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时代和历史方位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历史长河中,我们国家和民族现在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和历史方位上,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历史命运和前途会是怎样的?在科学判断时代和历史方位的前提下,如何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判断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这都是必须要做出科学回答的重大战略问题。

1.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理论界有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理论的争论,这就是“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的争论。所谓“五形态说”,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关于社会发展形态演变论述而概括的论点,即通常所讲的人类社会发展必然依次经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其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五个阶段。所谓“三形态说”,是根据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伦敦手稿”)中对社会历史进程看法而概括的论点。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全面发展这三大阶段的划分,可以认为,人类社会依次经过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这三个阶段。

围绕着“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的争论产生了某些思想混乱。有的人用“三形态说”否定“五形态说”,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人类社会有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更替,“五形态说”是斯大林提出来的,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不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有的人看不到人类社会必然要经过市场经济阶段,才能过渡到最后的产品经济阶段。实际上,无论是“五形态说”,还是“三形态说”,都是马克思主义根据生产力发展历史状况,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历史进程的科学概括。大家对“五形态说”比较熟悉了,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经典著作,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清晰地勾画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形态”的历史进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形态说”,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自然经济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原始人依赖原始群体、奴隶人身依附于奴隶主、农民人身依附于地主,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组织的依赖;第二阶段“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依附于商品、金钱,表现为人受物的支配,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典型;第三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市场经济消亡以后的产品经济社会,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以共产主义为标志。

“三形态说”实际上同“五形态说”并不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形态进程的这两种划分,都是根据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形态演变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二者是一致的,只不过角度不同。“三形态说”是从人类社会必然经历的自然历史过程,即物质的、生产力的、经济的性质和状态来说的,“五形态说”则是从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与状况,从社会制度的性质与状况来说的,但其最终都是依据生产力发展性质与状况来判断的。

这场争论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社会形态演变进程的判断是否是客观真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否是历史必然;市场经济能不能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涉及的问题症结就在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不是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真理、有没有生命力。

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四大社会形态,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而这四个社会形态从物质的、生产力的、经济的状况的自然历史过程来说,又可以分别属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三大阶段。自然经济社会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在看来,至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应当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产品经济社会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由于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最终导致灭亡,终将会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而共产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首先经历社会主义阶段。

(1)迄今为止的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已经从实证的角度完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结论是正确的。

(2)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到社会主义发展受挫,再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事实,以及当今金融危机和西方资本主义衰退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判断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正确的。

(3)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势,并不排斥特例和偶然,因为人类社会进程就是由无数次特例和偶然所组成的。也就是说人类历史总体经历过“五个形态”,但具体到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就不一定全部依次经历每个社会形态,因为这个历史进程是从人类社会总体上看的。而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必然经历的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则是人类社会更为基本的历史阶段,因而是必然要经历的、不可逾越的自然历史过程。

(4)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结论是根据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所做出的理论预期。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在历史必然性的客观趋势中预测社会主义这一新生事物的,至于具体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当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只是大体上的描述。但至少有一条,因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母体中脱胎出来的,在资本主义母体中已经有社会主义新生因素产生,如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保障福利体制、股份制等。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有一个曲折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社会主义到底怎样建设,要在实践中摸索。

(5)现代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许多同志经常提出一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讲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了,为什么150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还没有灭亡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兴盛的总的历史趋势的判断是科学的,但具体时间的估计是有局限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讲社会主义必然性时,认为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成熟,成熟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就到来了,革命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一是全社会公有制;一是没有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经济;一是按劳分配,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生产关系好比蛋壳,生产力好比蛋黄,当适合时,蛋壳对蛋黄起促进作用;当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因此,小鸡成熟后,就要冲破蛋壳的束缚。当然,革命成功要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同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条件。经过主观努力,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先行展开,但革命成功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判断是基于他们所看到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可克服的尖锐性、激化性,活生生的现实显示出社会主义革命前夜已经来临、资本主义丧钟已经敲响,结论是在这样一种客观条件下做出来的。“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当时的情况正像《国际歌》歌词所反映的那样。但后来的事实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带来了一系列战争、危机与革命,迫使资本主义调整生产关系,进行改良,到现代资本主义,进入今天相对缓和的发展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适应的一面,所以资本主义还有生命,死期未到。而社会主义,由于是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上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走,面临很多困难,再加上主观上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一度犯了错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体制出现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导致受挫。

2.当今时代和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学习唯物史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变理论加以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对时代和历史方位的判断,即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的总体上来说,我们正处在资本主义要逐步走向灭亡、社会主义要逐步走向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代。在该时代,工人阶级处于努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路径上,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方位。

