘式训主席。同日,外交部函告各使:驻巴西刘公使留京继续筹备媾和会议事,现正讨论加入方法,请各使搜集维也纳、巴黎、柏林三会议,尤其希腊参加柏林会议之外交文件,作为筹备加入大会手续先例之一助。[91]《颜惠庆日记》载:7月29日,外交部来信指示,必须弄到柏林和维也纳会议的有关文件,特别是希腊是怎样被吸收参加这次会议的;8月7日,又仔细研究了柏林会议的议定书,将其要点电告北京,即关于希腊、罗马尼亚和波斯等国代表的与会情形。[92]
暑期保和会准备会休会,刘式训南下上海,10~11月曾回北京主持该会第七十二至七十八次会议,随即长居上海,主持编译工作,由自巴西使馆随带赴欧之朱寿朋秘书、刘乃蕃随员襄助。11月27日,刘式训寄交外交部政务司下列文件,请译成英文:(1)破坏中立案中法文各一份;(2)损害人民生命案英法文各一件;(3)德人破坏卢森堡中立案中法文各一份。[93]12月16日,刘又寄破坏中立案中法文各一份,请交张煜全译成英文后寄沪誊清;损害中国官民财产及人民身命案内之关于人民身命一种,计英法文各一份。1月6日,刘寄外部委员暨山东警署报告之伤害人命生命案,计英法文各二份;编译之侵犯中国主权案计中文一份,法文二份。2月14日,刘式训函外交部,称财产生命案第一第二两编业已函送大部,兹第三编“山东官民财产损失各表”亦已编译完竣,送请鉴定。[94]这些编译文件与筹备和会有密切的关联性。
同时,外交部函告在上海的刘式训:近日接顾使电告各节,协约国拟在巴黎开经济会议,日本已派代表,美政府疑与议和条件有关。大总统袁世凯批示:筹备加入大会应从速进行。外交部遂电复顾氏,并电驻巴黎胡惟德公使密探会议情形,要刘氏尽速来京,以便筹备一切。[95]3~4月间刘式训到北京外交部处理中立事务。
夏诒霆访欧
1915年9月底,陆征祥又派心腹、外交部参事夏诒霆访欧约一个月,会晤各国公法家,寻求以中立国加入和会之机会。
夏诒霆曾于1914~1915年之交,条陈参加和议意见,甚有见地。[96]1915年9月2日,颜惠庆在日记中写道:外交部来电说夏这次来是负有重要使命的。10月7日,夏氏从哥本哈根到柏林,在华纳蒙德(Warnemunde,边境港口)遇到麻烦,所有文件被取走。9日夏氏与驻德使馆秘书王承传去瑞士。13日颜氏通知夏氏准备去哥本哈根。[97]21日夏氏在荷兰海牙电外交部:
顷晤丰登纳文,诚恳密询,据云:战时结局总在明岁,大会如有中立国列席,中国亦可要求加入,惟此情形与维也纳、柏林等会议不同,恐交战国不愿别国与闻。战后欧美列强于远东利益不肯漠视,但现在杀机已动,有强权无公理,中国如顾虑他国有野心,一面遍告国际上邦交,一面乘此时机赶修军备整理财政,多派武官随员观战,造就将才,万一乱事,较求人差胜。渠另有复函,容面呈。[98]
11月5日,夏氏自巴黎电外交部:与胡惟德公使晤蒲儒、阿恭思当、雷诺三人,询以中国可否以中立国加入和会,他们认为尚在未定之天,要预防日本阻力,均有复函面呈。[99]6日夏氏与胡惟德联袂赴伦敦。11日抵达荷兰。14日夏氏从海牙抵柏林,这次在边境受到有礼貌的接待。16日夏氏赴奥斯巴赫拜访一位教授。[100]18日夏氏电告外交部:
昨赴德南省晤索尔息,意甚关切,详述各节,渠允悉心研究,数日内函覆。霆便询战后远东情势,据称东亚大局究为英人掌握,现英日外虽亲睦,内实猜忌,战后盟约决难赓续,或竟先将解散。美于日本利益冲突,挟制不足牵掣有余,中国如能推诚联结英美,日患当可稍图补救。欧战期内总以维持国内治安为第一义,能乘机赶修军备更好。至日俄联盟不特关系中国,恐英美必从中阻挠,现日本虽重申前议,恐未必能成事实。[101]
11月19日夏氏前往维也纳,26日回到柏林,次日向措恩博士提出一些问题,请他研究并予答复。[102]28日夏氏离柏林回北京,29日电外交部:“日前偕砚使晤腊马书谈,对于中国加入议和大会颇具乐观,详情面陈。”[103]
有关夏氏赴欧之行的后续,《颜惠庆日记》载:12月4日写信给措恩,要求答复所提问题,大部分是与和会有关的。8日,阅读措恩论述持久和平及和平会议的备忘录,以及对夏提出问题的答复。他所写的一切都是我们外交部提供的,没有新的观点,也没有独到之见。1916年2月21日,将措恩的备忘录连同一封信寄给夏君。10月28日,措恩来信询问他的勋章和500马克费用事。31日,措恩再次索要500马克的咨询费,已将此事转告北京。11月16日,外交部寄来了给措恩的证书。[104]此外,1916年1月,驻奥使馆函外交部:“奥公法家腊马书君交来复信一件,关乎我国加入大会意见书一通,并意见书补遗一纸,当经先后加封托由和馆转递。”[105]
由夏氏行程及访晤对象观之,其主要任务应是咨询各国公法家,付给酬劳,请针对中国加入大会问题,写成书面意见。他至少会晤了荷兰的丰登纳文,法国的蒲儒、阿恭思当、雷诺,德国的索尔息、措恩,奥地利的腊马书等。
驻外使节的接洽
袁世凯对战后和议的筹备颇为重视,除了保和会准备会及刘式训、夏诒霆之赴欧外,尚有其他与各国联系的作为。
驻美公使夏偕复主张联合美国调停欧战,争取参加和会机会。1915年1月25日夏偕复回复驻英公使施肇基函称:“当即面达美外部,据称调停尚非机会,至加入议和会,中国有密切关系,即不正式参列,亦当派代表到会陈说。”[106]夏又函外交部称:“值兹欧云扰攘自顾不遑之际,世界各国中求可为友者厥为美国……战后会议时,美似欲出而主持一切,不特防卫己之利益,并欲解决关于公法之种种问题。”[107]
1915年,教皇与瑞士欲出面调停欧战之传闻甚多,不少驻外使节建议与教廷国及瑞士建交,设立使馆。6月28日,外交部电驻意公使高而谦:“据报告闻将来议和当由教皇及瑞士居间调停,英和两国已在教皇处新设驻使接洽一切等语,教皇是否有调和之意,希确切密查,并预筹加入大会与议方法。”[108]7月底,高而谦建议与瑞士建交。8月25日,驻奥公使沈瑞麟电外交部:“近日各界议论,咸谓日后和会主动不外教皇,地点当在瑞士……我国期在参预和议,而与教廷瑞士均少往来,似宜从事联络以达加入之目的,拟请列入筹备中,试商及之。”30日外交部复电:“所见甚是,部拟执事兼使瑞士,胡使兼使教廷……希协商电复。”9月4日,驻法公使胡惟德回复:兼使教廷不便,因(1)法国与教廷撤使绝交;(2)在华教民由法保护,互相猜忌。不如由驻法公使兼驻瑞士,驻奥公使兼教廷。沈瑞麟赞同胡氏建议。沈9月初又电:建议先与瑞士商定通好条约,增此机关灵通消息。[109]最后,1918年中国与瑞士签订通好条约,[110]1919年1月汪荣宝任驻瑞士公使。
1915年6月,袁世凯派顾维钧出使墨西哥,顾氏8月离北京经旧金山赴纽约,然后先赴伦敦向施肇基传达机密使命,同时安排改使美国之事。[111]10月17日顾氏抵英,由施肇基安排见英国外交次长,交换对欧战看法。11月中旬顾氏赴美。
袁世凯派顾维钧使美之宗旨,许多人认为与帝制运动相关,顾氏自称是促进中美亲善,争取加入和会。9月4日,顾氏在旧金山会晤休假结束准备返北京任所的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后,电外交部称:
芮使今昨来谈三次,谨遵二十五日钧电推诚密与接洽,渠顷已启程。芮云:现美政府已知钧来美宗旨,极表同情。关于中国各事,Lansing外部与本使意见一致。又芮云:欧战年内可望了,美拟发起国际公会重订国际权利以资遵守,渠意中国可在该会提问弱国权利被侵,无力抵御,有无补救方法,冀令各国注意中国地位,若各国有所声明,当有益中国。又哈佛大学校长拟倡国际平和会,主张国际争端须交公断,不得诉诸武力,芮意此议虽难完全实行,将来中国加入亦不无裨益。又询以加入战后和平大会问题,芮云:未曾提及,恐美不能预会,中国加入理由充分,确定入会宗旨,托英德介绍,美且可向英吹嘘。钧言:中国秩序恢复,政府抱定宗旨,力图整顿各项新政,大概已定。惟十年内东亚须保守和平,中国始可循序而进,中美利害相关,美政府对华政策如何,两国亲交有何方法?芮云:曾详复研究,颇抱乐观,政府以亲华助华为政策,回任后遇事拟与英使接洽一致进行,以挫谋中国者之野心。至协助方法,先由美国辩护欧洲各国将中国自主领土完全机会均等主义重行声明,以资改变宗旨如何。钧答:上述各主义,各国早明白承诺,有效与否全在实行,遇有破坏者应如何对付,此为要点。芮云:可由中国与英美明白接洽,或要求保证的声明,遇有破坏必出为维持。钧问:如向美政府要求有何希望?芮云:如告以中国现决意整顿,惟虑外来之干涉与阻挠等情,则所盼望于美者,不言而喻,此层并宜与Wilson晤面,一面游说重要绅商为后盾,布置既妥,要求声明自易收效云。钧赴华盛顿应否谒谈,乞代呈示遵。[112]
