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民间舞蹈麦西来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维吾尔民间乐舞类型与特征

维吾尔族具有丰富的传统音乐、舞蹈蕴涵。由于维吾尔族的历史渊源中存在东西方不同人种的文化因素,也由于塔里木盆地扼古代东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绿洲丝绸之路的要冲,东方华夏、南方印度、西方埃及、巴比伦乃至希腊罗马、北方草原等各种不同的古代乐舞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荟萃,早在汉唐之际就形成了《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于阗乐》《伊州乐》《悦般乐》等为世人瞩目的西域乐舞。回鹘西迁后形成的回鹘—西域乐舞继承了绿洲文化和漠北草原文化,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又与东、西、南、北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乐舞文化有进一步的交流,终于形成了近代维吾尔综合式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经历代演变,维吾尔民间歌舞基本上可分为四类:一是早期乐舞;二是宗教祭祀性舞蹈;三是群众娱乐性舞蹈;四是表演性舞蹈。

群众娱乐性舞蹈,包括模拟舞,最典型的莫属麦西来甫活动上所能见到的赛乃姆、刀郎麦西来甫等。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民间重要的民俗活动,盛行于全疆各维吾尔人聚居区。麦西来甫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节日麦西来甫、轮流做东麦西来甫、邀请麦西来甫、请罪麦西来甫、刀郎麦西来甫等。吐鲁番地区另有一种被称作“米力斯”的麦西来甫,其内容以对诗和娱乐性舞蹈为主。

例如刀郎麦西来甫也是群众娱乐性舞蹈中很重要的一种。因主要流传在“刀郎地区”(即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叶尔羌河、塔里木河沿岸)而得名。刀郎麦西来甫具有固定完整的四组动作,参加者只要一上场,就必须完成四组动作,直到竞技性旋转开始后,方可按旋转技巧的高低和体力的强弱陆续退场。最后,场上仅剩一两位佼佼者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将舞蹈推向高潮。

表演性舞蹈包括持具舞,模拟舞,竞技舞,单、双人歌舞,单、双人歌表演等。此外,还有化装舞、技巧舞和经过半专业艺人加工、创作后的舞蹈。

持具舞又分为头顶道具和手持道具两种:头顶道具的有萨玛瓦尔舞、顶碗舞、顶油灯舞、顶瓜舞等,这类舞蹈的技巧高、难度大,具有一定程度的杂技色彩。古代西域原本是杂技盛行的地方,乐舞杂技常常结合在一起被称为“百戏”,直到清代末年新疆的民间舞蹈还承袭着这一固有传统。“叶尔羌以回童数人,饰以鲜花衣帽,使之筋斗,回旋盘舞,颇亦可观”(清)福庆纂《异域竹枝词》,中华书局,1985,第17页。。由此可知,头顶道具舞应被视为西域舞蹈的遗风。手持道具的有萨帕伊舞、击石舞、木勺舞、达瓦孜舞、盘子舞等。这类舞蹈中除达瓦孜舞外,其余舞蹈所用道具均具双重功能,既是道具,又可作为击打乐器为舞蹈伴奏。舞蹈以明快的节奏和多变的动作,加之幽默风趣的表演为其特征。有时既头顶又手持道具,舞蹈与奏乐结合。在克孜尔、库木吐拉、森木塞姆等石窟残存壁画中都可以见到许多边演奏、边舞蹈的形象。不难看出萨帕伊舞、击石舞、木勺舞等也是西域舞蹈传统表演形式在今天的延续、遗留和演变。

莱帕尔,也是表演性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就是载歌载舞,具有较强的娱他性。这类节目有简单的情节和一定的情感交流,是介于歌舞与说唱之间的一种表演形式。其曲调活泼、轻快,表演风趣、生动,从20世纪30年代搬上舞台后就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著名舞蹈如《阿拉木汗》《达坂城》等,曾风靡全国。

埃提西希,一般由单人或双人连说带唱加动作,内容以嘲弄、讽刺、逗乐为主,表演者有时也化装打扮成所需要的角色,可用乐队伴奏,也可仅用达普、它石、萨帕伊等打击乐器击节相伴。

宗教祭祀礼仪性舞蹈。宗教祭祀礼仪性舞蹈包括与伊斯兰教礼仪有关的《萨玛舞》《夏地亚纳》,还有与巫术活动有关的《匹尔舞》。《萨玛舞》是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乐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