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第2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地理位置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从地图上看,它就像一只芒果,植根在欧洲的中央。德国与28个欧盟成员国中的8个国家毗邻,东部接壤波兰和捷克,南接瑞士(非欧盟成员)和奥地利,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北与丹麦接壤,隔北海和波罗的海与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相望。德国边境线全长3758公里。

地处欧洲中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其欧洲中心地位尤为突出,是东西欧之间、斯堪的纳维亚与地中海之间的交通枢纽,其间水、陆、空条条道路经过,被称为“欧洲的走廊”,这一桥梁作用在今天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德国地处东一时区,以首都柏林时间为全国标准时间,同中国有7小时的时差。德国实行夏时制,开始时间为每年的3月31日2点,结束时间为当年10月27日3点,在此期间与中国的时差缩短为6小时。

二 地形与气候

1.地形

德国地形复杂,连绵的山峦、起伏的丘陵、纵横的河流湖泊以及辽阔宽广的平原,使这片秀丽的土地充满着迷人的魅力。德国北起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南到阿尔卑斯山,整个地势南高北低,从地形地貌和海拔高度来看,大致可分为五大地形区。

(1)南部阿尔卑斯山区

阿尔卑斯山是中南欧的天然分界线,德国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是其北缘部分,由阿尔高伊的阿尔卑斯山、巴伐利亚的阿尔卑斯山和贝希特斯加登的阿尔卑斯山组成;最高峰是楚格峰,海拔2963米,也是德国的最高峰。这里既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同时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贝希特斯加登附近的柯尼格斯湖、加密施-帕滕基兴、米滕瓦尔德等都是人们理想的休假游览之地。

(2)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

这是一片广阔的高原丘陵,平均海拔500米,由施瓦本-巴伐利亚高原、南部丘陵和大湖泊组成,此外还包括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亚丘陵地区和多瑙河洼地。这里丘陵起伏、湖泊纵横,一座座小村庄隐没在山水之间,犹如世外桃源,令人陶醉。

(3)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

这一地区包括上莱茵低地及其边缘山脉,其中黑森山脉的最高峰费尔德贝格峰海拔1493米,高耸于莱茵平原上,气势雄伟。德国最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莱茵河蜿蜒流过宾根和波恩之间的峡谷地带,再穿出莱茵页岩山区。莱茵河两岸气候宜人,盛产葡萄,是德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地,同时因其优美的景色,旅游业十分发达。相比之下,莱茵页岩山区的高地则土壤贫瘠、人烟稀少。

(4)中等山脉隆起地带

这一地区由许多山脉组成,包括莱茵页岩山区的洪斯吕克山、艾弗尔山、陶努斯山、威斯特瓦德山、贝尔吉施兰山和藻厄兰山,黑森山区,以及德国中西部的莱纳河和威悉河山区。这些山脉将德国南北隔开,其间的中莱茵峡谷和黑森洼地是贯通德国南北的天然交通线。这里有众多高耸入云的山峰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俗话说“有山必有洞”,位于哈尔茨山南部的海姆凯莱溶洞,长1700米,洞景光怪陆离,如入仙境。群山间还有许多温泉,是疗养胜地。

(5)北德低地

这一地区北临北海、波罗的海,南边延伸入中部山地,平均海拔不到100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3。这里湖泊星罗棋布,丘陵起伏不定,草原与泥沼地及肥沃的黄土地错落混杂。北海、波罗的海沿海海域有众多大小不一的岛屿。其中最大的岛是吕根岛,面积926.4平方公里,与海滨城市施特拉尔松德隔海相望,岛上有许多诱人的旅游景点,如神奇的白垩岩、史前遗址等;最小的岛是赫尔格兰岛,面积21平方公里,像一叶小舟浮现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之上。

波罗的海海岸一部分是平缓的沙滩,一部分是多岩的陡峭海岸。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是被称为“荷尔斯泰因的瑞士”的低矮丘陵地,这里有翠绿的森林、美丽的湖泊以及隐没其间的渔村、浴场、垂钓场,是人们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位于北德低地的吕内堡草原、莱茵平原、明斯特兰平原及阿尔特马克农业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德国重要的农作物产地。

