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戏曲的变革(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西太后时期:清代的第二次戏曲高潮

清代第二次戏曲高潮发生在光绪年间。这里的“高潮”,既指民间戏曲,也指宫廷戏曲。应当说,第二次宫廷演剧高潮的促成者是西太后。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西太后是在忙碌和兴奋中度过的。三月她开始批准升平署从民间选艺人进宫,开始继续咸丰十年的构想:重建皇家剧团和新的演剧制度,致力于改变宫廷演剧死气沉沉的局面。

六月十一日是东太后的释服释服,除去丧服。清代皇太后、皇帝的服期是27个月,国丧期间全国停止演戏等娱乐活动。之期。

东太后的死,意味着慈禧从此可以令行禁止,再不必有什么顾忌。为此,她六月十二日毫不掩饰地在漱芳斋演出了《喜溢寰区》《教歌》《谒师》、头本《阐道除邪》十六出、《劝妆》《回猎》《英雄义》《万福云集》共计23出,大约将近10个小时的戏,庆祝自己成为普天之下、天子之上、唯一的太后。十月十日她迎来了自己的四十九岁寿辰。为此,十月初二在漱芳斋演《花甲天开》,十月初九在长春宫演《喜溢寰区》《寿山福海》《虞庭集福》,十月初十在长春宫演《福禄寿》《万福云集》《五福五代》《行围得瑞》《火云洞》《太平有象》《罗汉渡海》《祥芝应瑞》《万寿长春》《万年甲子》《报喜》《十字坡》《福禄天长》《万寿无疆》……过足了大臣献戏恭祝自己万寿无疆的帝王瘾。她完全改易了东太后当政时毫无色彩的生日庆典。那时侯,东太后的生日在七月十二日,仪式如下:

 

卯时万岁爷慈宁宫行礼中和乐伺候中和韶乐。

醇亲王寿康宫给东佛爷行礼中和乐伺候丹陛乐。

钟粹宫万岁爷递如意公主妃嫔等位递如意中和乐伺候丹陛乐。

 

而她的生日在十月初十,仪式如下:

 

辰初万岁爷慈宁宫行礼中和乐伺候中和韶乐。

醇亲王在寿康宫给西佛爷行礼中和乐伺候丹陛乐。

长春宫万岁爷递如意伺候丹陛乐妃嫔等位递如意伺候丹陛乐。周明泰《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北平,商务印书馆,1933年)页111、39。

 

这简单而刻板、年复一年的祖宗留下的仪式不能为她带来快乐和满足。在她五十大寿的光绪十年,从十月初一至二十日,她在长春宫、宁春宫为自己过了二十天生日。这二十天中,有十六天在演戏《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页39—41。。为此,她于一年半之前就授命升平署,重开从民间挑选名伶入署的旧例。这一年,升平署从京师各大名班选了20人入署“供奉内廷”《清升平署志略》下册,页556—558。。从此,升平署挑选“内廷供奉”就成为一件日常的工作了——升平署的职能开始发生变化。

据太监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中所言:“升平署分两事,前升平署管禁内之乐。……后升平署管内外两学之戏子唱戏”。“禁内之乐”包括“内廷之笙管歌颂之事”,前升平署所司相当于乾隆间南府的“中和乐”的职务。“管内外两学之戏子唱戏”《老太监的回忆》页180。的后升平署所司虽然与南府、景山相同,但侧重显然已有转移。由于西太后的兴趣是在民间时尚乱弹戏的演员和剧目,所以到民间选戏班、选名伶、选戏就成为后升平署的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了。这与康、乾时代南府主要负责剧团演出和管理的事务,显然已有不同。

根据今存档案可以知道,从光绪十九年开始,西太后开始频频传入民间戏班整班进宫演戏。这也是对咸丰思路的发扬光大。“二黄班有三庆、四喜、双奎、双合、春台、福寿、小丹桂、小天仙、同春,梆子班则有广和成、玉成、宝胜和、义顺和、万顺奎、万顺和、永胜奎、吉利、全胜和、太平和、鸿顺和”周明泰《杨小楼评传》(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页10。,这些戏班都有过全班被传进宫“供奉内廷”的“荣幸”。然而他们没有“供奉”的头衔,也没有“俸米”可吃,只有赏金和荣誉。

传民间戏班的事,“至庚子变乱始罢,回銮后民籍教习仍照常供奉,而已不传外班”《清升平署志略》上册,页116、120。。庚子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之后的宫廷演剧又恢复到光绪十九年以前的状况,主要由升平署和“内廷供奉”担当。

