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书是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针对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社会的转型及大规模年轻劳动力的城乡迁移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带来的冲击,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的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揭示当代农村老年人家庭各项代际支持的现实状况及动态发展轨迹。包括以下具体目标。
第一,在对已有国内外有关代际支持模式和年龄模式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提出生命历程视角下,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的年龄模式;在已有的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以及个体、家庭、宏观历史因素对家庭代际支持行为影响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建立代际支持行为发展的分析框架,作为后续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年龄模式进行实证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对老年父母获得和提供的经济支持和器械支持以及老年父母与子女间情感支持发展的年龄模式的研究。研究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转型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从农村老年父母个体层面的角度研究代际支持水平在整个老年阶段的变动状况,分析个体层面上不同性别的老年父母获得和提供的代际支持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建立不同类型代际交换的曲线发展模型,分别讨论老年父母的个体年龄及社会变迁的历史效应以及老年父母和子女的家庭生命阶段对老年父母层面代际交换水平的作用,进而描绘出当代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换在老年父母个体层面上的年龄发展轨迹。
第三,对成年子女获得和提供的经济支持和器械支持以及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间情感支持发展的年龄模式的研究。研究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转型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从农村成年子女个体层面的角度研究代际支持水平在整个中青年阶段的变动状况,分析个体层面上不同性别的成年子女获得和提供的代际支持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建立不同类型代际交换的曲线发展模型,分别讨论成年子女的个体年龄及社会变迁的历史效应以及成年子女及其兄弟姐妹和老年父母的家庭生命阶段对子女层面代际交换水平的作用,进而描绘出当代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换在成年子女个体层面上的年龄发展轨迹。
基于研究目标,本书研究框架如图1-1。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对与本书主题相关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和评述。引进西方代际支持的三种模型和中国学者提出的代际支持模式;介绍已经在国内外研究中得到证实的代际支持的个体、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总结和评述国内外代际支持研究进展,指出存在的不足和研究空间;鉴于对代际支持动态发展规律及其年龄模式研究的不足,引入生命历程理论和解释模型,介绍国内外对年龄因素的研究,指出代际支持年龄模式的研究空间,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研究基础。
图1-1 本书研究框架
第二,在评述现有研究、明确本文研究空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家庭养老的现状,引入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视角,提出关于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的年龄模式分析框架。通过对于代际支持所存在的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空间特征的分析,以及对于老年父母、成年子女(个体及其兄弟姐妹)和孙子女这三类家庭代际支持主体成员相互作用的分析,从个体时间、家庭时间和历史时间多个时间维度上分析了个体层面代际支持的动态发展机制,分析家庭成员间在代际支持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队列效应、年龄效应和家庭成员所处的家庭生命阶段效应的作用,分析代际支持在生理、家庭和历史三个时间维度上的特征,结合已有研究的不同性别的代际支持行为影响因素,提出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代际支持年龄模型,建立代际支持的年龄模式分析框架,指出验证模型的思路。
第三,下面根据分析框架建立多层曲线发展模型对代际支持年龄模式和分析框架中包含的关系进行验证,分别从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的角度分析其获得和提供代际支持的年龄模式。本书根据代际支持的内容划分分别对代际支持进行分析。在对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分析中,前两项内容既包括了子女对老年父母的支持,也包括了老年父母为子女提供的帮助,其中老年父母及成年子女的年龄和队列的影响分别验证了有关个体生理时间和历史时间效应的假设,同时,本书还考虑了上述两者的交互效应。首先建立曲线增长模型,分析老年父母角度的代际支持年龄模式。在该项以老年父母为研究对象的框架中,老年父母及其儿子、女儿的生命阶段变量的影响反映了家庭时间的效应,同时也是对老年人、子女及其孙子女三代家庭成员间相互依赖和影响机制假设的验证,模型在对老年父亲和老年母亲分别进行构建的同时,将儿子和女儿各自的生命阶段变量效应也加以区分,其结果可以验证有关个体代际支持年龄模式及其三种效应作用的性别差异的假设。这部分内容分析了年龄、队列和家庭生命阶段这三个主要因素对不同性别的老年父母代际支持水平的影响,描绘老年父母的各项代际支持年龄发展的总体关系曲线(Total Association);分析影响老年父母代际支持水平的个体年龄效应、历史效应,以及家庭生命阶段效应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描绘出老年父母个体层面各项代际支持水平的年龄发展轨迹。
第四,建立曲线增长模型,分析成年子女角度的代际支持年龄模式并验证假设。分析年龄、队列和家庭生命阶段这三个主要因素对不同性别的子女代际支持水平的影响。在这部分以成年子女为研究对象的框架中,老年父母、成年子女本人及其兄弟姐妹的生命阶段变量的影响反映了家庭时间的效应,同时也是对老年人、子女包括其兄弟姐妹及孙子女三代家庭成员间相互依赖和影响机制假设的验证,模型分儿子和女儿分别进行构建,其结果可以验证有关个体代际支持年龄模式及其三种效应作用的子女间性别差异的假设。基于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分析影响成年子女代际支持水平的个体年龄效应、历史效应以及家庭生命阶段效应的作用,描绘出了当代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中,成年儿子和女儿个体的代际支持水平在其整个中青年阶段的年龄发展轨迹。
第五,本书的结论和展望。这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年龄模式及其运作机制进行总结,指出未来的社会转型和变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行为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老年人和子女福利的影响。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本书使用的数据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对安徽省巢湖市农村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状况”基期抽样调查和在此基础上的三次跟踪调查。该调查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家庭代际关系、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在2001年基期调查完成后,采用同样的问卷于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对被访问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四期跟踪调查旨在测度农村家庭养老方式下的家庭代际支持分工,子女的外出引起的代际支持模式和数量的变化以及该变化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本书将管理学、社会学与统计学研究相结合,依据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范式构建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年龄模式的分析框架以及分析过程,以统计分析方法验证假设。由于对老年人的多次追踪调查数据嵌套于老年人,因此采用两层线性回归模型对老年父母层面的代际支持行为的年龄模式进行分析;而对成年子女的多次追踪调查数据嵌套于子女,而同一个老年人(即同一个家庭内)的子女嵌套于家庭,因此采用三层线性回归模型对子女层面的代际支持行为的年龄模式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