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耻感文化的缺失是“积”患之源

2009年4月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的惊闻,震动了全世界。中国各大媒体、网络出现了数千条关于卢武铉自杀的评论,最多的评论角度有两类,一类是批判和探究卢武铉事件反映出来的腐败现象;另一类则是欷歔、同情甚至赞赏这位韩国“草根总统”的知耻精神。后者的意味可能更为深长。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反响,中国民众对此反应更加激烈。中国民众如此看重“知耻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中国社会对荣辱观,特别是道德约束力的高度关注。

为什么中国民众会如此看重耻感文化呢?这恰恰表明这种文化传统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严重缺失。这些年来,以物质主义为衡量杠杆的社会风气,逐渐使不少中国人失去了应有的自我道德约束力。久而久之,耻感的缺失造成了不少社会恶习,侵蚀着中国官场,破坏着一向以童叟无欺为荣的传统商业道德,也使政界、商界、学术界、文化界深受其害。各个领域的各行各业的人群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其积“患”之深、之广严重地破坏着人类社会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是最具积患的源之患。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越来越多地显露出耻感文化缺失带来的问题。市场经济原本是一个在法制基础上的讲道德的经济,法制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仅仅依靠法律不可能确保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还需要有较强的道德约束力。一旦失去了这种约束力,就有可能出现以耻为荣或耻荣不分的风气,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的和谐来说,都是极具破坏性的积患。

在中国人看来,耻感是根基于良心、受制于良心的。人活在世上,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做的,总要受一定的规范和道德约束。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绝不能做;什么是耻,什么是荣,都要在心中有一个底线。而现在有些人不讲荣耻,只讲“金钱和权力”,有的公务人员把权钱交易放在首位,头脑里只为钱而思,为钱而转,缺乏应有的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时时处处都是钱钱钱、权权权,这种耻感文化的缺失之患,久而久之会积患成灾、变难,是患之源头。当今社会就缺乏应有的道德职业理念和做人为本、当官为民的情操。正因为如此,卢武铉之死在全世界和中国民众内心唤起的,正是这样一种对耻感文化的渴求。

耻感文化的缺失,远远背离了数以千年的中国优良传统。中国古人将“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深刻地影响到了包括耻感刑在内的中国国家制度的设计。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也十分重视荣辱的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置于同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种荣辱感也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了一起,清末大学问家龚自珍就曾说过,“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可以说,荣与耻的观念渗透于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还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今我们要构筑中国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石,要重建道德,就必须寻回耻感文化。只有恢复了“耻感”在整个中国社会道德体系中的历史地位,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重建和发展。党中央针对社会上“耻感文化”缺失的现实问题,倡导全社会进行“八荣八耻”教育,这对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文明建设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说明“耻感文化”缺失的严重性、复杂性。正如有学者所说:“耻感的道德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激励,是推动人们在道德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