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儿养成教育概述
一 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
2004年9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福利会和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养成教育论坛”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召开。此次会议,与会者主要围绕“养成教育与青少年健康发展”“养成教育的人本内涵”“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与养成教育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随后,与养成教育相关的论坛陆续举办,学术界和教育界也逐渐意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2013年6月28日,我们以“养成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学术趋势”中进行搜索,了解“养成教育”的关注度及其变化情况:2004年相关论文收录量为130篇。此后,每年的平均增幅均大于2004年之前的论文收录量平均增幅,到2012年,关于“养成教育”论文收录量增至439篇。数据的变化表明,与“养成教育”相关的论文呈现出递增趋势(见图1)。
图1 “养成教育”历年关注度曲线图
尽管一时间(直到现在)养成教育成为热门议题,然而,对于养成教育的概念,学界却是众说纷纭,争议颇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对“养成教育”内涵的明晰认识至关重要,这不仅是相关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指引教育实践的航标。因此在这里,我们首先对“养成教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与剖析,进而拓展出新的境界。
1.古代学者关于“养成”的思想
据《古今汉语字典》的解释,“养”最早的意义有两种,一是“供给生活所需,使能生存、成长”,指向是人;二是“饲养;培植(花木)”,指向是动植物。其他六种含义,如“领养非亲生的”、“陶冶、修养”、“教育,培养”、“蓄,留”等均由此延伸而来。
《易经》和《吕氏春秋》最早提出了养成(教育)要趁早开始,人的德性乃后天养成的思想。《易·蒙》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本生》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德性的形成则需后天的教育和培养,需要经过人的后天努力。
孟子对“养成”也有论述。《孟子·尽心上》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告子上》说:“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关于“养”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的观点,与《易经》、 《吕氏春秋》对“养成”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孟子以世间万物生长的“养”比喻促使人成才的后天的“养成”的重要性,这一思想被唐代柳宗元继承并发扬。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讲述了橐驼养树的故事:橐驼深谙种树之道,爱树宛如种树行业的“庖丁”。他充分注意到树固有的天性,完全着眼于树自身健康、自如成长的需要,把树当作一种鲜活的、富于个性的生命并加以完全的尊重。柳宗元认为真正体恤树、关怀树、尊重树,才是一个真正的爱树者。他进而由“养树”推及“养人”,指出,“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从受教育者的兴趣、习惯、需要、愿望出发来培养人的德性的一种观念。
总而言之,古代学者已经注意到视“养成”为一种后天的行为,并揭示了“外养而内成”的道理。
2.近现代学者对养成教育的界定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如陶行知、叶圣陶、徐特立、吴玉章、陈鹤琴等,对“养”也都作过不少论述,但他们对“养”的理解和阐述总体上都还未能超越古代思想家的认识高度,且对养成的解析侧重于“培养”的角度,如培养科学、技术、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诸多教育家中,叶圣陶特别重视习惯的养成,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强调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他在《习惯成自然》、《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中一再强调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对“养成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199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在这个文件中两次提到养成教育。1993年12月,在中国伦理学会召开的“毛泽东伦理思想研讨会”上,中宣部的领导要求理论工作者对现实生活中道德伦理形成和发展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养成教育”的命题。随着中央和有关负责同志的倡导和要求,养成教育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直至近年,成为了青少年研究和思想政治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专家学者对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有以下七种意见:一是把养成教育等同于单纯的习惯教育;二是把养成教育等同于教育;三是仅仅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或途径;四是把养成教育等同于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把其看成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或补充;五是强调养成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即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整合;六是从“价值启蒙”和“生活养成”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即个体道德德性的形成包括个体道德理性的养成和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过程;七是把养成教育定义为生态教育,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这个目标而进行养成教育。