西太后扮观音菩萨、李莲英(右)扮善财童子

事实上,从光绪九年开始的、由“内廷供奉”作为主体的皇家剧团,其构成非常特殊:演艺人员并不是专职的,而是流动的,同时供职于宫廷和民间;剧目也是多样的,不只是皇室确立的“经典”,而且有在民间“流行”的“走红”剧目;它的主要演员一直保持在五六十至八九十名,加上“随手”八九十人,觔斗人觔斗人,南府时代掌仪司有觔斗人百余名之多。翻觔斗为一独立表演门类,后来在表演武戏带打时,加入觔斗人表演,以加强演出的热烈气氛。觔斗人在皇家剧团之中,为一特技部门。五六十人。皇家剧团的人数虽然只是民间剧团的二倍,但阵容却非任何一个民间剧团可以相比——当时民间即使像三庆、四喜这样的名班、大班,也是各行当有一二至三五个名伶作为台柱子,每个戏班能演剧目有二三百出戏,常演剧目不过数十出至百出左右,如此而已。但是,皇家剧团的演员个个都是名伶,所能搬演的剧目总数,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民间戏班。今存的《升平署剧本目录》近400种故宫所藏《升平署剧本目录》,见《故宫周刊》(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4册。,这400种剧目都是经过供奉们的筛选,写出本子,交到升平署,经过检查之后,没有违碍,被允许在宫廷上演的剧目。而实际上他们能演的剧目,远不只此数。应该说,皇家剧团中作为供奉的民间名伶,把民间剧团的经典的和流行的剧目,都带入了宫廷。

从咸丰十年开始,民籍学生传差进宫“唱完退出”,对民籍学生留在宫内当差“不必勉强,亦不准勒派”《清代内廷演戏史话》页219。,改变了南府时代民间艺人一入皇门便终生或几代人与世隔绝的常规,开始了升平署在管理上的开放。

这种制度到了西太后时代,“开放”的幅度越来越大。升平署选人入宫唱戏有两种:一种是选班,属临时雇佣性质,没有月俸,只有一次性赏金,唱完出宫;一种是选人,属长期雇佣性质,被选中者有“俸米”,称“供奉”,宫内“传戏”时进宫演戏,作“演员”,宫内下令教授内监伶人时,进宫作“教习”,完成任务后退出。

对艺人来说,“内廷供奉”这一头衔既有传统的、在宫内当差、侍奉皇上的光圈,又不必接受与世隔绝的约束,这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对宫廷来说,“唱完退出”其实是这时的宫廷在管理方法上的最佳选择——民间艺人将自己演剧的最高水平奉献给皇家以后,回到民间再去演练,演练出好戏再带进宫去,博得天颜一粲,使宫廷演戏成为流动的活水,进宫的艺人和剧目都永远是民间演剧的精华。

被选中当差的内廷供奉既有“吃俸米”的荣耀,又不失去在民间发达和体验做“当红明星”的机会。有了“自愿”作为原则,使用开放式管理,宫中省去了多少开支不说,也就不会发生名伶为挣脱禁锢而出逃的事件,当然也就避免了犹如道光皇帝与弟弟惇亲王为争夺名伶而伤了皇家“体面”的这类事情发生。

这种管理制度上的变革,其实又表明了乾、嘉时期那种严格、封闭的宫廷剧团管理方式已难以为继。主要原因在于:名伶的成功和走红,都已离不开“民间”。事实上,能有资格被选入宫廷作“内廷供奉”的名伶,在民间都是当红的艺人,他们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声望,经济上更有可观的收入。光绪之前,艺人在戏班中都有固定的“包银”,名角的年薪可达纹银“几百两乃至千余两”,每天还有“几十吊至一二百吊不等”齐如山《戏班》,见《齐如山全集》册一,页46。的车钱的津贴。“光绪初年,杨月楼由上海回京搭入三庆班,非常之红,极能叫座,他自己以为拿包银不合算,所以与班主商妥,改为分成,就是每日卖多少钱,他要几成,从此以后,北京包银班的成规算是给破坏了”齐如山《京剧之变迁》,见《齐如山全集》册二,页48。。杨月楼不满“包银”改“戏份”, “戏份”的年收入自然当在“包银”的最高价“千余两”纹银之上。光绪十四年谭鑫培每天的“戏份”是“120吊”,光绪二十年以后,他外串堂会演两出,可得银30两陈彦衡《旧剧丛谈》,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册,第860页。。升平署的那点月俸,在名伶的眼里就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事实上,“内廷供奉”对于名伶来说,吸引力主要还是在“荣誉”和“赏金”上。既然对于名伶的严格“寄食”式驾驭在晚清已不再容易实行,皇家的尊严、面子自然还要保持,那么,允许供奉们宫里宫外两边兼职,实行“开放式”管理,也就不失为是明智之举了。

西太后本人够得上是“戏迷”,不仅醉心于观剧,而且有强烈的表演欲。除了选供奉、传戏班之外,她自己还组织了一个叫做“普天同庆”的小科班。这个科班的成员主要是长春宫的小太监,而长春宫就是西太后的寝宫。

