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西藏对于西藏之外的人来讲,永远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无法抗拒的魅力,有着许多令人难以窥探的秘密。西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独特的历史,高原、民族和宗教是西藏的三大特色。西藏位于世界之巅,平均海拔高度达4000多米,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广阔的地区居于如此高的海拔之上。西藏高原遍布崇山峻岭,大江大河纵横奔腾,全境层岩叠峦,高可摩天,北界昆仑山、唐古拉山,与新疆、青海比邻,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相望,东南与云南相连,南界喜马拉雅山与尼泊尔、不丹、缅甸、印度等国接壤。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缘和东缘大部分为高山峡谷,交通不便,地势险要,与中国内地联系极为不便。西藏气候寒冷,变化无常,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相当部分地区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但正是在这个世界屋脊之上,产生了独特的西藏文明和藏民族,还有藏传佛教,以及一个又一个作为文明载体的城市。
四川与西藏相邻,我作为四川人从小就听到许多有关西藏的故事,因而一直向往着到那块神奇的土地上去看一看;长大以后,虽然也有多次机会前往,但总未能成行。2000年,我决定在千年之交前往西藏,以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临行前有一些朋友告诉我,西藏如何缺氧,到了拉萨后必须要静养一天,才能行动。当飞机降临贡嘎机场后,蓝天、白云和在耀眼的阳光下巍然耸立的群山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不已的心情,忘记了朋友的嘱咐,快速奔走在机场的跑道上,按下相机的快门,留下一个个美好的瞬间。其后在西藏的8天,我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哪怕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觉,精神也都非常好,其间,还因朋友盛情难却,一起喝了两次酒,而这对一般内地人来说是十分忌讳的,但我居然并未发生意外。从拉萨到日喀则,从布达拉宫到扎什伦布寺,从羊卓雍错(湖)到喜马拉雅山麓,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时光。但此时,除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外,万没有想到其后还要对西藏城市进行一番研究。
再次与西藏结缘是在承担国家清史工程《城市志》之后。2004年,国家清史编委会将《城市志》的编纂任务交给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我作为首席专家,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和主要研究任务。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地位和作用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承上启下,即承农业时代之大成,而启工业时代早期现代化之闸门。清代也是现代中国疆域的形成期,新疆、西藏、蒙古和东北地区都被纳入清王朝统一的有效管辖之下,完全融入到中国这个大一统的国家之中,这些地区在清代也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城市更是出现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因而编纂清史《城市志》,不能不对这些地区的城市进行研究和撰写。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从事中国城市史研究,但主要是对中国内地城市发展变迁进行研究,几乎未涉及西藏城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言的限制和资料收集的困难。但为了编纂清史《城市志》,为了不使内地边疆城市研究成为空白,再困难也必须克服,因而我们开始再次踏上那块神奇的土地,对西藏城市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初步研究。由于西藏城市在清史《城市志》中所占比重只是很小一部分,因而我们对西藏城市的研究只是浅尝辄止。推动我们下决心对西藏城市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契机,是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历史与现实”的子课题进行招标,虽然在课题指南中并无有关西藏城市的项目,但我们还是填报了申请书,以“西藏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题目进行了论证和申报。没有想到的是,此课题申报受到评审专家的好评,获得通过。
开展西藏城市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西藏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的重要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位置尤其重要。西藏城市是西藏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西藏文明的重要载体,在西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推动区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元朝以后,西藏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西藏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起着“固边强区”的重要作用。从“固边”上看,西藏城市是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基石,是西藏地方抵御外部侵略和强化边防的堡垒。从“强区”的角度而言,西藏城市是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西藏宗教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枢纽,是西藏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对西藏城市进行研究,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尽管西藏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关于西藏城市的研究十分薄弱,更无人对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西藏城市发展进行过系统研究,这与此一时期西藏城市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因而本课题系统地研究此一时期西藏城市与社会变迁,既弥补了学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当今西藏区域发展与城市建设提供历史借鉴。20世纪末,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中心,必然成为西部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通过对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西藏城市与社会变迁进行系统研究,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今天西藏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西藏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都与“高原、民族、宗教”相关,因而西藏不可能模仿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道路,更不可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道路,因此了解西藏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探寻西藏城市发展的规律,对今后西藏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西藏区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从多维视野对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城市展开系统研究,总结西藏城市在重大历史变革前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和加深对这一时期西藏社会历史、文化的认识,拓展研究视野,而且对于传承西藏文化以及现代西藏社会发展演变也有着积极意义。