综观德国的地理全貌,总体特点是南高北低,从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呈阶梯状向北倾斜,直抵大海。与其地势走向相辅,德国的河流除多瑙河由西向东流入黑海外,其余的河流,如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埃姆斯河等均是南北流向,最终注入北海或波罗的海。

2.气候

德国地处西风带,受大西洋海洋性气候和欧洲大陆东部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候总体上湿润宜人。德国北部和西北部靠近海洋,受海洋暖流影响较大,属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平均气温为17~18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不十分寒冷。东部和东南部随地势的升高,气候差异逐渐加大,冬冷夏热的大陆性气候特征逐渐显著,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10摄氏度,最热时接近30摄氏度。这种大陆性气候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更为显著,那里1月平均气温为6摄氏度,7月为20摄氏度。阿尔卑斯山是旅游胜地,在炎热的夏天,山下烈日炎炎,路上行人汗流浃背;山腰上却是秋高气爽,气候格外宜人;当人们乘坐缆车抵达阿尔卑斯山顶,则完全是一派“北国”风光,一片皑皑白雪,寒气袭人。

德国一年四季雨量充足,平均降雨量为600~1000毫米,山地可达1800毫米,丰富的降水极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德国全国耕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2;森林覆盖率达1/3,这对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虽说德国的气候总体是平稳温和的,但各个月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德国人的生活也受这一差异的影响。4月是德国气候最变化无常的月份。德国有句谚语:“四月的天,孩子的脸。”暴雨、洪水、飓风、大雪相互交替,因此,在这个月出门,德国人一定会带伞。

三 行政区划

德国是一个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全国划分为联邦、州(联邦州)、市镇三级,现有16个联邦州,其中包括3个联邦州级市和13个“大州”(详见表1-1)。德国过去分为很多邦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邦国间的边界经常改变。今天的联邦州是在1945年后建立的,建立时考虑了部分古老的乡土情谊和历史沿革。在州下面还设有市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现在德国共分为301个县级行政区和102个市级行政区,市县级行政区下设乡镇,德国目前共有13552个乡镇。

表1-1 德国16个联邦州简况

续表

四 人口、民族和语言

1.居民与人口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10日,德国人口总数达到8077万。德国是欧盟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4112万(2012年联邦统计局数据)为女性;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6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德国有670万移民(约占总人口的8.3%),主要入籍者来自土耳其、波兰、希腊和乌克兰等国。近年来,因欧债危机影响,来自希腊和意大利的移民增幅较大。

德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现代化的大城市及工业区人口密度很大,如柏林、不来梅、汉堡、慕尼黑等城市和莱茵-鲁尔工业区。此外,法兰克福、威斯巴登和美因茨等大城市所在的莱茵-美因茨地区人口也比较集中。而在北部低地的草原和沼泽地区、东部农业区、艾弗尔山区和巴伐利亚林区则人烟稀少。德国城市化程度达88%,大约3400万人,约合42%的人口在小城镇生活,30%多的人居住在规模达1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德国西部人口密度明显大于东部,在人口30万以上的19个城市中,只有3个在东部。

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年出生率为10.5‰,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国家,妇女人均生育1.36个孩子,大大低于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文简称OECD)国家妇女生育率。二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约有14.5万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

德国人均寿命,男78岁、女83岁,平均80.5岁,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受此影响,德国对外国移民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并鼓励移民入籍,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德国2012年开始推行“欧盟蓝卡”政策,重点吸引外来技术人才。不过,外来人口增长过快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由此而生,比如排外现象等。

2.民族

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统称日耳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古老的日耳曼部族经过近千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虽然这些古代部族早已不复存在,但他们的许多传统、方言、个性延续至今。

