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世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以现代化为基本研究对象,大体上包括三个主要派别: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由于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和依附论,在其理论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其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上,都没有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其观点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对发展过程中内因外因的关系的认识都失之偏颇,片面地突出了国际关系中的负面因素而抹杀其正面功能。在以上两种现代化理论和两种发展路径之外,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可以说是独辟蹊径,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新的思考。沃勒斯坦的思想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尽管他还是用了边缘、半边缘范畴来表示发展中国家,但他还是比较公正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现状,给予它们在世界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并以发展的眼光分析了它们在世界体系中的变化,同时,他也把对各个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多样性、差异性的分析,纳入了对世界体系整体的分析、考察之中。“世界体系论”无疑是我们在整体上分析发展中国家文化战略时可以参考的重要范式。

一 “世界体系论”中的世界文化体系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认为,世界体系是具有广泛劳动分工的实体〔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尤来寅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462页。。这种分工不仅是业务上的,而且也是地理上的。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地带:核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世界经济体的不平等劳动分工派生出等级化的世界政治结构。这种空间结构是动态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关系随着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化,半边缘地区的地位最不稳定,通常是衰落为边缘国家,或者上升为核心国家。“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构成了这个体系运行的基本动力,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不等价交换不仅存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而且存在于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间。世界体系由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多民族国家体系和多元文化体三个层次构成。

沃勒斯坦虽然主要从经济的角度揭示了世界体系的诸多现实,但同时也指出,世界体系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体”。他认为,在16世纪以前世界上还存在不同的文明,但自从以牛顿力学为标志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向全球的扩展,这种以科学为标志的文明就被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势力推广这一“普遍性”的文明以巩固自己的核心位置。“文化是人们用来包装其政治、经济利益的动机以便表达它们、掩饰它们,在时空中扩大它们并牢记它们的领域……”〔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吕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68页。然而,现代世界的文化毕竟还是多元的,就像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政治帝国”一样,也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文化帝国。因此,沃勒斯坦同时也指出,文化尤其是边缘、半边缘民族国家的文化是对抗现代化世界体系不平等的一块战略要地。世界体系在发展的第三个转折时期面临着各种反体系的挑战,这些反体系力量冲击着维护世界体系的文化基础和文明观念,整个世界体系都将面临转变,但都以构建一个相对平等而且民主的体系为目标,而且实现这种目标的希望存在于其他文明参加的广义的反体系运动之中。他还通过对文明概念的分析展望了全球化的文明前景,认为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将由于其他文明崛起受到挑战,未来的全球化应该是全球多种文明的共存。

二 “世界体系论”关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

首先,多元文化模式之间不仅有差异,也有共性。反映着人类共同的天性。因此、普遍主义文化模式至少部分地反映了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不完全是中心强制推销的结果。

其次,西方文化与非西方的文化对立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体系中,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即使“西方文化”本身也不是绝对的西方特产,而是各种文化的复合体,其中有其他文化的精华,“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在当今时代融合在一起,这应该说是文化的结合,而不应该说是一种文化来支配另一种文化。

再次,边缘对中心文化的态度也并非只有全盘否定或者照单全收两种极端的做法。在许多情况下,边缘国家在接受或者拒绝西方文化的两难选择中来回摇摆的状态,只是一种文化嬗变与重建过程的表现,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抵制并不妨碍其内在吸收,公开接受也不一定没有内部改造。

最后,文化的变迁并不一定带来文化殖民化,相反,本土文化中落后的部分被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分取代本身是文化形态的一种必要的新陈代谢,是加强文化生命力与独立性的保障。

三 “世界体系论”的文化发展观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的意义

“世界体系论”的文化发展观倡导的是一种自由、宽容、和谐的发展道路,既保留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走西化的道路,也不闭关自守,拒绝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在承认多元文化的前提下检视自身文化的缺陷,同时发展自己优秀的、富有特点的民族文化。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文明是多元的。虽然在16世纪以前世界上存在不同文明,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追求科学成了文明的象征。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扩展,西方文明成为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文明或强势文明。对于处于边缘地区的国家而言,由于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边缘地区,因而对核心地区的文明很难作出有效的反应。它们往往陷入两难境地:拒绝接受将很难享受核心地区文明的益处;如果接受,那就意味着放弃自己以前所具有的文明。因此,未来文明的走向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单一的世界体系被打破,形成多种历史体系;二是现在的历史体系转化为一个不同类型的全球范围的历史体系;三是建立一个新的体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处于由前现代性到现代性之间的过渡或现代性的发展时期。全球化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整个世界文化的基本格局而封闭发展,而必须在文化整合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打破全球格局中的不平等关系,使自身既具有开放胸襟,又坚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来说,与全球化的关系是被动卷入,因此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入,并怎样为自己在全球化格局中准确定位。发展中国文化安全的复杂性还在于,它们的文化同时面临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双重挑战,既要保护和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中先进和科学的内容。