3.养成教育概念认识的新境界
古代学者将养成(教育)理解为“后天”的行为,强调环境对养成教育形成的重要性,同时,以树的“养成”方法来推及人的“养成”方法;近代学者对养成教育的理解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学者的思想,强调通过开展养成教育以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当今,为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道德滑坡的问题而倡导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养成教育又成为新的目标取向。
不同的教育家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剖析和阐释养成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了养成教育的内涵。然而,就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从单一层面去理解养成教育的居多,同时,教学实践层面对养成教育的诉求尚未引起充分的重视。
实际上,养成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和各个方面。从宏观层面来理解,养成教育是通过外在的施“养”活动,使受养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从微观层面来概括,养成教育是指在学校(幼儿园)的场域里,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养”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与练习中摒弃种种不良的习惯,在与成人、同伴、书籍、活动材料和环境等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心智。
案例点评
四个应聘者的命运
一位非常富有但脾气古怪的老绅士想找一个男孩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帮他做事,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个年轻人必须诚实正直。他常说:“向抽屉里偷看的孩子总会试图从里面取出点东西,而在年少时就偷窃过一分钱的人,长大后总有一天会偷窃一元钱。”
很快,老绅士就收到20多封求职信。他决定对这些孩子进行考核,四个精干的小伙子来参加最后的面试。老绅士提前准备了一间房子,要求四个人逐一进去,只要在里面的椅子上安静坐一会儿就行。
第一个孩子看见桌子上摆放着一个罩子,很好奇,他掀起了罩子,里面的羽毛被气流吹得满房间都是。第二个孩子一进去就被一盘诱人的、熟透的樱桃吸引了,还拿了一个最大的放进嘴里,可是里面全是辣椒。第三个呢,看到桌子上有个抽屉没有锁,就想拉开那个抽屉,结果刚把手放在抽屉把手上,就响起一阵铃声……前三个孩子都被赶了出去。
只有最后进入房间的男孩哈里在房间的椅子上静静地坐了20分钟,什么也没有动。半个小时后,老绅士满意地告诉他被录用了。老绅士问他:“屋里那么多新奇的东西,难道你不想动一下吗?”哈里回答说:“不,先生。在没有得到允许之前我是不会动的。”
后来,哈里一直服侍老绅士,老人去世时留给他很大一笔遗产,他一直过着充实富裕的生活。
点评
故事中四个应聘者的最终命运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习惯改变人生。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坏的习惯一旦定型,便将失去很多机遇。
(二)养成教育的特点
1.规范性
养成教育一刻也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范为起点,并依据其来约束、协调、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这种规范,既可以是显性的规范,如规章制度、文明习惯等;也可以是隐性的规范,如已塑造成型的集体文化、行为范式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养成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性。
案例点评
把脑袋当冬瓜的理发师
一个理发师教徒弟理光头。开始时以冬瓜为实习材料,通过用剃头刀刮冬瓜皮来演练理光头,徒弟每次作业后都会顺手把剃头刀往冬瓜上一扎,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师傅提醒他:“这是一个很坏的习惯,你一定要改变。”徒弟却不以为然,笑着说:“这又不是真头,没关系的。”三个月后,徒弟出师。当他为第一位前来理光头的顾客服务时,最后依旧做出了扎理发刀的动作。结果可想而知。
点评
上述案例中,在出师后,徒弟仍把脑袋当作冬瓜,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理完发后习惯性地在头上扎一下,这是一种坏习惯。错误的认知和坏习惯均偏离了理发师的规范行为,以致造成了恶果,所以,一个人如果对事物产生了错误认知和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如不纠正,便会终身受害。
2.实践性
养成教育的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展开、发展和完成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背景,养成教育就无法进行。实践是养成教育的载体,养成教育一刻也离不开实践。
案例点评
教孩子共玩积木
九江职业大学附属幼儿园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张老师在中(1)班任教。她发现班上的小朋友经常哄抢玩具,同时,在哄抢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推打行为,导致在玩具区域时常发生骚乱,为此,张老师想通过参与幼儿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学会分享玩具。一天,张老师看到了小强不高兴的表情,因为在小强附近的甜甜不愿与他分享自己的玩具——积木。张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于是,她来到小强和甜甜的身边,蹲下来对着甜甜说:“甜甜,老师和你一起玩玩具,可以吗?”听到老师的请求,甜甜很高兴,说:“好的。”张老师便参与到甜甜的活动当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张老师又对甜甜说:“甜甜,和你玩玩具,老师很高兴。”于是,老师又转向了小强,对着小强说:“小强,想和我们一起玩玩具吗?你可以像我一样,问问甜甜可不可以一起玩。”于是,小强好像得到了什么暗示,他对甜甜说“甜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玩具吗?”甜甜笑着说:“可以啊,这些玩具给你。”于是,小强、甜甜和张老师三个人在一起操作着玩具。过了一会儿,张老师对甜甜和小强说:“我们在一起玩玩具,真的很好,我要去其他区域看看,你们两个接着一起玩。”于是,张老师离开了他们。在这种教师身体力行和做示范的过程中,张老师教会了孩子如何沟通,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随后,张老师发现,班上的同学分享行为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以前玩具区打闹的情况逐渐减少了很多。
