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人格也存在生理基础
生物学论认为心理会受到生理的影响,尤其体现在遗传因素中。现代人格心理学家们已经开始用这个崭新的视角去探索人格的生物基础,既解决原有问题,也对传统的人格理论提出了质疑和补充。在生物学论的影响下,人格理论产生了新的分支。
一、人格的生理理论研究
对于人格是否存在生理基础这个问题,古希腊医生就曾提出气质类型学说。近代心理学家们对气质类型学说进行了吸收与发展,在相应领域中做了深入研究。在近代的人格研究中,很多心理学家开始对人格生理基础的重要性关注起来,其中以艾森克和泽克曼的人格心理生物理论模型最具有影响力。
(一)人格的生理基础
人格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大脑,局部的病变或者伤害都会导致人格和行为发生改变,同时,人格的异常也会令大脑的发育和活动受到影响。所以,在探讨人格时,需要研究大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入手进行研究:脑部病变者的人格变化和变态人格的脑电反应。
大脑是主要物质基础,而神经传导物质和激素也会对人格产生影响。这两种物质的改变,都会让个体情绪、行为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人格的表现。比如,在研究中发现多巴胺会影响人的趋向机制:人们对于奖励信息的追求、对新环境的探索,以及一切具有外在倾向的冲动和对于感觉的追求,都会受到多巴胺的影响。肾上腺素可以对机制起到调节与唤起的作用,并且对大脑发出信号,唤醒大脑来处理即将面对的问题,在情境紧急的时刻,外周心血管的变化也来自于此。而男性的攻击和暴力行为,也与其体内血浆睾酮的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知识
多巴胺由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这种脑内分泌的神经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进行传递,它也与上瘾有关。
(二)人格的理论模型
1.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模型
作为心理学者,艾森克最早提出了人格特质的“三因素模型”,即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他对人格中最基本的特质和人格特质的生理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格层次理论。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艾森克对三因素模型的研究具有偏向性,对内—外倾研究深入,而对神经质与精神质研究不足;其理论模型是以神经过程中的兴奋性水平为依据,而忽略了生理基础;在他的理论模型中,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具有独特的结构内容,而在“三因素模型”中却没有体现出联系和统一性。
2.泽克曼的人格心理生物模型
虽然泽克曼是艾森克人格“三因素模型”的支持者,但是他并不完全认同艾森克的观点。在泽克曼看来,这三个因素并非可独立进行研究,而应该在同一个模型当中得到统一的研究。除此之外,他认为对人格影响最大的是激素和神经传导物质这两种生理物质,人们的行为表现都会因这些物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此人格才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泽克曼的理论中,人格特质被看作行为机制和生化物质活动的综合体。
泽克曼的理论模型也包含着三个层次,即位居首层的生理基础,位居第三层的人格特质,还有在两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的行为。在这三者之中,生理基础和人格特质依靠行为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却又相互制约的层次网络模型。
泽克曼的模型与艾森克的相比,具有三个特点:其一,人格“三因素”在同一个模型之中出现,起到了相互联系的作用;其二,三个层次之间并非单方向的简单作用,而是以层次网络的方式来作用;其三,理论并非以精神过程为基础,而是尤为重视生化物质对人格的作用。
二、人格的基因研究
在人格问题上,存在着“遗传决定”和“环境决定”的两种观点,而解决这一争论的有效方式便是对基因的研究。基因是个体生理的最基本单位,能够决定个体生理特征。在近代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中,能力受遗传支配的传统观念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其改变方向主要是将遗传对心理特征的影响范围进行扩大,从个体能力扩大到社会行为中,并且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门类,即社会生物学。
(一)寄养儿童和双生子研究
在人格的基因研究中,对于寄养儿童和双生子的研究是常用的方法。科学家在对同性孪生子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虽然为双生子,出生后接受到的来自家庭的环境因素影响没有明显区别,但是他们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同之处。由此可以说明,遗传因素在人格的形成上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而科学家对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进行研究后,提出了一种假设,即不同特性会有不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生理特性的相似性是最高的,生理大脑的特性占据次要地位,之后是血压、IQ、职业兴趣,最后才是社会态度。由此可见,但凡那些与身体或者生理有关的基本特性,都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很大影响,而那些比较复杂的特性,则受到环境的影响更多一些。所以,遗传和环境作用影响的多少对于所有的特性并不一致。
(二)行为遗传学的新进展
人格的基因研究不断发展,在新的研究方向中,双生子的比较问题有了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是将传统的研究方式进行扩展,即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理论出发点,试图解释人类行为中出现的遗传基础。
1.社会生物学新方向
在70年代中期兴起了社会生物学理论,该理论由威尔逊等人倡导,认为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淘汰原则对个体生活中一切利己利人的行为模式都产生着影响,在后世的无数繁衍中,个体中的身心特质的遗传因子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来符合“物竞天择”的规律。只有那些利己利人的基因,才能够得以保留,并且逐渐增多。
2.环境测量中的基因变化
在针对环境测量的研究中能够发现基因的变化,这就证明了环境因素也是具有可遗传性的。布罗明和本杰曼对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家庭藏书量”“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具有遗传性。而戴维对成年双生子的抚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感型、温暖型的抚养方式下均有基因的遗传性出现,而控制型的抚养方式下却没有出现。针对戴维的研究,布罗明与本杰曼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为:家庭环境会对下一代产生遗传和影响,尤其是富有情感和教养的、可控制的、有组织的环境。
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遗传因素可以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反之亦然。所以,人格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之下的结果,两者不可分开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