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与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准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中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留下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论述。这些思想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战略任务,是我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从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就开始了;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提出,这是第一次。对于这一全新的概念,我们首先需要对其科学内涵进行界定和阐释。我们既要弄清“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身的含义,准确理解其精神实质;也要弄清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其地位与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 时代、时代性与时代化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化的子概念,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始终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概念中,内在地包含着“时代”“时代性”“时代化”三个范畴。对这三个范畴进行概念阐释,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前提。

1.时代的概念

“时代”一词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概念中的关键词之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首先必须辨明“时代”一词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时代”一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如石器时代、封建时代、时代潮流等。二是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如青年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第1177页。。而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时代”一词的应用则是极为泛化的。比如,人们根据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历史发展阶段,把现在的历史发展时期称为全球化时代;根据计算机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的一个重要劳动工具,把现在称为计算机时代;用来描述一个人的生命发展阶段,如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用来描述一个国家在某个杰出人物领导下的特定历史时期,如斯大林时代、毛泽东时代等。这表明,人们是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时代”一词的。在不同的语境中,该词表达的具体含义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的“时代”概念,是有着特定内涵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对“时代”概念的含义进行准确解读,甚为必要。

“时代”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随处可见。有学者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至少在五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了“时代”一词,它所表征的历史阶段在性质、特征和时间长度上是不同的参见孙新彭《时代性质判断与社会主义实践选择——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第55~57页。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时代”一词至少有五种不同的用法:第一,它被用来指称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第二,它被用来指称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社会形态;第三,它被用来指称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第四,它被用来指称一个较为长期的历史发展阶段;第五,它被用来指称历史发展中一个在时间上并不长,但是发生了某种巨大变化的历史发展阶段。,但它的基本含义则是明确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时代”概念就是反映社会发展的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并具有自己基本特征的社会范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92页。在《资本论》中又说道:“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10页。恩格斯则明确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4页。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是根据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变化,来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用“时代”一词来描述这些阶段的。某个时代就是反映某种特定形态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时代”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时代是描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概念。时代概念是以人类为主体,用来描述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不是以个人为主体,不是描述个人的生命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形态由低到高、先后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经历五个基本时代。划分这五个基本时代的主要依据,就是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时代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时代概念要依据所描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和特征的不同进行区分。每一种社会形态对应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时代,这样的每个时代又包含不同的发展阶段。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其存在过程中,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的。它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要素,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换句话说,就同一个社会形态来说,不论其时间是很长、较长,还是较短,它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所以也必然会有低、中、高乃至最高等几个发展阶段,至少也有两个,即低级和高级阶段。这些性质、特征、时间长度各异的发展阶段都可以用“时代”一词来描述。为了更清晰地认识“时代”的内涵,列宁最早提出了将时代区分为“大时代”和“小时代”的思想。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意义上的时代可称为“大时代”,同一形态中不同发展阶段意义上的时代则称为“小时代”列宁将资本主义大时代划分为三个小时代:第一个小时代是1789~1871年,即从法国革命到普法战争,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代;从1871年普法战争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第二个小时代,即资产阶级绝对统治和衰落的时代;第三个小时代是1914年以后,即帝国主义时代或现代资本主义时代。参见《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92页。

第三,时代的区分不可能划出严格的时间界限。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是渐变的过程,从一个时代向另一时代发展存在交界点或过渡期,有的过渡期甚至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因此,严格地在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之间划分出分界点,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说:“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27页。关于时代的任何划分都只具有粗线条勾勒的意义,不可能做到精确和细致。

第四,时代是具有纵横双向维度、时空双重属性的概念。从纵向看,时代一般指历史发展的时间序列,表现出在时间上前后相继、顺序递进的特征,时代的发展是一往无前、不可逆转的。从横向考察,时代除了具有特定的时间属性之外,更实质性地指向与特定时间段相伴随的时势、时务、时局等一切客观存在,也就是所谓的时代条件。因此,时代与时间并不等同,时间流逝只是时代变化的外在特征,而时代条件的变迁则是时代变化的内在属性。观察时代变化要把握时间流逝与时代条件变迁两重属性。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的“时代”概念,应当进一步区分为大时代、中时代、小时代、微时代四个层面来加以说明。