芮恩施则认为顾维钧是为袁世凯称帝做准备工作的,他在回忆录中称:“九月间,我回到旧金山……当时我遇见顾维钧博士,他负有特殊使命刚刚抵达这里。我得知他可能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公使,接替夏先生。国务院指示我推迟行期,以便同顾博士商谈中国最近事态的发展……后来我很惊讶地发现顾博士此次使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欧美为袁氏凯称帝制造舆论,并为袁称帝打好基础。”[113]
9月,驻荷兰公使唐在复函告外交部:希腊参加柏林会议由英介绍,我应先与一有力强国接洽在前。中日会议时我国一再提商参与和会之事,应早见于此,拟与胡、颜、施、沈等使交换意见。[114]
1915年入冬之后,帝制运动全面展开,云南护国军起义讨袁,1916年春政局不安,但外交部仍注意战后和会之事。3月23日,驻美公使顾维钧电告:“昨日见各报纷载德首相与驻德美使晤谈有议和意,拟请美国出为调停等语,因密询美外部,据云所谈仅及美德交涉,惟据各处秘密消息,双方均确有和意,不久议和亦意中事。和会与中国关系不小,特密告以资接洽云云。谨密闻,我国拟否加入和会一节,如已决议,乞早密示,俾有遵循。”29日外交总长伍廷芳复电:“我国能加入和会固所至愿,若事实上不能办到,芮使以私意密告,以为中国宜宣言不欲加入,庶日本不至要求在会内代表我国利益,同时我国设法与各关系国另组专会讨论东方问题,此事尊意以为何如?”[115]4月顾维钧电告:
若确知和平大会将处理各项关于中国之问题,而我国宣言不加入和会,他国或解释为我国愿将各项问题一任和平会议处置,不复置词,恐有损我国将来反抗和会之议决之地位。似宜坚请入会,并谓若被拒绝即不承认该会之议决,以为他日抗议之地步。至专会一层,恐开国际保护之渐,如土耳其故事,有损我国将来自由行动。摩尔君意见相同,并密告且日本殆必要求为专会主席,尤易实现其在亚洲之霸权。[116]
然而,此时袁世凯已是四面楚歌,不久身亡,政府自顾不暇,没有余力筹及战后和议。
第三节 1916~1918年的筹备和议
1916年夏,袁世凯帝制失败身亡,共和恢复后北京政府内争不断,保和会准备会停会,与各国接洽筹备和议也趋于消极。1917年为对德绝交与参战问题,引发张勋复辟,国会解散,南北分裂,然此时北京政府对和会的筹备比较积极,先采“以工代兵”策略,结好协约国,后则追随美国对德绝交,进而宣战。1918年秋,欧战胜负已定,北京政府筹备参与和会的步伐加速前进。
参战前之筹备和议
1916年底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提出和平条件。12月13日驻奥公使沈瑞麟电外交部:“和议有动机,该大会总须要求加入,刘使筹备情形乞速详示。”[117]此时美国总统威尔逊有意调处,颜惠庆日记12月22日载:美国进行调停,威尔逊照会各国要求他们公布条件,这不作为媾和建议。[118]同时,美国驻北京使馆照会中国外交部,外交总长伍廷芳告诉芮恩施中国愿意赞助,并谈及战后和议事。伍廷芳表示:和议或有涉及中国者,中国似宜参加。芮恩施云:交战国或有借口中国已与日本1915年有成议,反对中国加入者,中国宜保护自身利益不至为他国傀儡。[119]次年1月10日,芮恩施向国务院报告:中国官员和他秘密讨论,日本向中国暗示将在和会上承担代表中国利益的任务,全面地保护中国,并可能允许中国成为日本代表团的随员。这种暗示显然把中国置于被保护国的地位,中国政府的高层官员当然不敢接受,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帮助中国阻止任何列强在战争过程中或战后将中国某块土地作为“赔偿”,或者宣布将某一地区作为其势力范围。[120]顾维钧也于1916年12月29日电告外交部:美国调停欧战,“政府对于威总统希望早日偕同议和一层,有无意见可在函内表示”。[121]
1917年1月5日,外交总长伍廷芳会晤德国公使辛慈(Paul von Hintze),谈论德国同意美总统调停及中国加入和会事。
总长云:将来议和时,不知中国能否参预,盖此次欧战之关系中国殊不浅鲜,和议时中国甚愿加入也。
辛使云:贵国既有此议,自当陈请本国政府竭力赞助中国加入也。
总长云:贵公使能否确信贵国政府赞助中国加入和议,然则奥国又如何。
辛使云:本公使确信本国政府深愿赞助中国,想奥国当亦具同情,不妨即于此时提议之也,现在美国亦有提议加入之事也。
总长云:假使美国不能加入,能独使中国加入乎。
辛使云:此不可知,然美国于其通牒中曾谓:美国政府暨人民与欧战之有关系亦犹如各交战国也。美国有此要求,中国亦可。
总长云:美国通牒语语的当,中国政府均表赞同。[122]
同时,前内务总长王揖唐也电国务院称:美国总统欲调停欧战,通告中立国所受战事痛苦,我国应一面胪列所受战阨,通告各国预为地步,一面注意此事进行以便加入和议。国务院将此电函告外交部,并称:“查欧战结局,两败俱伤,西事方终,东事方始,绸缪未雨,正在今时。加入和议一层,自是正办,此时对于各方面宜用何种表示,将来进行宜用何种手续,以防阻碍,均应及早筹维。”[123]
1月8日,伍廷芳照复美国公使,表达中国对美国照会态度:
本总长业经详细研究,以为中国素尚和平,近复与友邦缔结解纷免战条约,以发挥和平之精神,而副中国参与海牙保和会之志愿……本国对于此事深表同情……至贵国政府及人民所表示之意见,于此次战事终了后尽力设法维持各国平等主义,无论国力强弱如何,不至有不公及侵凌之举动,本国极端表示满意,深愿赞助贵国政府及人民达到此项目的,诚以此项事业非合群策群力不能收效也。[124]
然而协约国拒绝美国调处,12日驻法胡惟德公使电告协约各国反对,认为“和议时机尚未成熟,惟全球大会将来可望举行,我宜及早预筹”[125]。
1月23日顾维钧报告:威尔逊在参议院提议,“催促本国速与世界各国联合,为和平之协商,赞成不必待胜负已决方行议和,恢复海上之自由,减少军备,弱国须得平等之待遇及相当之保证,并要求在和平大会有发言权”。[126]顾氏建议中国赞成美国提议,称:“欧战和议条件与我国关系非浅,而战后维持世界和平办法,关系尤深。现威总统已倡美国加入和会之说于先,我国宜乘机赞成于后,以为将来要求入会地步。钧意拟请大部密传联合报访员到部,向其表示意见,并嘱其电外洋登报,以广传播。”[127]27日外交部电驻外各使:“此次美总统提议媾和,虽双方交战国意见未能一致,然究系动机,嗣后交战国对于和局意见以及中立国有意加入大会之举动,希将驻在国政府情形随时密探报部,以便准备。”[128]
国会议员也提出应筹备加入和议,国务院咨外交部称:“众议院议员黄功素等提出欧战告结后之各问题诸待解决,吾国亟应预为筹备加入平和会议建议案,1月20日提出可决,请外交部查酌情势筹拟办法提交国务会议。”[129]
2月14日,外交部指示驻外各使:“此后媾和之期当有日益接近之势,政府对于将来加入大会甚为注意,现正极力筹备……希将驻在国政府对于筹备和议情形以及一般人民舆论,并执事对于此事之意见……每星期报告一次。”并指示顾维钧:“来电所称各节,荩筹硕画,至堪钦佩,惟此事尚须出以谨慎,此时未便遽行表示意见,容当相机办理。”[130]
当时欧洲也有和议之说。1月初胡惟德报告:“前月德皇倡和议后,其中立国若美若瑞士先以正式公文通告交战国……并闻欧洲各中立国拟在瑞士组织一会研究战后永保和平之方法,足见欧美各中立国皆冀加入和议大会,而弱小之国随同美国劝和,亦冀为介绍入会之媒,并为自保之计。”[131]
北京政府曾试图用“以工代兵”之策,争取加入和会。早在1915年夏,梁士诒与法使康悌订定募集华工赴法助战之策。梁氏与交通次长叶恭绰商议,由交通银行组成公司,用商人名义招募。12月法国派陶履德上校(Colonel Truptil)来华招工,次年1月抵北京,5月梁士诒等成立惠民公司,谈判后于14日签字,呈外交部备案,招工开始,[132]1916年8月第一批华工抵法。英国在索姆战役失利后,丘吉尔决定招用华工,1916年底订立合同。俄国也派人来华招工。
1917年1月25日,外交部致驻英公使施肇基电,明确把华工参战计划与其他重要外交目标联系起来,称如果英国想在华工招募问题上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必须接受下列条件:(1)延付庚款;(2)增加关税;特别是(3)支持中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133]2月14日施肇基照会英国外交部:(1)鉴于德国向中国抗议倾向英及协约国,中国要求英国保证若德国政府在议和后提出此问题,英国支持中国;(2)战事终了后,如有关于讨论战事影响所发生各问题之大会,而各国及中立国均被请到会时,英国亦须请中国参与;(3)战事终了后,如有关于远东问题之会议,英国须请中国参与;(4)中国要求英国给予财政支持,如同意缓付庚款。英国外交部将此提出内阁会议,并与各国商量,28日答复称:没有理由预期和议会要中立国参与,要英国保证还不成熟;讨论远东问题同样是假设,英国一样不会保证。3月1日,施肇基会晤主管远东事务的助理外交次长兰利(Sir Walter Langley),询问青岛问题,兰利不予答复。[134]
