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常识
虽然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在进行着民主制度的试验。过去被提出的问题,会持续被提出直到获得解决。强大的政府对抗弱小的政府,个人利益对抗集体利益,自由资本主义对抗被干预的企业和劳工,单边主义对抗参与世界。虽然美国对于民主制度有着很高的期望,但是事实却不尽如人意。然而,美国在挣扎和适应中,却得到了成长,并呈现了繁荣景象。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国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从独立时的13个州发展到如今的50个州。美国经历了内战和大萧条两次严峻的考验,却依旧坚持自由民主制度,成为宪法民主、民众自由的国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其盟友一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并用长久的冷战政策拖垮了苏联,终于初步实现了其战略总目标,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1.北美殖民地是怎样产生的?
北美东北部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引起了欧洲国家的占有欲。15世纪末期,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国家就开始陆续向美洲大陆移民。17世纪初期,从欧洲向美洲的移民队伍达到了顶峰。截至1773年,英国的殖民地已经达到了13个之多,大有赶超其他几个国家的趋势。而继西班牙等国家之后,英格兰也加入到了这场移民的队伍之中。
其实,最初移民到美洲大陆上的欧洲人,都是为了获取美洲大陆上的经济资源。在1620至1635年期间,由于英国经济面临严重的危机,所以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民的生活可谓是举步维艰。而在16—17世纪,英国发生了宗教变革,其中英国国教对清教进行了严酷的打击。清教主张简化信仰的崇尚仪式,而这一主张在国教看来,就成为了破坏国家教会的统一性,企图威胁、分裂国家皇权统治的阴谋了。于是在前往美洲移民的人群中,清教徒和生活艰苦的人民就成为了勇于冒险的移民主流。
17世纪初期,当移民活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出现了一位名叫约翰·斯文罗特的庄园主,他带领的移民队伍在美洲大陆上建立了未来移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据点——马萨诸塞。当时,许多被生活所迫的英国人参加到向美洲移民的新英格兰的队伍中,而这是一次很冒险的航行,每次能活着到达美洲的人寥寥无几。在航行之前必须要做好谨慎、详细的计划——在移民美洲的过程中,必须要穿越太平洋,总航程达到了五千公里。而约翰·斯文罗特在移民之前,与马萨诸塞移民公司签订了合同,所以这次的移民活动就交给他全权负责。而他为这次移民做了详细的计划,决定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移民方案,并且以移民公司的名称来命名,将他们即将到达的土地称为马萨诸塞。1630年,由约翰·斯文罗特带领的新移民正式起程,而在此之前,通过移民者的一致表决,约翰·斯文罗特被选为未来新移民地的移民总督。
在约翰·斯文罗特的带领下,新的移民将马萨诸塞建设得非常繁荣,而且在他的治理下,马萨诸塞成为了新移民登陆与转移的一个重要据点。之后,在马萨诸塞优越的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重要城市——波士顿,这个城市为马萨诸塞未来的兴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680年以后,移民的主要来源不再是英国,而更多的是来自德国、苏格兰、瑞士等国家。有些德国人是为了要躲避战争才选择移民到这里的;而爱尔兰人则主要是为了逃避政府与地主的压迫而来的……到1690年的时候,美洲殖民地已经有25万人之多,并且以每25年增加一倍的速度迅速增长着。到1775年的时候,殖民地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250万,已经在大西洋沿岸至阿巴拉契亚山脉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从属于英国,被特许拥有自治权力,但是不能参与议会,而它们就是美国独立初期的13个州。
2.《独立宣言》是怎样颁布的?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以后,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绪愈加激烈,最后终于导致独立战争打响了第一枪。虽然战争已经开始,但是殖民地最初的想法并不是要达到完全的独立。1776年,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出版。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准确地分析了殖民地人民所关心的问题,并提出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必要性;托马斯·潘恩倡导殖民地人民必须脱离英国,实现独立自由,而且他强调真正的权力必须来源于人民。他的思想激励了广大的殖民地人民,尤其是处于中下阶级的民众。由此,反抗战争开始逐渐转向独立战争。
1776年6月7日,在一次大陆会议中,弗吉尼亚州代表提出议案,表示应该郑重宣布殖民地人民解除和英王的一切关系,从而名正言顺地成为独立的合众国。同年6月10日,会议决定组织委员会起草独立宣言,由托马斯·杰斐逊负责。7月4日,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会议通过了美国《独立宣言》,并以此日作为美国的独立日(《独立宣言》是美国最重要的开国文书之一)。《独立宣言》并不是在1776年7月4日签署的,7月4日是通过《独立宣言》并正式采用的日期,而正式签署的日期为8月2日。《独立宣言》于1776年6月11日正式起草,由杰斐逊主笔。在通过了委员会的审核后,于7月4日在费城正式宣布。
《独立宣言》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阐述了《独立宣言》的主旨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民主和自由的理论,内容十分精辟;第三部分是对英国给予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压迫行为进行谴责,表示北美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与其战斗是迫不得已的,只是为了保卫自己应有的权力,从而表示出了独立这一举措存在的合法性、正义性;最后一部分,则庄严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正式独立。
《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在涉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事件时,民族与民族之间要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而为了显示对人类舆论的尊重,所以我们才要将此宣言在此正式宣布出来。
二、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的生命权、自由权及其追求幸福的权力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权力。
三、政府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力而建立的,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四、政府应坚决抵制那些损害公民利益的法律条款。
五、我们,在大陆会议中所有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以所有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宣誓,接受他们的授权,在此向全世界的崇高正义呼吁,正式宣布我们的严正意向:团结起来的殖民地从此将成为自由、独立的国家,并拥有与国家性质相符的权力,从此再没有向英国皇室效忠的义务。为了表示对于这篇宣言的支持,我们将会坚持信仰上帝赐予我们的庇佑,用我们的性命、财产及神圣的名誉,共同宣誓。
……
《独立宣言》的发表,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所产生的思想与现实政治的原则相结合,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形态。可以说,《独立宣言》是一份伟大的历史文献——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以国家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宣言。
3.美国为什么会爆发独立战争?
北美殖民地时期,由于移民和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长期战争,导致劳动力严重缺乏,产生了一种奴隶制的非自由劳动力,而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放任则使这种文化精神得到了发展,以致黑奴贸易在殖民地盛行起来。到了1733年,殖民者已经在北美组建了13个殖民地,他们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由和财富,而且他们比英国人有更多的政治权力,有着很强的自治意识,他们认为政府是为了保护人民才成立的。
18世纪中期,殖民地发展相对成熟,殖民者们不想成为英国的下等公民,想追求和英国国会的同等地位。然而,英国国王却要求殖民地必须臣服于国王的统治从而导致殖民地和英国之间产生了分歧。1763年英国结束了长达7年的对法战争,英国从法国手中赢得了加拿大,并获得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由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的殖民霸主。由于英国将此次战争的经费转嫁到了北美殖民地的身上,向殖民地加重赋税,所以这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极度不满。1773年,英国政府为了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倾销茶叶的特权,免其高额的关税,并明令禁止殖民地人民销售私茶(东印度公司的茶叶的价格还不到私茶的一半),由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市场。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属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倾销事件表示了极大的愤怒——同年11月,7艘大型商船承载着数以吨计的茶叶运往殖民地,船还未到港就充满了火药味。最后,进口商不敢接货,导致茶叶不得不运回伦敦。12月16日,东印度公司的一批茶叶刚到达波士顿港口,当地人就扮成印第安人潜到船上将船上所有的茶叶倒入港口。英国政府认为,这是对殖民政府的挑衅,于是派兵前去镇压。
为了压制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774年3月英国政府颁布了惩罚性的法案,即《波士顿港口法》《马萨诸塞政府法》《司法》和《驻营法》。法案取消了马萨诸塞的自治权力,封闭殖民地重大港口波士顿港,并规定英军可随便进入殖民地民宅搜寻。由于这些强制性法令严重地剥夺了殖民地人民的个人权力,所以激起了他们的联合反抗。终于在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枪声”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5年,殖民地代表召开会议,宣称了独立的决心,并开始起草《独立宣言》,为独立战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776年7月4日,乔治·华盛顿在费城发布了《独立宣言》。《独立宣言》声明,所有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并详细叙述了英国在殖民地所犯下的罪行,最后宣称美利坚合众国独立,而这一天也成为美国永远的节日——美国独立日。
《独立宣言》是世界上伟大的文献,代表了美国追求自由的理想。1781年,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并于1783年和英国签订《巴黎和约》,这标志着美国开始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
4.美国的第一次内战是怎样发生的?