所谓“大时代”,就是用来表征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社会形态的概念。五种社会形态,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五个“大时代”,它是根据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进行划分的。每个“大时代”都包括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包含若干个“中时代”。

所谓“中时代”,就是用来表征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发展阶段的概念。每个社会形态都必然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大时代”中必然存在若干个“中时代”。例如,在资本主义“大时代”中,就存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等不同的“中时代”。“中时代”的划分往往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标志的,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这一最高发展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大时代和中时代的变化,通常伴随着时代性质的变化。例如,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这一最高发展阶段以后,从时代性质上说就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列宁在关于19世纪末以来的时代判断问题上提出过“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等许多概念。笔者以为,“帝国主义时代”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角度做出的判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是从时代性质角度做出的判断,“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等是从时代主题的角度做出的判断。这些时代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我们当今所处的“中时代”,仍是资本主义大时代中的现代资本主义阶段,在性质上仍然属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所谓“小时代”,就是用来表征“中时代”的发展阶段中具有不同时代主题的历史时期的概念。某一社会形态的同一个发展阶段,也就是同一个“中时代”,也可能经历较长的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时代主题的历史时期,我们将这些历史时期称为“小时代”。比如,十月革命以后,人类历史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这一时代性质至今未变。但是,时代主题却发生了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因而发生了“小时代”的演进。也就是说,“小时代”的划分,是以时代主题作为标志的。我们今天所处的“小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所谓“微时代”,就是用来表征某一历史时期也就是“小时代”中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段的概念,如“改革开放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等。“微时代”的划分通常是以时代潮流的更新和时局形势的变化为依据的,“微时代”的变化同样是时代变化的重要方面。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都处在和平与发展的“小时代”,但是时代潮流不断演进更新,时局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时段性特征。我们党的理论也经历了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发展过程。如果不从“微时代”的角度来区分这些不同的历史时段,那么把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发展过程看成不断推进时代化的过程,就说不通。这表明,“微时代”的变化,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时代这一概念可以从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历史时期、历史时段的变化这四个方面来说明,可区分为大时代、中时代、小时代、微时代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时代”,从时间过程来看,是前后包含、相继发展的关系,即大时代由若干个中时代构成,中时代由若干个小时代构成,小时代包含不同的微时代。从实质意义来看,它们分别表征着特定的社会形态、时代性质、时代主题、时局形势四个方面,由这些方面构成的时代条件对于马克思主义有重要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随着社会形态、时代性质、时代主题、时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丰富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2.时代性的含义

从语辞上考察,“性”有“性质、属性”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性”作为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如党性、纪律性、创造性等。时代性,顾名思义,应当是指具有时代的性质或属性。

事物的时代性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的时代条件决定的,尤其是思想理论的时代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产生于某一时代的思想理论,必然是对这一时代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受到这一时代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具有时代性的必然属性。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94页。“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6页。这是对理论必然具有时代性的深刻揭示。

任何理论都必然具有时代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理论的时代性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代进步性,二是时代局限性。一方面,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与特定的时代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社会必然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时代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任何一个时代相比前一个时代而言,都必然有其进步性。产生于某一时代的理论,相对于前一时代的理论而言,它有了赖以产生的更进步的时代条件,有了可以吸取前人认识成果的思想条件,因而其理论必然有其时代进步性。比如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的理论,相对于产生于封建时代的理论来说,必然有其时代进步性。另一方面,具有时代性的理论又必然具有时代局限性。因为人们只能在现存的时代条件下去认识客观事物,研究对象的发展程度和人们的认识水平都必然受到现存条件的制约;而且,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解答,理论所指向的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任何理论就其研究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措施而言,其影响的历史时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理论又必然具有时代局限性。随着时代继续向前发展,这种局限性就将逐渐显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时代先进性和局限性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都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理论的时代进步性与时代局限性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构成了时代性的完整内涵。

