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态文明沟域建设战略
一 战略路径
(一)生态文化引领战略
在北京山区,沟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貌和独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形成了一山一石皆有历史、一沟一水皆有传说、处处皆有风情的独特魅力。丰厚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沟域的宝贵财富,已经被挖掘和正在被挖掘的文化元素,积淀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秀美的沟域文化基本特征。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沟域,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合适的建设路径。就目前北京山区的实际而言,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沟域的战略路径问题,主要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要切实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低碳经济;三是要全面普及绿色消费;四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1.切实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
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就是要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加强全民的生态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举措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民众的生态知识教育,用生态和谐思想教育民众;另一方面要求社会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把生态文化教育作为终身教育来抓。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要突出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就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知识的教育还要求突出重点,特别是要突出自然生态知识中的重点内容。
2.坚定不移地发展低碳经济
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考察,既然文化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那么生态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们既要关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低碳经济,因为发展低碳经济能够确保生态文化价值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发展低碳经济,这是建设生态文化的有效路径。
3.全面普及绿色消费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要求发展低碳经济,而且还要求全面普及绿色消费。生态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具有多层次的需要,既有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的需要,也有自我创造、发展和完善的需要。绿色消费对人们的过度的物质需求进行了适度的限制,它大力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主要标志是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多满足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4.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产品是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沟域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沟域必须有相应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这既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顺应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又能凸显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负面影响小等鲜明特征和优势。另一方面,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沟域必须确保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结合沟域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及生态条件,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
(二)生态优先发展战略
生态是沟域经济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更是北京山区重要的功能定位,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沟域要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行开发。
1.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
按照沟域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分区和具体沟域的生态功能定位,优化生态、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明确不同沟域的环境目标、发展方向和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分区管理。制定和完善具有不同沟域特色的严格的水、大气、林地、耕地等各项管理办法。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将对区域和沟域有重要影响的生态资源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明确生态红线范围内发展项目准入以及生态资源保护要求。
2.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
水资源是沟域的独特优势资源,但同时也是在生态建设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建立基于生态、生产、生活用水平衡的沟域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实行重大项目节水评估,建立严格的节水制度,完善节水器具认证体系,研发雨洪利用技术、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等,并对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三)区域和沟域统筹发展战略
1.区域和沟域一体化发展
要走“一沟一品”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的路子,突出发展的差异性,把每个沟域的经济发展建立在一种或两三种特色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优势上。沟域打造要和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沟域的主导产业要和区域的功能定位基本保持一致,和区域共享基础设施,将工业、农业、商贸、文化、教育、生活、娱乐、水电路气以及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以沟域为通道,打造独具特色,集生态秀美、村落整洁、产业富民、乡风文明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
2.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一方面,从产业发展方面进行补偿,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产业补偿机制,优先向沟域招引和转移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优先审批沟域产业发展用地指标;优先扶持实施科教创新和人才引进活动。另一方面,从设施建设方面进行补偿,制定基础设施补偿机制,优先提供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生态环保工程的建设资金;优先批准旅游公交、游憩绿道、滨河观光道、智慧旅游管理系统等旅游休闲产业基础设施项目。
(四)幸福导向型战略
目前,无论是首都城市居民还是山区乡村农民,对幸福的诉求日趋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对于沟域内的村民来讲,既有物质生活层面的基本需求,也有期盼社会价值感和责任感的社会尊重层面的诉求。专家组针对北京山区沟域经济率先提出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瞄准生态文明和沟域建设的新趋势,结合沟域既要养山护水又要养人的生态发展战略,加快镇域经济转型升级,这是建设生态文明沟域的必由之路。对于生态文明沟域建设来讲,不与别人比发展的总量,要比发展的质量;不与别人比GDP的增速,要比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与别人比发展的规模,要比发展的特色。这种理念的提出体现的是在指导观念上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表明沟域经济今后不仅是发展产业,还要在发展中带来物质享受,让老百姓普遍体会到幸福。无疑这对北京山区生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生态文明沟域建设从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等特色出发,通过“缮民居、强公建、美景观”,着力向“宜居、宜业、宜游”目标迈进,最终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幸福不老屯,达到既“美丽于形”,又“魅力于心”,使田野更晴朗、空气更清新、溪水更清澈、乡情更浓郁、文化更深厚。以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为指导,以全面实现生态美、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和文化美“五位一体”的美丽建设为发展目标,建设“生态自然、境态和谐、业态丰厚、心态满足和文态多样”的不老屯,走生态建设(生态沟域)—美丽规划(美丽沟域)—幸福指向(幸福沟域)的三级稳步上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二 战略措施