美国独立战争使大资产阶级大发横财,奸商们利用战争的混乱不断地掠夺人民。战争爆发后,市场上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货币贬值。1780年,1美元的价值相当于1776年的四十分之一。货币的贬值使物价上涨,劳动人民的生活变得极为艰难。而这种现象使大商人从囤积中获得暴利,很多奸商通过买空、卖空转手之间获得了难以计算的利润,商人们更是从军事供应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波士顿的奥蒂斯·安德鲁斯公司收购的面粉价格为每桶5美元,最后却以每桶30美元卖给军队,甚至有很多商人与英国侵略军做交易来谋取暴利,丝毫不顾及民族利益。
战争结束后,美国军人大量复员,市场对粮食的需求锐减,粮价猛跌,以致农民的收入迅速下滑,大多数农民成为负债者,而很多农民由于无法偿还巨债,便被捉去,备受折磨。显然,正是这一切推动农民走向了反抗的道路。
谢斯是独立战争中的一名上尉,1780年退役后只得到了政府承诺的报酬的白条。战后,谢斯种地的收入不够缴纳税收和维持生活的,债务因此不断增加,被人称为“绝望的负债人”。戴伊也是独立战争中的战士,而且有着优秀的演说口才。1786年,谢斯和戴伊二人聚集了一群武装的农民在马萨诸塞州起义,准备要进攻波士顿,要求政府废除一切债务,废除迫害人民的政策和法令。政府随即派军队火速镇压。在一次战斗中,谢斯领导的起义军被击败,被迫撤出马萨诸塞州。但这并没有消退起义军的信心,不久他们又重整旗鼓,而且声势越来越大,起义人数多达1.5万。在日益扩大的起义下,统治阶级惊骇万分,决定动员一切力量去镇压起义。他们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镇压方案。商人、工业家、银行家等都纷纷出巨款作为镇压起义的耗资。会议代表决定从各州调集部队来参加镇压行动。1787年1月,起义军进攻到斯普灵菲尔德,并占领了那里的兵工厂,而政府为了拖延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就假装与之和谈。当时,起义军中的很多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政府真的没有能力对抗了,于是便放松了警惕与政府和谈。不料,当援兵到达时,政府马上停止了和谈,并将起义军包围了起来。政府原本要将起义者统统解决掉,但是政府军队却反对这样做(他们同情起义者)。虽然谢斯见状,想突围重整队伍与政府对抗到底,但是起义军士气大伤,很多人都放弃了抵抗,以致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就这样结束了。
起义军领导人被捕,谢斯等被判死刑,但是政府在人民的大势反对下被迫降低财产税和人头税,释放债务人,并在1788年无罪释放谢斯等人。
这次起义是美国独立后爆发的第一场内战,它刺痛了美国人自由的神经,以致政府意识到《邦联条例》必须改善才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1787年5月,美国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会议,商议修改《邦联条例》。经过5个月的商讨,直到9月《联邦宪法》草案才得到各州批准通过。《联邦宪法》规定,新的联邦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是并非每个州都愿意放弃主权加入联邦。支持宪法的联邦派用大量的文字向人民宣传介绍《联邦宪法》的制定和缘由。1788年7月,11个州通过了《联邦宪法》,至1790年5月时,罗德岛才投票加入联邦之中,美利坚合众国终于诞生。
5.美国为什么会两次对英国宣战?
1783年,英国虽然在《巴黎和约》中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但英国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着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独立后,英、法等多个国家明确限制着美国的商船,美国被完全控制在西印度群岛贸易之外,而这里却是美国的贸易中心。由于英国的商品借机占领了美国的经济贸易市场,所以美国的商业经济在英国的打击下日渐衰退,国内很多工厂纷纷倒闭。虽然英国在国际上承认了美国的独立,却并没有从北美地区完全撤离,而是想要借机重新掌握北美的权势地位。英国不仅占据着美国西北部的军事重地,还不断地挑起美国移民和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矛盾,抑制美国的发展。
1806年,法国拿破仑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英国为了反击法国颁布了枢密院赦令,全面搜查法国及其合作国的船只,这严重阻挠了美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来往。而且,英国开始借机拦截美国商船,并没收船上的货物。为了降低商船的损失,时任总统杰斐逊被迫宣布《禁运法案》,禁止国内的船只离港,从而致使美国的商业、航运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美国大多数农民的粮食、烟草、肉类无法出口,所以价格很快一落千丈。
1809年,麦迪逊上任,受到民众的追捧。在美国航运业的压力下,他撤销了《禁运法案》,并实行了《第二号梅肯法案》。此法案宣传对英、法恢复贸易,但是英国必须停止拦截船只。法案公布后,法国拿破仑接受了此法案的条例。对于法国的决定,约翰·昆西·亚当斯提示麦迪逊,法国可能在挑拨美国对英国的战争。但是,麦迪逊并没有在意,而是警告英国,如果不在近期内停止对美国贸易的妨碍,将要停止与其通商。而英国对美国的警告置之不理,无奈之下,美国再次停止与英国进行贸易活动。这样一来,英美的关系更加恶化。
这个时期,对于英国的态度,美国国内分成了主战与主和两派。民主共和党支持对英国进行武力抗争,他们表示,任何外交、经济政策对于英国都是无效的,所以只有开战,别无他法。前任总统杰斐逊表示,美国对于英国已经采取了一切的和平手段,当下的选择就是战争或者屈服,而如果向英国屈服,那么将重新落回殖民主义制度。所以,多数民众支持开战——他们厌恶再次受到英国的牵制。主战方中有一批年轻的议员,被人称为“战鹰派”,这些人主张对外扩张,力图从英国手中夺取加拿大,并占领佛罗里达,从而向其他国家宣战。国务卿门罗认为取得加拿大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渐渐地,国会被主战方所控制,战争伺机待发。
1811年,麦迪逊在第20届国会上发表咨文,提出了军队的备战计划。1812年5月,麦迪逊又将宣战咨文递交国会。咨文指出,美国的商品在海域内一直受到英国的掠夺,经济市场贸易受到严重的影响,农业也受到严重的打击,势必对英国采取战争政策。英国一直用经济手段控制美国,并不希望和美国再次开战。与此同时,英国又和法国苦苦周旋,不宜再开战,而且与美国停止贸易往来后,英国国内原材料供应不足,英国民众也非常不满,纷纷要求撤销对美国的禁令。迫于压力,英国政府于1812年6月23日宣布撤销对美国的禁令,但是由于通信落后,此项决定在美国宣战后5天才公布,以致英美之战不可避免。
由于美国在经济、军事上落后于英国,而且没有进行详密的作战计划,所以美国进攻加拿大时被英军击退。虽然美国陆军不堪一击,但是美国海军却取得了一定的胜利。1813年,美国陆军再次进攻英军,又被击退。后来,美国陆军在安大略湖舰队的协助下攻下加拿大首府,而英军实施反攻,占领了乔治堡,同时封锁了美国海岸,击退了美国海船。1814年8月,英国又用重兵向加拿大进攻,于25日占领华盛顿。后来,美国在巴尔的摩对其反攻取得胜利。同年9月,英国水陆两军联合进攻纽约,中途英国海军被击退回加拿大。1815年1月,美军击退了进攻新奥尔良的英军,取得战争的胜利。
6.美国是如何发起西进运动的?
