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绪言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文明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下辖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和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

长沙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她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长沙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楚国雄踞南方的附属地,也曾为汉长沙国国都和五代南楚国都,是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始源地之一。

长沙地处湘中丘陵与洞庭冲积平原过渡地带的长浏盆地,湘江自南而北贯穿全境。境内汇入湘江的支流达15条,主要的支流有浏阳河、捞刀河、靳江和沩水。水资源以地表水为主,水源充足。远古时期,湘江两岸的河谷平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这里的动植物物种丰富、品类繁多。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远古的长沙先民提供了繁衍生息和生存发展的丰沃资源。

在距今20万~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长浏盆地的湘江两岸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浏阳永安发现的旧石器,属于典型的砾石器工业传统,具有华南旧石器文化特征,为该时代的早中期。到新石器时代,原始的居民聚落开始在湘江两岸的河谷渐次产生。长沙远古属三苗之地,从长沙县南圫大塘遗址发掘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罐残片上有太阳照耀下的高冠长尾鸟,折射出长沙先民原始的审美意识和奇特的想象力,这一考古发现被学术界归为“大塘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长沙腰塘和团山里考古遗址发现的距今5000多年的陶器属于屈家岭文化的范畴,浏阳樟树潭考古遗址发现的距今4500年的陶器则属于龙山文化的范畴,这些都具有“三苗”文化的鲜明特征。

明嘉靖《长沙府志》载:“长沙之名,起于洪荒之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王会》记载,西周成王七年(前1050),成王大会诸侯于雒,并接受各方诸侯贡献的方物,其中就有“长沙鳖”。春秋战国时期,“扬越之地”长沙为楚国黔中郡辖地。秦代置长沙郡(洞庭郡),以湘县为治所。汉代改立长沙国,改湘县为临湘县,作为国都。魏晋南朝设湘州,仍以临湘为治所。隋唐宋元设潭州,改临湘为长沙,为潭州治所。明清设长沙府。清康熙三年(1664),湖南正式建省,长沙成为湖南省省会。直到民国,长沙都是省、府(道)、县(市)三级的治所。民国22年(1933),长沙市、县分治,设立长沙市为湖南省省会,直至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再沿袭至今。

在历史的演进中,长沙不断积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长沙的历史地位和地域影响不断提升扩展。

长沙是商周古邑、楚汉名城。宁乡炭河里与长沙杨家山等地发现的商周时期遗址,大量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和玉器既具有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内蕴,又有明显的古越文化的特征。炭河里更发掘出了距今3000年的周代初期古方国都城遗址。在炭河里遗址及周边发现的大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如四羊方尊、人面纹鼎和大铜铙等,深邃地展示了长沙青铜文化融合南北特质创造的独特文化——炭河里文化。战国时期,长沙已是楚国镇守南方的军事重镇和重要粮仓。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长沙马王堆汉墓,以及保存最完整的西汉长沙国王陵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字记载和实物佐证。长沙走马楼(今五一广场)及附近古井发现的大量西汉、东汉和东吴时期的简牍,再次为我们提供了从西汉到三国时期长沙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信息。

长沙是屈贾之乡、潇湘洙泗。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长沙留下了他的绝笔之辞《怀沙》。“怀沙”就是怀念长沙,更包含怀念先人、怀念故国之意。西汉时期长沙王太傅贾谊在长沙写下了《吊屈原赋》《谏铸钱疏》《鸟赋》等千古佳篇。东汉时期长沙太守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潭州欧阳询的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诗圣杜甫在长沙生发出“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之兴叹。

随着历史的发展,长沙的经济愈益发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的逐渐开发,长沙开始成为历代王朝重要的财赋来源地和转运中心。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潭州成为全国南方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和交换中心。铜官窑遗址向世人展示了从唐到五代长沙釉下多彩陶瓷工艺的古典辉煌。南宋时期,福建人胡安国和胡宏父子创立了湖湘学派。胡宏弟子张栻主讲长沙岳麓书院,并与著名理学大师朱熹留下“朱张会讲”的传世佳话。宋以后,长沙人才辈出,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特别是近代,以长沙为中心,湖南形成了五大人才群体:以陶澍、贺长龄、贺熙龄、魏源等为代表的湖南经世派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湘军人才群体;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皮锡瑞等为代表的戊戌维新派群体;以黄兴、宋教仁、秦力山、杨毓麟等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志士群体;以杨昌济为精神领袖,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为代表的新文化知识分子群体。

长沙是荆衡胜地、战略要冲。《长沙县志》记述:长沙“邑居省会之冲要,控荆湘之上游,吐纳洞庭,依附衡岳,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保障东南,古称崇镇”。从秦汉到唐宋,湖南虽然还是中原王朝流放和安置贬谪官员与失势权贵之处,但在军事上,长沙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汉末长沙太守孙坚从长沙率兵讨董卓勤王,至今有“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弟子最先来”的美谈。三国时代关羽战长沙,收黄忠、杀韩玄的故事广为流传。宋金长沙之战十分惨烈,金兵直称长沙城是铁州城。宋元长沙之战,宋兵在李芾指挥下坚守数月,英雄形象至今仍存长沙人心中。近代抗击日寇的长沙会战更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长沙的许多地名都与历史上武将征战的传说有关,如铜官、靖港、捞刀河、营盘街、蚂蚁(马援)巷等。

长沙是革命圣地、伟人故里。长沙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和社会进步运动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长沙走出去的湘军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英勇抵抗,浴血奋战。在戊戌维新运动中,湖南是全国最富朝气的一个省份,长沙则是湖南维新运动的中心。在清末的立宪运动中,湖南立宪派人士在长沙积极推动宪政。在辛亥革命中,长沙是最先响应武昌起义的城市。在五四运动中,以长沙为中心开展了湖南人民“驱张运动”。毛泽东等在长沙的建党活动,使长沙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地之一。在大革命时期,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农民运动闻名全国。在土地革命战争中,长沙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长沙是谭嗣同、黄兴、刘少奇、胡耀邦、朱镕基等伟人的故里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家乡。

明德致远,心忧天下,求是创新,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这些都是长沙历经数千年铸就的文化品性和城市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长沙人民继续奋发作为,正创造新的辉煌。

长沙市市长 胡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