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序

河北师范大学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范学堂。时值清朝末年,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中国,国力衰败,生灵涂炭。先觉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衰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非兴学不能育人,非育人不能兴国”。在这股清末新政教育救国的洪流中,河北师范大学艰难启程了。1902年,在顺天府尹陈璧等人多番奔走吁请之下,几经变故,终于确定校址、建校招生,以官方名义创办的新式学堂——顺天中学堂诞生了。四年后的1906年,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政府天津女学事务总理傅增湘,在天津河北三马路三才里西口创办了公立北洋女师范学堂。自此,河北师范大学的两脉源流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百年画卷。

建校以来,两脉源流几经更名、改制、融合、分离,终于1996年5月汇集一流,由地处省会石家庄的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河北教育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河北师范大学。其间,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由起初的中学堂、女子师范,发展为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士、硕士、博士的全系列多层次教育。目前,本科专业达10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可招收培养博士生的专业50余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可招收培养硕士生的专业130余个。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河北省高校强势特色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数量由初创时期的数十人增至2015年初的25947人;设有21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汇华学院);在职教职工2818名。办学类型已由单一的师范教育学校转型为多学科、综合性的省部共建大学。学校113年的办学史见证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学校始终坚持“怀天下,求真知”的办学理想。一大批名家大师先后受聘到校任教。他们中有中国女性先觉者吕碧城,中国新地理学开启者白眉初,爱国教育家马千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奠基人李恩科,音乐家丁善德,剧作家及戏剧教育家曹禺,小说家及散文家孙犁,画家李苦禅、孙奇峰,社会活动家萨空了,历史学家张恒寿,以及在河北师范大学成长起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大业,等等。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河北师范大学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在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同时,师大人常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社会现实,重视把学识以“力行”的方式,付诸实践,贡献社会。前身学校在历史上曾首开贫民教育、女子教育、职业教育之先河,倡行学术研究以社会急需为前提。合并后新的河北师范大学在全国首创三教并举、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育创新模式。先贤的兴学实践,既植根于社会现实之土壤,又不失人文追求之理想;既承续中国深厚的文化血脉,又播撒西学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在极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与治学方略中,不仅有教育家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更有其所肩负的对国家前路、对民族兴亡的深切关怀,无不体现着师大学人关注社会、学问有益于国家的情怀。走进21世纪的河北师范大学,秉承了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2006年3月开始实施的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程,开创了教师教育的新模式。2009年,国务委员刘延东曾两次做出批示,予以肯定。温家宝同志于2014年5月再次来到河北师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走进顶岗实习生马丽莎同学的地理课堂听课,称道“很好,就这样上!”由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爱心家教”团队,爱心接力,薪火相传,坚持十年如一日,对下岗职工家庭及因病失学的儿童实施教育援助,荣获“善行河北——2012年感动校园人物”称号。2013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陪同下,来到河北师范大学视察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肯定了学校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成功经验。

走过113载的河北师范大学,在“怀天下,求真知”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并输送了20多万名专业人才。他们中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企业精英、社会名流,有的成为著名学者、科学家、教育家、特级教师。一代代师大学子怀揣报国之志,踏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岗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各条战线,辛勤耕耘,建功立业。

发端于中国近代最早的兴学浪潮之中的河北师范大学,在一个多世纪曲折前行的历程里,凝聚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我本人来河北师范大学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品鉴河北师大百十余年的华彩乐章,无不为其文脉渊源之深邃所震撼。正是师大人对传承文明薪火的使命担当、对人类本体价值的终极关怀、对社会进步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教育发展的执着探究,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这所百年学府所蕴含的天下襟怀、求真品格与进取精神,并使之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一支最为活跃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本书采用史话形式,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百十余年来史料的整理,对发展现状的呈现和对未来发展蓝图的勾勒,以学校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线索,为读者了解河北师范大学百十余年的历史沿革脉络,以及河北师大大学文化积淀和大学精神养成,提供了一幅清晰的文化图谱。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以陈奎元先生为主任的编委会组织编写“中国史话”丛书,并将《河北师范大学史话》列入其中。这既是对师大学人的褒奖,也是对师大人砥砺前行的鼓舞和鞭策,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赵月霞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