19世纪初,随着国力的增强,美国政府开始向北美大陆进行领土扩张。1803年,美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后,领土增加一半,这更是极大地激起了美国疆域扩张的欲望。同时,美国居民也自行发起向西部地区开发、迁移的运动,这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美国民众向西开发的进程也变得越加激烈。
其实,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向西的移民活动。北方的土地投资商、南方的种植园主以及老百姓等,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土地。而当时的英国政府为了便于控制殖民地人民,于是禁止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独立战争爆发后,这个规定也随之消亡。1783年,英美双方又重新商议关于从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的领土分配,最后英国决议将这原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开放给美国,不做任何干涉。1830年5月,美国总统杰斐逊大力推行向西扩展的政策,并颁布了《印第安人迁移法》,规定印第安人只能居住在密西西比河以东。随后,杰斐逊派军队把印第安人赶出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区,从此美国殖民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1846年,美国又迫使英国与其签约,将国土北部边境向外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将英国挤出了这个区域。随后,美国又与墨西哥交战,取胜后从墨西哥手中购买了大片领土,总面积约95万平方英里。1853年后,美国国境线已经扩张到太平洋沿岸,领土面积达303万平方英里,是刚独立时的8倍之多。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商人、土地投机者等把金矿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由此引发了美国史上空前绝后的“淘金热”运动,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西进运动的发展。渐渐地,加利福尼亚的经济在美国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美国继续向西扩张,与领土不相连的海外也被纳入。1867年,美国政府从俄国手里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阿拉斯加,其面积是最初独立时的2倍。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开战后,又获得了夏威夷群岛。
美国随着自身领土的不断扩张,吸引来了一大批外国的移民。1790年至1860年期间,迁入美国的外国移民多达500万;1861至1913年,移民竟达到2700万之多。西进运动爆发之前,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19世纪后已达到全国总人口的49%。外来的移民,对西部的开发甚至美国整个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移民的大量增加,给美国的大规模农业生产以及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美国由此很快就赶上了英国的工业发展规模,推翻了英国在工业上的垄断地位。同时,美国政府的土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的开发。
美国通过西进运动,达到了领土的扩张目的,同时对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阔的西部土地,使美国成为领土辽阔的国家,具有了发展经济的优越资源。西进运动扩大了农业种植面积,而且西部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使美国的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值得一提的是,西部的开发,也促进了铁路建筑业的大规模发展,从而促使美国的经济市场逐渐地壮大。
美国的西进运动,使美国东西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发展,促成了美国近代农业、工业上的改革,同时也创造了美国人民的开拓精神,尤其是美国在西进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勇往直前、不断创新、追求自由的牛仔精神,后来成为美国豪迈乐观、善于创新、探索不止的民族精神。总之,西进运动,使得美国扩大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使美国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基础,这对美国日后发展为世界上头号帝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西进运动就不会有今日强大的美国。
7.废奴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在殖民时期和独立战争时期,富兰克林等人就提出过废除奴隶制,而美国独立后,北方地区逐渐开始废除奴隶制度。但是,在南方地区黑人奴隶的地位却没有丝毫变化。在南方,棉花种植业发展迅速,而黑人奴隶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对于种植园主来说,黑人奴隶只不过是商品,可以随便处置,而奴隶们除了付出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外,还承受着异常悲惨的生活条件。
面对奴隶的悲惨命运,美国在独立战争时期就举行过反对奴隶制的示威运动。1807年,国会颁布了禁止对奴隶进行贸易的法案,但是奴隶制却又随着南方种植业的发展而兴起,而且在美国,自由黑人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个威胁,所以北方的州区都制定了一些法规来限制自由黑人的迁入。而南方多数州区则表示如果奴隶答应他们获得自由后迁出本州,才允许奴隶主释放奴隶,但是棉花种植园主却一致拒绝释放奴隶。
1817年,“美国殖民协会”成立(该协会得到时任总统门罗的支持),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黑人返回故乡。该协会认为解放奴隶的关键并不在于奴隶主而是在于自由黑人,自由黑人努力适应社会,却遭到了白人的排斥。协会觉得只有把这些黑人遣回故乡,才能解决奴隶制的问题。当时,美国有将近200万的奴隶,如果把他们都赶出境内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只把20多万的自由黑人遣送出境也是无法办到的。“美国殖民协会”租用了很多船只把黑人运到非洲安顿下来。后来被遣运出境的黑人,在西非谷物海岸建立了利比亚共和国。但是,协会的资金有限,他们向国会提出“要求政府援助”的申请。他们的呼吁得到了田纳西、特拉华等州的支持,但是南卡罗来纳、佐治亚等州却极力反对他们的行为。即使这样,“美国殖民协会”仍然在为他们的事业努力。
19世纪20年代,废奴组织开始在美国出现,143个废奴团体在巴尔的摩召开会议,商议废奴政策。1833年,美国反对奴隶制协会正式成立,总部定在纽约。随后,反奴隶制协会在全国纷纷建立,到了40年代,这类组织多达2000个,参加人数多达几十万,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虽然废奴主义遭到了奴隶主的压制和迫害,但仍有不少组织坚持举行各种活动,出版相关书籍、散发大量宣传单等,与此同时,其他各种文艺作品和著作也以不同方式抨击奴隶制的罪恶。另外,废奴主义者还建立了“地下铁道”,用隐蔽的路线协助奴隶逃离南方(在内战爆发前,共有6万奴隶获得释放)。
1852年,斯托夫人著写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详细地描写了奴隶的悲惨生活,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的反响。到50年代,废奴运动发展成一定规模的政治性活动,得到了社会多方的支持。1859年,约翰·布朗起义,将废奴运动推到了高潮。
8.南北战争中北方为何能最后获胜?
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双方因为奴隶制度产生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南部的奴隶制度阻碍了北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南北双方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也使彼此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每当从西部扩张中获得新的土地时,美国南北双方就会因是否允许奴隶制存在而产生争执。北方要求把新州定为自由州,而南方则主张定为奴隶州。在斗争中,南方的奴隶主利用自己在政府的地位,不断地取得胜利,这更加激起了北方人民的激愤。
1854年,《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提出取消以及限制奴隶制扩展到西部新开发区。该法案刚刚通过国会的批准,南方奴隶主就攻入堪萨斯,企图通过武力逐出当地的新移民,而且这样的行为得到了以布坎南为首的联邦政府的支持。北方的自由州为了保卫新移民的权力,也成立了武装组织反击南方奴隶主的攻击。随后,这次斗争在众议院展开,民主党由此分裂为南方和北方的支持者。《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的提案者道格拉斯加入北方的阵营,并提出了共和党纲领,表示奴隶制不能存在于新州之内,只能保留在原先的南方奴隶州。之后,南北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最终爆发了内战。
内战中,北方原本占有很大的优势——北方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四分之三,拥有80%以上的全国工业生产力量,以及90%以上的军火生产,而且北方军队力量是南方的两倍以上。显然,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军事各方面来讲,北方都占有绝对的优势。相比之下,南方各方面都逊于北方,而且总人口中几乎有一半是黑人。南方之所以可以和北方抗衡,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南方在本土作战,熟悉地形,而且军队资源容易就近补给;另一方面南方军官素质明显高于北方,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军事中的佼佼者,而北方的将领则多数是政客出身,庸才颇多,普遍缺乏作战经验。南方由于是英法两国棉花的供应者,所以还得到了英法两国的援助。而英法两国也都想借此削弱美国的实力,所以它们共同全力支持南方。
在战争的初期,北方不断失利,为了扭转时局,联邦政府不断地颁布新的法案。1862年2月25日,众议院通过了禁止使用军队捕捉逃亡奴隶的法案。之后,国会又通过在哥伦比亚特区禁止奴隶制的法案,并规定政府将以每人300美元的价格购买所有奴隶,然后释放他们。同年5月,林肯又颁布了著名的《宅地法》。《宅地法》是1862年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法案,它的颁布阻止了奴隶制向西部的蔓延,有利于北方在西部战场中进行反攻。随着内战形势的扭转,1862年3月,林肯又提出了有偿解放奴隶的计划方案。林肯明确表示,为了使国家能够生存发展,奴隶制必须消亡。同年7月,林肯公开宣称将要发表《解放宣言》,但由于此时,北方军队战败,他的这一想法被迫放弃。9月,北方在安提塔姆战役中取得胜利,发布《解放宣言》的机会来了——9月底,林肯在国会上宣读了《初步解放宣言》。几日后,《初步解放宣言》公布于世。《初步解放宣言》表示,在没有叛乱的4个州中,将实行有偿释放奴隶的方案,而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的所有州和地区内的所有奴隶都应获得自由。《初步解放宣言》的发表,在美国的反响很强烈,废奴运动领袖威廉·加里森表示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将会对美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1863年1月1日,林肯正式发表《解放宣言》,北方的自由黑人更是欢声一片,而南方的黑人也开始向北方迁移,从而致使南方的奴隶主辱骂《解放宣言》是美国迄今为止最为愚蠢的政治错误。《解放宣言》发表后,多数黑人纷纷加入北方军队,到1863年10月,北方的8个州和南方的7个州共建立起58个黑人团,他们成为北方军队一支势不可挡的力量。随后,北方连续取得胜利。1865年,南军统领罗伯特·李投降后,美国内战以北方取得胜利而告终。
9.美西战争为何会成为美国在世界崛起的标志?
