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战略形势

第一章 全球文化体系中的三大战略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与资本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在精神层面的理解,是对一定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反映,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如果按照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关系来划分文化体系,当今全球文化体系中最为典型的有两大类型: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与资本主义文化体系。资本主义文化是以寻求资本的扩张与利润的最大化为价值导向的,是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文化,它既由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所决定,又反过来为这些制度辩护和服务。而社会主义文化是以社会公平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在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操作中,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强调人民民主与社会公平的,以推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文化体系。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与资本主义文化体系是两大对峙性的文化体系,冷战后,这种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虽然在当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国家合作可以淡化主义之争,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而非回避。同时各国的历史教训说明,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是非标准的颠倒往往是社会动乱的源泉。所以,探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与资本主义文化体系的现状是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

一 资本主义文化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资本主义强调资本的扩张与利润的最大化,资本主义制度自确立以来,就通过资本的扩张来实现其政治与文化的扩张。资本主义文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经历了从文化殖民主义到文化霸权主义的过程。这种文化扩张通过经济手段、科技手段、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对全球的民族国家都产生了冲击,不仅渗透到各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民俗风情之中,而且对社会主义体系产生了重大冲击。

在资本主义最初时期,以文艺复兴运动为先导,随着启蒙运动的展开,资产阶级逐渐建立了科学、民主、理性、竞争、自由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道德和观念,这些成果为反对基督教神学的一套经院哲学思想,促进资产阶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可概括为人际观上的竞争观念、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发展观上的物质主义、政治观上的自由民主等。但实质上,资本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或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就是一个,即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民主和自由。这种指导思想,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为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这两种主义,只是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理解和解释有所差异而已,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在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虽然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阶段,但也应看到资本主义文化有着不容回避的历史局限性。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影响都是毁灭性的,这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社会实践后果。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深刻反思了资本主义文化观念对人类生存危机的影响。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里,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结构的脱节与断裂的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历经200余年的发展和演变,已形成了在经济、政治与文化三大领域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这三个领域相互独立,分别围绕自身的轴心原则而运转。经济领域严格地遵照“效益原则”,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在这个日趋非人化的体系中,人的个性变得日益简单;政治领域,由于20世纪的经济危机和政治运动迫使政府集中权力,政治机构开始膨胀,逐渐发展成为经济体系之外的又一个庞大王国;文化领域,则奉行所谓“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的原则。与经济、政治体系中发达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相反,文化领域历来标榜的是“个性化”“独创性”以及“反制度化”的精神。由于上述因素,美国精神文化层面出现了一个禁欲与纵欲、理性与非理性的奇特混合。贝尔认为,就社会而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危机意味着凝聚力的消解;就个人而言,这意味着生活意义的失落。由于这种文化危机和文化矛盾,贝尔认为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它传统的合法性。贝尔的观点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致命缺陷。

二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社会主义是在批判和继承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伴随社会主义运动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也是对资本主义文化体系的批判和反思的结果。针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文化矛盾,社会主义者对此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批判,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这种批判中逐渐建构。

首先是对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批判以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开端,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最终成果,主要批判殖民主义的罪恶、阶级剥削和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等。其次是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这一时期的批判以列宁主义为主要代表,主要批判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腐朽性。再次是对后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和其他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是主要代表。随着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工具理性与科学主义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引发了纵欲主义的泛滥,核战问题、环境问题、艾滋病问题、毒品问题日趋严重,呼唤道德的回归成为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建立在私有制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受经济制度及其社会制度所制约,在实践上实际表现为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资本主义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博爱”,实际上掩盖着这样一种事实:金钱与个人的信用、道德直接挂钩,就是有金钱才能谈论自由,有金钱才能有平等、博爱,其核心价值理念不可避免地沦为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而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强调以人民利益与社会公平为价值取向,是把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目标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以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有制为基础,这才是实现真正的自由与正义的根本前提。苏联解体后,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论述总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三 全球文化的未来走向:资本主义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文化?

关于全球化的未来走向问题主要有两种基本倾向: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极端全球主义者认为,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各个民族日益服从于全球市场的约束,资本主义全球化是必然的未来走向。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以后,福山就提出“历史的终结论”,认为自由民主制可能是“人类的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福山的这种观点激起了左翼人士的尖锐批评。

马克思主义者和另一些左派则呼吁构造公民社会的社会主义全球化,为人类争取美好的未来。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把全球化分为有着质的区别的两个层次,即作为客观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和当今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全球化。他认为,当今的全球化是由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全球化,它有明显的人为操纵的特征。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缺乏基本的公正性,加剧了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和世界经济秩序的不稳定,也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产生了冲击。卡斯特罗不仅批判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给整个世界带来的严重危害和灾难,而且提出了替代方案,即社会主义全球化,他认为这是能给整个人类带来福音的全球化,是世界各国逐步共同富裕的全球化。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也不赞同那种对全球化抱有的盲目乐观态度。他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并不合理。即使自由资本主义市场比其他体制能产生更高的增长率,它也不可能产生最佳的财富分配。21世纪的财富由越来越少的人享有,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是增加生产,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才能够分配这些财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国家与公共权力机构进行财富的重新分配。他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演进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必须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一时出现的历史倒退和挫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相反,在这种倒退中又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如市场社会主义等等。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都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能否在全球实现?这有赖于正确处理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当前的全球生态问题、反恐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都说明了人类的生存已面临危机,无论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还是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都无法解决后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生存危机问题,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无法摆脱工具理性和内在矛盾。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果,要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与人的全面解放的目标,务必要开放创新,与时俱进,积极吸收人类社会的先进文化结果。列宁曾明确表达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邓小平也说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这里所说的文明成果既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也包括它们创造的一切属于人类文明共同财产的先进文化成果。可以展望,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充分吸收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代表全球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