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9月,其前身为1980年成立的华侨史研究室。1986年,研究室升格为华侨研究所。1995年,华侨研究所改称华侨华人研究所,是直属于学校的重点科研机构。2002年9月华侨华人研究所并入人文社会科学系。2009年9月,华侨大学在整合华侨华人研究所、华侨华人资料中心和四端文物馆的基础上,成立了华侨华人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是一个集华侨华人研究和侨务政策咨询、华侨华人资料搜集与收藏,以及华侨华人文物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政府智囊。
目前,研究院优化资源搭建大科研创新平台和三大科研支持系统。
五大科研创新平台包括:《华侨华人蓝皮书》、重大科研项目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泰国研究所、华侨大学新侨研究中心。
《华侨华人蓝皮书》是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战略性工程。自2010年启动后,《华侨华人蓝皮书》出版工作每年持续进行,目前已出版《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和《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2)》两册。《华侨华人蓝皮书》的发布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获得积极肯定。研究院借此工程吸收、凝聚海内外研究力量,锻炼内部研究团队,打造研究品牌。重大科研项目办公室是为调配资源,整合力量,保障顺利完成2010年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和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等重要课题而设立,开创项目研究工作的新格局,提升华侨华人研究的新水平。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是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统一指导下,由福建省侨务办公室、华侨大学、福建省社科院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合作共建项目,基地挂靠华侨华人研究院。基地的设立,旨在使基地成为我国侨务与外交政策智库,为党和政府制定侨务工作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泰国研究所由华侨大学与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合作共建,致力于开展泰国政经、外交和文化研究,推动中泰人文和学术交流。“华侨大学新侨研究中心”是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与华侨大学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不断促进新华侨华人研究而建立的长期合作研究机构。
科研支持系统包括三方面内容:华侨华人资料中心、华侨华人网、四端文物馆。
华侨华人资料中心将配合研究院承担的科研项目,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全方位华侨华人研究的资料文献中心,同时也争取成为国内一流的以海外华人民间文献和侨乡民间文献收藏为特色的资料共享与服务中心。华侨华人网紧跟网络时代的步伐,以知侨、爱侨、为侨为宗旨,开展与香港华声网等知名华人网络传媒的合作,日益发展为海内外华人聚会、交流天地。由校董杜祖贻出资兴建的四端文物馆,已成为扩大海内外联系、展示侨乡历史和学校文化传统的平台。
研究院目前拥有全职研究人员15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有12人。在研究人员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并有讲座教授1人、特聘教授3人。研究院名誉院长为丘进教授,现任院长为骆克任教授,副院长为李勇副教授,行政副院长为陈巧贞。
研究院现有专门史、国际关系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研究院招收研究生10名,现有在校研究生22名。
2012年,研究院教师有在研课题31项,新获批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27篇,出版专著2部。
研究院2012年成功举行了多次重大活动,分别是:由福建省侨务办公室、华侨大学、福建省社科院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组成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揭牌成立,并召开“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研讨会”;由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泰中文化经济协会、华侨大学在泰国曼谷市国家中央世界会议中心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中泰战略研讨会,华侨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贾益民教授,华侨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张禹东教授等参加会议;召开《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2)》(《华侨华人蓝皮书》)的新闻发布会。成功承办第十一期华侨华人社团中青年负责人研习班,此项活动旨在进一步开拓海外侨务工作、涵养侨务资源、培养华社才俊,提高海外社团中青年负责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积极推进公共外交。此外,研究院还先后接待了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闽南汉学文化参访团”师生一行及马来西亚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访问团,并与研究院师生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了研究院在学界和海外华人社会的影响力。
2012年研究院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研究员,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新西兰人文学院院士、奥克兰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叶宋曼瑛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美国人口普查局前亚裔顾问委员会主任李唯及西南大学王志章教授莅院讲学,使研究院师生了解专业前沿知识,拓宽学术视野。院长骆克任教授应邀参加第十届中欧论坛并作题为《中国和平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的主题演讲。
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2012年9月成立研究院研究生会,完善学生干部的选拔与管理机制。围绕专业特点,举办新老生交流会、每周“读书会”活动及“泉州文化之旅”实践活动,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完成了2011~2012学年各项奖学金及荣誉称号的评选工作。做好各项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切实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就业推荐过程中,发动全院教师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多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服务意识。
(华侨华人研究院供稿)
华文教育研究院
华文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2月,是华侨大学直属研究机构,是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和政策服务的平台。
研究院目前有专职研究人员5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有博士学位者4人,有硕士学位者1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有正高职称者2人,有副高职称者1人;另有特聘教授3人。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教授兼任研究院院长,胡培安教授任副院长。
