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山、南府的两大皇家剧团
严格地说,“景山”和“南府”,开始应当是指称内廷管理戏曲演出事宜的机构。“景山”地点就在景山;“南府”地址在今南长街南口,清初被称为“南花园”,是为宫廷培植花木和盆景的地方,后来内廷的乐团“中和乐”、剧团“内学”在此习艺,管理机构也设在此处,这里遂称为“南府”。随着宫廷剧团的地位逐渐提高,“景山”“南府”也成为皇家剧团的代称。
管理宫廷演剧事宜的两大机构——景山和南府,于康熙中期已经建立。在皇家剧团的机构组织上,康熙以降各朝,都在不断加以完善。
王芷章在1937年出版的《清升平署志略》中,对乾隆时期皇家剧团的规模有这样的推测:“南府人数确额,虽亦在不可知之列,论其大略,要自不下一千四、五百之谱。”
翦伯赞1943年所撰的《清代宫廷戏剧考》云:“据《清升平署档案》所载,当时南府剧团人数约在一千四、五百左右,景山剧团人数不详,但亦当在千人左右,南府、景山两剧团的学生合计当在两千以上。再加以民间教授,则两大剧团的人数,当在三千人左右。”
今人丁汝芹在《清代内廷演戏史话》中述及,“道光元年正月”的“恩赏日记档”记载“正月十七日”“革退”旗籍和民籍学生共39名,“同月十八日”又革退60名,除去后来因故被留下的4名之外,两次共革退学生95名。道光时又有档案记录了这一年的四月,革退后的南府、景山两剧团共计468人移往圆明园。这468人中,包括演员、乐队、钱粮和档案管理人员等。由此可以推算,道光元年南府、景山两个剧团的人数,在革除之前,是563人左右。如果按照记载于“恩赏日记档”中的总管禄喜在道光元年正月十七日奏折中所言,当时南府、景山人数“较比嘉庆四年之数不及其半”的说法,那么,嘉庆四年的人员当在1126人以上。如果我们相信嘉庆时期南府、景山剧团“总管首领既经裁抑,则减退太监学生亦属势所难免”的说法,把1126人作为下限,那么,我们把乾隆时期南府、景山的人数划定在1126至1400(或1500)人之间,可能距事实不远。这一规模,用翦伯赞的话说,“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开旷代未有之局”。
从《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文档案选编》中收入的材料,和《李煦奏折》等残存史料中可以得知,康熙时代的宫廷演剧事宜,当时由内务府主管。具体做法是:内务府有专职官员,源源不断地从南方挑选技艺卓著的乐人和伶人入宫。有的作为“授艺教习”,职责是教授包括太监演员在内的皇家剧团演员“弹乐”“杂耍”“弋腔”等;有的是专职演员,担当“承应”演出。教习和演员的待遇都比较优厚,人数却没有确切的统计。雍正朝演剧机构未见变化的记载,但已有了诸如内廷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令南府学生演戏一日,著每年以次为例”的定例,可见其时景山、南府两大皇家剧团在宫廷的演剧活动已经很是活跃。
宫廷剧团的演出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和民间演剧状况隔绝,而具有封闭式的特征。宫廷剧团不承担皇室演出以外的职责。演出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取决于宫廷仪典的需要。也可以说,宫廷的戏曲演出活动,虽然其中存在着极大的娱乐、消遣意味,更多的却是为着“政治”礼仪,因而,也可以说宫廷的戏曲演出活动更多地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