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国家富起来的新理论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从1978年改革的春风沐浴着祖国的边陲小镇,到2018年改革成功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从机械地照搬苏联模式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40年的改革实践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进行不断的改革探索、实现理论创新的结果。
白炽灯的发明使人们告别了漆黑的漫漫长夜,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告别了寂寞与孤单,杂交水稻的问世使亿万人民告别了饥饿与贫穷……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热闹繁华的现代都市,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多方面的、宽领域的,但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最根本的创新在于理论创新,永远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理论上的先进性。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则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继承和发展的统一中高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坚持正确方向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不搞清楚这个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迈不开步子,改革就会迷失方向,我们也就无法把握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时,邓小平主要以否定命题的形式阐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时期忌讳讲经济建设,很多人按照传统思维方式将发家致富、搞家庭副业定义为“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追求物质财富、富裕生活和资本主义画等号。我们不能良莠不分,一味地拒斥和反对好的东西,而是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
第二,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加快发展速度。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我们仍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不缩小这种差距,我们就无力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当时,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邓小平对这一情况感到很紧张,他认为,如果我们不发展或者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实现从温饱向小康的转变都亟需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展开的。社会主义不是“一大二公”,不是吃“大锅饭”、捧“铁饭碗”。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提倡多劳多得,但是,一部分人富裕、另一部分人却相当贫困的情况也是需要避免的。社会主义要消除两级分化,追求共同富裕。
第四,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应该从制度上保障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法制是社会主义的保障,应该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第五,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自我封闭,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认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借鉴他国经验时,我们不应该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本国国情。
第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实际上,市场和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第七,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统筹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切莫偏废。
上述否定命题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征。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05年发表讲话时痛心地感慨:“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讲,它是一场真正的悲剧。”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警觉的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是由于经济没有搞好?斯大林模式僵化?民族矛盾凸显?军备竞赛导致?戈尔巴乔夫搞垮了苏联?……人们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实际上,苏联解体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苏联共产党内部关系的演变,苏共的领导背离了人民的立场,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曾意味深长地说:“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苏联亡国亡党的教训为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中国共产党该何去何从,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我们的党,成为摆在亿万人民面前的难题。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低潮,中国共产党结合世情、国情、党情,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着眼,既不割裂历史、迷失方向,又不落后于时代,不超越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一方面是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概括起来讲,党的性质就是“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这说明我们要建设的党是一个有着明确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政党,是一个有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的政党,是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政党。另一方面是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我们应不断提高问题意识和自我审视的能力,增强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能力,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三个代表”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同根同源。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发展是不是等同于GDP的增加?乡间小路上有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如果由于其中的一个司机疏忽,两车相撞,造成了恶性交通事故,结果便会是:医生、护士、救护车来了,汽车销售商、修理商来了,交警来了,保险公司的人来了,记者也来了。这些人提供的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人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GDP也在增长。可悲的是,GDP的这种增长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没有贡献的增长。刚刚进入21世纪时的中国就面临着这样的情况:一些地方主政官员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走后哪管什么洪水滔天”等自私、短浅的政绩观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难题。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立足新世纪我国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将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明确了发展目的、发展要求、发展方式等。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阐明了发展的主体,回答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也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一个也不能少”,协调发展则要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各个环节“一个也不能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方面发展。概言之,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理论与实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