研究院设立4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华文教育调查研究中心、华文教育资源研发中心和华文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华文教育学科体系,研究世界华文教育历史,撰写不同政治及经济环境下的华文教育国别史;研究世界华文教育的现状、危机与对策,研究华语本体各个要素,研究华语习得规律、习得偏误,进而研究本土化、国别化教材编写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语境下中华文化传播“传播什么、如何传播”的问题;研究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萃取优秀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编制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传播大纲,指导华文教育中华文化类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及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
华文教育调查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海外华校普查、海外华文教育组织调查及海外华文教育政策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海外华校数据库,撰写并发布《世界华文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编纂出版《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2)》,科学制定华文教育发展规划,为华文教育研究提供资料服务和决策咨询。
华文教育资源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与海内外华文教学力量合作,研究、开发、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实践性的本土化的华文平面教材和多媒体教材,研发建设华文教学案例库、华文教材和教辅资料库,搜集优秀教案、课件及教学用音频、视频资料,建设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基于网络的华文教育教学资源平台。
华文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发华文师资培训系列教材、华文教师认证体系,开展华文师资培训工作,逐步研制出一个融师资培训、证书考试、等级认证为一体,科学、权威、实用的华文教师认证制度,将华侨大学打造成一流的华文师资培育及发展中心。
2012年,研究院教师承担科研课题5项,其中省部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6篇,出版著作2部。承接了“海外华文教育情况普查及动态数据库建设”、编纂《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2)》及中华文化大赛决赛题目设计3项主要任务。
2012年4月12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华侨大学负责“海外华文教育情况普查及动态数据库建设”工作(侨文函〔2012〕111号)。这项调查的基本内容包含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学校、华文教育组织和华文教育政策执行这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后每年更新这三个方面的资料,建设动态数据库。为此,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成立“海外华文教育情况普查及动态数据库建设”项目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截至2012年,项目组已经完成初期的实施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合作中心(即调查站)设立的初步方案设计,前期的工作基本完成,2013年正式、全面启动华文教育调查工作。
《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2)》的编纂出版是华文教育历史上一次开创性的工作,第一次全面回顾华文教育一年以来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涵盖华文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及时反映华文教育发展动态,为教学、研究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华文教育资讯服务,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积累宝贵的华文教育资料。2012年,年鉴的编纂工作稳步推进,预计在2013年秋季发布。
中华文化大赛是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自2008年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的一项综合性竞赛活动,旨在提高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兴趣,增进其对祖(籍)国的了解和认识。本年度总决赛的题目设计由华文教育研究院承担。从决赛效果来看,这次试题难度适宜,形式比较灵活,成效比较突出,有效地区分出不同的成绩级别。
2012年,研究院作为“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之一参与了整个中心初期的项目申报工作,包括实施方案的编写和搜集整理项目申报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华文教育研究院供稿)
数量经济研究院
数量经济学学科由学科带头人吴承业教授在1990年创建,2007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数量经济学学科,在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的倡议下华侨大学于2007年成立数量经济研究院,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有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应用、计算统计、金融计量。研究院现有数量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与经济与金融学院合作),统计学省级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博士点(与经济与金融学院合作),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统计学硕士点于2011年开始创建,并于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学科,为数量经济研究院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为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数量经济研究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2人,兼职教授1人。其中科研人员1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人;有正高职称者6人,有副高职称者2人,有中级职称者3人;专职党政管理人员1人。2010年研究院从美国引进了孙冶方经济学奖得主李拉亚教授,同年李拉亚教授入选“闽江学者”;2012年研究院引进高端人才项后军教授并入选“闽江学者”。2007年以来,赵昕东研究员、董秀良教授、陈燕武教授3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赵昕东研究员与李拉亚教授当选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2012年研究院赵昕东研究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同年获评“福建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并入选福建省“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海外高端访问学者项目”。目前,数量经济研究院已培养博士生8人;2012年有在读博士生13人,在读硕士生22人。