3月3日美国对德绝交,德国希望中国不要追随。18日,德国外交次长冯施图姆(William von Stumm)会晤驻德公使颜惠庆,再次劝告中国保持中立,不然将会被协约国当作牺牲品献给日本,德国将在和会上照顾中国,但目前还不能说是否会让中国参加和会。颜惠庆于28日起草给外交部的电报,建议在放弃中立时应考虑:(1)中国赞成拖延欧战还是早日予以结束?(2)保持各国力量的平衡是否对中国有利?(3)为什么日本对中国参战问题的态度发生了变化?(4)为什么中立国在参战后均遭受损失?(5)威尔逊总统的对德政策是什么?并应坚持:(1)保证维护中国领土完整;(2)签订诸如德国与土耳其间的条约;(3)中国提供劳工而不提供军队,向中国提供新制造的枪炮和军火,而不是目前所使用的那种东西;(4)中国在和会上有和别国同等的发言权;(5)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同等权利;(6)战争手段不扩及贸易和个人。3月14日,北京政府宣布对德断绝外交关系。23日,颜惠庆收到外交部发来电报,称绝交理由是害怕孤立,特别是在美国放弃中立以后。中德绝交后,驻德公使颜惠庆5月1日离开德国到丹麦。[135]
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驻美公使顾维钧主张不加入协约国,而助美入战,电段祺瑞云:
加入联盟有四害……日本经国大政在谋操纵中国,欧战实其千载良机。大隈迫胁在先,寺内甘诱以继,凡我有所主张,无论其先反对或即赞成,而均有利用之手续在……联邦国以来,英法等国遇有中国事,往往先商日本,势若默认日本为东亚霸主,我若加入联盟,更授彼以居间愚弄之机,而遂其操纵中国之志……若我随美入战,则有四利……最近美总统宣言,亦谓美国此后须操世界政策,是其拟于战后,在国际上大有为,已可预料,我助彼作战,将来国交上获益实属不浅……而美对我无阴谋,待我以至诚,我正可赖美为助……而我助美为战,自可连同列席,此和会之说之不足虑也。所以我国不与德战则已,战必以助美为宜。[136]
顾维钧极力主张联美参战,借以制日,段祺瑞似亦不反对,但因美国对此不积极,日又支持中国参战,此议遂寝。
参战后之筹备和议
北京政府对参战问题,支持与反对两方激烈交锋,政局起伏动荡,段祺瑞重掌政权后,于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过去学界多强调参战带来的内部动乱,近年来研究成果,则多肯定参战在外交上的正面作用。[137]北京政府之参加欧战,主要目的之一,即在于确保参与战后和会,并能联合美国,摆脱国际上的孤立,进而利用威尔逊的主张原则,更好地解决日本出兵青岛到“二十一条”交涉以来的诸问题。
10月5日,胡惟德函告外交部各国对教皇调停之反应,并建议联络美日,称:
美国经济力强盛,可以操纵和战之局,日美能携手相亲,则日本之国势愈加巩固,将来和会席上发言时,美国能占最优地位,日本亦不致落后。窃谓美国极愿中国之能自立自强,俾日本不能垄断以实行其利益均沾,日本迫于世界公论及美国舆情,既不能侵略中国,殆将一变而为中日亲善主义,所谓以柔克致胜者,倘乘势而利用之,日美皆可为我左右之助。中国当积弱之余,欲于和议时提出条件,亦不能不结合一二强国,先与接洽以为应援也……远东之中国亦不能不联合日、美,此地势使然,为情势上所必至。[138]
12月1日,陆征祥再任外交总长,北京政府之筹备和会愈趋积极。1918年1月4日外交部发电给驻欧美日各使:“探闻各国均有委员在瑞士讨论和议,希密探如何进行随时电部。又执事对于中国将来在和会应发表何种意见、提出何种条款并希详切直陈,以备研究。”各驻外使节纷纷表示意见,8日驻日公使章宗祥复电:“瑞士……将来议和必为最有关系之国,现在设使既尚须时,正式派员亦有未便,似不妨先派重要人员,以个人游历资格前往,查考一切,似于交涉不无裨益。”[139]
1月8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在国会致辞,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Fourteen Points),顾维钧电告外交部称:“与我国相关最切者,即第五款谓:解决各属地问题须以开诚公道为重……及第十四条谓:组织万国公团,各国彼此担保政治独立与领土完全,不分大小一体待遇云云。”[140]
1月10日,颜惠庆电外交部:“各国党人在瑞京为非正式会议,为时已久,上月在瑞曾探询确有其事,均甚少效果。承垂询意见,深佩公忠,惟加入后与协约各国如何协商,伦敦条件已否签字,巴黎会议占何地位,及此后进行方针,均未详悉,即有建议不免空言,应请将上项文件钞示一二,俾有根据。”次日,驻法胡惟德电外交部:“各国在瑞士国均有驻使,我亦宜遣使专驻以通声气。”[141]
驻意公使王广圻1月8日电外交部,列出在和会应提问题:
甲、应完全赞成民权自由主义,声明何国均须有完全组织及发展其内部之独立主权,并痛陈向来国际不合该主义之一切措施亦为日后和平之大害,亟须应时势之宜,使该主义解除障碍,实现施行。
乙、应赞成义外部公断主义,但其制度不可有大小强弱之差,至时以各国自愿协助之财力为衡。
丙、可赞成英国总理所唱组织国际机关设法限制兵备之议,并说明办法,应以土地人民为标准。
以上三项,似可于平和会临时发表。至于提出条件,按照各国情形,当时宣战目的所在,即为异日媾和条件之纲。我国此次加入,其宗旨原为避害,不在图利,顾协约国确有利用我之加入以为削除德国远东商务根据,照此情形,我国亦可利用其意,斟酌支配;但总须早得协约方面一二国之同意,并要求其与以将来外交上援助之保证,云有实益。[142]
1月14日,王广圻又电告与比国驻使丰登纳文密议中国在和会之地位情况,丰登纳文使建议将中国希望提出和会条件,如解除条约特权束缚等,尽快与各国先事协商。王广圻建议北京,此事“似应先与美国或英政府直接协商,勿再稍缓,如能赶派专使尤妙,但似不可先与驻京各公使接洽”。[143]
1月15日,顾维钧告电外交部:驻美使馆顾问福士达病故,遗缺建议聘请美前国务卿、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穆尔(Basset Moore)充任,可襄助我国筹备和议。23日外交部复电同意。[144]
驻英公使施肇基1月16日在给外交部长电中提出了对和会的意见,电云:
觇他国计划,约分三端,一备和会自提之件,一谋对于他人提出要求,一防和会后发生问题。至各国在会条款大纲,不外日前美总统宣布交战宗旨十四条,我应进行者则分四端:
一、自提条款亦应根据美十四条,其中一、四、五、六、十四诸条,皆与我有关,尤以五、六、十四三条为甚,五条宜于青岛,英国与日有成约,似仍应设法请美主张交会汇议……
一、预筹对付,各国战疲财匮非商战不能恢复,我当其冲,内亟应力图工商发达,外在和会格外注意。
一、先事联络,查和会能发言者,一方为德,一方则英美日法,惟美处特别地位,盖既无疆土问题,又无盟约关系,中美感情素厚,外相更为旧交,当益加欢联,声明我因美劝而战,再将来英、法等似与在欧洲强弱大小各国皆有自由发展权,应怂恿美国并主张推及亚洲,于我日后振新有裨。
一、自筹整顿,曰秩序,应力求统一以杜外人干涉;曰财政……应急筹信偿善策……以防外人实行监督。[145]
1月25日,驻法公使胡惟德电外交部,建议修改商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收回租借地,减免庚子赔款,并称“似宜密商美总统主持公道,从中相助”。[146]
综观各使意见,多主张呼应美国总统威尔逊新外交主张,在和会中提出中国受旧外交束缚种种不公,并事先联络美国,寻求助力。
驻美公使顾维钧对和议筹备最为积极,2月5日顾氏电外交部称:美国总统心腹正设会筹备和议,中国总统府顾问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被邀对中国问题撰写报告,应让福开森留在美国,并请其报告交出前先送我国密核。[147]北京外交部要顾氏探询美国筹备和议组织成员,以便联系。28日顾维钧复电:福开森称该会未开会,只知两人姓名,他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外交政策之发展,并及于中国近年大事、日本势力与各国在华利益等,稿子已完成;顾氏询问是否应请福开森将报告送交我国核定。外交部复电:“福顾问……所撰述录应即由尊处核阅,如无窒碍即准其送会。该会会员共若干人,姓□望设法探,如确系重要人物,不妨以私人资格设法与之联络,以便将来有事接洽。”[148]
