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探析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硕士生 西安710072)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实践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其萌芽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以完善。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产生过程出发,从理论界对《手稿》中是否已蕴涵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入手,对《手稿》和《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论证展开分析,最后得到《手稿》的意义与价值,肯定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实践唯物主义。
关键词:《手稿》《提纲》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萌芽、诞生和完善,就要着重从这一过程来考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对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与起点问题,一直是备受争议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之一,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首次对唯物史观作出全面系统完整的阐释,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通常大家认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一样,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点的思考和超越,也是一个过程,而这就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本文以《手稿》对《提纲》的影响为论述切入点,着重探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实践唯物主义。
一 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脉络
1843年,马克思阅读了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于同年年底写作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费尔巴哈的《纲要》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十分认同费尔巴哈的观点,他在给卢格的信中提到“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1]442~443。马克思从《纲要》中吸取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方法,认为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存在是主词,思维是宾词,思维源于存在。[2]65~66此时,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已经涉及历史维度,这一点费尔巴哈并未涉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与费尔巴哈相同,但是已经有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部著作中,进一步展示了马克思对于政治的关注。在1844年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仍然关注政治问题并将其深入到对社会关系和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产生了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萌芽,并用劳动实践对自然、人本身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但此时马克思的实践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并不完善。在1845年的《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得以全面发挥,此时的马克思也与费尔巴哈彻底划清了界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大致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3]247,被人们认为是马克思哲学基本成熟的标志,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这种较为成熟的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在此之前的《手稿》中,就已经蕴涵了这种思想的萌芽。
但是,自《手稿》公开发行之日起,理论界就开始了对《手稿》中是否包含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争论。由于《手稿》面向世人的时间与版本的原因,对于《手稿》的分析解读亦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不同学者对《手稿》的态度各不相同,各家都从中汲取其对自己有利的理论要素,得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理解。有的学者将《手稿》看成是一股来自马克思主义内部的“自我毁灭力量”,他们认为《手稿》中的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是截然对立的;也有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中找到理论支撑,认为马克思的《手稿》强调了人类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实践的作用,是表明了一种“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有的学者认为《手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重逻辑线索构成的矛盾思想体”,内含多种不同的理论路向。而针对《手稿》中是否包含实践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对《手稿》研究史的分析梳理,概括有两种最基本的观点,一种认为:《手稿》此时的观点还属于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进一步探索,才使马克思主义走向一个新阶段,形成新哲学;另一种则认为:此时《手稿》中已经包含了实践唯物主义思想。
西方的一些学者,尤其是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手稿》是马克思的理论巅峰,他们提倡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重视人道主义,认为之后的马克思是对青年马克思的背叛,是一种理论的倒退。与此相反,以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手稿》时期的马克思还没有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仍然属于旧的唯物主义,新的世界观的萌芽还没有形成。前苏联学者巴日特诺夫认为:《手稿》“不是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4]162。新世界观的萌芽始于《提纲》。虽然这两种观点基本相反,但是他们都认为《手稿》中马克思还没有形成实践的萌芽,思想主要还在于人本主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手稿》中已经包含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诞生地。在《手稿》中包含着丰富的实践思想,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笔者所持态度与此相同,因为马克思主张将事物的变化发展当作一个过程,任何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割裂,制造两个马克思思想的对立,划定突兀的理论分水岭的观点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实践唯物主义在《手稿》中就已经萌芽,尽管当时的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但是马克思在著作中已经开始了有关实践的一些论述,对《提纲》的写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对《手稿》和《提纲》中对实践范畴的论述,将《手稿》和《提纲》放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路径上进行思考,正视《手稿》作为实践唯物主义萌芽的重要地位,才能更加科学地研究早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二 《手稿》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形成实践唯物主义萌芽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逐步阐述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首先,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的,而同时又有辩证法的特点。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起点是纯粹的思辨,最终落脚于抽象的精神,这就决定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黑格尔的哲学其实就是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这种运动在黑格尔的术语体系中被称为自我对象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黑格尔认为哲学的本质“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5]99。