19世纪末,美国开始了帝国主义的扩张道路。加勒比海区域和太平洋地区成为他们的扩张目标,而西班牙则是美国扩张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自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渐衰退,美国准备先从西班牙开始出手扩张。西班牙曾经拥有太平洋和拉丁美洲的大量殖民地,所以沦为了列强们的瓜分对象,而此时的西班牙已经仅剩下菲律宾、古巴和波多黎各等殖民地。美国准备攻下这几个殖民地,以便控制加勒比地区和中美洲。由于此时古巴和菲律宾陆续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殖民地人民牵制了西班牙的几十万大军,所以为美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此期间,在古巴投资的美国企业家都积极支持古巴人民起义,美国政府借此开始对西班牙进行干涉。1898年,美国宣称为了保护古巴的美国同胞,派遣“缅因号”战舰赴往古巴哈瓦那。同时,美国媒体大肆制造舆论,力图掀起反对西班牙的浪潮。1898年2月15日,“缅因号”在哈瓦那被炸,造成美国约两百名士兵死亡。此次事件激起了美国民众的愤怒,在国内掀起了反对西班牙的浪潮,美国舆论更是推波助澜,极力煽动与西班牙开战。3月27日,美国政府要求西班牙在古巴休战。为了避免与美国产生战争,西班牙宣布停止在古巴的作战。但是,美国又进一步提出决议,承认古巴独立,要求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统治。接着,美国控制古巴港口,阻止西班牙船只来往古巴。4月24日,西班牙向美国宣战。
由于这是美国预谋的一场战争,所以他们早就做好了准备。美国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舰队伍,分布在与西班牙作战的重点区域,美国政府在此前已经征兵20万,并布置了电报、电话、野战炮等先进武装设备。而西班牙却毫无准备,他们驻古巴的军队由于长期作战,已经“老弱病残”;在菲律宾也只有不到5万的人马,而且西班牙政府上下一片混乱。这样看来,西班牙和美国作战没有获胜的机会。
1898年5月1日,美国军舰在马尼拉湾击败西班牙的军舰,美国海军又乘胜追击,联手菲律宾起义人民共同抗击西班牙,最后成功占领马尼拉。马尼拉战争取胜后,美国又把战场转到了古巴。1895年5月14日,美国陆军登陆古巴,之后作战连续取胜,在占领波多黎各后,西班牙请求停止战争。在整个战争中,美军陆军仅死亡200人,海军死伤退役不到百名。同年10月,美国同西班牙在巴黎会面,商讨战后问题。12月,双方签订合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与关岛割让给美国,并将菲律宾群岛主权转让给美国。之后,美国国会又提出《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不得向美国之外的国家转让领土,美国有权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等。
美国利用了古巴、菲律宾人民的反抗斗争,用很小的代价夺取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对美国来说,取得菲律宾群岛主权是个意外的收获,他们起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标是古巴。取得菲律宾群岛主权是美国第一次在海外承担起保卫领土的使命,这等于向世界列强宣告,曾经沦为殖民地的美国,现在也有能力来影响世界了。
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军事力量的崛起,虽然战争历时仅百余天,而且使美国陷入了远东的复杂问题中,却对其他欧洲列强提出了警告——美国已经开始参与世界事务,从此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上开始真正崛起。
10.美国是如何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20世纪初,虽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却开始进入不平衡阶段。后起的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开始超过英、法等老牌国家。殖民地在帝国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将殖民地分割完毕,因此德国同英、法等国产生了一定的矛盾。随着列强矛盾的激化,世界两大军事团体形成。英、法、俄三国组成协约国,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巴尔干地区成为各帝国间的“火药桶”,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刚开始时,美国政府正致力于改革内政,推行威尔逊“新自由”的改革纲领。政府在最初的关于外交的几个声明中,确立了全美上下一致的中立态度。在一战期间,美国舆论要求政府必须保护美国的海上权力,因此用调停结束战争是美国政府唯一可行的方法。1915年1月,威尔逊派豪斯上校前往欧洲开始第一次调停使命。豪斯发现只要德国同意撤出比利时以及战后实行裁军,并明确保证将来欧洲的和平,英国就愿意商讨和平条件。但是,由于德国不愿意做出保证,于是豪斯的和平使命以失败告终。1916年下半年,交战双方都想利用各自的先进武器置对方于死地,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此时的美国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选择——要么设法调停结束战争,要么被迫卷入战争。
1917年1月22日,威尔逊发表了和平呼吁演说,并强调只有和平才能维持长久稳定的世界秩序。1月31日,德国回应了威尔逊的呼吁,宣称德国将毫不忌讳地击毁所有在英、法、意和地中海海域内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所有船只。至此,威尔逊仍然不希望参与战争,只是宣布和德国切断外交关系。1917年1月17日,德国密报德驻墨西哥公使,称支持墨西哥收回19世纪中期与美战争中失去的土地。2月15日,这份密报被英国情报局破译并传给美国政府,威尔逊知道后认为这是对美国的侮辱和挑衅。美国新闻界将电报公布后,全国一片哗然,反德风浪席卷美国。随后,德国毫不避讳地击沉了美国大批的船只,致使大批美国人民死亡,以致美国人民反德情绪日益高涨。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
参战后,美国第一步兵抵达法国,在巴黎街道举行检阅游行。1918年4月,威尔逊在巴尔的摩发表演说,宣称美国将无限度地使用武力消灭一切自私的统治以达到恢复世界秩序的目标。到1918年底,法国境内已有175万美国军人,美国已经成了这场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1918年5月17日,德国发动了埃纳攻势,打得法国第六军团溃不成军。6月3日,德国再次进攻到马恩河。法军向美军求救,美军第二师与德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打退了德国。随后,美军第二师及其所属海军陆队向贝莱奥森林进行反攻,最终把德军赶出森林。随后,德军孤注一掷,想速战速决,于是向马恩河扇形地区发起进攻。当时,8个美国军师及时支援法国的反攻,最后美法联军彻底击溃了马恩河的全部德军。接着,美军开始了对德军的主动进攻,在默兹—阿尔贡战役中,美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打破了德国海潜艇的残酷封锁,建立护航制和加强反潜战斗。1918年6月,美国海军实施了横断北海的大规模的水雷布防,封闭敌方的潜艇出路。在布设水雷前,美国海军率领美国战舰前来奥克尼群岛,与英国主舰队会合。两支舰队会合后,将德国海军堵在港湾内,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外,美国通过向对战争双方提供军事武装设备,大发横财。同时,美国也为战争双方提供了巨额的贷款,其中,英国和法国的数额最大。战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以及拥有资本最多的国家。协约国欠美国债款多达100亿美元,仅英国的债额就高达40亿,而法国也欠债美国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背负美国的债务。而美国的黄金储备也大量增长,从战前的7亿美元增加到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全球超过40%的黄金储备被美国掌控。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当时世界上的多个国家都参与了这场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虽然这场战争是人类的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对美国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美国在此次战争中坐收渔人之利,由此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开始成为领导世界的头号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很大程度上消减了英、法、意的实力,而美国则由此摇身变为世界第一强国,从而致使世界经济中心由伦敦转移到纽约。
11.美国为何要推行“金元外交”政策?