其实,美国政府早在中国参战前,就已考虑过中国参加战后和会问题,但当时还没有决心为中国参加和会提供任何切实的帮助。直到1918年2月11日,美国国务卿蓝辛指示芮恩施:如中国要求美国做出和会上给予优惠待遇的保证,美国可在其权限范围内给予同其他列强所做出的相同保证,但必须采取独立行动。[149]
2月17日,顾维钧电告外交部:综绎各国关于将来议和大纲之宣言,于各项领土问题,英、法、意、俄均主张以当地民意为解决之本,美国主张尤甚,德、奥亦曾名义上宣言赞成,我国山东问题除根据条约与公法外,可借此原则为将来立论之资。顾建议应及时将日本在山东种种虐待人民行为及人民怀怨日人管理情形,密撰证据,以备届时提出,显示山东民意所在,兼为我要求之后盾。[150]顾维钧敏锐地体认到山东问题的解决,除了原来研究的条约与公法等法理依据外,现在可援引新外交,尤其是威尔逊十四项原则中的民族自决之原则,来解决领土问题,并建议北京政府收集资料,准备与日本抗争。
到5月间,大战之胜负已现端倪,外交部加紧脚步筹备和会,4日发电驻欧、美、日各使云:“现距和局虽远,亦应及早筹备,如各国对华政治倾向及政治中心人物对华态度及议论,并我国应与何国提携、从何入手等事,均与我国参预和会有密切关系,希派专员专司调查,随时电部,并望发表卓见,以备参考。”[151]
同日胡惟德复电称:万一和局早成,中国程途最远,恐仓促不易应付,应组织议和人才先假托其他名目或作为旅行陆续来欧,先为调查布置。“事关民国前途甚巨,人才不嫌其多,凡熟悉洋文、富有外交经验之大员,尤不妨多选,以应事机,大局幸甚。”[152]
5月7日,驻荷公使唐在复电主张先与英国协商,云:目下战事方酣,各国对华不暇兼顾,然皆共认中国在战后商业贸易上地位重要。英国最重商务,在协约国中执牛耳,又在国际协议上最信实可靠,我国似应与英国先协定战后商务方针,予以切实表示,同时与之密商政务方要,在和会应提事项预得英国同意,则大会时方有把握。[153]
5月10日,颜惠庆复电,表示既然参战,和议自应与英美一致进行,电云:“至日后提携,英、美最宜,其政治道德程度较高,且与我关系密切,借以牵制日本国;更有进者,内讧不已,罔谈外交,财政紊乱必召监督,应一注意焉。”[154]
次日,驻意公使王广圻复电称:甲、注意经济;乙、能在东亚牵制日本者少,我国与美提携更当加意;丙、如欲提议收回不合国际公法之损失及改良各国在华现象,应调查宣传。[155]
各使答复多主张联络英美,注重美总统宣言,牵制日本。尤以驻美公使顾维钧准备最周详,他认为即将召开的和会对中国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他在使馆成立一个小组,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各国计划草案,以确定中国应采取何种政策以及应支持这些计划草案中的哪些部分,也研究对中国具有特殊利益的问题,并将报告书呈送北京,力劝政府尽早对此加以考虑。[156]14日顾维钧电外交部称:“和议材料迭经搜集,时加研究,兹奉四日电,遵即派员编订,并依照所示各节调查,一俟稍有头绪,当再具覆。”[157]随后详细函告驻美使馆筹备议和情形云:
钧自到任以来,于议和一事,上体钧嘱,倍加注意,除遇有紧要消息经随时电达外,一面仍先从搜集材料入手,以为详晰研究之预备。现在所有各类约章文牍暨书报演说词等,以经年累月之搜罗,累积盈箧,若不分门编订,自觉研究为难。爰度将来大会之范围与乎各问题与我国关系之疏密,权衡轻重,斟酌缓急,暂拟分六类,为编订要纲类别列左:
一、各国对待我国之政策问题:例如战前之关于维持中国自主等协约,欧战以来对我之趋向,及将来议和时之对我态度。
二、我国由欧战直接发生各问题:
甲、我国中立时期:例如英日会攻青岛、日英在龙口登岸违犯中立、我国划出特别区域、关于山东等处之中日新约。
乙、我国参战时期:例如收管敌产、移迁敌侨出境、中日会防西比利亚德势东侵等约。
三、我国所希望解决各问题:例如收回治外法权、收回关税自由权、收回租借地。
四、各项国际公法问题之解决:例如取缔潜艇作战、待遇中立国商船、公海自由、修改陆战规则、取缔飞艇作战。
五、关于维持世界和平问题:例如限制各国军备、建设国际审判厅、维持国际和平公会。
六、关于欧洲各国之特别问题:例如处置爱尔萨斯老兰省、待遇俄国及巴尔干各小国、处置波兰芬兰及波斯湾至波露的海间各地、处置德奥属地。
窃查以上各类所举细目,寥寥无多,此为急于编核,暂为厘订,故研究个题,仅以较著者列入。其第一款各国对华政策,关系我国命脉,洵属首要之图。第二类由欧战直接发生各问题,日、德调查必详,研究必细,争论驳诘必以我国为鹄的,亦属重要。第三类为我国之希望,能办到一分即是挽回权利一分,若有预备,届时可相机提议,且以此次青岛之役为鉴,各租借地之存在与否,实于将来世界和平有关,能及时废置之,亦属维持世界和平之一举。第四款公法问题,无论或在大会内提改,或仿巴黎公会办法,在大会后另开一会专议,届时双方求以多数占优势,则我之一赞成或一反对,尤足略收操纵之益,并假是以联络感情,如我国研究有素,能有把握,亦足于大会中利用良机以增我之身价也。第五类维持世界和平问题,欧洲各国近颇注意,美国尤甚,各国所提办法迥异,将来能否议有头绪,固难预断,然世界和平益我尤多,届时何者应赞成,何者应反对,亦宜于事前先加研究。第六类欧洲各国特别问题,原于我国无甚关系,届时彼辈讨论,亦未必有所商请于我,但各该问题在欧美各国心目中,必认为和会中主要问题,届时议论必多,我若明其大端,倘偶议及,应付裕如,尤足动人欢感。上陈各端,仅其概要,现已遴员按此分别编订,除业经于十四日电陈外,深知钧座对于筹备和会事关怀至切,用敢就愚见所及,贡献刍荛。[158]
顾维钧的筹备研究精详全面,受到北京外交部的重视。
此外,顾维钧还建议利用和会,顺应美国主张的新外交精神,改变过去中国所受不公正对待,从争取美国舆论,拉拢美国支持入手。5月21日,顾氏再函外交部称:“我国对外地位在欧战以前,略恃均势为维持,迨至欧战发生,均势破坏,其方有余力且素主门户开放等主义,足为我助者,厥惟美国。惟美国之政策,视舆论为转移,而自东邻筹备巨款在此厉行新闻政策以来,美国舆论恒被欺蒙,其影响所及,致有谓宜认日为远东盟主者,是虽美政府始终助我,亟宜疏通舆论。”[159]顾维钧建议资助前上海《大陆报》主笔密勒(T.F.Millard),撰述中国问题专书,改变美国舆论,促其政府助华。
5月22日,胡惟德电外交部云:巴黎政界要人皆谓中国参战以后,地位较稳,惟战后所得利益,总以实力暨牺牲之多寡为定,中国若要在和会发言有力量,总先要有牺牲,非空言可能侥幸。旷观大势,日本宜相与提携,美、法、英宜先与相机接洽,美国尤宜借重其公论。至入手之法,亟须密派外交上有重望又熟悉内情之大员,多带政治、法律、军事、实业暨精通英法文各专门人才,先到欧洲各国,俾和局发生可以立即集会,及时应付。窃揣此次各国议和,总理、总长必亲列席,可约曹汝霖、刘式训、沈瑞麟、章宗祥、颜惠庆、顾维钧诸公相助。又中国提出和议条件,必须原本法律,辅以列强舆论,似须预访国际公法大家,聘为顾问,密结大报馆以通声气。事不宜迟,望政府通盘规划,着着进行。[160]
5月28日,驻比公使汪荣宝主张联日,电外交部称:“英美援击均不可恃,将来中国命运,全视对日外交,此时惟有力谋中日提携,尚可稍减危险。”6月26日驻意公使王广圻电称:“查各国关于平和条件,大都以本国生存关系为主旨,我国准备和会,似亦当以此为旨,先普通纲目,然后详细讨论,按照事势酌定范围,分别缓急列案备提,其事实所难行而生存准备必需者,亦可留存草案,以待日后机便。”8月8日,驻西班牙公使戴陈霖电外交部,建议结纳英美云:“为今之计,南方问题宜速解决,先免外人借口;更宜提携英、美之策,切实协助战事,并决定战后对待方针,与之密订尊崇主权交换利益条件,以备和会中提案发表。英欲保持远东势力,美则最忌日本,乘机结纳,堪以利用。”[161]
此时,北京政府于9月28日与日本签订《济顺、高徐二铁路借款预备合同》及《满蒙四铁路借款预备合同》。24日,日本外务大臣后藤新平与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先行就此两借款换文,同时又有《山东问题换文》,以解决日军占领胶济沿线以来诸问题。后藤之来文云:
敬启者,帝国政府顾念贵我两国间所存善邻之谊,本和衷协调之旨义,将关于山东省诸问题,照左列各项处理,认为妥当。兹将此事特向贵国政府提议:
一、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
二、胶济铁路警备队可由中国政府组成巡警队任之。