(1)迄今为止,总的时代特征并没有改变,但是在该时代总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经历了第一个历史阶段,走过了第二个历史阶段,正处在第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从世界近代以来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第一个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阶段。由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完全暴露出来了,阶级对立、两极分化,工人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已经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搏斗已经展开,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对该阶段特征做出了科学的判断。第二个阶段是列宁所处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列宁揭示了该阶段的特征。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个历史阶段上,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对这个历史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科学的概括。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特征做了科学明确的判断,在他们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后两个历史阶段也有两个重要判断。一个是列宁1916年的判断。他认为,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即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列宁的判断是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由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导致并呈现出内外交困的局面,呈现出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趋势,是符合当时时代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造成战争与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包括中国革命),这些历史事实证明了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列宁的论断对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是有指导作用的。二战后,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东西方对峙冷战、新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遏制包围、后来的中苏关系紧张等国际局势,我们党一直坚持战争与革命的判断,这是决定中国对内对外政策的关键因素,指导判断中国外部环境和制定对内对外政策。1965年9月29日陈毅副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你们都来吧,苏联人从北边来,印度人从西边来,美国人、台湾人从南边来,我等得你们头发都等白了。”这是关于形势和战争的很著名的一段讲话。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判断国际形势时说:“山雨欲来风满楼,燕子已经低飞了。”因为暴风雨来临前夕,燕子低飞,意指战争即将来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到1958年炮轰金门、1959年中印边境反击战、60年代支持越南抗美斗争、1969年中苏珍宝岛边界反击战、1969年5月9日与前苏联在新疆的边界冲突、1973年西沙反击战、1979年中越边界反击战,等等。除了抗美援朝是大仗外,其余小打不断。毛泽东同志对形势的估计就是要“准备打仗”、“准备打世界大战”、“先打烂坛坛罐罐,再搞建设”、“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抓“三线”建设,沿海地区不投入或少投入,整个策略都是对外准备打仗,这表达了我们党对形势、对战争的看法及采取的方略。当然,有对发展变化了的形势估计过于严峻的一面。我们处理国际关系,处理准备打仗和国内建设的关系,都受到战争与革命这个判断的影响。

一个是邓小平1978年的判断。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总的时代进程又发生了新的阶段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对时代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应该做出新的判断。如果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判断,则势必影响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调整制定。当然,毛泽东同志到晚年也开始做政策上的调整,如采取中美建交等重大举措。我们党对时代的阶段性特征的判断的改变是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来的。六七十年代东西方“冷战”还没有完全结束,东西方对抗、美苏争夺还是国际形势的主要方面,但进入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逐渐发生变化,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苏联蜕变,东欧解体,“冷战”结束,发生了逆转。邓小平第一个做出“总的时代没有变,但有了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的判断。他认为当今世界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和平,二是发展,不是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主题的判断符合第二个阶段性特征变化。这个战略性判断决定了我们国内政策和对外关系总方针的重大转变,引起我们处理国内国际问题的策略发生改变,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国策,构建和平的外部环境,集中力量搞国内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邓小平的判断只是对今天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力量对比发生阶段性变化的科学分析,并不影响对总的时代特征的判断。邓小平的科学判断使我们抓住了发展的有利时机。

和平和发展是主题,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占有的私人性质的基本矛盾就消失了,这次金融危机就说明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依然起作用、依然不可克服,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总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比如,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现在世界上的穷人人均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的有12亿人口,2010年世界人口67亿,也有统计显示世界人口已超过69亿,每6人中就有1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每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的有20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近1/3。贫穷人口比重相当大。世界很不安宁,当今世界的动乱、战争根子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在矛盾。

(2)我们仍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判断的总的、大的时代,总的时代特征实质上仍然是新的社会形态与旧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社会形态、两条道路、两大力量反复较量。目前,在和平、发展两大主题上的较量,中国和发展中国家要和平、要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要发展,但他们反对中国发展,也反对发展中国家发展,它们可以随意出动武力发动局部战争,成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平发展的反对力量。这两大力量、两种历史趋势在较量中有时我上你下,有时我下你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斗争,也有策略上的妥协;有对立不同,也有共同争取发展的共同点,呈现出极其复杂的角斗局面。总体上资本主义走向衰退,但还是强的,社会主义是新生的,但还是弱的。

(3)两种社会形态、两条道路、两大力量的较量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来,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与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反复交锋和较量,而这种较量又同当今复杂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诉求,同当今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同全世界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共同要求纠结在一起,同求和平、求发展的利益争斗纠结在一起,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了掩盖其实质,往往又披上普世的、人权的、全人类的、中立的、抽象的外衣,让人们搞不清楚它的本质。

(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问题并存、和平与斗争并存,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突发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国内主要矛盾没有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任务没有变,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总体态势没有变。由此判断,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攻坚期。必须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