2007年以来研究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6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级项目9项。2010年出版《乌家培文库》一套共10册。已在《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管理科学》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其他专著2部。
2010年数量经济研究院与经济与金融学院合作,成功承办2010年中国数量经济学年会,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斯金教授作主题演讲。2011年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合作在北京举办“预期理论与政策”研讨会。
(数量经济研究院供稿)
分子药物研究院
(参见“生物医学学院”条目)
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
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创立于2012年1月12日,为华侨大学直属研究机构,同时也是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闽南研究交流中心的挂靠单位之一。学校聘请原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华侨大学博士生导师丁国炎教授担任院长。研究院的成立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国务委员王忠禹为研究院题写了院名。
研究院属于综合性、服务性的科学研究和咨询机构。研究院立足闽南,面向国内外,重点研究区域性发展中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预见性问题,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持。本着“政府智库、业界智源、学术高地”的原则,从专业的角度服务于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研究院本着协同创新的原则,研究人员由华侨大学和国内外从事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的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各界精英组成。
研究院在华侨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立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由各类企业、机构和个人出资或赞助建立。主要用于研究院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进行重要学术交流与合作出版学术著作,优秀人才培养和深造,以及相关的社会公益学术研究等事项。基金在华侨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统一领导下,由研究院成立基金理事会负责筹集和管理。
研究院内设综合管理办公室、科研与咨询部、人才培训部、港澳台事务部、研究室、项目拓展部、专项基金理事会秘书处、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闽南交流中心秘书处。
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确立研究课题,撰写研究报告,向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接受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委托的课题研究和咨询项目,提供专题研究报告、专题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信息分析资料;与国内外大学和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关系,开展合作研究、学者互访等学术活动;独立或联合举办相关行业主题会议,举办经济论坛;针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并举办相关讲座;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研究院秉承科学严谨的学术传统,树立“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院风,本着协同创新的原则,建立灵活科学的激励机制,围绕打造人才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机构,始终站在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前沿,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一流的研究成果,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的专业政府智库。
在科研工作方面,2012年研究院获批承担单独项目3项,其中省发改委1项、厦门市发改委1项、厦门市规划局1项,项目投资共计514万元;合作项目2项,即“集美新城规划研究和厦门市人口规模预测及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和“集美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战略研究”,项目投资总额945万元。
在重大活动方面,正式启动“北斗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重大科研平台项目前期策划工作,成立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闽南研究交流中心、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理事会,募集资金达2600万元。
(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供稿)
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
2009年12月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项目被确立为2009年度厦门市重大科技平台项目,项目经费1000万元。2010年10月华侨大学下文成立工研院,作为校属研究机构。2012年5月华侨大学调整部分机构,工研院列为学校直属单位。2012年3月工研院先后荣获“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8月荣获“厦门市第十届6·18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工研院办公场所设在厦门校区机电信息实验大楼2楼,面积约800平方米。设有成果展示厅、洽谈室、综合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人才培养办公室等,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成果展示厅通过触摸屏、滚动屏、展板、实物等形式展示科研成果。
工研院作为华侨大学面向厦门市产学研合作的总窗口,形成了学校的产学研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形式,加强政校企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教师与企事业单位间的了解沟通。开通了热线电话“0592-6167618”(每周7天,天天都是618),寓示着工研院是“永不落幕的618,天天有对接活动”,企事业单位通过该电话可找到华侨大学能提供的技术、项目,老师们通过该电话能找到所需要的技术和投资信息。创建了工研院网站,在网站上发布华侨大学的科研成果、授权专利、专家信息,发布企业的技术需求等。工研院已成为“老师和企业谈科研项目的场所”、“校内老师交流科研的场所”和“校外企业技术需求汇总的场所”。
2012年2月22日,“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厦门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厦门市科学技术局专家组验收。