“普天同庆”班的第一总管是李莲英,下面有首领4名,台上、下人员齐整,各行当配置完备,人数在180名上下见内务府档案中所存“光绪朝太监科班花名单”。转引自《清代内廷演戏史话》页28、29。。太监信修明曾自言“我在司房专管慈禧太后所排的太监戏普天同庆班”《老太监的回忆》页179。,他大概专管抄写戏本之类。这个科班“受的都是正规化的科班训练,虽然不在升平署编制,但由升平署指派教习”《故宫退食录》下册,页566。。“教习”也是内廷供奉中的佼佼者,谭鑫培、杨隆寿、王楞仙、陈德林都在这个科班里收过徒,授过艺。这个科班的成立时间失考,但最晚到光绪九年时已经可以登台演戏了(见下文)。翁同和对这个科班的演出,在日记中有如下记载:

西太后的“普天同庆”太监科班花名单之一

西太后的“普天同庆”太监科班花名单之二

光绪十年十月,自初五日起,长春宫日日演戏,近支王公、内府诸公皆与(焉)。医者薛福长、汪守正来祝(寿),特命赐膳赐观长春宫之剧也。即宁寿宫赏戏,而中官擫笛,近侍登场,亦罕事也。此数日长春宫戏八点方散。有小伶长福者,长春宫近侍也,极儇巧……陈义杰整理《翁同和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册四,页1884。

 

这个在西太后眼里是属于自己的科班,它的成立的原因主要是,她要过一把票戏票戏,清代对戏曲、曲艺、乐师的非职业演员统称“票友”。非职业的琴师、鼓师叫“琴票”“鼓票”。票友登台演戏叫“票戏”,也叫“走票”。瘾。西太后看戏好指点,内廷供奉陈德林也说她“常出主意”,时常有指挥编戏、演戏、化妆、设计布景、改戏词,甚至自己想上台的愿望和冲动。这典型的走票心理既不能到升平署去实现,也不能在“供奉”进宫演出时得到满足,所以她自组科班,从挑选演员、指派教习,直到排练、上台,她都可以随时参与。清宫“名票”第二名即是“鼓票”光绪。光绪皇帝迷恋武场戏曲演出时伴奏的打击乐部分合称“武场”。,曾经从内廷供奉沈保钧学锣鼓,入迷到“每令武场诸人,在南海船中守候,帝下朝后,即登船同往瀛台,演奏至午饭时方罢,每天如是”《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页6。。清宫王太监云:打大锣的郝玉庆(光绪十九年入署,二十八年退差)经常“伴驾”票鼓李克非《京华感旧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页47。。据说,光绪积存有“小鼓三十余面”徐慕云《梨园影事》(上海,华东印刷公司,1933年)上册,“场面部”“孙佐臣”文字说明。。可见光绪对票鼓的由衷爱好。

西太后的普天同庆太监科班牙笏

西太后组建的“普天同庆”科班,在光绪九年开始出现在升平署记录的演出档案上。从此,宫廷演剧从南府时代太监演员与民籍学生分工合作,到咸丰时代的内学和外边学生、教习两相争竞,变成了升平署、“普天同庆”和“内廷供奉”三足鼎立。光绪十九年至二十六年还一度有外班加入争胜的行列。

这三个部分各有自身的职责:升平署太监负责“承应戏”的演出,每次宫廷演戏的“开场”——弋腔吉祥戏,由他们担任。这是南府以来旧例的遗存。太监科班“普天同庆”是慈禧亲手经营的“本家班”,可以满足她走票的欲望,也可以随时奉旨承应。“内廷供奉”不断把民间精彩剧目搬入宫内,一新皇家耳目。

由于有不同部分的存在,竞争机制也就逐渐渗入宫廷演剧。每天的戏码是由三家的演出穿插安排,戏目后面注有演出单位,“府”代表升平署内学,“外”代表外学教习“内廷供奉”, “本”代表“普天同庆”“本家”班。三家演戏结束之后,各自的赏银和当日对个别伶人的特赏,赏单都是分开的。西太后这种以竞争鼓励精进的措施,既是对戏曲演出自古就有的“对棚”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晚近社会民间戏班商业演出方式的借鉴。

西太后时期,宫廷演剧剧目中,乱弹所占的比例,比咸丰时期更有长足增加,可以说已经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例如:光绪三十四年,升平署的“日记档”中记载了光绪“龙驭上宾”之前,十月初一至十五,半个月的12次演出剧目:119出戏中,除了12出开场吉祥戏为弋腔、4出为昆腔外,其余103出都是乱弹《故宫退食录》下册,页543、568—569。。可以说,宫廷之中的“昆、乱易位”已完全实现。这一情况和民间的形势相仿:当时京师有名的乱弹(京剧)戏班有四十多家,而昆弋戏班已属寥寥。

清代的太监戏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