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渊源
一般认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1960年,海默第一次在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领域,从而论证了国际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跨国金融资产投资。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最早的经济交往形式却是商品贸易往来,跨国直接投资正是国际贸易高度发展的产物。事实上,二战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各种不同的跨国直接投资理论,虽对跨国直接投资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许多理论都可以从以传统国际分工为理论前提的古典贸易理论中找到渊源。所以,古典贸易理论也就自然成为现代跨国直接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这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以及郝克歇尔—俄林的H-O理论。
一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和大卫·李嘉图“比较利益说”
国际贸易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说,但是科学系统地阐述国际贸易往来可以给参加贸易国带来利益的却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他出版了他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在书中,他提出并详细论证了“绝对利益说”。该理论认为传统国际分工造成了不同国家的某些产品具有绝对利益,从而各国专门生产它们各具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彼此交换,各贸易国就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但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无法解释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存在生产成本都低下的情况下两国依然会发生贸易的客观现实。那么,当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其所有产品都具有了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贸易发生?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9世纪初期引入了比较优势的概念,建立了“比较利益说”,从而回答了这个问题。该学说强调了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它认为当两个国家都分别专门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两个国家就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因此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决定了两国谁将生产和应该生产某种产品。
二 郝克歇尔—俄林的H-O理论
如果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的,那么用什么来解释这些成本的差异呢?李嘉图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只能作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原因。比如加拿大向美国出口林木产品并不是因为加拿大林木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美国同行业的要高,而是因为在人口稀少的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高于美国。现实中的贸易理论不仅要看到劳动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要素禀赋差异论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即各国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成为国际经济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依莱·赫克歇尔和贝蒂尔·俄林研究得出,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在比较成本方面存在差异,是因为各国的自然资源不同。任何国家如果对某种商品具有绝对利益的话,该国将倾向于进口这种商品而不是使用国内相对稀缺的资源去生产。H-O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即所有商品价格及生产要素价格均由各自的供求所决定。在需求方面H-O理论强调两大决定因素,一是消费者的欲望、要求和爱好,另一个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状况。这种分配状况影响个人收入,从而决定了消费水平和需求变动态势。在供给方面H-O理论也强调两大决定因素:一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即资源天然禀赋状况;一是生产的物资条件,这些物资条件决定了生产中生产要素的结合比例。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机制包含这四种要素。各种生产要素不能相互替代,所以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必须使用不同的生产要素,这样就导致了国际贸易方面的结论:即可按商品使用的生产要素划分不同的商品种类,如劳动密集型产品、土地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了更好地使各国充分利用本国的天然禀赋资源,资本型国家应该进行密集资本性产品出口,劳动型国家应该生产密集劳动力产品出口。这样各国才能最大可能地利用了自己的天然禀赋资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过程的“绝对利益说”和“比较利益说”的基础是传统国际分工理论,而传统国际分工理论正是现代跨国直接投资理论的源泉。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不仅推动了国际贸易学的发展,还对国际投资理论中的区位理论产生重大的指导意义。跨国直接投资活动中一项重要的活动便是对生产场所的选择,而场所的选择原则之一是以天然禀赋为重要依据。因此,古典贸易理论便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