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师自通心理学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毛毛虫效应——走适合自己的路

约翰·法伯是一位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很多毛毛虫一起放在花盆的边沿上,并让它们首尾相连绕成一个圈,在花盆不远处有法伯特意撒下的一些毛毛虫很爱吃的树叶。开始时,这些毛毛虫一条跟着一条走,很久很久,它们还是围绕着这个花盆转来转去,没有一条毛毛虫发现花盆附近有自己喜欢的食物。一天、两天……一个星期过去了,毛毛虫们终因饥饿和疲惫而相继死去。法伯看着它们和不远处的树叶,深深叹息,原本以为它们会厌倦跟随,但不幸的是,那些只顾着低头走路的毛毛虫并不曾抬头看看不远处,因而才一次次地从“救命稻草”面前错过。

毛毛虫效应

约翰·法伯根据实验总结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人们习惯性地跟随别人的脚步,一味地沉浸在固定不变的模式中时,很容易忽视身边一些更加有价值的东西。而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人们在生活中,往往固守当下通行的看法和观念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却忽视了从自身和现实出发,这样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学家将这一心理学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很小的时候就热爱书法,也曾经临摹过很多大家的书法名作。经过多年苦练,他终于练得一手好字,有的书法字体甚至已经被他模仿到足以以假乱真的程度了,可是他始终不能让人们像赞赏古人一样来赞赏自己,更多的人认为他模仿得虽好,但不是他字写得好。郑板桥一直以为是自己模仿得还不够好,于是更加刻苦了。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因妻子的一句话,郑板桥终于改变了想法。

当他们在乘凉时,郑板桥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字,不知不觉地写到了妻子的大腿上,这时妻子不耐烦地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你怎么不在自己的身上写,而偏偏写在我身上呢?”郑板桥当时心里一惊:是啊,我有我的身体,我也应该有我自己的字体呀,为什么总是去模仿别人呢?从此之后,他便开始在以前临摹的基础上,综合各种不同字体,用自己作画的方法去练字,结果郑板桥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字体,成为清代有名的书画家。

这告诉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现代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于是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往往叫孩子选择最热门的专业,却不去考虑孩子到底擅长的是什么,最后在学习的时候觉得不顺手,学得也吃力。等好不容易毕业了,找到的工作往往与专业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可见,选好自己的路,不盲目跟随大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