工研院由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综合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人才培养办公室、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组成,其中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拥有6个技术研发中心,具体如下。
车辆与装备研发中心致力于车辆工程、精密加工技术、模具与数字化设计技术、电液控制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光电子研发中心致力于LED器件、节能灯和LED照明、太阳能LED照明电路、硅基纳米光电材料、光电检测与控制系统等方向的研究。
专用集成电路系统研发中心面向消费类电子,开设IC全定制设计和半定制设计、IC低功耗设计、IP复用设计、SOC综合设计、软硬件协同设计等IC设计新技术的研究。
软件研发中心致力于智能数据分析与应用、嵌入式软件研发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新材料研发中心致力于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绿色环境材料等方向的研究。
生物与新医药研发中心致力于医药中间体的分离与提取、新型药物载体与新剂型、海洋药物、现代中药、抗癌药物等方向的研究。
2012年,工研院共征集机械装备、软件、化工与新材料、电子信息、环保与建筑节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成果与专利技术300余项,并刻录到“第十届6·18高校优秀成果集锦”光盘,编印了《华侨大学科研项目成果与专利汇编》(2012年版),在各类对接会上宣传推介。
2012年,华侨大学在厦门市技术市场协会登记的技术合同达37份,合同认定总金额606.25万元。其中,到款金额439.33万元,减免营业税24.77万元。
2012年,工研院陆续约谈各理工院系青年教师100余位。通过约谈交流的形式,让青年教师了解工研院的功能和定位。同时,结合学校以往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经验和实例,引导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横向课题工作,包括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获取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参与对接洽谈活动、走访企业、入库专家评审委员会等,帮助青年教师结识企业,提高合作概率。在约谈过程中,各工科院系的青年教师之间积极互动交流,拓展了教师间的合作空间,为形成学科团队创造机会。
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组织机构图
截至2012年,集美区企业与华侨大学共建企业研究所工作站4家,分别是厦门立林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日上车轮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华兴化工有限公司、国安达消防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是华侨大学深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012年,工研院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开展产学研工作。工研院先后接待厦门市政协、厦门市教育工委、思明区科技局、同安区发改委、厦门市科技局技术市场协会等厦门辖区部门,福建省教育厅高教处、三明市清流县政府、南平市科技局、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威海中心等政府部门到访交流考察。还接待浔兴拉链、奇瑞汽车、阳光恩耐照明、四信通信、联创达、加晟生物以及福建省闽发铝业科学与工程、天广消防、新誉玻璃、利达五金等重点企业到访洽商校企合作。
同时,工研院组织教授专家团和青年教师参加福建省高校专家赴政和开展科技帮扶活动,深入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软件园、阳光恩耐照明、海莱照明、德尔惠、古龙食品、以晴集团、武汉如意情集团等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了解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促成多项课题申报,包括化工学院李夏兰的“阿魏酸酯酶在家禽发酵饲料中的应用”项目,建筑学院陈志宏的“嘉庚风格建筑风貌特色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林志勇、李四中与海莱照明有限公司申报“集美区科技计划”项目,其中李四中的“大功率LED用高导热石墨/金属铝复合材料散热器制备工艺研究与开发”项目已立项,拨付至华侨大学经费21万元。
2012年,工研院应邀参加“集美区·集美大学产学研科技项目成果对接会”和“2012威海产学研合作暨科技金融结合推进大会”,并先后组织教师参加“第十届6·18厦门同安企业-华侨大学项目成果对接会”、“南平市第五届科技成果交易会”、“2012年厦门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项目成果专场对接会”、“江苏通州-厦门高校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南安市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及专利和科研成果推介会”、“第十四届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第三届集美区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成果对接会”、“思明区银企校政科技项目推介会”、“科易网在线科技成果对接展会”、“第四届湖里区校企科技项目合作对接会”、泉州“蓝火计划”以及“第十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对接活动,并在活动中发布、对接、推介华侨大学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促成多项合作协议签署,包括与厦门市绮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智能家装交互系统及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合作协议、与厦门晶欣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微机械陀螺仪空中鼠标的研制”合作协议、与厦门掌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音乐推荐平台研发”合作协议、与国安达消防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签订“客车火灾状态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合作协议、与厦门厦工重工有限公司签订“矿用自卸车车架优化设计及动力匹配研究”合作协议、与厦门市华兴化工有限公司签订“咖啡酸苯乙酯合成工艺开发”合作协议等。
2012年6月18~22日,华侨大学参加“第十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赵阳莅临华侨大学项目成果展区参观指导。赵阳副主任还出席华侨大学与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智慧城市”创新研发实验室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在“第十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华侨大学共推介科技成果200余项。其中,“中药五类新药——肾茶胶囊”“微波电容测试仪”获评优秀参展项目。
2012年,工研院积极促成学校与中国中建设计集团产学研创战略合作协议、与泉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和人才合作协议的签署,搭建起高校与政企部门科研成果的对接平台,加快产学政研的一体化进程。
(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供稿)
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为全面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学校于2010年10月15日成立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简称科发院),作为校属研究机构并开展工作。