日耳曼人是欧洲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公元前5世纪,他们就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他们为日耳曼人。就其历史发展而言,日耳曼人可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方支系在北欧地区发展,成为现在的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麦人的祖先。南方支系又分成东、西两支,其中东支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等,在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支系本身及其语言都同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之中。西支此后形成了三个区域性集团:北海沿岸集团、莱茵-威悉河集团、易北河集团。到公元8世纪,除去不列颠各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外,整个西支的日耳曼人都统一在法兰克王国之中,之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由此不难看出,德意志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德国还生活着几个少数民族:索布人、佛里森人、丹麦人、辛梯人和洛马人。索布人主要居住在劳齐茨山区,是斯拉夫人的后裔。他们的先辈随着公元6世纪的民族大迁徙移居易北河和萨勒河地区,在此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化。在莱比锡大学有一个索布学研究所,专门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佛里森人是北海边(莱茵河下游和埃姆斯河之间)的一个日耳曼部族的后裔,他们不仅保持了自己的语言,还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传统。在德国石-荷州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尤其是弗伦堡周围居住着少数丹麦人,他们在石-荷州的州议会中还占有一个席位。持德国国籍的辛梯人和洛马人的数量只能估算,从无准确统计数字。从1982年起,由德国政府资助的辛梯人和洛马人中央委员会致力于对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赔偿,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和保护洛马尼语,反对歧视和民族偏见。

3.语言

德意志民族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它与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荷兰语及英语均为亲属语言。

在德国,标准德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现今留存下来的最早的德语文字记载是一部小小的拉丁文-德文词典,它出现在公元8世纪,形成于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时期。德语自从其文字出现之日起,就为封建上层人物所垄断,并以诗歌语言的形式为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6世纪。在此之前的德文,不是今日德国人所能看懂的,人们只有像学外语那样学习,才能看懂这些古代德文。到公元15~16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德语已为广大市民所运用,统一的、大众化的语言文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1522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的出版,成为标准德语形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随着出版业的兴起以及各种书籍的出版,德语散文体替代了古代诗歌语言。17世纪以后,德语语言学家、诗人、文学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使德语在表现能力、结构设计、修辞运用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美国1776年7月建国时,大陆会议代表在费城投票决定美国国语,赞成德语的票数只比赞成英语的票数少两票,可见当时德语的地位与影响。

20世纪以来,德语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词汇方面,德语词汇已超过1000万个,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在经历了千年发展之后,今天的德语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衡量,都可同法语、英语相媲美,它已成为世界语言之林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世界上有一亿多人以德语为母语。除德国外,将德语作为母语的还有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的大部分地区、南蒂罗尔地区(属意大利北部)、比利时的部分地区、法国的阿尔萨斯及靠近德国和卢森堡的边境地区等。

虽然德语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作用较小,但它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却是比较重要的。世界上出版的每10种书中就有一种是用德文写成的。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德语仅次于英语和法语,居世界第三位。

五 国旗、国歌、国徽、国花和国鸟

1.国旗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旗是由黑、红、金(黄)三种颜色组成,这三种颜色自上而下呈平行相等的三个长方形排列。这面三色旗作为德国的国旗,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历程。

1813~1814年,在德意志民族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民族战争中出现了第一面黑、红、金三色旗,这面由德国妇女赠给抗法志愿军的锦旗在战争胜利后,成为自由与统一的象征。在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三色旗又成为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自由民主和国家统一运动的标志。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代表普鲁士的黑、白色和此前代表汉萨同盟的红、白色组成的黑、红、白三色旗代替了黑、红、金三色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红、白三色旗成了失败的象征,人们要求重新使用黑、红、金三色旗。魏玛共和国时期,虽然恢复了黑、红、金三色旗的国旗地位,但国旗之争一直存在。1935年,希特勒结束了这场国旗之争,决定了国旗的颜色为黑、红、白,这就是“卐”字旗。二战中,“卐”字旗成了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征。1945年,随着希特勒第三帝国的灭亡,“卐”字国旗被永远废除。

在1949年议会通过并生效的《基本法》中,象征自由、统一的黑、红、金三色旗被一致认定为联邦德国的国旗。1990年两德统一后,黑、红、金三色旗顺理成章地成了统一后德国的国旗。

2.国歌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歌词,采用的是19世纪德国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所写的一首反映当时德国人民心愿的诗《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曲调采用“交响乐之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所创作的《皇帝四重奏》的旋律。

