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奋发有为战略的作用
对中国近年来在奋发有为战略指导下的强力外交,不仅国外有激烈的批评,中国国内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它们认为奋发有为战略将损害中国的对外关系。老一辈的外交官甚至公开批评从韬光养晦向奋发有为的战略转变是短视的。2012年中国外交尚处于战略转型时期,因此奋发有为战略对其产生的影响还不大。到了2013年,我们就能从中国的外交成果中看到该战略所发挥的作用了。2013年,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访问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欧洲,会见了300多位外国政要,接待了6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华。与此同时,中国与各国签署了近800份合作协议。本文接下来将通过考察2012年以来(包括2012年政策调整时期)中国与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变化,评估奋发有为战略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稳定中美关系
2012年2月习主席出访美国后,奥巴马政府曾怀疑习主席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目的是为了遮掩中美的“假朋友”关系。直到2012年5月中方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重申这一想法时,华盛顿方面仍然怀疑中国的诚意。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命令驻北京的美国外交官调查中国提出的这一建议的具体内容。于是,美国外交官频繁地在不同场合询问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内容是什么。奥巴马政府没有意识到,新型大国关系并不是亲密的伙伴关系,只不过是良性竞争的关系,或者是和平竞争的关系。所谓“新型”是指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而“大国关系”则是指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的关系。按照杨洁篪的说法,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管控(中美)分歧的新办法”。
华盛顿方面逐渐认可了中国努力稳定中美关系的诚意。2013年6月,奥巴马总统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与习主席会晤时,虽然仍不太接受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提法,但与中国达成了建立新型战略合作的共识。美方对认可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提法有所迟疑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中方没有解释清楚这个词究竟是适用于所有大国与中国的关系,还是仅仅适用于中美关系。杨洁篪在2013年8月发表的文章中把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同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区分开来。他在文中说:“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中国与各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运筹大国关系的重要理念。”显然,以上表述中的新型大国关系仅指中美关系。
2013年11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Susan Elizabeth Rice)发表了关于美国对亚洲政策的演讲,在演讲中她使用了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这意味着奥巴马政府已经正式接受了这个建议。赖斯在演讲中说:“对中国,我们将努力实践转型大国关系模式。这意味着我们愿在管控中美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的同时,促进两国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共同利益问题上开展深入合作。”
2013年11—12月,两起突发事件考验了中美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首先,11月23日中国宣布了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中美关系经受住了这次考验。日本的回应政策是非常情绪化的,要求中国撤销防空识别区,并要求日本的航空公司拒绝向中国政府递交飞行计划书。日本政府甚至建议将于2013年12月访日的美国副总统拜登(Joe Biden)发表一份美日联合声明,共同要求中国撤销东海防空识别区。拜登拒绝了日本的提议,认为美中关系“影响深远”,他还表示愿意利用自己与中国领导人联络的机会帮助化解中日危机。第二起事件发生在2013年12月6日的南海,美国海军“考本斯”(Cowpens)号导弹巡洋舰和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编队的一艘军舰发生对峙,双方军舰相距不足500码。事件发生后,中美两国立即展开高层对话,避免了两军关系中断。在过去的20年里,类似情况发生时中美曾几次中断两军交流。此外,2014年2月,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会见了达赖喇嘛,但他选择了非正式地点——地图室,而不是一贯接待客人的挤满媒体摄影师的椭圆形办公室。对此,除了口头上的抗议,中方也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报复行动。这表明,双方都在采取谨慎的策略与对方竞争。
除了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和南海军舰对峙事件外,清华大学中外关系定量衡量项目对中美关系的量化数据也表明,中国实行奋发有为战略后中美双边关系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从图1可看到中美关系在2012—2013年比在2009—2011年要平稳。
图1 2009—2013年中美关系趋势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研成果—中外关系数据,1950—2013年中美关系分值,http://www.imir.tsinghua.edu.cn/publish/iisen/7523/index.html。
图1显示,中美关系在2009—2011年的变化幅度是1.7(介于0.4至2.1之间), 2010—2011年中国仍坚持韬光养晦战略时变化幅度是1.3(介于0.8至2.1之间),但外交战略转向奋发有为后2012—2013年的变化幅度降低到0.7(介于1.6至2.3之间)。上述三个时期中美关系的标准差分别是0.499、0.471和0.227。注1标准差越大,表示稳定性越差。更重要的信号是,从2012年8月开始,中美关系得到改善。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新型大国关系政策可能缓解了中美之间的“假朋友”关系,因为两国都承认了它们关系的核心状态是竞争而非合作。当一国视另一国为竞争对手时,它对另一国利好政策的期待不会太高,同时对另一国不友好行为的反应也会变得不那么情绪化。
