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强国之梦:资源生态效益新视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资源生态效益论

本节着重对资源的内涵及特征、资源生态效益的理论渊源、资源生态效益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展开分析,以便为后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基本认识和分析框架。

一 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

1.资源的内涵

“资源”的内涵广泛,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之分。在经济学中,所有为商品生产而投入的要素都是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等。我们在谈到资源生态效益时,资源的概念是特定的,一般是指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自然界的任何部分,包括土壤、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矿藏等,凡是人们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都可称为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综上所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资源的特征

(1)资源的整体性。各种资源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一种资源遭到破坏时,就会涉及其他资源。例如,过度砍伐森林不仅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还可能引起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退化。

(2)资源的可利用性。根据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的可耗竭资源,根据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例如,汽车报废后,汽车上的废铁可以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铀等能源资源。这类资源一旦被使用,就会被消耗掉,不可能再使用。

(3)资源的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各类特性、数量多寡、质量优劣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如中东地区的石油、巴西的铁矿、中国的煤炭等。

(4)资源的物质转换性。自然资源是物质形态的载体,一种自然资源,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加工过程,可转换成一定的产品,或某种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种转换所产生的产品按照技术含量的高低,又可以分为由高技术生产的高端产品和由一般技术生产的低端产品。

(5)资源的有限性及发展的无限性。任何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数量都是有限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空间,也为新产品价值的增值提供了条件。

二 资源生态效益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效益思想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研究专家刘思华教授对马克思发展理论中的生态经济思想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他在2006年出版的专著《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观上阐述了社会经济和可持续性的统一。

马克思早就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7页。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发展主要包括五大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交往领域、精神文化领域、自然生态领域。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进入人类社会的自然,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93页。。因此,从人、社会和自然有机整体或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趋势来看,这五大领域的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各自发展、协调发展形成的综合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马克思社会经济发展观中的人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人的本质是实践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指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有“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11页。。他还强调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92页。“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93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类学”的发展观,即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2)马克思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立足点和最终目的,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本体论。马克思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页。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全部力量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这就是说,人的世界是一个价值的世界,人是社会的终极目的。所以,马克思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体,应该说是合理的本体论设定。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在这里,马克思指明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这就是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3)从上述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看出,马克思人学发展观具有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特征。两者互为标志,社会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性的根本标志。

2.经济增长理论源于物质变换理论

(1)应当肯定,马克思社会经济理论体系中确实包含着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的确没有直接使用过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这类术语。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和认真的挖掘,甚至有人提出马克思到底有没有经济增长理论的疑问。与此相反,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社会经济理论中存在丰富的经济增长思想。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辽宁大学终身教授宋则行先生指出:“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论述,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宋则行:《马克思经济理论再认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其后,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经济增长理论的表现形式是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问题。这是因为,经济增长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问题。

(2)从生态与经济相统一的发展观,建构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其关键在于把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建立在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基础之上。有的学者正是从这个新的视角尝试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例如,李贺军教授虽然没有在将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上研究经济增长的规律性,但是他抓住了把经济增长的理论建立在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基础之上这个关键,是在转换视角研究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方面迈开的可喜的一步。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被融入了李贺军教授的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观点,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生态因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二是经济增长是人类劳动借助技术中介系统来实现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因素和自然界的自然生态因素相互作用的物质变换过程。三是经济增长的实现条件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四是生态经济再生产中的经济再生产的总需求和自然再生产的总供给的平衡协调发展,既要受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的制约,又要受物质形态的比例关系的制约。五是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方式。从生态经济的实质来看,任何一个有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系统或者说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系统,都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

三 资源生态效益的地位和作用

进入21世纪,人们在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而欣喜的同时,也深深为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忧虑。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不导致环境遭受破坏,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取得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这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重大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资源生态效益所关注的是社会实践意义上的现实的生态自然,而不是逻辑意义上的抽象的生态自然,是一种长期的生态要求。马克思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完全承认生态自然的优先地位:“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58页。从近期生态需求与长期生态需求来分析,人的自身发展需要长期的生态需求,需要长期生态效益环境和条件。

综合对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的研究,可以得出资源生态效益的概念。生态效益是在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人在与自然的交换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资源耗费的关系。所谓资源生态效益,就是指资源经济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变换、价值转换、资源消耗所体现的劳动占用与产品生态价值的关系。之所以这样表述,理由如下。

一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及其与自然资源物质变换的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刻,价值追求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表现在经济数量上,而是表现在生态价值上。这表明,人类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问题,以及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因而要求我们对生态效益的认识必须从单纯性的经济评判观,转变为一种经济发展和价值取向的综合性评判观,即生态价值观。

二是资源生态效益着力于综观经济效益,并通过生态效益反映效益的质量,涵盖了更深更广的内容。只讲经济效益而不讲生态效益,从而缺乏生态的内容,或只讲微观经济效益不讲宏观经济效益,都不是一种全面的经济效益。资源生态效益,既讲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关系。它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把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的统一,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体。

三是人作为一种生态对象性存在,意味着人的发展以实际的、感性的生态对象作为他存在的确证,作为他自身发展的确证,并且他只能借助于实际的、感性的生态对象来获得自身的发展,证实生态发展与自身发展的统一。生态现实对人的发展来说不仅是生态对象性的纯粹客体、直观的生态现实,而且是人的自身发展着的现实,是人的自身发展本质力量的表现。人在生态自然界中的存在,其实就是人通过生态自然界而获得自身发展的自我确证活动。

四是人的创造性与生态规律性的统一。马克思生态思想就是一个有规律的人的创造性与生态规律性的统一。一方面,人的创造性发展是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即符合人的主体创造目的的进程;另一方面,生态发展又是主体认识和遵循生态客观规律的进程,而不是主体不受任何生态必然性的制约、任意选择价值的过程。这两个方面即人的创造性和目的性与生态规律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人的内在力量与外在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