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就开始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此来实现向外扩张的政策。“金元外交”实际上是美国的一种扩张手段,美国企图用掌控拉美等地区的经济手段,来迫使它们依附于美国。
罗斯福总统在任期间曾引用了非洲的一句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踏遍世界也容易。”这充分体现了他所执行的外交政策,而他的政策就被称为“大棒政策”。20世纪初,美国仗着自己日益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力推行向外扩张政策,并加强对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依据A.T.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主张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基础,迫使拉丁美洲国家依附于美国。在罗斯福“大棒政策”的引领下,美国多次公开干预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美国政府策划并遣派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武力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其所有关税交予美国控制。
罗斯福实行的外交政策遭到了全世界,尤其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强烈反对。所以,塔夫脱接任总统职位后,就积极地实行经济扩张政策。他提出“用金元代替武力”,主张利用经济外交推动和保护美国的海外投资,尤其是对拉丁美洲地区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取代其他列强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外交并没有取代武力,而是武力的另一种辅助力量,两者常常交互使用或者同时使用。在金元外交政策的支持下,美国的大量资本涌入拉丁美洲各国。通过这种资本渗透,美国夺取了更多的殖民特权和海外市场,而美元也因此成为全球贵重价值的衡量。
12.罗斯福新政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929年初,纽约股票市场空前狂热,股票价格疯狂上涨,9月3日涨至顶峰,稍微下降后又反弹至更高水平。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了阻止黄金外流以稳固英镑的国际地位,将利率提高6.5%;9月30日,伦敦又从纽约转移几亿美元,致使美国股票票价狂跌,而由于投机者比较慎重地抛出,所以股票下跌略缓;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日”的上午,美国股票市场成交额达1289465股,价格下跌致使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都不能正常运行。当日,共有11名股票投机者自杀。虽然在此之前美国经济还是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在一天的时间内,美国的经济就崩溃了——一夜之间5000多亿美元化为乌有,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人失业、企业破产、银行倒闭,以致当时的美国经济水平降回到了1913年的水平。
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源私有制的矛盾化,导致贫富差距拉大,人民消费能力很低,而企业却盲目扩大生产,刺激了银行信贷和股票的虚假繁荣景象,最终股市崩溃,整个经济体系也随之崩溃。
面对国内的惨象,时任总统胡佛虽然采取了一些应付经济危机的政策,但是没有多大的成效。当时,美国人民要求改革,但是美国的政府反对实行共产主义体制,美国民众也没有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准备。而变革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调整政策,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涉,改变生产体系。后来,罗斯福上任,针对当时的情况,实施了一系列克服危机的政策,他顺应民意,实施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是复兴、救济、改革)。罗斯福曾任纽约州长,在那段时期执行的政策,包括凯恩斯主义、美国20世纪初实用主义的思想浪潮以及一战期间对经济的全面干涉都成为罗斯福新政的思想基础。
由于经济危机是疯狂的投机活动引起的,所以罗斯福的新政首先从整顿金融界开始。1933年3月4日,罗斯福上任时,美国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没有营业,支票在华盛顿也无法兑现。3月9日,在罗斯福的要求下,国会决定对银行采取特殊颁发许可证政策,对有一定能力的银行,批准其尽快恢复营业。从3月13日到3月15日,已经有14771家银行重新营业,与危机爆发前的数量相比,淘汰了将近一半。
罗斯福整顿银行的同时,放弃了金本位制,利用美元贬值来刺激出口。罗斯福新政还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来防止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市场分配、工资标准等,由此加强了政府对生产的控制和调节。由于政府还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失业者可以获得保险金,退休人员可以领到养老金等。此外,政府还成立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罗斯福的新政不仅克服了经济危机,还使美国经济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虽然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维护了资本主义体制,为垄断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提供了珍贵的经验,但是这并不能真正地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美国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以及其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这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状态下需要政府实行干预的客观要求。此外,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是新政能够顺利实施的原因之一。
13.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
从1941年起,日本就开始向东南亚扩张,从而引起了世界列强的不满。美国为了打击日本的嚣张气焰,于是着手抑制日本的经济贸易。美国控制了高辛烷石油的流通,而没有石油,日本的飞机、战舰就无法运行,日本的扩张道路就会受到阻碍。
当日本的石油只能维持几个月时,日本意识到自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顺从美国停止对外扩张,从中国撤兵;要么南下夺取战略资源,继续扩张。南下的目标是英美两国和荷兰殖民地,如果向南进军就必须和美英开战。太平洋上的主要交通港是珍珠港,日本到美国之间,跨越太平洋南来北往的飞机,都是以珍珠港为中转站。日本如果想要顺利南下,就必须控制太平洋上的航空权、航海权,这就意味着日本必须要摧毁珍珠港的海军基地,掌握珍珠港的控制权,于是日本开始策划攻取珍珠港。当时,日本政府决定用占据东南亚的资源来报复美国,但又考虑到美国绝不会对此袖手旁观,日本与美国的冲突难以避免,所以日本决议必须首先摧毁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日本海军军官山本五十六表示袭击珍珠港海军军地是整个战略中的关键步骤,他预先做了考察,上报政府后被批准开始准备这个行动。虽然当时日本海军内部有很多人反对这个计划,但是山本五十六主意已决,并表示如果中止此行动,他将退役。1941年夏,日本天皇正式批准这个行动。同年年底,在一次御前会议上,出兵太平洋的行动正式启动。之后,日本政府还表示美国只有完全同意日本的一系列的条件,他们才会停止此次行动。
其实,日本袭击珍珠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其军队南下的阻力,而珍珠港计划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认为只有此次行动取得成功才能获得继续扩张的条件。自从1931年与中国开战以来,日本已经在扩张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更激起了日本想要获得更大战略优势的想法,所以日本政府对袭击珍珠港的计划势在必行。行动被批准后,日本海军开始为未来的战斗进行严格的训练。日本计划在袭击前才终止和美国协商,想要借此让美国措手不及。直到12月7日,驻华盛顿的日本外交官还一直在与美国外交官进行协商讨论,涉及美国对日本侵略东南亚的意见。在日本袭击前,日本大使收到了政府传来的一份很长的密报,并受指示在袭击前将它传达给美国政府。但是,日本大使没有及时解读和打印密报,直到日本海军袭击后才传给美国。这个行为激起了美国的愤怒,后来罗斯福总统将这一天称为“无耻的一天”。
其实,这份密报在日本使馆传给美国前就已经被美国破译了,美国政府立即向夏威夷发送急报,但是因为美军传送系统混乱,密报只能通过民用电信局传递,却在中途失去了它的紧急标志。在日本偷袭几个小时后,这份电报才到达夏威夷军事基地。在1940年春季的航空演习中,山本五十六看到航空兵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时,便对他的部下说:“训练成绩很不错,进攻夏威夷也不成问题。”从这时起,山本五十六就开始把珍珠港锁定为战斗目标了,他认为与实力雄厚的美英开战,必须先发制人,突然袭击,让对方不知所措,这样才有战胜它们的把握。由此可以看出,偷袭珍珠港是山本五十六战略思想的产物,是日本想要战胜美国的冒险决策。
14.美军为何要坚持前往诺曼底作战?
“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一建议是斯大林提出的,在1941年9月前,斯大林就多次致函丘吉尔,要求英国在欧洲开辟战场迫使德国军队撤退东线。当时,美国还未参战,英国也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所以英国只能用小部队偷袭骚扰欧洲大陆的德国军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美国人不愿被卷入到战争之中,他们认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是重中之重。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中立法案,法案规定美国禁止给战国输送军事物资,美国公民也不能搭乘战国船只。在孤立的浪潮下,美国一直未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的领土受到威胁之后,美军才开始等待时机参战。到1941年12月,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苏联和英国,而且关系到了美国。1942年4月,罗斯福为了阻止苏英就边界问题达成共识,避免苏联和德国媾和,批准了“西欧作战计划”。1942年7月,丘吉尔在英美伦敦会议上,提出最好的作战方案是在北非登陆,于是把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事情再次搁置起来。而此时,苏联与德国的战争形势十分严峻,德军已经攻入斯大林格勒,苏联强烈要求英美登陆欧洲作战来削减德国的实力。英国仓促派遣仅有六千人的突击部队在法国第厄普登陆,结果英军惨败。1943年1月,英美又召开会议,决定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延迟到1943年8月。在此次会议上,英国以第厄普的失败为借口,坚持要延迟在欧洲大陆的作战计划。事实上,英国一方面想乘机(苏德之争)坐收渔翁之利,另一方面想借美国的力量恢复其在北非和南欧的权势。这当然遭到了美国的反对,之后英国同意成立特别参谋部来专门制定欧洲登陆计划。
1943年5月,英、美两国在华盛顿召开代号为“三叉戟”的会议,商讨战略相关问题,最后双方决定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计划推迟到1944年。这个决定激起了苏联的愤怒,斯大林致函英美双方,表示了对他们的不满。1943年底,英、美、苏三方在伊朗首都召开德黑兰会议,终于正式决定英美军队将于1944年5月发动欧洲登陆战役。
1944年夏,战争形势非常有利于英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此时,日本军队在亚洲和太平洋上连遭失败,意大利已经投降,盟军已经控制了海上的主要通道;德军在东线也已遭到惨败,苏联已经准备开始进攻柏林。从1943年起,英美就开始在德国的势力范围内进行战略轰炸,从而扰乱了德军的战略部署,并严重影响了德国的工业生产。在盟国登陆前,法国基地上,德国的飞机只剩500架,英吉利海峡的德国军舰也所剩无几,德军已经失去了欧洲战场上的制空、制海权。美国意识到,如果此时不行动,苏联不仅能占领柏林,还可能攻进巴黎和米兰。为了击败德国,并与苏联争夺欧洲,英美决定立即执行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在法国的诺曼底进行大规模的登陆战役。英美开辟第二战场的目的是,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占领法国的西北部,并与在法国南部的军队联合,向德国腹地进攻,协同苏联击败德国。
1944年6月,英美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登陆战役。进攻诺曼底在登陆前晚展开,空降兵空降登陆,并对德军军事地进行大规模轰炸,两栖登陆战在6月6日早上开始。“诺曼底战役”持续了两个多月,最终盟军成功击败德国,在8月底解放巴黎后,“诺曼底战役”才宣告结束。
15.美国为什么推行“冷战”政策?