点评
在幼儿园,以“说教”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而言,通过示范、演练等实践方式开展分享教育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在示范、演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及时、肯定的反馈,使幼儿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愿意参与群体活动。
3.长期持续性
养成教育的实质是改变幼儿以往业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和促进幼儿的心智发展。而习惯和心智一旦形成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养成教育的效果并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大多以螺旋向上的方式发展着。另外,影响养成教育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因此,长期持续性是养成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案例点评
宁宁在接受“自然惩罚”中逐渐改变了拖拉的习惯
在九江职业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小(1)班,有位小女孩叫宁宁。她动作慢,拖拖拉拉的,早上起床,得叫很多遍才行,而且起床后不愿意自己穿衣服,坐在床上等着妈妈来帮她穿。妈妈为了帮助她改掉这个坏习惯,用了很多方法,效果都不怎么好。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幼儿园利用星期天组织孩子们到部队搞“一日小营员活动”,这是宁宁最向往的事,因为她非常崇拜解放军叔叔。周六晚上,宁宁很高兴,让妈妈周日早晨五点半叫她起床。第二天妈妈叫她时,她睡得正香,妈妈见时机来临,就用平常的语调,叫了一声“宁宁,该起床了”,并顺手用录音机将叫她起床的声音录下来,就走开了。七点多钟,宁宁在房间里大声哭喊,因为她认为妈妈没有叫她起床,于是,妈妈走过来,将录音机打开,并说:“妈妈叫过你了,是你没养成快速起床的好习惯,所以又睡过去了。”宁宁哑口无言。久盼的“一日小营员活动”参加不成了,她很伤心。妈妈像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照旧做自己的事。吃完午饭,宁宁情绪平静了,妈妈对她说:“知道自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要及时改正,不然以后会吃亏的,你要永远记住今天的教训,妈妈相信你肯定会改掉这个拖拉的坏毛病。”从这以后,宁宁每天都在睡觉前自己上好闹钟,闹铃响后,她会自觉迅速起来。
在幼儿园时,每当中午午觉醒来,老师会一边帮着宁宁穿衣服,一边给她树榜样,“宁宁,你看美美穿衣服多快呀,她是自己穿的,你要向她学习啊!”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宁宁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终于学会了自己穿衣服。但是,好景不长,宁宁又慢慢养成了晚起床的习惯。妈妈知道孩子的不良习惯,纠正起来是很难的,“说教”和发脾气是没有用的。暑假中的一天,妈妈想让孩子再次接受不良习惯的惩罚,于是她清空了家里所有的零食,并只准备她和宁宁爸爸的早餐,早上妈妈叫孩子起来吃饭,宁宁偷懒,不愿起床,于是,爸妈把做的早餐全部吃完了。等宁宁起床的时候,发现早餐吃完了,零食也没有了,于是跑到妈妈的面前,要求妈妈做早餐,或是去外面买零食吃,但妈妈拒绝了,并对她说:“因为你习惯睡懒觉,叫你起来吃饭,你不吃,现在没有吃的,只有等到中午才有饭吃,如果你改变这样的坏习惯,以后就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尽管妈妈跟孩子讲理,孩子刚开始是能够听进去的,但当她意识到早上没有东西吃时,就又开始闹,并四处找东西吃,妈妈坚持到底,并没有向宁宁屈服。到中午的时候,妈妈叫宁宁来吃饭,宁宁快速跑过来,高兴地吃饭。吃饭的过程中,妈妈再次叮嘱与提醒她要改掉拖拉的坏习惯。
此后,宁宁拖拉的习惯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纠正,也逐渐养成了早起和不拖拉的习惯。
点评
不良的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在实践中,要改变不良的习惯,需要经历一些“挫折”或“痛苦”,同样,良好习惯的养成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宁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4.效益后显性
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心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与健全的心智,其效益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如幼儿养成不懂就问、“今日事今日毕”、热爱运动、乐于助人、乐于分享等习惯,其效益并不具有即时性,但这些好习惯将对幼儿的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长远的影响。
案例点评
能玩又能学的啸华
啸华是个能玩又能学的孩子,同学们感觉他平常似乎总是在玩,功课却那么好。啸华自己有时也觉得对其他同学来说有些不公平。他妈妈认为,最主要的是孩子念书非常专心。啸华则把功劳归之于母亲。从小啸华非常爱玩,在上幼儿园时,妈妈为了培养他专心的习惯,在家里为啸华营造一个温馨、安静的环境,以培养啸华玩玩具、做事情的专心度;在上小学时,每当啸华放学回家后,母亲要求他做完功课再去玩。因为在幼儿园期间养成了集中注意力做事的好习惯,他能快速地做完功课,同时,在玩的过程中,他也能够尽兴地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希望家长们不要去打搅他们,让他们专心致志地玩。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啸华日益感觉到专心做事的好处,特别是自己越专心快速地做事,由自己完全支配的时间就越多,于是,他保持这样的好习惯,并克服惰性。
点评
人们都知道事半功倍得益于正确方法的运用,殊不知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这则案例中的啸华就是因为养成了高效率学习的习惯,所以能争取到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