理论必然具有时代性,这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说的,理论的时代先进性和时代局限性也是从时代发展的纵深角度才能进行观照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立足于当前的时代条件,努力使我们的认识与时代实际相吻合,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不是落后于时代。这就对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也就是要努力“体现时代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537页。这里的“体现时代性”的要求,其立足点就是当前的时代条件,其本质含义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要使我们的理论和工作始终立足于当前时代实际,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引领时代发展方向。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体现时代性的要求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来实现的。

3.时代化的含义

从语辞上考察,“化”通常作为动词使用,意为“变化、使变化”之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化”作为语词的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现代化、机械化、绿化、美化等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第559页。。据此,“时代化”意为转变成特定时代的样式或模样,这是最直观感性的理解。然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时代化”的命题何以成立呢?任何事物尤其是思想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必然打上其生成时所处时代的深刻烙印,从而具有了时代性。而具有时代性的事物,本身也就必然呈现它所处时代的“样式”或“模样”,也就是“时代特色”。这样一来,“时代化”对于现存的任何事物来说,好像不成为一个问题,这一命题也仿佛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时代化”这一概念所指向的对象不是存在于当今时代的任何“现存事物”,而是相对于时代发展变化来说的“过去事物”。产生于过去时代的事物,从当今时代来看,它需要“时代化”;存在于当今时代的事物,从未来时代来看,它也需要“时代化”。因此,“时代化”的概念内在地蕴涵着时代发生了发展变化这一逻辑前提,是立足于当前时代对过去时代的事物提出的要求。

由于时代化总是人们立足于自身所处的“当前时代”来进行的,目的是使“被时代化”的对象具有“当今时代特色”,因此,“时代化”这一概念严格来说应该是“当今时代化”或者“当代化”。它是面向当前的,不是面向未来的,因为未来时代的发展变化尚没有发生,人们也无从实现面向未来时代的所谓“时代化”。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例,任何时代所要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今时代化”。我们今天所要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当前时代条件相结合,使之呈现我们当今时代的特色。至于“未来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那是后人的责任。

“时代化”的概念揭示的是“被时代化”的对象所具有的“时代特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结果。就像“现代化”这一概念必定是指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和结果,“绿化”这一概念必定是指从“不绿”向“绿”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一样,“时代化”这一概念指的是对体现“过去时代特色”的事物不断赋予“当今时代特色”的过程和结果。赋予某一事物以“当前时代特色”,就是“时代化”要承担的使命和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赋予事物以“当前时代特色”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使事物紧密结合现实时代条件,既适应现实时代需要,又引领现实时代发展,充分体现它的“现实时代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完成“时代化”,才能实现“时代化”的目标。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可以对“时代化”的概念做如下解读:所谓“时代化”,就是对产生于“过去时代”的事物不断赋予“当前时代特色”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来说,“时代化”就是要使“被时代化”的事物,能够与当前时代条件紧密结合,反映当前时代精神,适应当前时代需要,体现当前时代特色。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含义,可以从这一概念的逻辑含义、现实含义及精神实质三个方面来进行把握。

1.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含义

从逻辑上来看,“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两个概念构成属种关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化的子概念。“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时代化”,也就是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当今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概念的逻辑含义可以解读为,对于我们当今时代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过去时代”的理论成果,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具备“当今时代”的“样子”或“模样”,使马克思主义反映当今时代精神,适应当今时代需要,体现当今时代特色。这样一个过程和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随着时代向前发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当今时代特色”,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所承担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何是必要的?从逻辑上来看,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时代性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绝对真理,也不是永恒真理。它和其他理论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具有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时代条件下诞生的,它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条件,回答了当时的时代课题,适应了当时的时代需要。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为后来的人们提供解决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补充新的养料,发展新的理论,才能指导新的实践,从而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需要时代化的根源所在。同时,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而任何时代的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运用和发展,都要受到当时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也都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具有时代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的过程。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产生了许多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但是,我们今天依然肩负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何是可能的?从逻辑上来看,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为条件的。任何理论都有时代性,但并不是任何理论都能够时代化。能够时代化的理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是其理论所揭示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又以相似或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其理论的解释力仍存在;其次是其理论具有对未来的预测性,新的时代使其部分预测得以验证,并为预测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是其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认识和解决新时代条件下的重大问题具有指导意义牛先锋:《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是它能够实现时代化的前提条件。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含义