黑格尔对哲学的这一看法,就有着辩证法的灵活的特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错误,超越了旧唯物主义者所谓的“直观”,上升到一种辩证的高级思维。马克思正是吸收了黑格尔思想的辩证性完成了对旧哲学的改造和新哲学的创立。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和肯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特点之后,马克思经过分析发现黑格尔哲学的独特之处。在黑格尔的哲学视域中,人和自我意识是同一的,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唯一肯定的东西,劳动是指精神的劳动。人类的现实运动在黑格尔看来实质上是抽象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这种抽象精神的运动就被称为实践——精神的实践。黑格尔试图用精神的实践来解释现实的人类社会,解决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长期性二元对立,通过实践概念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在认清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本质并认识到这种唯心主义哲学中包含的辩证思想精髓后,马克思转向费尔巴哈,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作为理论武器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萌芽。马克思指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5]88,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不同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特的实践观,将唯物主义注重人的受动性的特点和唯心主义注重人的能动性的特点结合起来,强调实践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正是由于结合了能动性和受动性,才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马克思这样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5]105这里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就是马克思在《手稿》时期对自己哲学的称谓,由于马克思此时的哲学思想还处于萌芽起步的阶段,术语的使用还不科学。
《手稿》时期的马克思主要是在批评黑格尔的哲学,他首先区别了劳动的对象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在区别中初步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黑格尔认为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异化,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意义,没有看到它的消极影响,没有将这两个方面区别开来。他只看到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自我确证,而没有看到劳动对人的异化危害,异化使劳动者在各个维度丧失本性。当然,黑格尔的这些观点同他的阶级立场是密不可分的,他与国民经济学家相同,更多重视劳动的价值,而忽略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将异化与对象化相区别,提出异化是对象化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劳动的对象化是劳动的常态,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异化是变态的劳动,是对象化受到制约而产生的一种变异。马克思在《手稿》笔记本I的“异化劳动”中对劳动的对象化和异化作了区分,“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5]54。对象化是真正地劳动,异化是劳动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不同还表现在,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客观的,而在黑格尔那里,对象化劳动是自我意识的外化,而自我意识是精神性的,精神性的存在外化的产物不可能是客观实在的,而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所以,黑格尔的劳动的对象化或是说异化,是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马克思改造了这一观点,他吸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将抽象的精神劳动改造成为现实的对象化劳动。马克思先肯定了对象存在的客观性,进而又确证了对象化或是说异化活动的客观性,同时又用对象性活动的产物的自然存在来证明实践的客观性,实现了建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克思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经验原则改造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将黑格尔的精神劳动中唯心主义的部分剔除掉,将其中的辩证的能动性保留,使实践既具有客观性特点,又具有能动性特点。虽然此时的马克思还深受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物主义的影响,没有提出明确的实践概念来概括对象化的活动,但是,在稍后的《提纲》时期,马克思的理论发展进一步明晰,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是深受《手稿》的影响。
马克思还在《手稿》中用实践的思想分别解释了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自身的发展。首先,马克思用劳动实践解释了社会的发展,将生产实践看作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和异化由劳动实践而产生,也会由劳动实践而消除,劳动实践的发展最终会促成共产主义的实现。“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5]60~61,这也就是说,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异化和私有财产的产生和消灭,是劳动实践中必经的过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5]161,这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生产劳动,才产生了社会关系;而《手稿》中还说:“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5]82,这些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成为后来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的萌芽,这就是马克思用劳动实践对社会发展进行的解释。接下来,对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也用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解释。“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5]89这就是说,真正的自然界是人对自然实践的结果,只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现实的自然界,自然界一定存在着人的实践的烙印。最后,马克思论述了劳动实践与人本身的关系,“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5]88,就是说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劳动实践展开,人的心理和人本身的发展是劳动实践的产物。在《手稿》中,马克思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界定为人的本质规定,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5]57,这就是用劳动实践解释人的本质。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本身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是直观的、不可辩驳的证明”[5]192。而在《提纲》中,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应当用实践去解释说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从《手稿》到《提纲》的过程中,完善了实践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实践唯物主义。
三 《提纲》继承《手稿》的思想,并对费尔巴哈展开批判,进一步发展了实践唯物主义
虽然马克思在《手稿》时期并没有明确提出“实践”的概念,但却利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进行改造,解释和区分对象化劳动和异化中实际上揭示出了实践的涵义。通过阐释实践对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自身的发展的作用,为《提纲》的写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做了不可或缺的准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在对《手稿》中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未来马克思“天才世界观的萌芽”——《提纲》——中关于实践的理论来源。《提纲》中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印证《手稿》中包含着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研究马克思从《手稿》到《提纲》的理论进程,可以比较全面了解马克思早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
