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化”协调发展的测度与模式
——以河南省为例本文是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研究”(09AZD024)的阶段性成果,由董栓成于2011年夏完成。征得作者同意收入本书。——耿明斋注

一 引言

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发展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城乡不平衡发展问题更加突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如何破解城乡不平衡发展的这一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重大命题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七大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利益,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并要求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系列的战略思想和重大决策,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战略的调整方向,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让农村和城市共享工农协调发展的成果。

在有关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中,王维国王维国:《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研究了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问题,并对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曾珍香曾珍香:《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9期。研究了一般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与评价方法问题;穆东等穆东、杜志平:《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评价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5期。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了系统的协同问题,并对资源型区域的协同发展作了评价;马占新等马占新、唐焕文:《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DEA方法》,《系统工程》2002年第2期。、莫剑芳莫剑芳、叶世绮:《DEA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中的应用》2001年第2期。等分别将DEA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评价领域,通过辨识主、子目标对选取的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郭妍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决定因素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运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15家代表性商业银行1993~2002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值,然后采用Panel Data模型检验了银行效率郭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决定因素的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张生瑞运用协同学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方法对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作了初步探讨张生瑞、梁营力、李晓伟:《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路发展研究》,《交通企业管理》2008年第5期。,但现在还没有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他提出的评价指标量化问题;熊崇俊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综合交通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在各种评价方法中,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解决多输入输出的时序性问题较为有效和便捷的方法。复合型城区模型系统包含三个子系统:①工业化系统(a), ②城镇化系统(b), ③农业现代化体系(c),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在投入(物质要素)和产出(效率水平)的相互影响和紧密联系。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运用协调发展理论,建立定量分析模型。

二 DEA基本思想和“三化”协调发展测度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Bankerrd, A. Charnes, W. W. Cooper.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on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1078-1092.,是一种对若干同类型的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进行效率与收益方面比较的有效方法,是运筹学、管理科学、数量经济学与系统工程等领域在研究、处理复杂问题时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分析工具Charnes A, W. W. Cooper, Erhoodes.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 429-444.。DEA以某一系统中的实际决策单元为基础,建立在决策单元的Pareto最优(DEA有效性与相应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Pareto有效解是等价的)概念之上,通过利用线性规划技术确定系统的效率前沿面(或称为生产前沿函数),进而得到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设有n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这n个决策单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表示该决策单元对“资源”的耗费,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和s种类型的输出(它们是决策单元在消耗了“资源”之后,表明成效的一些指标)。DMUj, j=1, 2, …, n, DMUj的输入为Xj=(x1j, x2j, …, xmjT>0,输出为Yj=(y1j, y2j, …, yrjT>0,引入变权重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V=(v1, v2, …, vmT, U=(u1, u2, …, urT,以对输入、输出进行“综合”。定义DMUj的效率指数为输出“综合”与输入“综合”之比。以被评价的决策单元DMU0的效率指数h0最大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hj≤1为约束,即构成DEA优化模型。

(一)一个子系统对另一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DEA测度模型构建

在研究“三化”协调发展的DEA有效性时,首先需要构建反映三个子系统之间数量关系的输入输出表。对于a、b两个子系统,将DEA优化模型中的输入指标设置成a系统的,输出指标设置成b系统的,由此构建出评价a系统对b系统综合有效性的“交叉”输入输出表。这种交叉输入输出表构成的评价单元符合DEA模型评价单元的特征,即:具有相同的目标和任务,具有相同的外部环境,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其分式规划模型为:

其引入∈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其中,为未知变量;∈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在本文后面的运算中,∈取10-7);松弛变量;;, m、r分别代表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数目。ρ=0时为C2R模型,ρ=1时为C2GS2模型。

定义:Cha/b)为子系统a对子系统b的协调效度,以反映两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Dha/b)表示子系统a对子系统b的发展效度,其计算公式为:

定义:ab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为Sha/b),其值为:

由规划(2)及DEA解的经济含义知,Cha/b)∈[0, 1], Cha/b)越接近于1,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协调效果越好。若Cha/b)=0,表明a、b两系统之间是完全不协调的,也就是说a系统的投入对b系统的产出是不相关的,作为在同一系统中的子系统,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若Cha/b)=1,表明a系统的输入对b系统输出的效率相对最好,进而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是最适配的,该决策单元的协调发展效果相对最好。

若规划(2)是C2R有效的,就有Sha/b)=Cha/b)=Dha/b)=1;若规划(2)是非C2R有效的,需令ρ=1,再对规划(2)的C2GS2模型进行分析。熊崇俊、宁宣熙、潘颖莉:《中国综合交通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系统工程》2006年第6期。

(二)一个子系统对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效度的测算

若将规划(1)的分子用b、c系统的输出组合表示,分母仍是a系统的输入,则可计算出a系统对b、c系统的协调效度Cha/b,c)、发展效度Dha/b,c)及综合效度Sha/b,c):

