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湖泊湿地利用的国家比较
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湖泊湿地的干扰而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现象并不仅在中国存在,而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1972年,在美国国家环保局调查的湖泊湿地样本中,若以叶绿素a作为营养状况的指示器,有49%的湖泊湿地,即394个湖泊湿地被列为重富营养化。根据美国国家水环境质量调查报告, 2000年年初,美国联邦对选取调查的样本湖泊湿地进行评估,发现超过一半的湖泊湿地,即有58%的湖泊湿地(约860万英亩)被认定为已经遭受损害。以约克县的莫萨摩湖(Mousam Lake)为例,该湖泊湿地面积约为863英亩,位于缅因州南部。由于周边地区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莫萨摩湖遭受到了污染,磷等养分的增加导致藻类生长,降低了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浓度,水体中过量的磷成分被认为是主要破坏因素。水质持续下降的趋势导致了莫萨摩湖湿地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1998年,莫萨摩湖依据美国联邦清洁水法被认定为“受损害湖泊湿地”。当然,美国政府认识到了湖泊湿地水环境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实现对湖泊湿地水资源的保护,并取得成效。由于一系列保护措施的采取,2006年,莫萨摩湖被从第303(d)名录中取消。根据美国国家湖泊湿地调查,到2007年,重富营养化湖泊湿地下降到35%,即有279个湖泊湿地是重营养化;14%的湖泊湿地,即有117个湖泊湿地为贫营养化,上升了9个百分点。美国国家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样本的湖泊湿地中,26%的湖泊湿地营养状况得到改善,51%的湖泊湿地维持原有的营养发展态势。这意味着即使在美国人口及经济持续实现增长的过程中,美国有超过3/4的湖泊湿地依然维持现状,可见,美国湖泊湿地的整体情况是在改善。
事实上,这种转变在发达国家是普遍存在的。日本琵琶湖湿地(Lake biwa)是世界第三最古老的湖泊,为日本西部1400万人提供饮用水。在过去几十年,人类活动对琵琶湖湿地沿岸和集水区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为了解决食物短缺和减轻贫困,琵琶湖湿地拥有的大量泻湖被围垦为农业用地,此外,湖边湿地的开发利用使许多天然湖滨区逐渐消失。20世纪50年代左右,人类对琵琶湖湿地的干扰后果主要是表现为农垦利用造成琵琶湖湿地水面的减少。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该湖泊湿地又面临着富营养化等水环境问题:初期,由于农业生产发展,大量的农业化学品被用于农业生产以增加农业产量的行为导致严重的农业化学污染,比如PCP(五氯酚)引发的大量鱼类的死亡,1962年琵琶湖渔业损失估计就有4亿日元;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发展,工业点源污染的增加以及流域中居民的带有化学物质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持续增加,加速了水体中磷等营养物质的集聚,到1970年,水体中磷的含量超过了0.02毫克/升,氮的浓度超过了0.2毫克/升,20世纪70年代末期,琵琶湖湿地已经富营养化。随着琵琶湖湿地的持续恶化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人类也因为人类活动对琵琶湖湿地的过度利用遭受到严重影响,比如水俣病、痛痛病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日本意识到了琵琶湖湿地面临的环境问题,制定了控制水质的环境标准以及一系列控制水污染的政策,还制订了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琵琶湖全面保护计划》(“母亲湖21点计划”)。由于日本对环境管理的努力,琵琶湖湿地的水质已经达到符合人类健康饮用的安全标准,富营养化程度明显降低,琵琶湖湿地水面得到恢复。
莫萨摩湖湿地和琵琶湖湿地利用过程表明,对莫萨摩湖湿地和琵琶湖湿地利用已经由早期资源的片面开发利用转向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利用阶段,湖泊湿地利用走向了成熟,湖泊湿地的水面、水质趋于稳定,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开始呈现良性发展。
二 问题的提出
观察发达国家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可以发现经济发达国家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不仅追求湖泊湿地的直接产品价值,还追求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因而经济发达国家的湖泊湿地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湖泊湿地的利用已经由早期片面开发利用水资源转向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利用阶段,即由初期的水面、水体的净化功能的利用开始向湖泊湿地的合理利用转变,湖泊湿地的水面、水质趋于稳定,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发展。然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世界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和湖泊湿地的保护很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湖泊湿地资源处于持续减少的态势,并且发展中国家大多仍关注有形湿地资源的利用。比如发展中国家很多沿湖社区,尤其是贫困发展中国家的沿湖社区,常常陷入“贫穷→资源枯竭→贫困加重→掠夺式开发”的恶性循环之中。贫困发展中国家沿湖社区的居民除了围垦湖面、掠夺性的攫取生物资源之外别无选择,尽管该地区沿湖居民已经意识到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这说明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的国家,其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资源变动存在显著的不同,湖泊湿地利用方式及其资源变动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前文所述的发达国家湖泊湿地利用案例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湖泊湿地的水面、水量、水质趋于稳定,甚至好转,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发展,人类对湖泊湿地的利用将走向成熟。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湖泊湿地利用是否已开始走向成熟呢?前文所述,我国湖泊湿地在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时,面临着人类生存型扩张和发展型扩张相互交织所带来的严重威胁。近年来,我国在湖泊湿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1992年1月中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1994年9月林业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开展湿地资源调查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对全国湿地资源进行专项调查。1999年9月,我国成立了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第一个地方研究所——吉林省湿地研究中心。2000年6月,国家林业局联合有关部委颁布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6年,中国湿地保护工程开始启动。2009年,国家林业局开展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对湖泊湿地的利用不再仅仅是强调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开发,已经向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利用阶段转变;我国对湖泊湿地的利用政策也开始由初期的水面资源利用、单一的环境净化功能利用向湖泊湿地的综合利用过渡,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是存在可能性的。
事实上我国很早就已经认识到湖泊湿地效益的重要性,以长江三角洲的太湖湿地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就已经开始了对该区域湖泊湿地全面深入的资源调查,内容涉及太湖湿地的自然特征与演变、太湖湿地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太湖湿地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变动以及太湖湿地的浮游生物、植物和动物种群变化。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太湖湿地的开发利用仍是太湖湿地资源研究的主要目标,为什么大规模的湿地保护行动不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呢?很显然,当时环太湖湿地周边区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实现经济增长、积累物质财富,还需要通过对太湖湿地的利用进而获取资源,降低发展成本。可见,环太湖湿地周边区域对太湖湿地的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是相对应的。