三、右列巡警队之经费,由胶济铁路提供相当之金额充之。
四、右列巡警队本部、枢要驿并巡警养成所内,应聘日本国人。
五、胶济铁路从业员中应采用中国人。
六、胶济铁路所属确定以后,归中日合办经营。
七、现在施行之民政撤废之。
贵国政府对于右列之提议其意向若何,敬希示复为荷。
章宗祥复文称:“中国政府对于日本国政府右列之提议,欣然同意,特此奉复。”[162]此即“欣然同意”四字之由来。
10月德国败象明显,和议迫近,驻欧各使纷纷建言。13日,胡惟德再电外交部请早派代表赴欧云:和议时机已动,敬陈管见,(1)和议第一步当系商议停战撤兵归地事,必偏在交战各国。第二步再开大会,统筹永远解决纷争维持主权长久和平。我国总期能加入和会,第一步会议应密商英美政府请其援助,至大会关系国际上地位,亟应预先准备。(2)我国要求条件,宜据美国总统十四点和平计划暨今年二月之宣言,统筹我国情形,从长定夺。(3)如和会日期确定,各国全权不难旬日齐集,我国地远,拟请广集人才密速来欧,临时再正式任命,以免落后。(4)研究和会亦应体察国内情形,由国务员公断决议,遍采欧美众议,此次和会我有生存关系,其要点尤在全国齐心一致对外,国力既厚则和议发言方足见重。14日唐在复也电请速谋统一云:“德势穷蹙,议和期近,我国全权列席大会须确能代表完全统一之邦,庶无损民国之尊严地位,否则内自分裂,必将贻口实而起戎心。”[163]
联美方针的试探
10月15日,北京国务会议确定联美方针,次日,陆征祥电令顾维钧与美政府接洽,并派他赴欧接洽布置,称:
迭电均悉,和议迫切,中国政府方针,抱定美总统历次演说要旨,作为加入大会时惟一之根据,希执事密向美政府接洽,请其随时协助,以达目的。执事对于和议,热心筹划,素所钦佩,国务会议现已全体决请执事先赴欧洲,与协商各政府接洽,并布置一切,报界舆论亦望特别注意……惟执事赴欧准期可请审量时机,自行酌定,祥现亦正在步叙俟机即行,全权字样亦俟定局发表。[164]
10月17日顾维钧复电:“承示我国加入和会方针,具仰荩筹,至深钦佩。阁议派钧赴欧一节,自维材疏识浅,重任难胜,闻命之余,弥深竞惕,所幸得随左右,敢不勉效驰驱。美政府及穆尔处,容即分别接洽,续电奉闻,其他各方面进行办法,亦当随时请示办理。”[165]
10月23日,顾维钧又电称:本日见美国国务卿蓝辛,遵将我国加入和会方针密告,请其协助,且告以我国拟在和会提出各问题,容于开会前随时密告接洽。蓝辛表示忻慰,并谓美国政府政策素主助华,此次和会贵国既定以威尔逊总统历次演说要旨为根据,尤愿力助,请以此意转复陆征祥总长,务望将贵国愿提问题先期见告,俾资筹商。[166]
此时,德国向美国要求停战,25日顾维钧将美国国务院照会电达外交部,并称美国总统愿中国政府将各该照会详加审度,并将意见及议决办法告知;其中23日美国政府答复德国照会所提转商停战及决定停战条件办法,中国政府是否愿表同意,并协力进行,尤望见告。顾氏建议:“此次照会系通行性质,我国宗旨既系一致,此次如能赶早复以同意,并许以协助进行,必更感好意。”29日外交部指示顾氏:“美政府二十三日答复德国照会全文业已阅悉,并加以考虑,所提办法仍以维持公法人道,并保障将来世界和平为宗旨,中国政府甚表赞同,并愿协力进行,以期一致,希告美外部。”同日顾氏电外交部:“近日报载欧洲日本舆论均称颂威总统对德奥交涉手段,并赞成其最近答复,能否授意我国报界亦事鼓吹,以示中美一致而敦睦谊。”[167]
10月31日,顾维钧电外交部:“本日遵电示意旨备照会往见美外部,面告一切,彼颇欣感。”[168]11月2日,外交部复电:“政府现正力求统一,以免分裂,美政府厚意可感,希致谢。”[169]
同日,陆征祥电顾维钧,中国提出和会条件三类,均本威尔逊宣言之旨,请与美秘密接洽,称:
和会事美允力助,深用感庆。我国愿提出大会问题屡经设会讨论,大概可分三类,一、关于土地之完全,二、关于主权之恢复,三、关于经济之自由。三者缺一,则政治之自由与国家之独立皆属空言。即威总统所谓以政治独立与领土完全之保证,给予世界大小各国之目的亦不能达,恐世界终无宁岁也。
一、土地之完全:例如各处租界及租借地、胶州湾等处是也,租界主权名属中国,其实无异外国之土地,日清之役上海宣布中立,即明证也。其土地为一国立国之要素,今谬托租界之名以行其破坏土地完全之实,其不公平孰甚于此。至于租借地如胶州湾、旅顺、威海卫、广州湾等,皆昔日借口于教案或均势之说而为之,其实无异于割让。法因战败失爱罗二州,犹四十年不忘此耻,致有今日战祸,况无故割取,不平孰甚。
二、主权之恢复:例如辛丑条约之永久驻兵于京师,领事裁判之破坏我国法权,此其最著者也。
三、经济之自由:一国经济之发达,多赖关税为之保障,我国关税既由外人办理,条约之拘束綦严,甚至条约许可之切实值百抽五,亦不能实行;经济既无由整顿,政治之改良自成绝望。余如辛丑赔款,美拟派退还,是协商中之主持公道者,想亦待则而效之,将来或亦在提议之列。
以上各节皆根据威总统历次宣言之原则所必发生之问题,将来大会必由威总统从中主持公道,为世界独一无二之机会,故不得不一一详陈,在我能否全行提出,此时亦无把握。中美交谊素笃,此次美国参战又纯系公理人道及世界永久和平而发,对于上列数大端倪,想必能为将伯之助。至于此项问题有直接间接关系之□,如军政、财政、法律、审判、警察等等,现已极力筹划进行,一并附阅,详俟续达。希本此意,秘密接洽,并将美政府意见态度随时探问为盼。[170]
此为中国提出和会要求之雏形,将中国目标与威尔逊宣言原则整合而成,也是日后《希望条件说帖》之基础。
11月5日,顾维钧电告陆征祥,穆尔教授原已答应赴欧担任顾问,襄助中国代表团,但因美国政府反对,只好作罢,唯继续请其襄助筹备事宜。此次和会我国全权赴欧后与美全权接洽之处必多,穆尔不能同往,仍宜另觅相当美人充我英文秘书,俾届时可供任使而通声气,建议邀请福士达外孙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同行赴欧。[171]11月初,顾维钧派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之使馆馆员金问泗、郭云观,数次访问穆尔教授,详细探询收回关税自主及领事裁判权问题。[172]
正当欧战即将结束,中国加快联美脚步时,10月30日协约诸国公使以中国虽经对德奥宣战,但参战不力,又引发内乱,送说帖于中国外交部称:
协商国为对中国尽其友谊起见,提出后列之十二条,倘中国政府能加以注意,不惟为协商方面所期望,且于中国将来加入和平会议,亦有莫大利益。
1.庚子赔款允许暂缓拨还及准提关税等事,原期中国运用此种款项,经营国内实业,增长实力,以便协助协商之物资;不期一年以来,中国竟将此款耗于消费之途,疏失协商之好意。
2.不顾参战名义,而南北纷争不休。
3.津浦、陇海等铁路,常有土匪妨害路政,以致投资国受异常损失。
4.未与协商国预先接洽,竟拟派使教廷,难免有私敌嫌疑。
5.查封敌侨财产,未能切实监理,所以敌人接济时有来源。
6.天津、上海之地方官,不能严厉监视敌人营业,所以敌人在华势力,未能一律铲除,甚至察哈尔都统禁止美国开车,反致协商方面不能谋其利益。
7.禁止对敌通商条例,虽已颁布,并未施行。
8.北京地方有敌人营业,要求封闭,尚费许多周折。
9.黑河道尹在协商方面,认为有助敌嫌疑,而中国政府不予撤换。
10.敌侨有秘密举动,理应赶速拘留,而中国竟宽遇之。
11.由协商国拿获敌探,发现伪造护照,而中国又不令协商领事观审。
12.中国对于协商条约上之义务,未能全尽。[173]
11月6日,顾维钧电外交部称:“今彼联邦开送节略,专事吹求,显系别有用意,影响所及,于我加入和会前途窒碍良多,拟请大部详为痛驳,并将答复交驻京西报访员电登各报,稍资抵制。”[174]
11月1~5日,在凡尔赛之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175]讨论提交德国停战条件问题,8日将停战条件提交德国,限11日中午回复。[176]顾维钧风闻此事,5日电北京云:“此次佛赛伊宫会议奥国问题,希腊、塞尔维亚、赤哈等国代表闻曾与议。嗣议德国问题,日本代表亦曾加入,我国有无代表到会。”[177]9日陆征祥电复:“佛赛伊会议……我国亦应派员与议,已电胡馨使速商法政府后,即先就近代表到会。希由执事一面迅商美政府,转商联邦政府接待,盼速电复,并径电胡使接洽。执事拟应何时赴欧,希自酌定,穆尔既经作罢,尊意拟商请特勒斯氏同往可也。”[178]然而,此时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之所谓第一次预备会议已经结束,中国没有参与。