“二战”后,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影响了美国战后既得利益的巩固和发展。美国为了遏制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制,采取了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战争以外的一切行动来稳定局势的战略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两国的战时利益和战后计划虽不一致,但两国仍有共同消灭法西斯的战略目标(此时美苏是盟友关系)。“二战”结束后,美苏的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两国的战略意义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美国的最终目的是控制全世界,而“二战”还未结束,罗斯福就开始设想战后蓝图。他主要是想和大国合作,尤其是苏联,共同策划战后世界,共同维持世界秩序,但是美国必须是世界的第一主宰者。杜鲁门上任后,竟凭着世界头号强国的头衔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并通过霸权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而苏联是美国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由此杜鲁门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他的计划是放弃与苏联合作,一方面搞导弹威胁,另一方面搞金元外交,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其实,美国的战略构想是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的。而美国用垄断资产阶级的手段来确保美国“世界第一”的经济利益,这可以说是美国战后的最大战略利益。二战刚结束时,美国试图用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来稳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其首要任务是为自己远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产品等寻求广阔的海外市场。
而苏联的战后初期目标也是维持自己的大国地位和确保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开始壮大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推进世界革命。其主要构想是巩固“二战”中获得的战略利益和势力范围,建立维护苏联安全的保障制度,增强国家的实力,扩大国家的影响,领导世界革命。
1942年2月22日,驻苏联美国大使馆的乔治·凯南传给美国政府的长电报里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思想。同年9月,美国总统又收到了顾问克拉克关于美苏关系的一篇报告。报告提出美国应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反对苏联,共同创造其构想的世界,而支持美国构想的国家均可得到其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这些遏制苏联的战略思想被美国政府采纳,成为美国实行冷战的理论基础。1947年,杜鲁门在发表咨文时宣称,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着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强加于人意志为基础的极权体制,另一种是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体系,而美国必须支持那些抵抗武装的少数人。他表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侵犯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可以说,杜鲁门的这篇咨文报告是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二战”刚结束,受尽战争折磨的人民渴望和平,所以美国也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为了避免战争就实行了冷战政策来遏制共产主义,以巩固资本主义。
对于冷战的产生,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的扩张以及斯大林的偏执”是导致冷战的根源;另一种观点认为冷战的产生与美苏双方都有关系——美苏都想称霸世界。美国想让东欧实现自由,可是苏联又不可能让美国插手其势力范围;美国想要扩展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苏联则想要维持自己的安全利益;美国企图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而苏联则要推行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由于美苏一致认为在“二战”刚结束后要避免双方直接交战,所以双方战略目标、战略利益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就导致了双方关系的僵持。在这种情况下,冷战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虽然这是冷战的根本原因,但杜鲁门所实行的战略攻势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却是导致冷战产生的直接原因。
16.美国为什么要实行“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这实际上是杜鲁门主义的延伸。杜鲁门主义宣布美国要担起遏制世界共产主义的使命。其实,杜鲁门目的就是为了让美国称霸全球,而美国称霸全球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西欧各个国家的经济萧条,共产党的势力增强,而并非是苏联对西欧的再次入侵。战后,西欧破败不堪,土地荒芜,到处饥饿混乱,景象凄惨。1946年,西欧又遭遇百年不遇的严寒,暴风雪之后又是巨大洪灾,英国一半以上的工厂倒闭,农业生产下降至19世纪的水平。因此,各国的政治局势也跟着动荡不安,人民对国家的反抗情绪持续高涨。1947年,由法国雷诺汽车厂的工人罢工事件到遍及各行业的全面性罢工,使法国工矿企业以及交通陷于瘫痪。与此同时,英国、比利时等国的工人运动生起浪潮。而此时的法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法国最大的政党,管制着500万工会会员的法国最大工会;意大利共产党在群众中也具有很高的威望。西欧的困境以及共产组织的扩大,引起了美国的恐慌。马歇尔表示:“如果美国不支持欧洲进行自助,走向暴政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
1947年4月26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要求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援助西欧。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称支援西欧经济复兴是争取全球的战略重点。他先号召西欧国家制定复兴方案,并表示:“我们的方案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的,而是要消除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这次演说发表后,“马歇尔计划”在世界各地成了通用的名词。
马歇尔的演说引起了西欧各国的注意。1947年7月12日,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16个国家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次会议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同年9月22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并贷款224亿美元。1948年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政府通过的《欧洲复兴法》,并设立了专门负责此计划实施的经济合作署(保罗·霍夫曼为署长)。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美国为了抗衡世界共产主义,从全球战略规划,试图建立一个在美国控制下的经济、政治、军事稳定统一的强大欧洲。而这也是美国在提出此计划时就鼓励支持西欧联盟的原因。
17.美国为何要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发展,保持自身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联合西欧的一些国家于1949年4月4日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员国刚成立时共有12个国家,截至2012年已扩展为28个国家。
北约组织的宗旨是:所有成员国在维护和平与安全上共同前进,并通过军事、政治手段促进西欧地区的民主制度的发展,维护成员国的安全、自由。冷战时期,北约的对手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北约主要是为了防范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侵略,因此军事议题就成为北约安全战略的主要考虑因素。
20世纪90年代,华沙条约组织解散、苏联解体后,北约所面对的议题由过去的军事威胁扩展为国际恐怖主义、全球暖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等多方面问题。而美国也乘机调整北约战略,并提出北约东扩计划。1994年,北约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正式通过了美国的东扩主张,并与中欧、东欧等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事实上,美国计划北约扩张是想通过控制欧洲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1997年5月,北约组织为了提高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水平,加强成员国与伙伴国的安全,与伙伴国家决定共同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宗旨是维护所有成员国的安全,每个成员国与他国发生冲突时,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
截至目前,虽然北约已经扩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同盟,但北约扩展的趋势很难改变,而北约组织的影响和它的成员可能会一直扩展下去,甚至美国开始拉拢东亚国家成为北约成员国,似乎想要成立“全球北约”。
18.美国为什么要参与朝鲜战争?
在美国称霸全球的目标中,朝鲜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它是美国企图控制中国与亚洲的跳板。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和苏联相继入军朝鲜,双方开始进入冷战时期,并同意以三十八度线作为军事分界线。1949年,美国扶持李承晚成立大韩民国,金日成在北朝鲜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并派遣海军进入台湾海峡。之后,美国又操控联合国安理会组织联合国军大规模进入朝鲜战场。同年9月15日,麦克阿瑟率领联合军,趁着朝鲜人民军在洛东江地区作战时,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将朝鲜人民军包围。到10月1日时,联合国军已经攻进汉城,占领了三八线以南的几乎所有朝鲜领土。之后,美军又扩大侵略战争,向三八线进攻,中国对美国这种帝国主义侵略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警告美国:“中国不会对帝国主义的肆无忌惮置之不理,中国人民绝不会容忍列强的侵略。”美国毫不理会中国的警告,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入侵,并开始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镇,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
1950年10月15日,杜鲁门到威克岛会见麦克阿瑟并询问他中国与苏联是否会援助朝鲜。麦克阿瑟说中国人如果打到平壤,必定会伤亡严重,而且他还极其自信地表示一定会在感恩节之前将敌军击败。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面对美国的严重挑衅,中国决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举动。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往朝鲜,与朝鲜人民共同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联合国军在第一次交战中落荒而逃,而经过几次战役后,美军已经被击退到三八线以南。由于麦克阿瑟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原本就很紧张,所以麦克阿瑟战败后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就更加雪上加霜。麦克阿瑟在11月之后的败仗后声明,战败的原因不在他个人情报或战略的失误,而是政府禁止袭击中国东北的决定。杜鲁门随后命令麦克阿瑟以后的一切声明必须交由政府批准,然后才能发表,于是两人的关系变得格外紧张。次年4月,马萨诸塞州议员公布了麦克阿瑟的挑衅信件,于是杜鲁门撤除了麦克阿瑟的指挥权力。
19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雅科夫·马立克建议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主张双方停战协商,将军队撤离三八线。这一建议得到中、朝两国的支持,并表示愿意与美国进行谈判。6月30日,美国政府也通过了苏联的和平建议。双方定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城地区进行谈判。在谈判的一开始,美国仗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拒绝马上停战,并无理地要求中朝军队从三八线退后30到60千米,遭到中、朝双方拒绝后,美国中止谈判,先后发动了两场大规模的战役,结果美军惨败,伤亡人数达到20万以上。惨败后的美国又回到谈判中,然而美国又在战俘问题上制造事端,企图扣留中、朝双方的被俘人员,从而致使谈判再一次中止。随后,在上甘岭战役中,中、朝军队击败美军再次取得胜利。
1953年6月8日,双方在战俘问题上终于达成协议。7月27日,中、朝、美三方正式签订停战协议,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向后撤退两千米。停战协议生效后,双方必须将战俘直接遣返,未直接遣返的战俘交由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处理。
19.美国为什么会爆发黑人运动?
