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黄埔军校的成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孙中山在屡次遭遇挫折之后,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办一所革命的军校,建立一支革命的队伍。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介石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同月28日选定在广州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命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这些校本部人员,后来大多成为国共两党军队的重要将领。
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开学,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共毕业635人。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上,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这个军校实际上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8月14日举行了第二期第一批新生入学考试,10月、11月又有两批新生入学,共计449人毕业。第三期于1925年7月1日开学,1926年1月举行毕业典礼,共计1225人毕业。第四期于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批进校,1926年10月举行毕业典礼,共计2656人毕业。在广州招生的军校第五、第六、第七期学生,计有8300余人,后大部转到南京。还有一部分转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按照一些研究人员的看法,黄埔军校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广州时期(两党合作在黄埔办校);二是南京时期(国民党单独办校);三是成都时期(抗战期间国民党到大后方办校);四是台湾凤山时期(国民党逃到台湾后延续办校至今)。依笔者个人之浅见,黄埔军校只应分为两个时期,即国共合作办校时期和国民党单独办校时期。
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国共两党合作办黄埔军校时期,在校师生的不同政治见解及以后战场上的对决。更确切地说,本书触及的黄埔军校本部人员及学生,基本上截至1927年7月的黄埔第六期。其中包括在国民革命政府东征军阀陈炯明时于1925年12月建立的潮州分校(也称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由于是在战争期间,潮州分校一年时间里办了两期,共毕业728人。先后有近200人伤亡,其中很多是优秀的年轻共产党人。
早期的黄埔军校,聚集了共产党的大批精英,其中校本部领导、教官有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聂荣臻等。还有学生徐向前、黄公略、陈赓、卢德铭、王尔琢、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左权、周士第、朱云卿、唐澍、刘志丹、潘忠汝、吴光浩、林彪、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陈奇涵等。
早期的黄埔军校领导、教官、学生,更多的人后来成为国民党军的重要将领,如校本部领导、教官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等,以及学生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王升、刘戡等。
在中国长达20多年的军事斗争中,这些人成为战场上双方的主要将领,并一度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占领武汉,武汉一下子成了新的革命中心,吸引着各地的青年学生。1927年1月,黄埔本校第五期炮兵、工兵科学生从广州黄埔军校陆续到武昌学习。9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一般人习惯称之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蒋介石兼任该校校长,张治中兼训练部部长,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校务实际由代校长邓演达代理。在此期间,蒋介石曾来武汉检阅分校。1月22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决定将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分校名称。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取消军校校长制,改为委员制,以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徐谦、顾孟余为校务委员,以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三人为常委,蒋介石遂离职。月底,张治中也辞去教育长职务,改为组成校务委员会,这段时间的黄埔军校,实际上被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掌握了领导权。军校由共产党员恽代英担任政治主任教官,担任政治教官的还有周恩来、郭沫若、李富春、李达、蔡畅、张国焘、李汉俊、陈潭秋、项英等共产党员。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陈毅,也是这个时期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
在革命理想的感召下,大批热血青年、共产党员进入军校。大将罗瑞卿、许光达,上将陈伯钧、郭天民,以及在新中国担任重要职务的陶铸、程子华等,也都是在这个时期进入黄埔军校的。
1927年7月大革命发生了重大转折,蒋介石不甘心黄埔军校金字招牌旁落,命令黄埔第五期学生1400多人从广州黄埔军校开赴南京。8月15日,举行毕业典礼,由何应钦代蒋介石颁发毕业证书,并且宣誓反共。当时形成了广州、武汉、南京“三校并存”的暂短局面。
1930年广州黄埔军校在第七期毕业后即停办,全部人员迁往南京。蒋介石在南京办校,是黄埔军校在南京阶段的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军校又迁到大后方成都。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黄埔军校也随之迁移台南,据说至今已经办到第八十五期,这些是后话,不在本书记述范围。
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共招收学生1.2万余人。这些人大多进入军队,在战场上上演了一场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因为时间久远,人物繁多,英雄和枭雄并存,难以在文章中一一枚举。军事科学院专家在审读本书时,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接到审读意见后,我逐一进行了修改,做了补充。因为文字量的限制,红军中的黄埔师生,主要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及陕北红军,而第二、六军团(1936年7月5日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的黄埔师生因为数量小,则较少叙述。抗日战争期间,因为是国共合作时期,故文字量较少。解放战争期间,重点写了西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的黄埔师生,而中原野战军中的黄埔师生(如陈赓等)则很少涉及,这是遗珠之憾。
李金明
2013年8月12日于北京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