但是,要对西藏城市展开系统研究,其难度远超过当初的设想。一是经费不足,而且经费到位较迟滞,在课题批准后一段时间,第一期经费还未下达,我们只好用自己的经费先行启动。西藏远离内地,进去一次十分不容易,花费也较大,而研究西藏城市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但西藏地域广大,城市分散,课题组部分人员又有高原反应等,因而无法做到全面地、深入地调查研究。二是资料收集十分困难,课题组成员均不懂藏语,对西藏城市的认识也主要来自文献,使得对西藏城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方面也有所不足,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偏颇。在资料收集方面,课题组虽然十分注意广泛搜集和使用资料,采用了前人普遍使用的可靠史料,也发掘了一些较少使用的史料。但仍然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不懂藏语,故无法直接对藏文资料进行使用,我们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内查阅资料时,发现已开放的资料均为藏文史料,且多用古藏语语法书写,而这些档案文字连作为我们向导的西藏当地人也不能阅读;此外,大量相关的档案资料,仍然处于保密状态,未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我们尽可能多地吸取前人有关的研究成果,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说,课题组对国内的相关研究借鉴引用较多,但对国外研究成果吸收仍然不够充分,藏学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涉及的城市不多,但仍具有参考价值,然而在国内翻译面世的相对较少,课题组到国外搜集资料又不现实,因此本研究项目在吸收海外学术成果方面还有所不足。
本研究项目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可以说本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藏学研究和中国城市史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扩展了更广阔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开拓和创新。
第一,本课题深化了西藏城市研究的内容。课题以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作为一个整体历史阶段,以宽广的视野来研究西藏城市的发展变迁,通过对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厘清了西藏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系统地对清代至民国时期西藏城市的发展变迁、城市空间分布、城市体系演进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西藏城市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第二,拓展了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领域。目前中国城市史研究仍然是以东部地区的城市为重点,故本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城市研究上的不平衡,从而有利于中国城市史学科体系的完善。
第三,本课题对西藏城市发展的地域独特性、民族特殊性、宗教复杂性进行了探讨。西藏城市发展与演变,一方面与内地城市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民族习惯、宗教信仰,而展现出与内地城市不同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造就了西藏城市发展过程中极具魅力的自身轨迹。
第四,本课题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与创新。研究者注意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城市学、人类学、民族学、边疆学、地理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全面考察了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西藏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揭示了西藏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以及西藏城市的独特性及历史地位。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下限仅止于20世纪中叶,而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城市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也成为西藏地区的发展新趋势。但西藏有着与中国其他省区不同的区情和特点,如果说新疆是绿洲文明,内蒙古是草原文明的话,那么西藏就是高原文明,西藏如何走出一条与高原文明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是必须结合西藏区情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因而我们希望进一步展开对新中国时期西藏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越来越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与开发,对其投入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西藏地区的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必然成为开发的重点。任何今天的城市都是历史城市的延续,过去的发展不仅为今天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留下了许多促进或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如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民族宗教问题、自然环境问题等,至今或多或少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影响着区域城市的发展进程。因而加强对西藏地区城市发展的研究,客观上为当今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从而推动西藏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只有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认识和掌握西藏城市发展的规律性,更好地服务于当前西藏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从2004年以来,先后参与西藏城市相关研究的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人员达十余人,主要有何一民教授、高中伟教授、谯珊副教授、范瑛副教授、任卓博士,以及付志刚、赵淑亮、赖小路、郭亚利、段碧波、高健、薄兆山、张孝朋、刘蕾等博士、硕士。本课题由何一民主持,并负责总体设计,何一民、任卓、付志刚、赵淑亮、郭亚利、段碧波、高健、薄兆山、张孝朋等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然而要将分散的专题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并加以理论的提升和深化,并非易事,而要进行全面修改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倾注全部的心血。本课题最终成果的汇总修改进行了将近一年,经历了多个不眠之夜,虽然完成了研究任务,但我们也深知有所不足,唯一自慰的是课题组成员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由于本课题是新开拓的研究领域,存在的缺点自然不会少,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开拓性研究,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中国内地边疆地区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进而推动中国城市史研究向纵深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抛砖引玉,故望识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