1815年维也纳会议建立的欧洲新秩序,并未使德国成为自由统一的国家,只是建立了一个以法兰克福邦联议会为代表的松散邦联,德国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分裂状态中。人民强烈要求政治自由、民族统一,《德意志之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它号召人民以国家民族为重,投身到争取民族统一和自由的斗争中去。这首诗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因而被广泛传诵。人们还用海顿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皇帝四重奏》为该诗谱上了曲调,使这首庄严的诗歌在人们熟悉的旋律下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在此后的1848年革命中,这首歌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922年在纪念魏玛共和国成立三周年之际,共和国总统弗里德利希·艾伯特正式宣布采用这首由海顿谱写曲调的《德意志之歌》作为德国的国歌。

1948年在起草《基本法》、筹建联邦德国时,分别以首任总理阿登纳和首任总统奥多尔·豪斯为首的两派人,在国歌问题上产生了重大的意见分歧。阿登纳力主恢复魏玛时代的国歌,即《德意志之歌》;而总统豪斯认为这首歌的歌词有征服世界之嫌,在德国战败投降的历史条件下不宜再用,并提出用歌词婉转温和、曲调民族性浓郁的《德意志颂歌》来取代之,但这首《德意志颂歌》又遭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在国歌问题上,总理与总统的意见分歧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1952年4月底,豪斯总统才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接受了联邦议院和阿登纳总理的建议,批准采用《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为德国的国歌。德国国歌的歌词如下:


统一、法权与自由

为德意志祖国!

让我们为此目标奋斗

兄弟般地以心灵和双手!


统一、法权与自由

是幸福的保证!

在幸福的光芒中繁荣、兴旺、昌盛

德意志祖国!

在幸福的光芒中繁荣、兴旺、昌盛

德意志祖国!


3.国徽

德国的国徽以雄鹰为图案。鹰作为德国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因如此,在国徽问题上没有出现像国歌那样的重大意见分歧,人们并不反对用昔日魏玛共和国之雄鹰作为新生的德国的象征。

德国国徽以土黄色盾牌为背景,背景上是一只黑色的雄鹰,雄鹰的喙和两爪为红色。据考证,这一雄鹰图案的渊源可追溯到12世纪曾经统治过普鲁士,后来成为德国王室的霍亨索伦家族。自古以来,德国人对雄鹰的崇敬都是虔诚而深沉的。早在古罗马时代,雄鹰就被看作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象征,它保护着上帝的子孙和信徒不受侵害。上帝被比作雄鹰,谁相信它,谁就可以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不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同时雄鹰又是太阳之鸟,它的锐眼能经得住太阳神的照射。在封建王朝时代,雄鹰是皇权的象征,帝王们希望以此使皇位永固。

不过千百年来,对德国人民来说,雄鹰始终被看作一只圣洁的神鸟,人们相信它会给德国带来幸福、恩宠和力量。

4.国花

德国是欧洲花卉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鲜花进口国。德国人非常喜欢花,人们在访亲问友时总要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以表达祝福之情。在众多的花卉中,德国人尤其喜欢矢车菊。这种花花色美丽,是欧洲著名的花卉,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德国没有法定的国花,但德国人把矢车菊视为国花。

矢车菊又名蓝芙蓉、荔枝菊,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株高30~90厘米,叶互生,呈线形锯齿状,长7~15厘米。此花夏季开花,花生于枝端,花较大,直径4~6厘米。花形有重瓣与半重瓣两种。花色有紫、蓝、粉红、白等颜色,其中以紫、蓝色最名贵。矢车菊生命力强,种子能自播繁殖,种一年后即可自行发芽生长。德国人用矢车菊来象征日耳曼民族爱国、乐观、俭朴的特征。

5.国鸟

白鹳为鹳形目鹳属中的一种大型禽,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其形态与鹤相似,只是嘴更粗壮些、更长些,后趾较长且着地。白鹳是候鸟,喜欢在屋顶或高大的树上筑巢。白鹳的巢很大,直径可达2.5米,高2米。白鹳喜用旧巢,每年都要整修加固。在欧洲,远在中世纪初期,人们就把白鹳筑巢在自家宅院看成是吉祥之兆。德国虽没有法定的国鸟,但德国人总把美丽的白鹳当成自己的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