湖泊湿地与人类福祉紧密相关,包括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众多改善人类福祉以及减轻人类贫困的服务。生活在湖泊湿地附近地区的人类群体,十分依赖这些湖泊湿地提供的服务,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环境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活动对湖泊湿地干扰的加剧,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发生非线性变化甚至巨变,这将对人类福祉造成严重影响。湖泊湿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投入要素,湖泊湿地的利用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是联系在一起的。当经济发展到不同阶段之后,人类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也存在差异,相应的,湖泊湿地资源特征也存在差异。人类应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利用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才能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与湖泊湿地利用的关系,促进湖泊湿地利用早日走向成熟,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湖泊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最佳整合。
三 研究目的
对当代社会人类需求的满足应该与对后代人需求能力的实现进行充分整合。即任何社会在确立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时应当选择这样的途径:尽量减少给人类后代造成损失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实在是不能避免的,则应该为这种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合适的补偿从而弥补后代人的损失。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概念实质上反映了人类观点的潜在转变: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与自然世界——一个有限的、非无限增长的、物质上封闭的生态系统相关的。这些经济活动所在的生态系统要求其在再生产原料“投入”和吸纳废弃物“产出”时,必须维持在这一生态可持续的水平上,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这种观点变化涉及未来进步的道路的转变,即用质量性改进(发展)的经济范式来代替数量性扩展(增长)的经济范式。在这种新型的经济范式中,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重要的一极。湖泊湿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属性。时间和空间是利用湖泊湿地资源的两个限制条件。湖泊湿地资源的数量可用单位时间的体积或能量单位等尺度来衡量,湖泊湿地资源的质也有多种属性,而且和用途有关。质的属性决定这种自然资源能否满足使用要求(在一定的稀缺性和技术条件下),一定的用途可以使湖泊湿地资源的一些质的不同特性变得更为重要或比较次要。自然条件的改变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影响决定了湖泊湿地资源的长期变迁。湖泊湿地资源变迁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的出现意味着湖泊湿地资源变迁脱离湖泊湿地资源纯自然发展阶段,进入人类利用和影响自然资源的阶段。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湖泊湿地资源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体系。人类今天所关心的湖泊湿地资源只是这个极为复杂体系中的某些部分。任何试图单独改变这个体系中的任何部分都会引起该体系中其他部分的改变,因为人类对这个体系的了解是有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基于科学发展观,人类应该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湖泊湿地资源。因为人口的数量和资本货物的累积是不可能永远增长的,在某个点上数量性增长必须让位于质量性发展以作为进步的途径。近几十年来,围垦、污染和富营养化正使湖泊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湖泊湿地利用的加剧加速了湖泊淤积和沼泽化过程,导致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就是例证:20世纪60~70年代人类在太湖湿地兴起的围湖造田的生产活动致使水生植物资源大量减少,削弱了保持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太湖湿地沿岸带产卵的一些鱼类开始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后,环太湖湿地周边地区发展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太湖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减少了定居性鱼类的产卵场和育肥场,使得部分定居性鱼类和溪流性鱼类难以在此生存。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充分表明,当前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依然是发展,这就使得湖泊湿地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本书以典型湖泊湿地为切入点,研究经济发展和湖泊湿地利用的关系,主要是描述典型湖泊湿地利用的历史,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资源变动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经济发展角度研究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特征,构建经济发展中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模型,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典型湖泊湿地资源演变的特征及其内在逻辑。具体而言,本书对经济发展与典型湖泊湿地利用关系研究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选择典型湖泊湿地,刻画经济发展过程中典型湖泊湿地利用的内容、湖泊湿地资源变化特征及湖泊湿地资源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演变会使得湖泊湿地资源发生变动,而随着人类社会出现及发展,人类必将产生各种需求。人类将利用湖泊湿地的各种资源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由于需求的产生及其变动必将诱致自然界物质资源供给的变动,人类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将使得资源的特征发生变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是共生的,资源的变动将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通过对典型湖泊湿地利用历史的刻画,描述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资源的变动及其反馈作用。
第二,以经济发展指标为尺度,以典型湖泊湿地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典型湖泊湿地资源变动的模型。湖泊湿地资源既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可为人类直接利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重要资源,因此,湖泊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环境功能和物质资源供给等多种功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需求的变化使得人类对湖泊湿地的利用方式日趋多元化,这也使得湖泊湿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出现变动。衡量标准选择经济发展水平,总结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典型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基本特征,建立经济发展过程中典型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模型。
