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化软实力理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2.2.1 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
约瑟夫·S.奈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中:第一,它的文化,即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第二,它的政治价值观,特别是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第三,它的外交政策。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它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良性对外政策。硬实力(比如,经济、军事)通常依靠“施压”迫使他国非自愿接受,是直接的、即时的、集中的、显性的;软实力则通常依靠“吸引”得到他国自愿认同,是间接的、历时的、弥散的、隐性的。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不在于它的领土扩张,而在于强大的“软实力”。具体体现在:美国几乎吸引了6倍于德国的全球移民,居世界第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出口国;全球160万留学生中,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占28%,英国以14%位居第二。另外,美国的出版物、音乐制品、电子网址,以及物理、化学和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居世界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人数居法国之后,位于世界第二位。《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11期专题文章指出,意识形态吸引力、文化感染力、外交说服力等方面构成了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大国地位和影响相对称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紧迫任务,这需要不断改善整个国家建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态,着力于理念、制度和文化建设。
关于文化软实力,约瑟夫·S.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中也作了阐述: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他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制塑造、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我国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主张,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这种“力”并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因而,人们更形象地将文化之力称之为文化软实力。他还强调,“文化软实力,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所重视。”
2.2.2 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到文化软实力,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国际竞争看,现在国力竞争更加注重软实力,未来的斗争将主要是文化的竞争。正如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所言:“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一句话道出了文化软实力的真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就只是一个物质外壳,没有内涵、没有支撑,不能叫真正的强国。一个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只靠一个经济的躯体,还要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国经济实力大大提升,作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一极,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如何展示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这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建成这样一个先进的文化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要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通过割断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走向现代化,因此要特别重视传统文化在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最重要的是要有中华文化的特色。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软实力,弘扬中华传统道德,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道德风貌。传统节日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是活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黏合剂,其中包含了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可以唤起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感情,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同时,把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同传统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融合民族文化的传统和革命文化的传统,塑造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
2.2.3 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文化软实力重在构建。以“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市场生存行为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脉络展开研究,设计构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