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仪器代替了思想
如果思想之树爬满仪器的藤蔓,它会长出一种可怕的果实——误诊。
从宏观上看,各种现代仪器和检测方法,只是医生感官的延伸,不可能取代医生大脑的思维和临床观察,更不可能取代医生对疾病各种相关因素的判断分析。
疾病深层次的规律不是仪器能够检测出来的。如果我们在临床上,主要凭仪器的结果来判断疾病,就会失去很多真正认识疾病的机会。
有这样一则病例:一位60岁的男性病人,患阻塞性黄疸三个月,先后在北京四家大医院反复经各种仪器检查,包括肝扫描、B超、胃肠造影、胰胆管造影、CT等,均诊断为胰头癌。住院期间,病人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外科会诊认为是胰头癌晚期合并消化道大出血,不能手术。第二天,病人昏迷,神经内科会诊又诊断为胰头癌晚期颅内转移。当日病人死亡。谁知尸体解剖结果大大出乎意料,病人全身没有任何肿瘤,主要所见是在十二指肠后壁有一个溃疡,溃疡穿透至胰腺引起化学性炎症,也就产生了各种影像检查所见到的胰头肿大和结构紊乱的征象,接着胰头水肿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性黄疸。病人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是由溃疡区内一支动脉血管被腐蚀破裂所致,而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是严重的出血性休克所致。
从上可见,医疗设备的检查结果应用于临床上,不能作为临床上的主要依据,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医疗手段。因为不同的检查得出的结论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结合患者本身的各种具体情况诊断施治才是正确的做法。
从上面的病例来看,如果能正确诊断,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完全可以通过手术治愈的,但当时所有的医生都对胰头癌的诊断深信不疑,并肯定病变已到晚期,只能采取姑息治疗,谁都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间,现代化的检查设备不但没有起到正向作用,反而成了误导医生临床思维的框框,以致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错失良机。
良好的思维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素来被称为医生立业的“双足”。这也是医生从业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随着现代科技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医生临床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功积累却越来越被忽略。在先进仪器设备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后,我们医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及判断分析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弱。就像是有了拐棍之后,我们忘记了双足的存在一样!离开设备检测的这根拐棍,有些医生还会走路吗?
近20年来,重学历、重科研、轻临床等现象使医疗队伍存在着严重的“基本功贫血症”。在医院的整体发展上,几乎绝大多数的医院都把主要的精力和资金投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上。这一方面是为了临床的服务需要,另一方面当然是为经济利益考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们往往会觉得,如果没有做大量的检查而导致误诊,是属于医生的责任;而通过各项仪器设备检查之后,即使得出的结论不经过医生仔细思考或综合判断而导致误诊,也不属于医生的责任。于是,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往往是病人一说出症状,各项检测便一拥而上……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个医生的临床物理检查再合乎常规,也不会赢得患者的信赖。而仪器设备,尤其是一些先进的仪器一检查,自然会让患者更加信服和“放心”。因为在患者的眼里,仪器的检查是“客观”和“准确”的。而医生的物理诊断,往往是人为的,容易有误差的。
曾有报纸报道过一位大型综合医院院长向记者讲述他们医院的误诊问题。有一位病人在几个科室就诊,居然没有一个医生仔细做一下腹部触诊、叩诊,而是做了大量仪器检查,始终诊断不明。后来一位资深主任查房时,仅凭体查就发现了腹部移动性浊音,再进一步经B超检查发现了腹腔大量积液而确诊,从而避免了一例误诊误治。
在1993年出版的《哈里逊内科学》中,作者就明确指出:“在医学中没有比详细地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检更为重要的!”但是在临床上,我们往往把疾病简单化、机械化,过多地依赖于各种医疗设备。这也是导致我们医疗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更何况,很多疾病必须依靠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医生的体查才能下结论。
这是病人的悲哀,还是医务人员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