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化发展论坛(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发刊词

王生铁王生铁(1942~),男,湖北仙桃人,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九届湖北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长期关注并研究荆楚文化,主编有《荆楚文化与二十一世纪湖北》《荆楚文化普及丛书》《楚文化概要》等多种图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

如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一词的使用非常频繁。有时,“文化”仅仅是衡量某人受教育的程度、是否文盲的尺度;有时,“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军事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某一门类。党的十八大之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已深入人心,十八大报告对“文化”的精辟认识与科学定义,必将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已是当今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决胜负、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文化史研究专家认为,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总和的文化,因时间向度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向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而在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中,荆楚文化(湖北文化)地位重要、不可或缺。

湖北古称“楚”,又名“荆楚”,宋代始称“湖北”。唐代,诗圣杜甫有诗咏道:“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这首诗标示了湖北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坐标。可以说,自古以来,湖北或者说荆楚居“天下”之中,山川灵秀,风光无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今天,深入开展湖北文化研究,首先要把荆楚文化八千年的历史、内涵、特质弄清楚。荆楚文化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而先秦时期楚国、楚族的文化即楚文化,则是荆楚文化的重要源头和主要组成部分。楚文化的因子已深深地融化在荆楚儿女的心灵里和血液中。对于楚文化的特质,我在多个场合用“六大支柱,五种精神”予以概括。这六大支柱是:炉火纯青的青铜冶炼,绚丽精美的丝织刺绣,巧夺天工的木竹漆器,义理精深的老庄哲学,精彩绝艳的曲骚文学,恢诡谲怪的美术乐舞。五种精神是: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的开拓进取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融会精神,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我们已进入一个考古大发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上古历史文化之谜,从而改变了许多传统偏见。据统计,全国所发掘的东周墓葬中,楚墓约占70%。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只有慨叹对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深入开展湖北文化研究,还要重视对湖北文化发展的研究。历史机遇又一次聚焦湖北,2013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指示湖北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当前,湖北省委、省政府着眼“打基础,管长远”,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着重做好农业、工业、科教、生态文化、区位五篇优势文章,经济社会发展和“五个湖北”建设步入快车道。未来十年也将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是未来湖北发展的最大机遇,而“文明湖北”的建设更离不开文化发展,因为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湖北文化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惟楚有才,斯时方盛。千年楚韵,传承不息。为了当好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为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省部共建的湖北大学,适时成立了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由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江畅教授担任院长。高等人文研究院以“崇尚智慧,弘扬精神”为理念,倡导践行智慧思维,发扬光大人文精神,建立了“世界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湖北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三个研究平台。其中,湖北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立足湖北,致力于对荆楚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特质的研究,同时对当代湖北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中心以“湖北文化发展论坛”(会议与集刊)为学术交流平台,聚集湖北省内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努力使该中心成为国内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发展研究的重要基地。值此《湖北文化发展论坛》(2013)出版之时,我唯有祝贺与期待:

九万里风鹏正举,

三千年楚凤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