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方法运用
本书的框架结构是在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确定逻辑起点的方法
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涉及的范畴很多,包括产权、产权制度、产权结构、所有制、企业、企业制度、公司治理、企业绩效等,由于这些范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因此,这些范畴都可以作为本书研究的起点。但从产权与企业制度的演进来看,产权是企业制度的历史起点,早在企业制度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产权及产权关系。从企业层面来看,产权结构是公司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在不同的产权结构下,公司治理致力于解决的根本问题存在差异:在分散产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分散小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在集中产权结构下,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一度超越小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而从逻辑顺序来看,公司治理又是企业绩效的研究起点。因此,把产权结构作为本书的逻辑起点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而产权作为产权结构的基本单元,显然是研究产权结构的逻辑起点。
2.概念运动的方法
本书概念运动的逻辑轨迹是:从产权这个概念入手,通过产权的剖析,引出企业产权的概念,通过对企业产权关系的分析,从中分离出产权结构并作为本书的主线;通过对产权结构的研究,引出现代产权制度及以此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产权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出产权多元化是产权结构的最优选择的结论;通过产权多元化概念的分析,研究了大型国有企业制度、治理结构及管理方式等问题,回到了如何搞好大型国有企业这个出发点。
3.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对“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思考,并不是始于本书的写作,实际上要远早于此。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伴随着我国改革的过程,本书的研究虽然紧密结合国有大型企业的实际,但在论述上却是从企业这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抽象概念开始,逐步还原为具体的国有大型企业。
4.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揭示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内在联系,在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本书综合运用了研究与叙述、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定性与定量等分析方法。
本书是在这一系列研究之后,在分别分析了企业、企业产权、企业产权结构、企业经济效益等各个范畴的基础上,综合得出企业产权多元化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最优选择的结论,而后,又从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要求进入另外一个分析过程,综合得出企业制度安排对搞好国有大型企业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企业制度安排从其表象上看是主观行为,而其实质则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客观必然。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都可以从历史上找到根源。其实,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大型国有企业也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一般而言,现实总是历史的结果,要真正认识现实,必须考察历史根源。本书的论述,运用了这种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从业主制到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的演绎与裂变,是企业内在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而这种变化则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书的论述还运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论证的许多环节,本书尽可能运用数字、图表等来证明或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在论述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本书也试用简易的数学函数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