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疏学衰亡史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结论

《诗》《书》《左传》三经《正义》之学术风貌,是否可归诸二刘,则盖可也。上节事证有可知说之出二刘者,亦有《礼记正义》说与三经《正义》不同者,则知此等学术特点原出二刘。但二刘原文与孔颖达等编修之关系,尚不得知其详。上(引文14)《诗》《左传》《书》三疏相较,《诗》疏“斯不然矣”下更言“窃以璞言为然”云云,最近二刘原文,《左传》《书》二疏“斯不然矣”下即称“是解衡霍二名之由也”,疑出孔颖达等整编之语。《左传》《书》二疏,文极相似,而《书》疏略简,且《书》经不见“四岳”,而疏云“此云四岳者”,是则可疑《书》疏因袭《左传》疏文而略经删编者。然《尧典》疏:“《释训》云:‘鬼之为言归也。’《乡饮酒义》云:‘春之为言蠢也。’然则释训之例,有以声相近而训其义者。‘厘,治’‘工,官’皆以声近为训,他皆放此类也。”(121下)文六年疏:“字有声相近而训者,‘鬼之为言归也’,‘春之为言蠢也’,其类多矣。”(1844下)是则两疏说一,而《书》疏详而《左传》疏略。岂其《左传》疏因袭《书》疏耶?(引文18)《诗》疏与昭七年疏大段同文,而中间亦有详略不同。《左传》疏“鸣之以鼓柝,射之以弓矢”以下十句,对仗工整,绝非随意漫言,而《诗》疏以“伐鼓用币之仪,贬膳去乐之数”二句代之,颇疑《诗》疏因袭《左传》疏而经删简。然襄二十九年疏“知是武王制者,以为人子者贵其成父之事”云云(2008上),上无所承,不知谓谁知“是武王制”者。检《周颂·维清》笺云“武王制焉”,其疏与襄二十九年疏同。岂其《左传》疏因袭《诗》疏耶?然则或似《书》疏袭《左传》疏,或又似《左传》疏袭《书》疏;或似《诗》疏袭《左传》疏,或又似《左传》疏袭《诗》疏,不可一概而论。凡此等处,或别有他书,二刘作《诗》《书》《左传》疏分别因袭;或二刘先作某一经疏,后为他经疏,因袭前说;或二刘作《诗》《书》《左传》三疏毕,后又时为修改;或孔颖达等因袭二刘某经疏说,以补他经疏:皆不可知。今既不得见二刘旧疏原文,则不可定论也。要三经《正义》,已经孔颖达等删订,具体文字为当出刘也?为当出孔也?不易辨定。虽然,三经《正义》之主要学术特点已见其出二刘,换言之,三经《正义》与二刘之学术特点应当一致。

然《诗》《书》《左传》三经《正义》之学术风貌,与皇侃《论语义疏》、贾公彦《二礼疏》之间,差异显然。上节务期多举贾公彦《二礼疏》与三经《正义》同说一事者,对照观之,但亦未得条条必得贾公彦说为之对照。又,如上节言三经《正义》常引汉以来史事为说者,亦或因《书》《传》本为史书之故,《周礼》制度、《仪礼》仪节,无须多言史事。如上节见《东门之杨》疏分说毛公、郑玄与荀卿、《家语》之关系;而《地官·媒氏》“仲春令会男女”疏无虑一千字,全引《圣证论》,稍为删编而已,更无疏家之言者;亦或因《诗》疏必为毛、郑两说,与《周礼》专主郑玄不同之故。当谓所释之书既不同,疏释亦当不一,不得并列对照见有差异即以为是疏家学术之差异也。但其基本方法、态度之不同,乃贯穿全书之精神,无论释何书何事,未尝或异。就此基本特点而言,三经《正义》之学术风貌与皇侃、贾公彦判然有别,更无疑义。

上节言二刘学术特点为现实、合理、文献主义。若为皇侃、贾公彦等旧义疏学混言其特点为之对照,则可谓思维、推理、经注主义。旧义疏学,为传统学术,而二刘等蔑视此传统学术背景。为旧义疏学者,见昏礼六礼或言纳,或不言纳,必思其间有无条理可言,是为学术传统。今人见贾公彦“纳采,恐女家不许,故言纳”等说,必当以为穿凿无可取。此因今人不在此传统中,故不知贾公彦何必为此牵强之说也。二刘知此传统而且知此不过一时传统,可以忽视甚至打破。二刘出自卑贱,又值世乱,不负任何传统,故敢破坏旧学传统,畅言皇帝新衣实无其物。二刘所以打破传统之根据,乃为现实。《天保》《天作》皆祭先王先公之诗,而注言不同,事既同也,又何义例可言?现实为根据,是需知识。条理可以思考得之,而现实不可思考而得,必须得之于知识。专门义疏家不谙汉赋,不广考古文押韵,望文为说,冥思苦索,不过“韵缓”“协韵”,而以为已得其说;二刘多记诵诗赋,故得言古人“多”“只”同音。二刘每论一事,皆得罗列各类事例,是旧义疏家所不可为。实事俱在,各类毕举,又何义例或义理可言?事实如此,是以为知。可谓二刘以知识取代旧义疏学之思考。但此亦可见二刘学术之轻薄。二刘欲以知识求胜,博则博矣,而思考为少。上节已论二刘往往引汉以降诗文印证经传,虽广博胜过专门义疏学者,终不如孙诒让等之精博(p.108)。何则?二刘颇重诗赋名篇,或引之不顾时代先后相隔遥远,又得一名篇可以印证即以为足,不更为探索故也。旧义疏学追求经注各文之相互印证,二刘拓宽范围,至于诗赋,如此而已。又《关雎》疏论“韵在辞上”,“之”“兮”“也”“矣”“乎”各举一证(见p.118注①);《螽斯》疏说传笺说兴之例,归纳七类,各举一证。又每堆累书证,常至五六种之多上p.111引伪孔《书序》疏罗列五种书名,亦其一例。。此等竟以立目齐备、例证具足为能事,机械作为,不见滴点思考。是以若谓旧义疏学为君子之学大夫以上为君子,今言“贵族”近是。,则二刘学术可以谓之胥吏之学。君子之学不敷实用,多胡说、废话,而或见精美;胥吏之学颇中实用,多不留议论余地,而令人厌恶。故谓二刘用知识打破旧义疏学传统,且为之颇彻底有力,而未能建立新传统。知识足以破坏传统,而不足以建设;非思考则无以为建设也。

二刘学术之出现,亦即旧义疏学之衰亡。或谓唐朝编定《五经正义》以为功令,学术僵化,经学始衰,非也。二刘打破旧义疏学传统,以后义疏学已不得更为义理、义例之思考探讨,此所以义疏学之不得不衰亡。是以二刘以后,孔颖达、贾公彦等只为编订整理旧疏而已,更无所创立也。若然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学术方法已同二刘,而贾公彦《二礼疏》仍多旧义疏学内容者,盖《二礼》离郑学不可以言,而旧义疏学研究郑学最得精密,“现实、合理、文献主义”与《二礼》之学本不相容耳。(2013年补注:《谷梁》疏引旧疏,往往是附会之说,杨氏或驳之,或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