四 “世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战略

1.拉美地区的文化战略

首先,对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文化进行反思。拉美地区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比较集中的地区,它们都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都面临着艰巨的现代化任务。拉美地区盛行的宗教是殖民者带入的天主教。天主教伦理中轻视人们追求物质满足的伦理观,鼓励人们通过宗教炫耀、精神安慰来弥补物质上的匮乏,把人们的尘世生活引入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至今拉美地区还没有形成一种超越了天主教伦理传统的、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文化精神,这使拉美地区一直走不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不发达”状态。对此,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它们认为,假如不改变天主教伦理中与时代精神相悖的观念,那么实现整个社会现代化是将非常困难的。因此,拉美地区的有识之士积极行动起来,致力于向社会提倡进步的文化价值观。比如,奥克塔维奥·马维拉1990年在秘鲁首都利马成立了“人力发展研究所”,他倡导“发展十戒”,即秩序、整洁、准时、负责、成就、诚实、尊重他人的劳动权利、遵纪守法、职业道德以及节俭。拉美地区人民正积极扬弃天主教伦理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那些文化因素,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为实现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作准备。

其次,积极发展独具特色的拉美文化产业。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领域,文化发展战略普遍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拉美国家也在积极地回应这个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产业化趋势。事实上,拉美地区存在的多元的文化元素就是它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印第安文化、欧洲文化、非洲黑人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拉美地区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至今,分散在各地的印第安部落操着自己的方言,保持着各自独特的祭祀活动和节日庆典;随着黑人被贩卖到拉美大陆而来的非洲的音乐舞蹈和宗教礼仪,也丰富了拉美地区的文化内容。还有欧洲文化、亚洲文化等文化元素的进入,使拉美大陆形成了博采众长的、多元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面对全球文化发展和竞争的态势,拉美国家已纷纷看到了自己独特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和推介价值,用现代文化产业的眼光来开发、推广自己的独特文化。比如,巴西政府就通过以下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一,采取赞助措施,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二,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第三,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引导和扶持,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第四,加大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参见吴志华《巴西文化产业政策初探》, 《拉丁美洲研究》2007年第4期。。这些有力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巴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阿根廷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第一,通过较健全的法律对文化产业的各个部分实施监督管理,从法律上明确了文化产业是国家法律保护的。第二,发挥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协会的突出作用。一方面,它们对各自负责的领域进行研究,定期公布一些统计数字和研究报告。另一方面,它们会针对本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一些应对措施。第三,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挽救低迷的电影市场,努力扩大图书销量,开展反盗版行动,利用货币贬值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等林华:《阿根廷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政府的相关政策》, 《拉丁美洲研究》2007年第4期。

2.非洲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

首先是建构国家文化情感意识和国家文化认同。非洲国家共同面对的一个主题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在文化方面也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形成一种举国一致的民族国家文化体系,也即民族国家文化的整合与一体化,它可以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国家意识和国民情感,作为国家统一和团结的文化纽带与文化基础;二是要在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中引入现代科学文化、理性精神和从事现代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理论。

在非洲的大多数国家,同一部落或部族的人们怀有强烈的集团意识,强调对本部落或本部族的认同与忠诚。这种部落政治文化被称为部族主义,它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这种部族主义倾向于排斥其他部族,将对国家的忠诚与认同置于次要地位,它不利于统一的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共同政治文化体系的构建,对新生国家起着极大的侵蚀作用。部族主义几乎无所不在地渗透于非洲政治生活中,妨碍着非洲大多数国家全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对于非洲大陆来说,囿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限制,部落之间的、部族之间的隔绝,使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缺乏共同的可以维系国内各地区民众的情感的文化遗产。因此,未来非洲国家的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尽快在相互分割和封闭的部族集团之间建立宗教、语言、文化和传统共识以及认同、宽容和合作。同时,超越对旧有血缘群体或地方性集团的狭隘忠诚,树立全新的国家认同,这将继续成为全球化时代非洲各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主题。

其次是发扬光大非洲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虽然非洲的部族文化不利于国家认同,但它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值得弘扬的因素,它的伦理观念中有很多有助于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因子,如对群体利益的重视,共同体内精诚合作、互助分享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变革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新兴的非洲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了各种尝试。尽管许多尝试是不成功的,但是它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值得进一步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