从基本内涵来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解答时代课题,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引领时代潮流。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时代条件,科学把握时代性质和主题,应对和解决时代课题,指导时代实践,引领时代发展,实现时代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化。二是“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从时代发展中汲取营养,总结升华时代经验,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化时代”与“时代化”的有机统一,其中“化时代”是前提,是手段,“时代化”是结果,是目的。

从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内容时代化、形式时代化和话语体系时代化三个方面,是三者的有机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时代化,也就是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理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根据时代要求和时代变化,大胆创新理论形式,从而形成适合人民大众要求的新的理论形态和理论范畴。最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与时俱进地创新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使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真正地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条件。

从内在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动态的过程和静态的结果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的一种结合,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也是一种静态的结果。作为动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它要应对时代课题,要吸纳时代精神,要在指导实践中推动实践向前发展,这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作为静态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后产生的理论成果,是以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的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质上是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离开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化的本质,保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性是时代化的核心,创造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化的关键。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核心和关键,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1)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质上就是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江泽民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537页。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联系。党的理论要体现时代性,只能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的,就是要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正是时代化的本质所在。

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的,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82页。,这一理论品质既为时代化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时代化提供了内在动力。实现时代化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其次,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就是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正是这一要求的本质所在。最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537页。与时俱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和关键所在,这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

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丰富发展,因此,时代变化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时代变化不仅仅体现为时间流逝,更包含着社会形态、发展阶段、时代主题、时代潮流、时局形势等方面变迁的丰富内涵。时代变化的不同内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第一,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历史性飞跃。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大时代”的变迁,这是时代性质的根本变化。时代性质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根本方面,它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性质变化而与时俱进,将产生历史性飞跃的成果。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大时代,至今也不过160多年的历史,而且当前也还处于由资本主义时代向社会主义时代过渡的阶段,“大时代”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至今尚没有也不可能产生这种意义上的历史性飞跃。

第二,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飞跃性发展。发展阶段的变化,也就是“中时代”的演进,这也是时代性质变化的又一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时代性质变化既可能发生在“大时代”的变迁之中,也可能发生在“中时代”的演进之中。“中时代”的演进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有重大影响。比如,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虽然大时代没有变化,但“中时代”却经历了演进的过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最高发展阶段。相应地,从时代性质上看就转变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为了适应这种时代变化,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新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一次飞跃性发展。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而言,列宁主义就属于这种意义上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第三,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飞跃性发展。时代主题的变化,也就表征着“小时代”的变迁,这是时代变化的重大方面之一。适应这种重大变化将带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飞跃性发展。比如,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发展阶段以来,时代主题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换,因而经历了“小时代”的更替。伴随着这种变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性发展。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下的产物,而以邓小平理论为开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理论成果。相对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属于这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第四,随着时代潮流或时局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实现丰富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时代性质和时代主题都没有出现根本变化,但是时代潮流或时局形势有重大变化。人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结合时代变化,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属于飞跃性发展,但却是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的与时俱进形态。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断依据形势发展和总结实践经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就是属于这一层次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又如,毛泽东与列宁都处于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同一“小时代”,但各自国家的时代潮流有明显差异,适应这种时代潮流变化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在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继续推进,但不构成飞跃性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人们通常把毛泽东思想界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把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看成一种“飞跃性发展”。但笔者以为,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角度来看,它们两者处于相同时代主题的同一个“小时代”,时代主题未发生根本转变,而只是时代潮流的变化,故两者之间不构成时代化意义上的“飞跃性发展”。。再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都属于同一“小时代”中适应不同时代潮流或时局形势变化所形成的时代化成果,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继续推进,而不是飞跃性发展。