若将规划(1)的分子作为a系统的输出,分母用b、c系统的输入组合表示,则可计算出b、c系统对a系统的协调效度Chb,c/a)、发展效度Dhb,c/a)及综合效度Shb,c/a)。同理,可以计算出一个子系统对其余多个子系统的协调效度、发展效度、综合效度。杜志平、穆东:《系统协同发展程度的DEA评价研究》,《运筹与管理》2005年第2期。

定义:系统a和系统b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Ca, b):

这里有,Ca, b)=Cb, a)。

定义:三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为Ca, b, c):

其中,

三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一)指标设置的原则

在设置统筹“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要符合统计学的基本规范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全面的原则,有充分的代表性;②独立性原则,即每个指标要内涵清晰、相对独立,可以分组建立;③均匀平滑性原则,避免指标的大起大落;④可操作性原则,即指标体系数据需源自现有的统计指标,切忌照搬;⑤可比性原则,即尽可能采用相对指标,便于对比;⑥综合系统性原则,即各指标间有较密切的动态联系,各组指标可以综合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二)指标设置

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系统分为工业化系统、城镇化系统、农业现代化系统三个子系统。根据评价系统间综合效度而构造交叉输入输出表的要求及上述指标设置原则,最终设置各子系统的输入指标为:工业从业人员、农业从业人员、城镇从业人员、工业投资总额、农业投资总额、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输出指标为:工业化率、农业化率、城镇化率等。在三个子系统中,工业化系统简记为a,农业现代化系统简记为b,城镇化系统简记为c。工业化系统对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协调效度为Cha/b),工业化系统与农业现代化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为Ca/b),工业化系统对农业现代化系统、城镇化系统的协调效度为Cha/b, c),工业化系统与农业现代化系统、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协调效度为Ca/b, c),其他的各效度表示方式类同。

(三)数据采集

按照上述设定的输入输出指标,采集2008年河南省地级市区域的系统数据,汇集于表1。

表1 2008年河南省地级市“三化”协调发展效率评价指标数据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年)。

本文以2008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区域为决策单元,运用线性规划软件LINDO(Linear, Interactive, and Discrete Optimizer),将各个区域系统之间及综合协调发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对“三化”的协调发展程度作出客观评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先计算出C2R模型(D∈)中各子系统间的相对有效性,以确定其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DEA非有效的区域,再计算其C2GS2模型的相对有效性,重新认定其协调效度,即以C2GS2模型计算出的协调效度作为该区域的最终协调效度。

四 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测算

计算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并由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计算出两系统之间的综合效度,汇总于表2。

表2 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

从表2可以看出:①平均而言,河南省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均小于或等于50%。因此,中原农区长期运行的生产组织(包括工业、农业和城市规划)方式与“三化”协调发展是不相称的。②从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度来看,综合效度高的区域,“三化”实际是在低水平上的协调;而综合效度低的区域,“三化”处于高水平上的不协调发展。③河南省已经迈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46)高于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30);城市支持农村,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45)高于农业现代化对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34),这正是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制度创新是关键,因此,构建“三化”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迫在眉睫。④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综合协调发展效度较低,这也说明传统农区的耕地制度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需要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农村土地实际产权制度供给滞后于潜在的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对新制度的需求已经远远大于实际制度供给,从而导致耕地产权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土地承包条件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过剩”,一些现行的制度供给相对于农村社会需求是多余的,极大地束缚了土地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阻碍了耕地市场化进程。那些效率释放殆尽的制度安排依然是当前农业发展中制度供给的主流。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继续发展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困扰农业经济的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经营体制框架内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农业难以像其他产业那样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上述问题也具有普遍性(不只是河南省),目前,河南省正在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复合型城市区发展模式。按照复合城市理念,围绕构建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增长极、以中原城市群9城市为半小时经济圈、其他9城市为1小时经济圈,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以中原城市群其他7市为紧密层、以周边9个省辖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现代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使“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许昌市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也是9个省辖市构成的辐射层)之一,现辖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和魏都区六个县(市、区),全市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总人口447万人。农业是许昌的优势产业,它是全国最大的苗木基地,其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生产基地叫得响,乡镇企业发展有基础,但是许昌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中原城市群水平。2008年,许昌提出了“推进区建设模式(复合型城市)”: ①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化,农民向社区集中实现城市(城镇)化,土地向规模集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如许昌县推进区涉及3个乡,37个行政村,5.5万人,6.6万亩耕地,其中村庄占地17336亩,整合为5个社区,安置用地2238亩,节约15098亩,按合法程序由宅基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整个许昌市目前有2129个行政村,按此粗略推算可以节约土地880255亩,约合586.84平方公里,不但可以满足推进区用地,也可以扩大基本农田种植面积。因此,未来迁村并点发展空间巨大。②田园城市理念。园在城中、城在园中、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田园生态城市,实现用田园控制城市用地无限扩张的城乡和谐共生的城乡统筹理念,避免传统城市那种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模式。③功能复合。即对生产功能、人居功能和服务功能进行统筹安排,形成第一、二、三产业的循环发展,使城市、近郊、社区、农田、湿地、河流、湖泊、森林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单元既空间独立,又紧密联系,形成复合的生态结构,打破单一土地利用模式,在城市建成区之中穿插一些生态农业示范区,实现土地混合使用,防止分区之间功能割裂,减少交通能耗,打破行政区划及城乡界限,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④在复合型城市区建设过程中,不但要让区居民实现“安居”,还要让社区居民实现“乐业”。许昌的具体做法是,以发展工业促就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成效比较明显,存量项目增加,如许昌县瑞贝卡公司主厂区在南面,但是在推进区又建一个,仅档发行业吸纳就业人员近30万;如远东传动轴也是进园区建设,从生产、销售到物流一条龙。优势企业的新增项目都进入推进区:如帝豪专线、机场项目、中原电器谷风电项目(许继开发),已纳入河南省产业发展规划。⑤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实现充分就业。农民向社区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先选择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开发建设,如尚集镇5年前人均就不到三分地,他们都有了就业门路,就业问题在目前已经改造的村子中基本上不成问题,而且80%是在本地就业,其余的是自主创业或在外地就业。复合型城市区建设特色就是田园城市,根据未来城市吸纳人口比例和生态城市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城市区内生态农业规模,基本上可以满足原区域内50岁以上农民在不改变劳动习惯条件下就业。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基础,没有工业支撑的城市化只能是过度城市化,而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工业化也是过度工业化。在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上,在世界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结合本国和地区实际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欧美发达国家及亚洲新加坡、日本等。目前我国面临的不仅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问题,还有农业现代化问题。