11月10日,顾维钧电陆征祥云:和议迫近,美国报界方面亟待联络布置,现聘得可靠记者二人,拟按月各给津贴美金三百元以六个月为限,余视财力进行。关于所办编辑和会问题材料事宜,现正赶紧结束,惟馆务繁重人手不敷,经就近派专员挈办,酌给津贴,以上两项月须现支,拟请拨款电汇项目开报,或酌拨另款,以应急需。13日外交部电复:“十日电照办,可专案开报,俟费到即拨汇。”[179]
同时其他各驻外使节也纷纷致电北京,建议颇多。10月17日王广圻电:胶州问题为我国和议中重要之一,日虽宣言归还,但与协约国有密商,似宜将该问题密商美政府,询其意见,预筹妥策,以免意外。18日颜惠庆电:“欧战方殷,正我自强之机会,大总统声望素为南北钦仰,总理久居政界,见识宏远,深盼一心一德,利用此机,国内统一,庶事整理,俾国家益加巩固,中国幸甚。”[180]国内舆论则担心中国在和会中的地位,是否有发言权;甚至有传言日本拟退还庚子赔款,而以日本顾问参与中国筹备和议为条件之一,实际上取得中国在和平会议之发言权。[181]
驻日公使章宗祥与日本政府接洽,10月下旬会晤外相内田康哉,询以日本对于将来议和做何准备?渠答当视时势为转移,现难预定,现正派员就各项问题分别研究。章宗祥又与外务次官币原喜重郎晤谈,询以美国总统之和平原则十四条日本意见如何?彼称此项原则偏于理想甚多,各国不能不就本国之地位详加研究。章氏将上述电告外交部后,建议:我国加入和议之预备,管见以为,第一须不失协约国同情,不可使彼等责备我对于参战有未尽义务之语,故此时关于协约国参战事项之请求,凡力所能及者,均当应付,庶可得他日和会之奥援。其次关于和会问题,应分别研究,并事先接洽,如欧洲问题,应注重英美法之意见;西伯利亚问题,应注重日美主张;至青岛问题,与日本之关系最切,应事先与之接洽。此外纯属中国问题,如各国在华权利,与此次战争无直接关系者,中国当在和会提出,以杜各国共同处分中国问题之渐。[182]
10月24日汪荣宝电称:“和议见端,我国应有专使,亟须先行密派,即速就道,以赴时机。”28日颜惠庆报告:德皇退位,“观德近状,颇似中国辛亥年情形”。[183]31日胡惟德电称: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开会,现美专使,英、意、希腊、塞尔维亚总理,英、意外长等皆已到法,为和议第一步之会议,至第二步之和会为期或不甚远。中国于和会计划谅已妥筹,和会人员已否组织?查三日以来德潜水艇已悬白旗,海上航行已无危险,中国议和人员可否先行起程,随后明派,以免届时落后。11月7日王广圻电称:此次巴黎大会,英、法、美、意、比、葡、希、塞、日本等外,捷克亦有代表,为何中国阙如,胡惟德公使谅必有报告原因,可否密示一二。[184]
同日驻巴西公使夏诒霆电外交部,建议联美,注重舆论,电云:报载协约国照会我国政府,威胁拒我加入和会,不知确否?目前情形同盟国之军国主义方摧,而协约国之和平专制又见,中国于战后即使能参与和会,弱国未必能多所主张,但较置身事外,似觉差胜。此时与其以文字向协约国公使抗议,不如从一二最有关系之强国先为事实上之运用,介绍我国入和会。现美国为协约国中心,其政府方针及国务卿个人与我,尚称融洽,且前有允我加入和会之成议,倘派员赴美密商,说以利害动以公理,由美国暗向协约国先容,我再正式声请,比纸上辩论,情意较易疏通。近来外交,主持虽在政府,趋向实关舆论,我如联络美、英、法京城各有力报纸,于中国加入协约国之关系及其余种种可以为我辩护之事,切实立论,以挽回各国舆论,增加运动加入和会之助力。以后即使不能列席,遇和会中讨论有损中国利益之事,我仍可借该报为间接之抗议。[185]
11月9日,外交部电示驻英日公使,联络两国外交部协助中国参列和会:“欧战和议业已正式发动,中国为参战与国之一,加入议和大会为我政府惟一之目的,执事联络邦交最为接洽,应请向英日外部密陈政府意旨,并请其随时协助,以达我最后之希愿。”[186]
综观1916~1918年北京政府对于和会的筹备,由缓趋急,到1917年底陆征祥再任外交总长后,筹备更见积极。1918年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十四点和平计划后,驻外使节咸建议借重威尔逊主张,为中国和会外交之助力。北京政府注重联美,而驻美公使顾维钧更与美国政府密切联系。对和会提出议案方面,也逐渐成形,除解决山东问题外,摆脱对中国主权束缚之各种不公正对待成为主要议题,外交部已拟出希望条件之雏形,电令顾维钧与美国政府商洽。在联络与国方面,驻外使节几乎一致主张联美,部分主张联英,只有驻比利时公使汪荣宝认为英美不可恃,主张与日提携。当时中国因参战不力,南北分裂,协约国公使联名照会警告,隐以排拒中国加入和会为要挟。北京外交部也决定请美国协助,同时联系英日,以达参加和会之目的。
第四节 和议筹备机构
欧战爆发,中国宣布中立,但因日本出兵山东,引发一连串国际法争议,北京政府积极寻求参列战后和会机会,其后又经对德绝交、宣战等,都是中国初次面临的复杂国际事务。北京政府于其间成立相关机构,邀集专家名流研议因应之道,其中颇多与战后和议相关者,诸如总统府保和会准备会、外交委员会,国务院国际政务评议会、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外交部议和筹备处等,这些机构多属临时编组,除了前述之保和会准备会外,多难找到相关档案与会议录,只能从报章报道及其他档案中偶尔提及之处,拼凑出一点粗略的轮廓。本节主要讨论国际政务评议会、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及议和筹备处三个机构,集中于与战后和会相关的部分。
国际政务评议会
中国中立时期,相关事务由总统府中立处主持负责,绝交时期有国际政务评议会,宣战后有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负责,后二者也都连带筹备议和事务。
1917年2月3日美国对德绝交,并邀请中立国一致行动,当时朝野关注美国态度,欲与之保持一致行动。3月13日,北京政府因断绝德国国交一事即将宣布,特于国务院组织一“国际政务评议会”,由总理聘请若干人为评议员,研究相关事宜,其章程如下:
第一条 本会以研究此次外交关系事项为目的。
第二条 应研究之事项列举如左:1.处置国内德侨;2.对于协商国应提条件;3.华工招募;4.物料供给;5.关税改正;6.巴黎经济同盟条文;7.议和大会中各问题。
第三条 本会设评议员若干人,由国务总理函聘。
第四条 本会以国务总理为会长,外交总长为副会长。
第五条 本会设书记长一人,由评议员中推之,掌管会议记录及其他文件。
第六条 本会得经由总理请有关系各部特派专员,随时接洽。
第七条 本会研究所得,经由总理采择,交主管衙门施行。除会长、副会长外,其评议员有王士珍、陆征祥、熊希龄、孙宝琦、汪兆铭、汪大燮、曹汝霖、周善培、魏宸组、陆宗舆、张嘉森、夏诒霆、刘崇杰、丁士源、伍朝枢、张国淦诸人。[187]会长总理段祺瑞,副会长外交总长伍廷芳,书记长张君劢,每周二、四、六开常会。该会职权名为备总理之咨询,实际则一经议决,十九施行。该会研究七事项,由评议员分任研究,伍廷芳、王士珍、魏宸组研究议和大会中各问题。[188]
3月13日在国务院开第一次评议会,报载:段总理主席演说,略谓自甲午以来国势不振,事事为强国所牵掣,虽有图强之心,不能自由发展,此次外交方针旣定,似于无可发展之中放一线之光明,不可轶此自强之机会。惟政策旣定,所有进行之方法不可不详细讨论,以求至当,并望举国一致赞助政府切实进行云云。段总理演说旣毕,诸评议员略有谈论,因系初次开会,尚未讨论事实。[189]
3月14日,北京政府宣布对德绝交。次日评议会开第二次会议,主要讨论管理天津德国租界问题。[190]17日开第三次会议,讨论俄国革命问题。[191]19日,段祺瑞谈话曰:吾人现宜迅速研究加入协约国之种种手续,并加入后由协约国之保障等。[192]20日开第四次会议,讨论上海德侨领事裁判权、德国领事地位、德国租界警政及行政权、俄皇逊位,以及议会政治、战局外交影响我国应定方针等问题。[193]其后会议,主要讨论德国领事裁判、各地德舰自行炸沉事及俄国革命问题,[194]决定收回德侨领事裁判权。[195]
3月26日,梁启超致国际政务评议会书,力主尽速对德奥宣战。[196]27日评议会继续研究外交如何进行之方法,并就梁启超提出之意见加以讨论,决定再慎重研究,并调查反对意见之所在,筹备电邀各方名流领袖来京,以期疏通意见。[197]
其后评议会讨论宣战问题,决定视美国国会举动为断。[198]然而因内阁成员及内外各要员对宣战意见不一,原拟于宣告绝交后即宣战加入协约国实行提携,只好暂缓。[199]评议会决定邀请沪上等处名流领袖共商大计,[200]重要议题仍为疏通国内意见之方法。[201]
