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治理技术丛书”总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以“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要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健全制度建设,提高治理水平,提升治理能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也为我们开放了一个开阔的思考空间。显然,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治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这意味着,加强对现代政治治理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里,“治理”显然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指向:相对于传统的“统治”,治理所强调的是具有现代民主内涵和参与特征的善治良政;相对于一般的“管理”,治理所强调的是具有人性关怀和互动建构的公行良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治理是一个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都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因而治理又具有因应于历史情境的结构性维度,不同时期的治理有着不同的内涵侧重和价值嵌入。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教育程度大幅提升,科技条件极大改善,日常闲暇时间明显增多,从而不仅增加了现代人参与政治的机会,而且提升了他们参与政治的能力;与此同时,国家公共政策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性,以及由此对个人生活的广泛影响,强化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动机。因此,现代国家要实现有效的治理,必须回应民众民主参与的诉求,在追求民主与法治的同时,大力提升治理的质量。其中,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治理技术,政治程序的理性化设计、国家能力建设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等,这些都是世界各国在治理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技术性问题。
这也提示了治理技术的根本属性问题。在现代社会,治理技术并非统治术的别称。治理技术是现代治理所使用的工具、方法和行动方案的统称,它有特定的价值关怀,也有特定的制度指向。从研究领域来讲,治理技术与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并立,有着特定的偏好和研究重心;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治理技术研究特别关注联结国家与社会、政府官员与普通公众的技术和方法,关注能够完善和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路径和计划,关注可以改善和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的实务知识和行动方案,关注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手段和成功经验。
在规范的意义上讲,政治学知识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相互交叠却又有所不同的三个空间,就是理论的空间、经验的空间与技术的空间。其中,理论空间是指政治学在最宏观、最抽象的层次上对政治进行思考而形成的观念、价值和理论,它为当代政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想象力和政治蓝图;经验空间是指政治学以跨越时代和地域的方式汇集的极其丰富的政治生活经验,它为当代政治生活提供了几乎是取之不尽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艺术;技术空间是指政治学在最为具体、最具应用性的层次上积淀的许多有关制度安排、实践技能和操作性的知识,它为当代政治生活提供了各种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操作指南。
对于复兴未久而于当下备感压力的中国政治学而言,专注于理论空间的学者固然不少,着眼于经验空间的学者更是众多,唯独专长于技术空间的学者不仅稀缺,而且其专长之所得亦少见于媒体和图书。考量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可以发现,技术空间的政治学知识正是当下的中国最为缺乏的,因而也是最有需求的知识类型。上至政府官员下至黎民百姓,从掌握着话语权的媒体记者到只能在微博发声的公众,对于问题的认知远多于对解决问题之出路的思考,参与政治议论的热情远高于参与政改实践的欲望,于是,空谈者众而设计者寡,议论者多而实践者少;想法总是缺少办法的支撑,因而想法常常陷于空想乃至流于玄想!在目前的治理研究中,决策者的实践与知识界的研究也往往呈现严重脱节的状态;空泛的概念和理论层出不穷,但在解释现实治理难题和应对现实治理挑战上乏善可陈;田野调查式的案例研究不可谓不多,但对于提供普遍性的政策解决方案而言却裨益不大;反过来,在治理技术层面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却又鲜少应用于相关的实践领域。
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也无力应对“全面深化改革”所提出的要求。为此,本系列丛书有意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政治科学研究者,从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操作技术着手,总结本土乃至世界各国的政治治理经验,力求为中国的治理现代化提供知识上可靠、技术上可行的行动方案,为当下及未来的政治实践供给可以操作的技术导览,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政治治理技术发展的现状、经验与前景。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