注1中美关系的标准差公式:
σ:标准差,n:数值的数量,xi:单个数值,μ:平均值。
(二)巩固中欧关系
实行奋发有为战略后,我们不仅看到了中美关系的稳定程度有所改善,还发现中国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大国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图2反映了2013年这些关系改善的趋势。
冷战后,中俄关系远远好于中美关系。事实上,在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中,中俄关系是最好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也是唯一与中国有大规模军事合作的国家。尽管中俄关系已经处在较高水平,我们仍发现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战略之后,中俄的战略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从图2中可以看到,2013年中俄关系的标准差上升了0.1分。
同时,好几起事件都显示,中俄的战略合作在2012—2013年得到了巩固。中俄相互配合在联合国对西方提起的决议案(如制裁叙利亚和伊朗的决议)行使否决权。2012年6月,中俄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发起联合声明,反对西方大国对叙利亚的军事干预。2013年3月,习近平在当选为中国国家主席后,选择莫斯科作为出访的第一站。习主席访俄期间,中俄发表共同声明,相互支持对方在领土主权上的立场。这份声明表明,中俄同意在与日本的领土争端问题上进行合作。尽管中日、俄日的领土争端都由来已久,但此前双方从未就这一问题公开地相互支持。2013年7月,中俄共同举行军事演习,其中的海军联合演习是中国与他国军事演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巩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对中国来说是2013年最重要的外交成果。2013年年底,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年度外交工作报告中将中俄战略合作的新进展放在了所有外交成就之首。2014年2月,当所有西方国家领导人都缺席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冬奥会时,习主席亲自去俄罗斯向普京表达对成功举办冬奥会的祝贺。对此,普京回应将在2015年二战胜利70周年时与中国联合举办纪念活动,表达俄罗斯支持中国在东亚孤立日本的立场。2014年乌克兰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对俄进行经济制裁,中国则与俄罗斯达成能源合作协议,普京表示感谢中国政府。
图2 2011—2013年中国与欧洲主要大国关系趋势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研成果—中外关系数据,1950—2013年中俄(苏)关系分值、中德关系分值、中法关系分值、中英关系分值,http://www.imir.tsinghua.edu.cn/publish/iisen/7523/index.html。
中国采取奋发有为战略后,中德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经济伙伴,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611.3亿美元,几乎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3。2012年,中国在德国的实际投资额为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8.5%,但中国的投资项目数量仍落后于美国和瑞士,位列第三。中德关系虽然在2011年已经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中最好的,2012—2013年中德关系依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德国总理默克尔于2012年8月访问中国,中国总理李克强随后在2013年5月回访了德国。默克尔多次表示,德国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希望与中国共同努力,保持高层交往,加强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如图2所示,2013年也见证了中法关系的改善。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访问中国。奥朗德是习近平任国家主席后,西方主要大国中第一位来访的国家元首。陪同奥朗德来访的还有一个高级别的商务代表团,他们希望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分到更大的蛋糕。访问期间,空客公司与中国的航空公司签署了一笔价值77亿美元的60架飞机订单;法国核能巨头阿海珐(Areva)与中核集团讨论建设一个核废料处理设施;汽车制造商雷诺则参与谈判,提议在武汉建立一个年产能15万台汽车的工厂。8个月后,2013年12月,法国总理埃罗(Jean-Marc Ayrault)访问中国落实上述项目。埃罗在访问期间,见证了“阿海珐”与中核集团签署锆工厂项目的合资意向书,与西门子签署关于为福清核电站5号、6号机组提供仪表和控制系统的合同,以及与中核广州公司签署可再生能源的合作协议。为了庆祝中法全面建交50周年,法国外交部部长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宣布自2014年1月27日起,中国游客赴法的旅游签证将在2天内签发。
中英关系的改善更是一个典型例子,可以说明奋发有为战略是如何改善中国与西方大国之间恶化了的双边关系。2012年5月,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无视中国的警告,坚持在伦敦接见了达赖喇嘛,他的这一行为导致了英国与中国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内中断了所有高层会晤。这种状况促使英国努力改善双边关系,卡梅伦终于获得了中国的邀请。2013年12月访问北京期间,卡梅伦公开声明:“英方重申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他的声明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积极回应,李克强总理说:“英方重申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中方对此表示赞赏。”政治关系的改善带来经济上的大规模合作。这次访华,卡梅伦率领了一支号称“最大规模”的贸易代表团,并对李克强总理说:“代表团的规模反映了我们对英中伙伴关系的巨大期盼。我们尤其希望探索各种经济开放的机会,英国对中国的投资也敞开大门。”卡梅伦与李克强共同见证了10项合作文件的签署,内容涵盖太空开发、媒体交流和专利保护等领域。在会见卡梅伦时,李克强还表示在高铁和民用核能领域两国已展开“突破性”的合作。