国际政务评议会主要讨论对德绝交后相关事务的处理,如美国对德宣战后中国是否对德宣战、对德宣战后废止中德间条约,以及中国参战之条件等问题。章程中虽有应研究战后议和大会事宜之规定,然而因参战问题引发激烈政争,实际上并无暇讨论及此。
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
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问题,国内及国际纷争很多,各派意见纷纭,而俄国又发生革命,情势更加复杂。绝交后之接收租界、收管船舰、领事裁判问题,及协约国之宣战条件等案,都很棘手,最终因政争引发张勋复辟,解散国会,总统黎元洪下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段祺瑞再任总理,掌握实权。
8月4日特别阁议,决定近日宣战,并通过《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章程》。该会由国际政务评议会改组而成,主要目即筹备参战事宜。章程如下:
第一条 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设于国务院,研究宣战后应办事宜,预备和平后关于国际条约、国际贸易、国际经济诸问题,及办理各机关接洽事宜。
第二条 本会由总理派国务院秘书长及参议若干人,各部派次长及参事或司长若干人,税务处派提调及股长若干人为委员。
第三条 除上项现职人员外,由总理指约富有学识经验者为特别委员。
第四条 本会以调查讨论第一条所订各项问题,备国务院总理及国务会议之抉择施行。
第五条 本会设会长一员,副会长一员,于本会各委员中推任,掌理会务。
第六条 本会所有议案文牍记录印刷及其他庶务,由会长分别派员办理。
第七条 本会会期视会务情形临时酌定。[202]
8月6日上午,在国务院开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宣战手续。[203]会议将宣战书底稿研究一遍,并略商宣战以后处置德侨方法,顺次议及对奥问题。[204]9日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开第四次会议,推举陆征祥为会长,刘崇杰副之。[205]陆征祥次日就职,决定各部提案先付审查,组审查会。[206]其后委员会密集开会,商酌关于宣战之进行与各部所管事务之办法。[207]
8月14日,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参战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借此取得参加战后和会的入场券。[208]参战后,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将应办各事次第商妥,继续筹议关税问题、出兵与否问题,以及预备参列平和大会问题。[209]
8月下旬,某津报记者访问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会长陆征祥,陆氏云:
此次实行宣战可谓最得机宜,盖近可以联日本之欢,远可结约协诸国之好,增进国际地位,实千载未有之机……盖和平会议一开我国当然列席,嗣后于法律经济军备种种问题,均当大有讨论,我国赶急准备做好答案,将来一经提出,便不异得国际之承认,譬如法律事项与会诸国问我国法律采何原则用何法例,我如有以示之,则不异通告各国而得其赞成矣。所以此时吾人应当研究和平会议种种问题,以期不虚此一举也。[210]
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主要仍在讨论加入战局后诸问题,如扣留敌舰问题、救济德奥困难侨民方法、提出加入伦敦会议巴黎经济同盟案,[211]也兼及收回租借地问题、华工问题及参加战团附带条件。[212]9月上旬以后委员会开会渐少。
10月19日,国务会议讨论总统府交下筹备加入欧战和议案,咸以关系綦重讨论颇久,结果交由外交部、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议和筹备处在机关会同悉心筹议,各加签注,再行交回复加讨论,以便呈覆。[213]12月8日,因王士珍内阁成立,发生俄德单独媾和等外交要案,关系至巨,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特开会讨论,前驻奥公使沈瑞麟亦到会报告归国沿途情形。[214]12月中旬,委员会决议采纳驻法胡惟德公使意见,即中国政府加入巴黎经济同盟之一部分,以粮食供给协约国。[215]12月下旬,委员会讨论内河行轮及限制与德奥通商,以及出兵欧洲问题等。[216]
1918年1月中旬,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讨论驱逐境内敌国人民问题草案,因有种种碍难实行之处,未能决议。[217]其后报纸对该会的报道甚少。11月11日欧战停火,25日该会撤销。[218]整体而论,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对于战后和议着墨不多。
欧战议和筹备处
参战后北京政府最主要的筹备和议机构,应是“欧战议和筹备处”或简称“议和筹备处”(报章常作“和议筹备处”),这个机构带有秘密性质,能找到的材料甚少。[219]
报载欧战爆发不久国务院即设有专门机构筹备议和相关事务,由参议曾彝进董其事,但有机关而无人办事。[220]1917年10月徐世昌就任大总统后,稍稍留意此事。此筹备处与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关系密切,两者的主要成员雷同,[221]都以内阁总理为首,国务院参议曾彝进为秘书长,陆征祥及魏宸组在两个机构都扮演主要角色,定期在外交部大楼开会。[222]
后来议和筹备工作主要由外交部负责,外交部在公文中称:“查媾和事项,当欧战开始之后,我国见欧西各强国均加入战事漩涡,已逆料将来战后议和国际上必有重大变更,因在国内密设预备会,常川开会讨论,并密电驻外各使探询交战国各方面消息,并筹备议案,随时报告,以资研究。”[223]
1917年12月陆征祥再任外交总长,议和筹备趋于活跃。次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点和平计划后,陆征祥一方面命令驻外使节探询和议相关消息,提出议和建议;另一方面征询各外籍顾问对和会及威尔逊十四点等英美领袖对战后和议相关言论,尤其是国际联盟之意见,于春夏之交莅会做一系列演讲,整理出版小册子,并频频开会讨论,积极为和议做筹备工作。顾维钧回忆录称,美国参战后他在驻美使馆成立一个小组,收集与战后世界和平相关的资料,从1918年夏开始,将小组研究报告书寄交北京,建议北京准备和会。北京内阁接纳,并告诉顾维钧:外交部正在成立一个委员会,以其寄发的各份报告书作为基础,研究中国要向和会提出的问题。[224]
1918年4月,议和筹备处正式成立于外交部,定期开会。从4月初到7月中,共开15次会议,由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高而谦及参事参与。5月10日,筹备处开第五次会议,陆征祥称:我国已非与国际事务隔绝之时代,我国如欲在世界生存与竞争,必须研究国际重要的问题,事先准备好把握和会良机提出各案,此事关乎我国国际地位,我们必须全力以赴。6月10日,筹备处开第九次会议,总理段祺瑞提醒该会注意所有与筹备和会相关之事务,如国际联盟、关税自主及民族自决等问题。[225]会中讨论范围甚广,包括修改1901年《辛丑和约》、收回胶州、废除治外法权、关税自主等。从会议录观之,到1918年8月为止,有关中国在和会提出要求诸事尚未做出最后决定。
1918年春夏,陆征祥请政府各外籍顾问撰写有关战后和会、威尔逊言论主张、国际联盟以及修改条约等问题之意见书,并举行一系列之会议及演讲,作为筹备和会之参考。[226]目前所见与议和筹备处相关的小册子,包括外籍顾问意见:有贺长雄编《国际联合会组织问题》(1918年6月)、《大战后平和会议各问题》(1918年8月),宝道(Georges Padoux)编《中国参列和会之意见》(1918年9月),德尼斯(William C.Dennis)《中国与日后和平会议》(1918年3月31日),审计院顾问葛诺发(N.A.Konovaloff)《中国与将来讲和会之关系》(无日期)。此外还有内部讨论及建议:《提议修正辛丑条约问答》《领事裁判权问题》及周纬的《外交进取策》(1918年10月13日)、《实行外交进取策国内应预先筹备各事宜清单》等。[227]