(一)强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生态文明沟域建设是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建设,面临诸多重要任务,需要党委、政府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国土、发改、财政、环保、农委、旅游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负责生态文明沟域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察工作。建议抽调各成员单位业务骨干,并聘请部分专家组建“生态文明沟域建设咨询委员会”,做到“三固定”(固定办公场所、固定工作人员、固定办公经费),负责解释、监督、指导生态文明沟域建设工作。切实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为生态文明沟域建设规划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领导保障和组织保障。
2.制订实施方案,周密部署
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制订下发《生态文明沟域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对相应的任务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定时召开由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动员会议,对生态文明沟域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落实各自参与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管理职责。
3.分级负责,落实责任与目标
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奖惩兑现,增强各级政府执行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制订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年度计划,分解落实生态文明沟域建设任务,由政府牵头与相关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生态文明沟域建设各项工程和任务的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和管理落实。
4.建章立制,规范行为
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推进规划实施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①工作快报制度。及时掌握生态文明沟域建设工作动态,及时报告重要信息。②联络员制度。加强联络与沟通,建立联络员网络,确保政令畅通。③政绩考核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将生态建设、民生保障、成果共享等纳入考核内容,并加大生态文明沟域建设考核指标的权重,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生态和民生优先发展。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要求,依据各沟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定位和有侧重的工作重点,设立科学的、差异化的生态文明沟域建设考核体系,并将目标考核、领导干部考评及社会评价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根据镇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指数优劣状况,对其实施经济奖励或处罚。
(二)加强政府管理和引导
加强政府对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管理和引导是生态文明沟域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管理与组织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实施,并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增强政府对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管理和引导,促进建设有序健康地开展。
1.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健全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监督工作,加强对生态环保预算的审查监督,加强对环保及生态建设执法的检查和监督,大力推行交叉执法、即时执法、告知执法、联合执法等新型执法手段;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沟域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严格遵守国家、市、县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法规,制定出台《生态文明沟域建设条例》及实施细则;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方式,充实基层环保执法力量;依法严厉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案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快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三)建立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执行
1.建立完善生态文明沟域规划和标准体系
以生态文明沟域建设规划为总指导,编制生态文明沟域专项规划,各相关部门要遵循生态文明理念编制和调整相关部门规划。建立河道水质改善的地方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河道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加快建立与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相关的生态村、生态园区、生态企业、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庭的认证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
2.点面结合,系统推进生态文明沟域建设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体系、生态文明地图、生态文明讲堂、生态道德法庭、生态教育网络及生态技术平台等,强力提升建设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素质、科学认知水平、统筹管理能力和适应创新精神,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各时段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任务。统筹安排工程项目,精心规划建设生态文明沟域的生态产业发展体系、生态环境支撑体系、生态人居建设体系、生态文化建设体系和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系统地推进生态文明沟域建设。
(四)建立投资保障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一是加大政府对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投入,设立生态文明沟域建设专项资金,将生态文明沟域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逐年增加,重点用于在生态文明沟域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产业培育,特别是要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等,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生态旅游的推广、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以及人才的培养等。二是发挥财政资源配置功能和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生态文明沟域建设,引进农业企业与旅游龙头企业的投资,吸引社会力量加大对生态文明沟域建设与生态资源保护开发的投资。三是调动农村既有的资源、资本,让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沟域建设,并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分享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成果。四是有效加强建设资金监管,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严格落实专款专用、先审后拨和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对资金的使用全过程加强监督,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对资金使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总之,创新探索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吸引各路投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生态文明沟域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有序开发生态资源,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并通过举办节庆、民俗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对生态文明沟域建设成果的展示与开发。另外,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通过申办国内外大型商务、生态文明沟域建设交流展览等活动或有关会议,推出相应的生态文明沟域建设与生态旅游项目,扩大生态产业的影响,建立生态产业品牌。
北京农研沟域经济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