(2)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本质上体现了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其核心正是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并驾齐驱,与实践一道进步,保持马克思主义既不超越阶段又不落后于时代的与历史发展同步的先进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先进性,就在于它的科学世界观和所揭示的普遍规律与时代条件相结合,在时代化中加以运用,通过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解答特定的时代课题,顺应和推动历史发展。可以说,时代化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第一,要通过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汲取富有时代特色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内在地要求并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始终与常新的实践相结合。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在于能够给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使人们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599页。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汲取富有时代特色的实践经验,始终与发展着的实践保持一致,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养分,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战胜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指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不断前进的关键。

第二,要通过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凝聚富有时代特色的群众智慧。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正在于它始终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政治立场上,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从理论层面反映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总结和升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可以说,紧跟人民创造历史的步伐,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鲜活素材,使自身富于时代气息,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的奥妙所在。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心声,荟萃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总结和升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这样才能使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理论,从而增强它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要通过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融汇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类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智慧基础上自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开放的科学理论。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66页。就当代来说,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集中体现在科学理性、价值理性及其统一之中,包括科学、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公正等基本理念。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断融汇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文明成果,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进步思想理论的前沿和高峰,永葆其先进性,真正发挥其为人类导航的功能。

(3)创造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所谓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条件相结合形成的标志性理论成果由于时代化与中国化存在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也是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答时代课题,并创造出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而考量马克思主义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主要标志就在于是否通过理论创新,创造出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本质必然通过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展现出来。回顾16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创造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历史。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第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一次飞跃性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重大的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二次飞跃性发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历史阶段划分,就是以这些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成果为依据的。创造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归宿,也是考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现过程的主要标志。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关系

党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大命题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在统一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注重从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把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们对此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对于如何理解“三化”的内在逻辑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三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逻辑关联可以概括为“主题—关键—基础”。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大众化的主题和统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按照中国的国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中国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顺利发展。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总结升华中国经验,汲取中国文化精华,形成带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

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本质要求,它回答的是在中国怎样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其中,中国化是核心,是永恒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要任务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实践的需要。这既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基本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和中心命题。”荣开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鄂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不结合中国实践的需要,不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就没有意义,也没有出路。时代化、大众化都必须围绕中国化进行。“离开了中国化这个中心,时代化将失去根本目的,大众化将失去实质性内容,马克思主义将失去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陈世润、彭文龙:《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求索》2011年第5期。

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具有统领作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个实际必定是当前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实际,不可能是过去时代的实际或未来时代的实际。也就是说,中国实际包含中国国情和所处的时代特征双重属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民族化”,而且内在地包含着“当代化”的元素。此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必定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因为中国实际最根本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515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人民所掌握的科学理论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中,中国化居于统领地位。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汲取时代精华、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时代条件,科学把握时代的性质和主题,应对和解答时代课题,指导时代实践,实现时代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化。二是“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从时代发展中汲取营养,总结升华时代经验,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定是结合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实际。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实际也必然发展变化,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也要不断时代化,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解决时代条件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保持理论的生命力。时代的发展变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贯穿其中的不变的灵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得僵化而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

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正确地改造客观世界。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民群众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新的社会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方式、传播媒介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如果没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时代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解答时代课题,就不能增强理论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实现大众化也就失去了前提条件和关键保证。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进行实践活动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第一,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实现群众“马克思主义化”,也就是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使人民群众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理论武器。第二,让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掌握,实现马克思主义“群众化”,也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由被少数人掌握变成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两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侧面。