美籍法律顾问德尼斯在《中国与日后和平会议》中建议呼应美国总统威尔逊之主张,支持创立国际联盟;在和会中提出去除经济发展之障碍,要求关税自主;可呼应美国主张之民族自决,争取山东权益。
审计院俄籍顾问葛诺发在《中国与将来讲和会之关系》中建议:(1)与德奥废除旧约缔结平等新约,欲达此目的,中国应在和会前自做改良措施,实行各种法令或政策;(2)利用公理战胜强权之主旨,提出各项主权问题请和会核议,如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及经济财政等事项。但因中国目前尚无力执行恢复权利后应尽之义务,故在和会之提议,不过声明中国之要求系合理之提议,一待将来中国有实力可以尽其相连发生义务时,各国须许其见诸实行。葛诺发还建议:若能设法南北统一,将可大为增进中国在和会之地位;自行先在小范围内推行新政,也可争取国际同情。
针对陆征祥询问的12个问题:(1)交涉公开,(2)参战各国均得加入会议共同讨论和约各款,(3)各国不问大小强弱皆得安全自由共存于世界,(4)损害赔偿,(5)不使赔偿交战费,(6)统治权基于被治者之同意,(7)限制军备,(8)公海自由问题,(9)国际联合组织,(10)除去国际通商之障碍,(11)维持国际法之尊严,(12)解除国际纷争规定除战争以外之手段等,有贺长雄在《大战后平和会议各问题》中主要回答了(2)与(11)。他对(2)的意见是:若由常识论之,凡参战各国当然均得加入会议,不过此次战争范围太广,有参与其一部分而未参与其他部分者,故其结果如何,殊难预测。关于(11),他指出:国际约章之尊严,欲绝对维持之垂诸永久,究属困难之事,一方面须禁止缔约国随意脱离拘束,他方面又不宜历久不变,有必须变更时,仍当以缔约国之同意设法变更之也。
另外,有贺长雄在《国际联合会组织问题》中指出:陆总长咨询问题中,最重要者即国际联盟之组织是也,此问题一经解决,他问题自可迎刃而解;并提纲挈领点出:当年海牙保和会所议定仲裁条约何以无防止战争之能力,盖战争之起也,有百分之九十九属于利益之争,而非起于权利之争,仲裁裁判只可解决因权利问题而起之国际纷争,断不能解决因利益问题而起之国际纷争。故须另设一法,必使于开战以前,先依此法试为解决,以为国际联盟之义务。有趣的是,有贺氏特别强调国际联盟之观念与孔教观念之仁、礼、义、智,多有相合之处。他建议:此次平和克复之后,中国稍有发言之机会,宜以中国三千年来圣人贤主所抱之主义,发表之于全世界。
法籍财政部顾问宝道在《中国参列和会之意见》中指出:因为青岛之役时,中国尚守中立,参战后中国未派兵到欧洲战场,华工实为工业招募,在国内也未严厉铲除德国势力,故中国于和会未能占重要位置。和会与中国最有关系者即为青岛事件,但此项问题应已有成议。此外中国代表对于各问题,不过持人道主义,以公正之心居仲裁地位而已。如此对中国主要目的即修改条约比较有利,盖中国无平等及交互之权利,如改正关税、收回租界并领事裁判权等,不过要求得与入会各国同列平等而已,此为公理上应得之权利。此外,可支持创立国际联盟,尽力提倡各国于法律及国际上应为平等,各有相互之权利。但是中国要先将欲人之待己者举以待人,即破除凡可妨碍外人在内地居住及旅行之自由,次当修明政治,改革司法,及整理财政,使居是土者,得安居乐业。
记录外交部自身讨论内容的小册子《提议修正辛丑条约问答》指出,辛丑和约丧失我国主权至为重大,有提出修正之必要;而此项交涉关系重要,须先与列强密商,俟有头绪,再做正式谈判。
周纬在《外交进取策》中建议:请查欧美大势所趋,民意所向,乘时锐起,发为宣言,并派专员即赴欧美运动,以期振起中国之名誉,联络国际之感情,俾吾国得在议和大会中占优胜之地位,而邀列强之善遇,争取平等国际地位,欧美舆论助吾,则磋商条件自易收功。如欲恢复已失之权利,如辛丑条约、铁道海关等问题,恢复之道只有废约与修约二法,其事较难,且难于讲和大会中单独提议。吾国现时之外交,非特无权术与兵力之可言,抑且不能仰仗公法条约,如此而欲于议和大会中预占优势,增益利权,必须攫得欧美人民之亲洽心,使其舆论为吾之助,而不为吾之敌始可。欧美民意经欧战四年,舆论厌战日深,莫不欲筹划维护公法人道,使此种惨祸不复再见于后日,建立国际联盟尤为欧美各国所同声呼吁者。中国宜呼应威尔逊之宣言,并速派一筹备议和委员会,即往欧洲联络各国民意。
周纬在《实行外交进取策国内应预先筹备各事宜清单》中列出:(1)准备德奥新约事项:速颁审判无约国人民章程、筹划无约国货物进口办法、无约国船只不许在沿海内河航行;(2)准备收回已失权利应行预先筹备事项:练兵保卫治安、改良司法制度、指定区内改良警察(为废领事裁判权内地杂居做准备)、筹划厘金问题、布置收回青岛胶济铁路等。
1918年10月徐世昌就任大总统后,欧战已近尾声,朝野更加重视筹备议和,报纸对议和筹备处报道较多。10月中旬报载:驻法胡惟德公使报告,我国国内如不统一,将不得列席于欧战议和之会;又谓列国近已一转其外交之眼光注意于远东之现状,与夫中日间之关系,请政府慎重注意。政府接到报告后,参战处及外交部连日开始活动,议和筹备处亦定日内开会讨论。[228]10月下旬,报载有德奥求和消息,议和筹备处逐日开会,筹商办法。[229]
11月11日欧战停火,议和筹备处紧急筹备议和具体相关事务。报载:政府议决派陆征祥为专使赴欧,拟先派欧战议和筹备处长魏宸组为前站,只以备具国书种种手续赶办不及,遂致延缓。且闻魏氏抵欧西后,将简命为驻比利时公使。[230]
11月下旬报载:外交总长陆征祥已明令给假为赴欧之预备,我国当局对欧洲和会已拟有具体提案,连日于议和筹备处及国务会议席上讨论,主张先自修明内政,如扩充法庭、改良监狱、整理税制、推行警察、振兴市政诸端,以次举行,使侨居外人备受种种利益,而吾国亦得先自尽其应尽之责,然后出而主张其应得之利权。[231]
12月1日,陆征祥离北京赴巴黎。张謇电外交部称:“众以此次非常会议与寻常改约之举不同,根本改正均从世界国际通例,改协定税为国定税,平等待遇,方为自主国家。”[232]次日陆征祥复电称:“此行赴欧,方惧陨越,远承明教,欣佩莫名,卓见两端,与议和筹备处历次讨论之旨相同,当相机进行,以酬雅教,并慰众望。”[233]总之,在欧战停火之前北京政府已经长期筹备和会,1918年8月中旬,外交部提出第一份中国提出和会问题草案,包括:(1)修改1901年《辛丑和约》;(2)收回前德奥租界;(3)废除治外法权;(4)收回胶澳。10月17日,驻美公使顾维钧收到外交部电告中国欲提出和会各希望条件,指示他知会美国国务院。而北京政府之议和宗旨,即由议和筹备处拟定,于1918年11月28日训令代表团执行。[234]
魏宸组与筹备和议关系密切,他于1917年3月应聘为国务院国际政务评议委员会评议员,8月又任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12月受新任外交总长陆征祥委任出任欧战议和筹备处处长,积极筹备和会事宜,[235]1919年1月5日,出任中国驻比利时公使,并为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五位全权代表之一。
本章小结
过去学界一直认为北京政府对和会没有准备,[236]但由上文可知北京政府长期筹备和会,自1914年8月欧战蔓延到东亚,日英联军假道山东进攻青岛,衍生许多复杂的外交及国际法问题,保和会准备会就受命研究各相关问题。1915年陆征祥两度派员赴欧,探询各国对和议意见,以及国际法家对中国参加和会的建议。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后,签署《山东条约》,日本继承德国租借地、铁路及山东权益。中国为求补救,保和会准备会积极研究对争取山东权益有利之国际法理依据,以及中国参列和会的可能,其丰富研究成果为巴黎和会中国说帖奠下基础。海牙保和会到国际联盟的传承与联结,是中国参与国际会议及组织的重要初始阶段。
民初袁世凯采联英制日外交方针,但在欧战爆发后,英国必须对日让步,袁世凯则帝制失败身亡。恢复共和后北京政局不安,外交部仍密切注意欧战议和消息,与驻外使节频繁联系,收集相关情报。迨中国参战,取得了参加和议有利地位,外交部多次要求各驻外使节提供中国参加和议的意见。此外,北京政府也设立专门机构筹备和议,邀请外国顾问就中国与和议问题发表意见。大部分驻外使节及外国顾问都主张联美,尤以驻美公使顾维钧最为积极,主张除法理依据外,宜呼应美国总统威尔逊公理正义新外交之主张,而美国政府也有意拉拢中国,促使北京政府确立方针。同时,外交部综合各方意见,草拟出和议大纲。在此基础上,欧战停火后北京政府即能组建代表团、颁布训条并与友邦接洽,参与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