从《提纲》的篇名就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通过批判费尔巴哈,来论述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虽然《提纲》只有十一条,篇幅很短,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纲》时期的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开始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超越,通过这种批判,马克思在《提纲》中确立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
首先,马克思在《提纲》中通过分析主客体的关系,阐明实践概念。《提纲》第一条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将人放在直观客观世界的位置上,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6]16这里,可以看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认为,对象和现实与作为主体的人没有关系,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而把人放在了直观的位置上,没有看到主体的能动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的重要作用。同时,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6]16,说明费尔巴哈对主体客体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思考都存在问题。马克思提出用实践联系主客体,用实践来解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进一步完善实践的概念。
《手稿》中马克思用实践分别解释了社会历史、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发展,《提纲》继承手稿的这一思想并加以改进。在谈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时,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6]17人与环境、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而是紧密相连,人改变环境同时,环境也改变着人自身,这样的过程就是真正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用实践把人与自然、与社会历史,同时也和人自身联系在一起,较《手稿》中的思想更进一步,表述也更加清晰。在《提纲》的最后,马克思依然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实践始终贯穿于《提纲》,通过其中对实践的解释与论述,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在《手稿》中处处存在的费尔巴哈式的影响,此时已经不见踪影了。
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被人诟病的一点,是马克思提出人的类本质和类本质的异化,还没有脱离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而在《提纲》中,马克思在第六条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8学界普遍认为,由此马克思彻底抛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影响。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早在《手稿》中,马克思就开始有了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来看的思想观点,他指出: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对他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人的关系。”[5]59这里所说的人,绝不仅仅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这里的异化也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生产结果上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从生产过程上看,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三是从人的类本质来看,劳动者与人的本质相异化;四是从人际关系上看,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资产者的关系相异化。从这四个层面中,就可以看到马克思在《手稿》时期已经形成了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的思想。他将人的本质放在社会关系中来考察,正是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在《提纲》中展示了更为成熟、凝练的表达,提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马克思在《手稿》时期的理论成果之所以被埋没,是因为此时的马克思是披着费尔巴哈外衣的马克思,此时的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已经觉察到自己的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不同,这种矛盾也是有其原因的。一方面,此时马克思的理论重心在于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利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改造,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以及不彻底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此时的马克思的确没有《提纲》时期的马克思成熟,也并没有足够认识到自己同费尔巴哈的分歧,即使这些分歧在《手稿》中有很多,但是马克思当时并没有足够认识;另外,由于《手稿》的笔记体的性质,它是马克思未完成的没有经过自己或是恩格斯校订的手稿,虽然处处有着思想的火花,但是不像《提纲》的言语凝练、思路清晰。
四 马克思早期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源头活水和思想基因[7]25,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被称为“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提纲》在此基础上将《手稿》中的思想明晰化、准确化,创立了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两者作为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为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之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思想来源。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分别完成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改造,创立了新的世界观。实践的概念发源于《手稿》,形成于《提纲》,只有了解了这两部著作,才能更好地弄懂实践,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手稿》和《提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历史的理解,揭示马克思是如何进行理论体系的建构,提高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研究《手稿》,掌握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想真正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就要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中去,刨除已有的成见,从文本出发,联系时代,尽量还原本真,只有这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回到马克思,理解马克思。早期的马克思就已经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将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三者统一起来,完成了深刻的理论变革。从《手稿》到《提纲》,马克思建构起了实践唯物主义,并用一生的时间完善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对于《手稿》和《提纲》的研究,可以尽量还原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对现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65。
[2]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
[4] 巴日特诺夫:《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7] 王东、刘军:《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源头活水和思想基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解读,理论学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