非洲黑人最初来到美国,是因为当时南方种植园需要大量的农奴来弥补劳动力短缺问题。林肯的解放宣言,表明黑人获得了自由。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获得了与白人平等的权力。但是,由于黑人的受教育程度极低和生活环境低下,所以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黑人只得再度接受白人的雇用。尤其是当联邦军队撤离南方后,黑人失去了法律的维护,地位又恢复到从前的境况。
189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普莱西诉弗格森案”的判决中,表明对黑人采取“隔离但平等”措施是合法的,这对黑人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隔离”的政策被执行得非常彻底,但是“平等”的部分则没有得到有效实行。在南方出现了很多关于种族隔离的制度,比如,在工厂、医院都采取了种族隔离制度。而在就业方面,黑人也备受歧视,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的劳力职业,工资还不到白人的二分之一,失业比例也明显高于白人,甚至很多城市都明确限制黑人区域。在交通方面,13个州都规定黑人不能出现在白人专属的车厢里,甚至连厕所、售票口都实行隔离制度。在大多数州区,黑人不能和白人一起吃饭读书。在政治上,黑人被剥夺权力,其他种族甚至可以任意逮捕、迫害黑人。
1954年,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一案中,判定学校提供给并未隔离的黑人学生平等的教育水平,因此要求学校取消隔离制度。但是,南部很多州仍然大力反对,到1955年时,南部的6000多个学校中,只有700多个小学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这时,黑人运动正式拉开序幕。1955年,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黑人R.帕克斯夫人在公交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被逮捕。之后,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领导全城5万黑人抵抗公交车上的隔离制度(长达一年之久),最后致使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公交车种族隔离制度与宪法相违,迫使汽车公司取消隔离制度。此事件表明黑人运动由合法斗争发展为借助法律直接行动的阶段,标志着黑人民权运动的真正开始。运动以非暴力主义为宗旨,实行抵制、游行、和平争取等方式。
1957年,南方基督教领袖会成立,它是黑人运动最有影响的团体,专门协调相关组织运动,由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担任主席;1958年,南方的21个主要城市组织聚会发动争取黑人公民权;1960年2月1日,格林斯伯勒城的几名黑人学生进入餐馆吃饭,遭到白人服务员的拒绝,黑人学生静坐不动,他们的行为得到广大黑人学生的支持,发展成大规模的静坐运动,最终将近200个城市的餐馆全部取消隔离制度;1961年5月,黑人民权组织开展自由乘客运动,得到很多白人的支持,由此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运动;1968年,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被刺身亡,黑人民权运动暂时告一段落。
20.古巴导弹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1961年4月,“猪湾事件”发生后,美国与古巴的关系恶化,相反古巴与苏联的关系日益密切。苏联政府计划将古巴作为前哨阵地,对美国进行威胁,在双方的争霸中获得优势。1962年夏,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策划在古巴建立核基地。如果此次计划顺利进行的话,它不仅能保护古巴不再受到美国侵略,而且苏联还能在此基础上使美国在柏林危机问题上进行妥协。另外,未来的古巴核基地可以用短程导弹打击美国,苏联对美国的核打击能力将间接提高一半。
起初,美国对苏联在古巴建立防御性武器的事情没有进行抗议。1962年,肯尼迪总统警告苏联,如果发现古巴掌握或者在苏联控制下有大规模攻击性武器的话,就会致使世界产生严重的局势。然而,赫鲁晓夫一再否认他有这种意图,美国也认为苏联不会那么猖狂。1962年10月4日,美国的U2飞机在进行高空飞行时,发现苏联正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场,美国政府对此表示十分震撼。肯尼迪立刻表示苏联必须将核导弹撤出古巴,并指出这是苏联对美国的挑衅。他担心,如果美国放任苏联肆无忌惮地闯入美国的势力范围,那么苏联将会更加为所欲为地威胁美国。鉴于此种情况,肯尼迪政府召开了紧急会议,针对此次事件商议了将近一个星期,最后决定海上封锁,禁止武器进入古巴。这样既体现了美国要求苏联撤出导弹的坚决,又给苏联的撤回留出了时间。10月22日,肯尼迪下命令建立海上封锁线,拦截进入古巴的运载武器的船只,要求苏联立即拆除核弹基地,并尽快撤走导弹,并警告如果古巴发动任何核攻击都将导致美国对苏联的全面性报复。然而,苏联并没有承认其在古巴建立核基地,直到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在苏联面前亮出空中拍摄的核基地放大照片时,苏联政府才无言以对。此时,美军已经在佛罗里达集结,准备对正在驶进古巴的载有导弹的船只采取军事行动。在美国军事力量的强压下,苏联的船只不得不掉头离开。
10月26日,赫鲁晓夫的一封长信到达肯尼迪手中。信中,他表示核武器是如何恐怖,并表示如果美国能做到不进攻古巴并解除海上封锁的话,苏联将立即拆除核基地,同时他还保证不再向古巴输送导弹。次日,肯尼迪又收到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信中,他提出如果美国拆除其在土耳其境内的导弹,苏联定会拆除在古巴的导弹。肯尼迪的弟弟建议他忽略第二封信,只回复第一封信,肯尼迪采取了这个建议。10月28日,赫鲁晓夫应允了美国的条件,古巴核基地很快被拆除,导弹也全部返回苏联。至此,导弹危机终于得到解决。
21.美国为何要介入越南战争?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在“二战”中被日本占领。1945年,胡志明领导越南共产党在北方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法国则挟持越南末代皇帝在南方西贡立国。为了争夺全国的控制权,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法国进行了将近10年的战争。1954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在中国的援助下,取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由此撤出越南。根据《日内瓦决议》,越南暂时以北纬17度为界,越南民主共和国控制北方,而保大皇帝控制南方。1955年,吴庭彦在南方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将在1956年7月举行,但是选举最终却没有实施。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政府将东南亚视为冷战中的关键战场,美国为了避免民主选举使共产主义进入越南共和国,所以支持吴庭彦在南方实行独断专横的统治。相反,越南民主共和国实现了农业改革,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这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向往。而越南最后也没有实行选举条款,越南的分裂似乎将成为常态。
1961年6月,肯尼迪和苏联部长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面。赫鲁晓夫尝试用恐吓的方式让肯尼迪在关键问题上做出让步。严峻的国际形势使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撤出亚洲就会打乱全世界的均势。当时,中南半岛的冲突是冷战中的热点,而肯尼迪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对抗共产主义的决心。1961年5月,肯尼迪为了帮助南越政府,已经派出一支特种部队进军越南(这是美军第一次进入越南境内)。但是,美国的支援并没有使南越的政府扭转战局。因此,美国海军也派出军舰向北越军事基地靠近。1964年7月13日,美国的军舰遭到北越的袭击,随后,美军以轰炸北越海军军事基地作为报复,产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北部湾事件”。
“北部湾事件”激化了美国和北越之间的矛盾,双方都把它看作是对方的挑衅。之后,北越325师到南北双方边境集结,准备正式开始对南越的进攻。1964年8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北部湾决议案”,以攻击公海上的美国军舰为借口,授权总统用一切行为来对付北越。1965年2月,美国在南越遭到攻击,随即美国空军对北越进行了第一次打击报复。3月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岘港登陆,此后美国不断增兵越南。随着美军在越南境内数量的不断增加,美国海军陆战队于1965年发动了第一场陆战,在空袭和大规模的炮击下,美军成功击溃北越军事基地。同年11月14日,美国的3个军营和北越的第66团在德浪河谷相遇,爆发了第一场大规模战斗。这次战争结束后,北越阵亡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于是决定采取游击战术,以避免和美军的正面冲突。与此同时,美国采取大规模的空中作战,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地面上,美军司令官发动一系列搜寻摧毁活动。他想用大规模火力消耗对方的人力来迫使对方投降。而北越则采取消耗战略,在精心部署的地形下诱导美国进攻,然后在伤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撤离战场——北越坚信无限制的消耗会使美国失掉耐心,从而撤离越南。