(三)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013年,中国还改善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3月,习主席出访非洲,访问了坦桑尼亚、刚果和南非,出席了金砖国家峰会,并与来自埃及、埃塞俄比亚和非洲联盟的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习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辛格(Manmohan Singh)、巴西总统罗塞夫(Dilma Vana Rousseff)和南非总统祖马(Jacob Gedleyihlekisa Zuma)达成协议成立开发银行,为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调动资源。同时,他们还同意通过建立应急储备安排探索建设金融安全网。在首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与非洲领导人对话会上,习主席再次确认,对于那些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中国将为它们对中国出口的97%的项目给予零关税待遇。这是典型的“以大事小以仁”的政策。
2013年5月31日至6月2日,习主席出访拉美,在访问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之前,习主席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来自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巴哈马、多米尼加共和国、格林纳达、圭亚那、苏里南和牙买加的领导人分别举行双边会谈。9月,习主席访问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并出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以及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10月,习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访问了东南亚的两个重要国家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由于美国联邦政府关停,奥巴马缺席此次APEC会议,更加彰显了习主席在会议上取得的成绩。习主席在访问东南亚时提出的“命运共同体”建议,防止了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站在美国或菲律宾一边同中国对抗。
2013年李克强总理也访问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并会见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他的印度之行加强了中印之间的互信。尽管印度媒体试图在两国边境争端问题上煽风点火,但印度政府坚持改善与中国的政治关系。2014年1月,印度积极提议举行中印军方会晤,以找到避免或解决穿越实际控制线的有效方法。2014年9月习近平访印,与印度总理达成协议,双方同意以“可接受的方式”解决边界分歧,访问之后双方都在边界地区将军队后撤。
10月,李克强总理出席在文莱举行的第八届东亚峰会,并访问了文莱、泰国和越南。他还出席了第23届东盟峰会,并宣布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的计划和一些具体提议,包括建立中国—东盟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促进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基础设施建设。李克强总理对越南的访问缓和了越南在南海争端上的政策,也促使其他东盟成员国在南海争端问题上的立场更加远离菲律宾的政策。11月,李克强总理访问罗马尼亚,这也是近20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罗马尼亚。他在布加勒斯特出席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并会见了来自16个中东欧国家的领导人。会后,他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12次会议。除了出席这两个大会,李克强总理还与几乎所有与会的国家领导人举行了双边会谈。
(四)与日本关系紧张
2012—2013年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双边关系都得到提升,但中日关系是一个例外。有些人认为,这个案例正好证明了奋发有为战略对加强与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起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冷战后,因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6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在其执政时期曾急剧恶化。另外一次中日关系的滑坡发生在2010年9月,由于日本海上安全厅的巡逻艇与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相撞,菅直人(Naoto Kan)政府将中国渔船的船长扣留了18天。中日关系的这两次恶化都发生在中国执行韬光养晦战略的时期,这说明该战略也无法阻止中日关系的严重恶化。图3显示了中日关系的两次下滑。
图3 2000—2013年中日关系趋势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研成果—中外关系数据,1950—2013年中日关系分值,http://www.imir.tsinghua.edu.cn/publish/iisen/7523/index.html。
中日目前的对峙局势是野田佳彦(Yoshihiko Noda)政府2012年“国有化”钓鱼岛事件的直接后果。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的政策使中日双方严重对抗,从此中日关系不断恶化。2013年12月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让事情变得更糟。从图3可以看出,安倍第二次执政时期的中日关系比小泉执政时期更差。2000年后中日关系的这种急剧下滑的深层原因是中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日本在心理上不能接受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1年以来中日关系的两次长期恶化说明,目前的中日对峙并非是由实施奋发有为战略引起的。
尽管中国的奋发有为战略不能缓和安倍政府与中国的对抗,但有效地孤立了安倍政府,巩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与中国一样,都采取了反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政策。韩国总统朴槿惠(Park Geun-hye)更是采取了与中国相同的对日政策,自2013年2月安倍就任首相后,她一直拒绝与安倍会见。普京在俄日领土争端问题上也采取了强硬政策。俄罗斯外交部部长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说,日俄之间的领土争端使得双方自二战结束以来未能签署任何正式的和平协议,未来短期内也很难有明确的解决方案。2014年,普京不断推迟访日计划,日俄关系开始恶化。而自2012年以来,奥巴马政府一直敦促日本归还冷战时期美国向日本提供的用于研究的300多公斤武器级钚。2013年10月,在日本举办的日本—东盟特别峰会上,除菲律宾外,东盟其他国家都拒绝了日本提出的在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