第三,探讨、分析影响典型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主要因素。依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典型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检验各种因素对典型湖泊湿地资源变动的影响,以确定关键性因素。选择湖泊湿地利用方式丰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典型湖泊湿地作研究,能够把握经济发展中湖泊湿地研究问题的关键性特征,通过典型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研究,对典型湖泊湿地利用做出评价,探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典型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机制,期望得到可借鉴的政策含义,期望对典型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研究成果能为我国湖泊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第四,解释典型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原因。依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典型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过程做出理论解释。
四 开展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利用研究的意义
在理论上,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通过对湖泊湿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探讨湖泊湿地利用走向成熟的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有利于丰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并能为资源科学的发展提供实证。
第一,探讨经济发展和湖泊湿地利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往有关湖泊湿地利用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经济增长对湖泊湿地退化的影响,即关注经济增长与湖泊湿地退化量的变化方面的关系。事实上,从“湖泊湿地退化”这个视角去认识人类历史上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是具有相当主观性的,人类没有破坏湖泊湿地的偏好,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人类总是不断选择更为适宜的湖泊湿地资源利用方式,每个时期的湖泊湿地资源利用方式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们根据能力范围内掌握的专门知识、经验知识、技能和信息,做出的实现区域内人们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选择方式的背后往往还有长期预期明显小于短期预期的社会背景。随着人类对湖泊湿地资源提供的多元化福利的认识,人类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已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湖泊湿地资源变动将会趋向良性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资源变动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极为深刻的理论根源。现阶段,只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量的变化,而忽视湖泊湿地资源变动背后的理论根源,是不能正确地认识经济发展和湖泊湿地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的。
第二,有利于丰富发展经济学的内容。从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上来看,结构主义为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构建了基本的分析框架,相比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的演变,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以及消费模式的良性变化成为更重要的发展目标。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多种要素推动着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也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以牺牲自然资本来实现物资资本积累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模式如果不注重环境质量的维护、改善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这种增长模式将危及物资资产的累积与投资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乃至人类福利的改善、提高。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可持续地利用资源,最终实现湖泊湿地资源与经济发展脱钩。本书选择典型湖泊湿地利用是否已走向成熟为研究课题,就是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研究经济发展与湖泊湿地利用的关系,就是丰富发展经济学对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
第三,有利于深化资源科学的研究。资源的管理与战略性问题已经成为资源科学的研究热点。在资源占有量相对丰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种类、品位和质量上具有比较灵活的选择,但是,当这种优势递减到一定程度时,人类就必须去探索新种资源、新种效用,去寻求资源高效合理的利用。资源是不同群体或利用方式的唯一受体,同种资源采用了不同的利用方式,其带来的效益和结果是有差异的,这就是合理利用资源的直接依据。当今世界,人口迅速膨胀,资源稀缺性日益明显,探索合理利用资源的管理问题就必然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资源科学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就是资源战略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日益扩大其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范围,伴随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迫使人类从整体上、从长远利益上、从相互关系上来考虑可持续地开发和使用资源。而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位列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又被誉为“地球之肾”。本书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湖泊湿地利用的研究不仅是关注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还是对资源科学研究内容的丰富,通过实证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资源变动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机制,可为湿地资源的管理与战略性使用提供一个参照系,为中国湿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第四,拓展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演变关系的研究。库兹涅茨曲线对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收入的差异呈现倒“U”形发展态势。社会科学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演变的关系特征类似于分配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变动呈现阶段性特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人类社会是可持续性趋向于增强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也应具有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湖泊湿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类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利用使得湿地资源变动同样应具有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即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受限制的开发和使用湖泊湿地资源,使湖泊湿地资源趋于稀缺,湖泊湿地遭到破坏,呈现退化态势,人类与湖泊湿地资源之间的关系趋向于紧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不仅意识到湖泊湿地资源具有的其他功能对人类的贡献,比如环境、生态效益等功能给人类带来的福利,还具有了不断提高的支付能力,愿为生态环境改善支付费用,不合理利用湖泊湿地资源的态势将首先会得到遏制,其后开始得以扭转,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进行、收入差异的不断缩小,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将日趋和谐。本书利用典型湖泊湿地的时间序列数据,探究湖泊湿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以湖泊湿地为切入点,拓展现有EKC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