1968年1月,北越发动了春节攻势,8万多的北越军队和游击队对南越的几乎所有的城市发起了进攻。春节攻势的惨烈状况震惊了美国民众,在此之前,美国政府一直宣称北越军事力量已经迅速削弱,并承诺战争会在短期内结束。然而,春节攻势表明北越的军事力量仍然不可小觑,战争结束也将会遥遥无期。1968年,反战示威运动遍及美国,上千的美国年轻人逃出国内,以避免被应征从军。
1969年,尼克松上任后,推行“越南化”政策,让美军逐渐撤出越南。美越双方谈判的同时,战争还在继续。截至1971年,美军死亡人数超过4万。1972年,北越军队又发动了比春节攻势更大的复活节攻势,尼克松下令用B-52战斗机对北越进行全面轰炸,以致北越的复活节攻势宣告失败,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1973年1月27日,美军和越南各方在巴黎签订《巴黎和平约定》。两个月之后,美军全部撤离越南。
197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时任总统尼克松为了继续连任,利用总统权力做出了令自己悔恨终生的事情,而这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之一。
1972年6月17日,有5人偷入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随即被逮捕。这5人以詹姆斯·麦科德为首,而詹姆斯·麦科德正是尼克松团队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他们被指控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试图进行窃听及其他违法活动。据调查,这5个人还和前白宫“管子工”霍华德有瓜葛。事发后,白宫新闻发言人罗恩·齐格勒称其为三流盗窃案而掩盖过去。尼克松总统也在6月22日公开表明,自己与此事件没有任何关系。与此同时,总统的部下约翰·迪安等一系列人员也悄悄地在幕后进行掩盖,对5名被告者提供法律援助,用钱让他们保持沉默。由于此事一时并未引起舆论注意,所以尼克松赢得了大选。
1973年3月,此事被告者詹姆斯·麦科德竟然向法官承认提供的是伪证,并说其他4人也是因为在政治的强压下保持沉默的,由此,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与白宫都陷入了“水门事件”。不久,尼克松表示要对此事重新进行调查,他表示承担“水门事件”的责任,但否认自己参与了此事。
随后,参议院成立了调查水门事件和1972年总统竞选的特别调查小组,举行了一系列的水门事件真相听证会。尼克松政府的一系列非法活动一一被披露,并直接牵涉到尼克松本人,由此导致了宪法危机。
1974年4月29日,尼克松公布了一部分自己的录音记录想要为自己辩护,可是公众对于其中被删去的内容表示怀疑,而这彻底引发了他的信用道德危机。同年7月24日,联邦法院判决尼克松交出所有的录音磁带。之后,众议院决定对尼克松进行正式弹劾,而尼克松自觉失去了获胜的可能,决定辞去总统职务。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总统公布了自己辞职的消息,就此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总统。“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陷入执政丑闻时,便会被国际媒体冠以“门”的名称,如“情报门”“虐囚门”等。
23.美国为什么开启“星球大战计划”?
冷战后期,苏联比美国具有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防范能力,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国际霸权地位,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同时美国也想通过核武器的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
1981年,里根上任后不承认尼克松主义的亚洲政策方针,认为美国和苏联依旧是掌控世界的两个国家。里根反对共产主义,他认为苏联是世界上发生祸乱的根源,所以里根在外交政策上仍然遏制苏联。1981年3月,美国国防部长在国会上提出了5年的大规模重整军事设备的计划。他表示,美国被迫要和苏联进行长久的军事竞赛。里根认为,美国以往太注重核武器的威慑力,而忽略了常规武器。事实上,国际上不可能发生核战争。过去苏联大肆向外扩张,主要是因为其常规军事力量强大,目前的现实威胁也主要是发生于中东、加勒比等地区的常规战争威胁。所以,重整军事设备的计划是着手发展常规军事力量,而且主要是发展海军,因为苏联的海军已经给美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很快,里根政府的这份军备发展计划获得了国会的批准。经过数年的努力,美国航空母舰的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除了常规军事力量的发展外,美国还要谋求比苏联更强的核武器力量。1981年10月2日,美国政府公布改进美国战略武器的计划,以期取得与苏联核武器对抗的力量。同年11月30日,美苏在日内瓦进行谈判。美国要求苏联撤除针对西欧的导弹装置来作为其不在西欧装置新式导弹的条件。苏联认为美国有可以携带导弹的飞机和发射导弹的潜艇,如果美方再在西欧布置导弹就会破坏美苏在西欧核力量的平衡。另外,苏方还认为英法两国的导弹都能发射到苏联境内,属于北约核力量,而美国则认为英法两国的导弹是独自的核力量,不能加在美国核力量之上。由于双方各执己见,谈判被迫结束。之后,美国开始在西欧布置新式导弹,苏联则增强在西欧的核力量。也就是说,双方又发动了一场新的军事竞赛。
除了增强在欧洲的核力量之外,美国和苏联开始发展太空中的军事优势,从发展军用卫星到发展反卫星武器、航天飞机以及反弹道武器系统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苏就开始发展反弹道导弹系统,虽然在1972年制定了《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但是双方并没有实施。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演说,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预计在20世纪末,能建立定向核武器,并辅以多层防御网拦截击毁来袭的导弹。1985年,美国政府计划开始实施此计划,此计划的正式名称为“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计划”。随着计划的发展,苏联建议和美国就太空武器问题进行谈判。虽然双方在日内瓦会议上表示双方要停止在太空以及地面上的武器竞赛,但在1986年10月冰岛举行的会议上,美国不同意停止“星球大战计划”,于是双方没有达成最后协议。1987年以后,美苏双方表示有可能取消各自在西欧的导弹部署。同年12月,美苏在华盛顿签署了《苏美两国消除导弹条约》,并消除了双方在西欧的核武器力量。
24.美国为何要对伊拉克开战?
“9·11”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宣布向恐怖主义开战,而伊拉克等国家则被列为恐怖主义的轴心国。美国对外宣称,与伊拉克作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萨达姆政权制造了大规模的核武器,并指责伊拉克政府剥夺人权。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总结,此次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搜查并销毁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核武器,消灭萨达姆政权,铲除恐怖分子,提供人道主义,协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政府,并保护伊拉克的石油等天然资源。
然而,国际舆论包括一些美国人士却认为美国向伊拉克开战的目的并不简单。伊斯兰共和报等媒体认为美国其实已经被犹太集团所控制,进军伊拉克只是其侵略计划的插曲而已。美国前联邦储备局局长回忆说,由于政治原因,他不能承认众所周知的真相,即伊拉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石油,而美国当年宣称伊拉克境内有大规模核武器实属谎言。伊拉克战争就是美国的一场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美国以铲除恐怖主义分子、捣毁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批准就贸然攻打一个拥有主权的国家,这是前所未有的非法侵略,彻底地显露了美帝国主义的野心。所以,美国政府的行为遭到了国际和美国民众的共同谴责。
战争初期,伊拉克人民还未受到严重伤害,美国认为可以使伊拉克人民获得自由和幸福,这样做是在解放处于痛苦之中的伊拉克人民。然而,当战争所带来的惨状呈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时,所有人都震惊了——血肉模糊的场面,美军侮辱战俘、掠杀平民、奸淫少女的恶劣行径,让和平者对美国彻底绝望。伊拉克战争已经彻底演化成为一场毫无争议的侵略战争。种种事实表明,美国政府不是在反恐而是在进行恐怖袭击。美国为了控制中东,为了占有伊拉克的石油资源而发动伊拉克战争,已经成为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2003年3月20日,英美联合军以反恐为由在伊拉克发动战争,绕开联合国私自对伊拉克实行武力政策。到2010年8月美军开始撤退为止,战争历时7年之久,美国最终并未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摆出萨达姆将其销毁的人证和物证。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战争终于结束。关于这场战争,美国似乎获胜了,但是有人称美国实际上是失败了。美国虽然铲除了萨达姆政权,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但是从经济、政治、道义、社会等综合角度看,美国其实是个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