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航天知识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卫星之父”吉洪拉沃夫

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的出世,造就了一个新时代。除了发射这颗卫星的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之外,这颗卫星的总设计师吉洪拉沃夫同样功不可没。

吉洪拉沃夫于1900年7月生于弗拉基米尔城,少年时代就开始涉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对宇航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吉洪拉沃夫19岁时志愿参加苏联红军,25岁时毕业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工作后曾研制出一批创纪录的滑翔机。1927年,吉洪拉沃夫结识了科罗廖夫,后来他们一道加入了火箭研究小组并倡议建立了喷气推进研究小组。他们在莫斯科的一间地下室里开始着手研制火箭发动机。

1931年,莫斯科成立了“反作用研究小组”。一年多后,研究小组创建了实验火箭工厂,这个厂的厂长就是科罗廖夫。当时,实验厂下设四个组,其中第二小组由吉洪拉沃夫领导,他负责研制火箭发动机。就是在这里,吉洪拉沃夫研制出了苏联第一枚液体火箭09号。这是一种采用胶状汽油和液氧作推进剂的火箭,被称为半液体火箭。1933年8月17日,09号半液体火箭发射成功,飞行高度0.4公里。几天后,另一枚改进的09号半液体火箭上升了1.5公里。

第一枚试验液体火箭发射成功以后,吉洪拉沃夫萌生了研发人造卫星的思想。他认真研究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宙火箭列车》《火箭最高速度》等著作,论证了就当代火箭发展水平而言,能够获得第一宇宙速度发射卫星所必备的条件。1934年2月17日,吉洪拉沃夫去卡卢加城会见齐奥尔科夫斯基,受到了这位宇航先驱的教诲。老人家在询问了吉洪拉沃夫的有关情况后,为他的研究计划拟定了一批重要的研究项目。吉洪拉沃夫由此确定了自己的目标: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同年,他在一次会议上提出:用火箭把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到同温层和宇宙空间去。可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苏联全力投入伟大的卫国战争,于是这个设想只有到了卫国战争结束以后才提上了计划日程。吉洪拉沃夫组织了一个专家小组,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和研究,证明当时单级火箭最多只能达到每秒7公里的速度,而且仅考虑到使用最好的推进剂,还未计入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认为,只有靠多级火箭的接力来加大推力,才有可能达到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

吉洪拉沃夫研制人造卫星的设想,曾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把吉洪拉沃夫讥笑为“怪人”。但吉洪拉沃夫不以为然,不但不改初衷,还倡议成立一个特别小组,探讨制造人造卫星的理论问题。1948年6月,他申请在一个学术年会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有些科学家把他的报告说成是“幻想文学”,在“浪费时间”。但科罗廖夫支持他,并建议把他的研究成果列入研究所的研究计划。后来,吉洪拉沃夫在另一个年会上作了题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借助多级火箭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和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科罗廖夫正在研究的单级火箭速度可达到3公里/秒。在此基础上,吉洪拉沃夫在报告中完成了对二级火箭的分析工作,提出完全可以把较重的卫星送上地球轨道。鉴于他的科学论证更加充分,科罗廖夫保留了吉洪拉沃夫的“卫星”小组,并在1953年把这个小组吸收进了设计局。

1954年,吉洪拉沃夫提出了论证人造地球卫星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指出:“目前所进行的新产品研制情况,允许我们考虑在近几年内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适时合理地组建科研机构,以便对卫星的研究工作进行初步的探索。”科罗廖夫和科学院院长凯尔迪什都表示赞同。1956年1月30日,他们一致决定开展研制人造卫星的实际工作。

1957年6月,苏联设计制造出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号。8月31日,科罗廖夫和吉洪拉沃夫一致决定进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联合试验。火箭和卫星于9月初相继被运到发射场。10月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升空。此后,吉洪拉沃夫又为苏联载人宇宙飞船和星际探测器的研制做出了许多贡献。1974年3月4日,吉洪拉沃夫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4岁。

知识链接

吉洪拉沃夫设计的“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总共在太空飞行了92天,第二年1月4日“寿终正寝”,坠入大气层烧毁。尽管它其貌不扬,尽管它“真正所能做的只是发出蜂鸣声”,但它却先声夺人地宣告:人类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