我国东部省区的工业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其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刚起步的西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不适宜也不可能大量生产粮食,所以粮食安全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工业化走在中途的中部省区。对中部来讲,是否只专注发展农业?就像美国那样,工业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地区,中部则是地广人稀的粮食带,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我国中部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三农”问题在这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和集中,这些过剩人口又不可能全部转移到东部地区,同时让大量人口集聚在农业中并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工业化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中部省区的工业化不应再走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的道路。

——当前,发生在中原大地以“规划先行、政府推动、产业支撑、群众满意”为根本,“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城区发展模式,是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全面体现:①“规划先行”,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出发,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专家论证)总体发展规划,而不是像过去那种靠拍脑袋、凭长官意志作出决断。②“政府推动”。复合型城区发展模式使我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成为现实。在这重大制度变迁过程中,只有政府推动才是变迁成本最小化。因此,坚持政府推动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③“产业支撑”。产业支撑是复合型城区建设的核心,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区最终是跑马圈地。④“群众满意”。复合型城区建设过程中,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都要有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直到群众满意为止。因此,坚持群众满意原则,正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

——“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城区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二维”分析模式,同时考虑“三化”协调发展,为引入“三维”分析模型提供了可能;实践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条件下,为传统农区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探寻出了新途径,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思路。这种发展模式无论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化解、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还是对于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化危为机和拉动内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政策建议:

第一,复合型城区是实现我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有效模式,堪称千年巨变。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改革具有启示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积极作用。由于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是成本最低的创新形式,同时政府为个人和团体创新提供了外在制度环境的支持或约束。因此,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农村改革过程来看,尽管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形式由安徽的小岗生产队首创,但后来的推广却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复合型城区建设从开始规划到付诸实施都是由政府主导,因此,政府推动是复合型城区建设的关键。

第二,产业支撑。产业支撑是复合型城区建设的核心,以区位优势和工业发展水平及工业基础条件为依据,依托产业聚集区,科学规划复合型城区内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商业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条件为承接当前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的吸引力,而复合型城区内“三化”协调发展前景和商机又为融资提供了坚实基础。因此,复合型城区发展模式是良性循环,扎实推进,而不是跑马圈地,遍地开花。通过产业聚集吸纳就业、聚集人气,以就业推进城镇化,又以城镇化来推进工业化和土地规模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使复合型城区内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既可破解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化滞后问题,又避免出现拉美的“城市病”。

第三,坚持规划先行。在推进区建设上,首先坚持规划先行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全国公开招标,高标准编制复合型城市发展规划:①工业、农业入园,实施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依托工业园区和交通要道布局;工业园区、居住区(新型农村居住社区)、农业园区等形成有序的分布格局,使城乡之间通过农业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实现有机生态融合。②规划特别强调推进区的生态发展。规划根据生态基础设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将推进区用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发展区三种空间管制类型。规划采用“林网化”+“水网化”的主体框架,形成疏密有序的生态空间布局、各个功能组团的“水网”体系。依托水系、道路,顺应主导风向布置主林网,垂直主林网布置副林带,达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林、水、居住区”互相融合的田园生态风格。

总之,发生在中原大地的传统农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城区模式,为破解这些难题,探寻了一条不牺牲农业的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新路子——复合型城区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目标,不同于过度工业化也不同于过度城市化的新兴城市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城区总体发展规划:建设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田园城市;体现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实现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