科发院依托华侨大学的人才、信息、科研等资源优势,结合地方的产业、政策、资金等有利条件,通过整合华侨大学内部资源,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建设一个集科技研发、成果转移、咨询服务为一体,兼具服务社会事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等功能的综合性平台,成为学校面向地方展示科研力量的窗口。
科发院下设综合管理办公室、成果转移办公室、人才培养办公室、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人文社科研究与服务平台等机构。其中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与服务平台是研究院的研发与服务执行机构,将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等需求,整合相关科研力量与资源,组建若干具体的研发服务平台。
科发院充分发挥窗口平台作用,组织配合学校相关科研教学单位与多家规模企业洽谈、建立科研合作关系,针对企业需求提供集合学校优势学术、科研资源的社会服务,并推进横向课题的开展。邀请和接待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到访科发院交流考察,洽商校地、校企合作,并组织校内专家和教师参加各类推介对接活动,深入企业实地考察,了解和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500余项,发布学校科研项目成果信息100余项。组织学校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和科研人员,帮助企业分析面临的困难,引导企业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建立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创新管理制度,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相关专业领域科研人员为泉州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方式转变献计献策,为泉州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参与泉州市部分县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为政府及主管部门提供产业发展趋势的探索与研究服务,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市场调研、策划、拓展等服务和支持。代表学校作为对口帮扶指导南安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协作单位之一,参与帮扶指导南安市水土流失治理各项工作,科发院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多次参加省人大组织的南安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研讨会议,并赴南安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参与学校服务平潭综合实验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建设发展的相关工作,结合华侨大学实际提出了与平潭综合实验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开展相关合作的初步建议及方案。代表学校与泉州科技局商洽签署《泉州市科技局-华侨大学关于建立科技创新协作委员会及共同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的备忘录》的相关事宜。与泉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签署科技和人才合作协议。建立了与校内外各机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络沟通渠道,邀请企业与政府部门负责人来校,组织教师走访企业,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组织教师参加各科技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对接会、推介会,参加了“蓝火计划”漳州光电产业对接会、泉州商品博览会等10余场推介活动,配合兄弟单位承担“第十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华侨大学展区的布展任务,征集展品、推介成果、组织教师观摩。2012年6月17~19日,受泉州市经贸委委托,代表学校作为泉州首届创意产业文化节的主办单位,完成文化节高校馆的组织、设计、布展、推介等相关工作,协调组织福州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德化陶瓷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参与展会各项活动。
科发院配合支持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院等相关单位,联系地方有关企业,寻求在共建学生实训基地、企业员工培训深造等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支持配合相关单位与企业联合共建研发平台,构建校地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如华大光微研究院、华侨大学-泽仕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华大宏泰科技智慧安防研发中心等。代表学校参与“泉州市纺织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泉州市制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洽谈共建“智慧城市”创新研发实验室项目的合作事宜,在2012年6月18日“第十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华侨大学与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智慧城市”创新研发实验室合作框架协议,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劲风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赵阳出席签约仪式。
2011年6月18日华侨大学与雷克光微公司在“第九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签署共创产学研合作新平台战略合作协议书。2011年7月5日,华侨大学、雷克光微公司合作共建的华侨大学华大光微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此次合作共建,雷克光微公司将为华侨大学工学院提供仪器设备建设4个高端教学和科研实验室,供华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将连续10年共出资1000万元共建华侨大学华大光微研究院,共同建立稳定的高科技学术团队。这将有力地推进华侨大学通信工程、光电子技术科学、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也将为雷克光微公司的长久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和技术支撑保障。
2012年2月27日,华侨大学工学院与泉州泽仕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华侨大学-泽仕通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共建研发平台,共同组建科研团队,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学校帮助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华侨大学提供科研设备、就业实习岗位,以及为举办短期学习、培训等活动提供软硬件支持。
2012年3月31日,华侨大学工学院与福建火炬电子科技股份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仪式在工学院举行。
2012年4月18日,华侨大学工学院与泉州宏泰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华大宏泰科技智慧安防研发中心”。根据协议,双方共建研发平台,依托研发中心开展科研合作,联合申报科技项目,企业为学院建设智慧安防体验屋并提供学生的实践基地、就业岗位。
(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