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书以转型期中国妇女有序政治参与为研究的主题,是基于妇女政治参与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的最薄弱环节,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难点,并试图系统研究扩大妇女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约占我国人口1/2的妇女在国家和社会政治资源分配中居于弱势地位,长期处于权力结构中的边缘阶层和缺席的位置,严重制约着我国民主政治和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本书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以政治学理论中的政治参与为研究理论根基,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以制约妇女政治参与的因素为切入点,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对妇女有序政治参与面临的问题作深层次的政策根源和体制性根源探析,确立妇女政治参与评价体系,创新妇女有序政治参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探索扩大妇女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路径。本书的主要目标是考察妇女如何通过有序政治参与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以提升其社会地位,实现性别平等。通过推进妇女合法的、制度化的、理性化的、有层次的、适度的政治参与,有序地进行利益表达,避免大量无序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现象泛化,切实维护和实现其当家做主权利,进一步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一)基本框架
根据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本书在框架结构上包括绪论及五章正文共六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妇女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章提出当代中国妇女有序政治参与的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妇女政治参与理论的研究概况,提出本书始终围绕的核心主题,即通过国家与妇女关系的良性互动,探索扩大妇女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路径。本章对全书的框架结构和论述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做出说明。
第二章“妇女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及渊源”。本章主要是阐述妇女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对西方政治参与理论溯源,并考察妇女政治参与的历史渊源;廓清本书的核心概念,阐明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和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深入分析有中国特色的“有序政治参与”的概念及内涵,并对西方学者的研究观点及评述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和研究妇女政治参与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我国妇女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本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妇女政治地位的追溯,描述了近代以来要求男女平权和争取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中心的女子参政权运动,指明历史上妇女的政治参与的缺席,为当前妇女通过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妇女在政治领域的在场。本章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动员型”妇女政治参与的回顾与检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社会的对女性参政的认同和支持,妇女的政治参与因社会革命而获得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对“文革”期间妇女政治参与“虚假繁荣”现象的阐述,指出这一时期妇女政治参与呈现出非理性、无序性和暴力化倾向,不仅阻碍了妇女的有序参政,甚至使整个中国妇女政治参与进程出现断裂。本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妇女政治参与总的评价是进步与问题同在。在党和国家的关怀、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妇女自身意识和能力的进步等多因素作用下,我国妇女政治参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总体上由缺席到在场转变。但当前妇女政治参与状况还不容乐观。
第四章“当代中国妇女政治参与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本章剖析当前妇女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自身素质等方面:经济的发展制约妇女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现有政治体系难以充分为妇女提供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传统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及社会性别制度中消极因素影响了妇女政治参与意识;资源和机会不足制约了妇女政治参与的环境;妇女自身素质状况已成为制约其政治参与的瓶颈。本章重点阐述了妇女政治参与缺失的制度困境,即促使性别平等的正式制度供给不足及其实施机制的无效力,是导致了当前妇女民主参与和权力参与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章提出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通过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妇女经济地位的平等与独立、加强对女干部的培训、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理念、提升妇女自身素质等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从制度创新、宣传和社会动员、妇女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促使妇女能力提升以及社会性别意识的提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
第五章“社会转型视野下我国妇女有序政治参与路径探索”。本章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虽然极大地激发了公民包括广大妇女利益表达的愿望和政治参与的热情,但长期形成的旧的民主体制还很不完善,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传统的缺失导致妇女政治参与的制度结构不健全、不均衡,我国公民包括广大妇女政治参与主体的素质偏低,使妇女的各种利益诉求不能通过更加广泛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沟通与协调渠道来满足,由此而引发的妇女无序参与、非制度性参与等非常态政治参与日益增多。本章结合近年来中国妇女政治参与的实际,分析了妇女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指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泛化影响到政治稳定,侵蚀了政治合法性资源,影响政治发展及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进程。本章论述了扩大妇女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转型期为什么要“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如何实现妇女有序的政治参与等问题作一探讨。
第六章“探索和构建我国妇女政治参与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章通过分析和借鉴国际社会从参与率(机会)、参与结构、参与质量三方面指标即国际性别平等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来衡量妇女政治参与的水平和参与质量,结合近年来我国关于妇女政治地位或性别平等状况的指标体系,对其中的社会性别平等核心指标、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以及妇女发展纲要评估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初步的妇女政治参与的指标体系构想。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性别平等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妇女政治参与测量指标的工作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书按照国际上和国内通用的“性别平等指数”,认为必须参照和借鉴国际社会多年来形成的反映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际常用指标,也尽量避免国际上性别平等衡量指标的固有缺陷,既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国际比较和地区之间的比较,也要综合考虑目前已有的衡量指标体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妇女政治参与指标体系,以进一步反映妇女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参与状况。
(二)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搜集法。通过阅读、整理和分析妇女政治参与的书籍和期刊文献,浏览国内外有关妇女研究的学术网站,收集大量与本书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掌握有关妇女政治参与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我国妇女政治参与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对当代中国妇女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二是系统分析法。把妇女政治参与放到由政治参与者、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政治参与的客体所构成的系统中,分析政治参与主、客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政治参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三是比较分析法。本书着重从性别角度对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进行性别比较和统计,不仅仅以女性为研究对象,而是把女性和男性作为社会整体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比较和经验总结,探索妇女政治参与的共性和本质规律,为解决妇女政治参与的理论问题及现实中妇女政治参与的弱化问题寻找对策。
四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关于妇女政治参与的理论虽然属于政治学研究范畴,但可以引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中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访谈研究,采用逻辑论证和结论性分析方法,来描述和评价妇女的政治参与,对影响女性政治参与的诸多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和定性分析;采用结构式访问的定量研究方法,运用数据的统计和比较进行简单的量化分析,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是社会性别分析法。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是联合国用以分析各国政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促进男女共同发展、改变不平等社会性别结构的有用工具,并逐步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社会性别是与阶级、种族等并列的一个分析范畴,为研究性别平等政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方法。目前社会性别方法已成为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重要工具和研究方法。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是本书研究当代中国妇女政治参与所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本书采用社会性别与发展(GAD)的理念、方法,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男女在社会上充当不同的角色,以及在社会关系上的不平等状况,提出改善男女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措施,以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改善其政治参与状况。
综上所述,本书在研究妇女政治参与状况及探索扩大妇女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时,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用系统分析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引入公民政治参与的质性研究方法,从社会性别角度对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进行性别比较和统计分析,分析两性在公共政治领域的权力、地位关系等,其中,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