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中的美术:从老《译文》到《世界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鲁迅喜爱的外国画家

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1945

凯绥·珂勒惠支,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生于德国哥尼斯堡,十八岁开始在柏林学习绘画,后到慕尼黑学习铜版画技法,并开始用版画表现德国下层工人的生活。她先后创作了组画《织工的暴动》、组画《农民战争》,由此轰动了德国画坛并荣获维拉·罗马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珂勒惠支的大儿子阵亡。俄国十月革命后,珂勒惠支创作了组画《战争》《无产者》。一九二七年,珂勒惠支访问苏联。回德国后,珂勒惠支任柏林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她是德国艺术教育界首位女教授。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珂勒惠支被开除了一切职务。从此她以沉默为抗议,度过余生。

鲁迅先生十分推崇她的作品,他曾说过:“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在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牺牲》是珂勒惠支所作的《战争》组画七幅中的一幅。画面上母亲悲哀地闭上眼睛,正把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献给世界。画家对背景的处理是独到的,加了一圈白色的光芒,不仅是为了黑白对比的需要,还含有光明定会战胜黑暗,生命必将战胜死亡的意义。这幅木刻体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木刻“有力之美”。

母亲们

德国的孩子们饿着

牺牲

一九三一年九月,鲁迅先生将这幅木刻投寄给刚刚出版的左联刊物《北斗》,为了抗议这年春天国民党将柔石等几位烈士杀害于龙华。鲁迅先生的《写于深夜里》记下了这件事:“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纪念。”这幅画是鲁迅先生向中国介绍珂勒惠支的第一幅作品。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集》是鲁迅先生去世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外国版画作品集。据许广平先生回忆:“那已经是大病之后的七月间,在近百度的暑热中,我和先生一同在地席上一页页地排次序,衬夹层,成为病重的纪念出品了。”(许广平:《鲁迅与中国木刻运动》,1940年4月,《耕耘》杂志,上海)

据版画家江丰(1910~1982)回忆,一九三一年八月在上海,鲁迅先生请内山嘉吉给年轻的中国木刻家授课,由鲁迅自任翻译。一次让大家观摩珂勒惠支《农民》和《战争》的七幅铜版组画,讲到珂勒惠支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时,平时不停吸烟的鲁迅先生竟没有吸一口烟,而且这次观摩的时间又特别长,超过了规定的下课时间。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成长起来的一大批版画家,无论是创作思想还是表现技法,都受到珂勒惠支木刻风格的影响。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中国木刻第一次真正吸收了西方风格,从而改变了中国木刻版画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