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面临的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条件相结合,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实现这两个目的,都离不开人民群众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环节,离不开大众化这个根本途径。因为人民群众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解决中国问题和时代课题都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进行,在本质上都是人民群众的实践过程。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人们认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器,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从而创造新的实践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本身还要通过大众化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接受检验和继续发展。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发展归宿。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解决中国不同时期面临的实践问题,推动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一切理论创新都是为了推动实践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引领实践发展的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说到底就是通过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体现出来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才能发挥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也才能体现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虽各自有不同的内涵和指向,但在逻辑上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在实践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其历史发展属于同一个过程,其现实推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首先,从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两两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是具有特定目标的实践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每一“化”在各自的实践意义上都有自己的空间、时间、主体“三要素”,每一“化”都必然在逻辑上涉及其他两“化”。比如,在当代中国,中国化是立足于当前时代背景和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中国化,时代化是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人民实践活动的时代化,大众化则是围绕中国发展任务和当前时代条件的大众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逻辑整体,每个方面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其次,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三化”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中国化、时代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中国化”必须符合“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必须落实到“大众化”的实践归宿;“时代化”必须贯彻“中国化”的主题,必须取得“大众化”的认同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必须围绕“中国化”的奋斗目标,必须体现“时代化”的核心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其决定性作用。不能和中国实际、时代条件相结合,不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可能真正获得中国人民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进而形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就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目的和价值。

再次,从历史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同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工作任务存在差异,但其逻辑起点都是坚持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目标指向都是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互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三化”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是同时展开、同时进行、同步推进的过程。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代课题,创造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的时代条件相结合不断实现时代化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所掌握和运用不断实现大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三化”绝不是分开的独立运动,而是同步发展的,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不同方面。

最后,从现实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的。拥有特定目标的实践过程需要空间、时间、主体三个基本要素存在,缺一不可。中国化是从实践的空间要素上提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时代化是从实践的时间要素上提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大众化是从实践的主体要素上提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要求,这些要求最终在实践发展过程中获得统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化”对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空间、时间、主体的基本结构取向。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呈现出一种互构与共生的状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存在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共同发展。

应当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概念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三化”的整体逻辑结构中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应将其视为主次关系、包含关系。理由是:第一,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概念。虽然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但是在内涵上各有侧重,在目标上各有指向,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向的是实践活动的空间维度;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指向的是实践活动的时间维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指向的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维度。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表达的虽然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但各自侧重的方面和强调的角度有所不同,是相互独立的概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在逻辑上要能够成立,也必然要求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如果将它们理解为相互包含的概念,那么马克思主义“三化”这一整体概念表达就会陷入逻辑困境。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马克思主义“三化”间的关系看成三个概念的并列关系,三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同等对待不应有所偏废。

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在同一性,要切实防止把三者割裂开来、孤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和做法。比如,有人认为,“中国化是解决内容问题,时代化是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化是解决形式问题”;还有人提出,“时代化是总体,中国化是本体,大众化是主体,三位一体最终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高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学习时报》2009年12月28日。也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的科学价值取向得到党内的认同后,才转向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头脑的普及取向。”陈光军:《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这些观点和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割裂整体的嫌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中,要切实将马克思主义“三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尽管三者在概念关系上是并列的,但作为实践过程是紧密联系、无法分割的,是没有先后之分,同步推进的发展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与中国化、大众化相统一整体推进

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上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在实践中注重从整体上加以推进,避免将它们孤立起来、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

首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主题,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同步推进。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共同的逻辑目标。毛泽东曾经指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02页。。邓小平也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14页。。江泽民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68页。这些都充分表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核心主题。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2页。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程度如何,就取决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程度,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始终确立“中国主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步推进。

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载体,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统一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贴近群众、指导群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毛泽东说过:“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58页。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有着鲜明价值指向的发展过程,其中国主题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1页。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只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发挥巨大的改造世界的作用。离开了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成了“书斋里的学问”而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在马克思主义“三化”相统一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果,还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同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同时,它们又都是中国人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突出的大众特色。因此,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统一的成果。党的文献对于这种理论特质有着明确表述。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9页。。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定位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536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第7页。上述表述无疑都鲜明地表明了这些理论成果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双重特质。我们常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里讲的“最新”,是一个历史性的“时代”概念,强调的正是这些理论成果蕴涵的“当代化”元素和“时代性”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在这一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造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