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的背后:那些关于生命、健康和医疗的真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我们走入了怎样的误区

分科过细并不等于诊断更加精确

分科过细并不等于诊断更加精确,它反 而 会 阻 碍 我 们 寻 找 真 正 的病因。

几年前看到央视的一则报道:一心脏病患者,同时伴有精神障碍。入院后,两个科室各持己见,相互推诿,都认为病人不属于自己科室而拒绝接收该病人,如此行事险些危及病人的生命!

随着医院的分科越来越细,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从物理诊断到X线、CT、核磁共振……越来越高级的科技设备让患者越来越目不暇接……

从形体解剖到细胞学的研究,再到生理生化的研究,慢慢地,我们已经走进了分子医学时代,研究的目标也越来越精微……

从大内科、大外科开始,医学科目逐渐演化为胸内、普内、神经、心内、肾内、耳科、鼻科,等等。而就小的耳科而言,就出现了专门研究内耳某个部位的专家……

目标越来越专,越来越精,越来越细。琳琅满目的大科室、小科室,让病痛中的患者怎一个“晕”字了得!

医学在高、精、尖方向上的极致发展,仿佛一跃九霄,而脚下登高的梯子却越来越悬,越来越不踏实……

但是从一般系统论的角度看,分科越来越精细,必然会背离人体的整体规律。我们分科的原因之一是认为在疾病的研究当中,只要研究清楚身体中每个部位的疾病,就会了解人体整体的情况。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因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永远大于各部分之和。分割开来研究人体,必然会忽视很多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出来的规律。

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任何一个器官,是不可能单独完成其功能的。化整为零,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任何器官的功能都必须通过人体这个整体的协调运作方能得以实现。再健康的一颗心脏独立于人体外也不可能单独跳动;再智慧的一个头脑,离开了人体,也变得丝毫没有意义。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密不可分。如不能协调合作,人就会生病。正如一支足球队,每个球员都很棒,但仍然会输球。因为成员间的相互配合才是赢球的关键。

分科越来越细,实际上是对人体的一种分裂式研究,必然会导致人体研究离实际的人体及其疾病的真实情况越来越远!这就如一棵大树的分枝一样,越到末端,离这棵树的本来面目越远,也就越脆弱。这种舍本取末的认识人体的做法,无疑会如盲人摸象一样,很难了解全面。

在三国时期,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医华佗。《三国志·魏书·方技传》里讲了华佗治疗感冒的案例: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内实,延外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当时有两个小吏,一个叫倪寻,一个叫李延,他们同时找华佗来看病,症状都是头疼、发热。华佗给他俩看完病以后,说倪寻应该用泄法去治疗,李延应该用发汗的办法治疗。虽然这二人症状相同,他却用了不同的方法。他认为倪寻是内实,而李延是外实。第二天一早,两人都痊愈了。

这个案例起码说明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同样是头疼,它的原因不一定是一样的,病根儿也不一定在头上。外实和内实,都可以导致头疼。

第二,看上去大致相同的疾病,可能是由于完全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第三,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如果是把它分割开来研究的话,就往往会误诊、误治。看上去毫不相干的某些组织或器官,可能会相互影响,甚至会形成新的疾病,这一点很重要。人体很多功能的完成,不仅仅是各个器官、各种组织正常就行了,还要求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也要正常。如果两个器官的功能相差太大,一个过强、一个过弱,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就容易产生问题,这也是导致疾病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回头再看上面提出的那个疑问,分科过细是不是可以使我们对疾病的治疗更精确?不是!分科细致,确实能够解决某些专科本身的问题,和不分科相比,研究可能更专业、更明确,但是也会由此衍生出很多其他新的问题。这个情况在临床上遇到的太多了,比如慢性鼻炎,如果我们只针对鼻子去治疗,真的有用吗?很多病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间都在受慢性鼻炎的困扰,只针对鼻子治疗总治不好。我在门诊上发现很多有慢性鼻炎的病人,只要天气一降温马上就会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有的病人一旦针对鼻子用药立刻就能缓解,而停止用药后鼻子就又堵上了。那么,慢性鼻炎真的只是鼻子的问题吗?肯定没那么简单。它和中医里讲的“肺”有密切的关系,属于肺经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是各种因素影响到肺经这条经络线都可能导致慢性鼻炎,其中风寒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说明不仅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也是一个整体。所以说分科越来越细,只能导致你会越来越多地漏掉致病的因素,最终只有一个结果——病总治不好。

分科过细还会错过很多治愈疾病的机会,我在临床上也遇到过类似的一些案例。例如,我曾经治疗过一些耳聋的患者,其中有三个病例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他们虽然症状都是耳聋,但是导致耳聋的原因完全不一样。

第一个病人是唐山人,36岁,一年前有突发性耳聋病史,病情在一个星期内加重。这个人经常酗酒,爱发脾气。他此次发作的诱因是喝了一场酒,人很疲惫,加上因事突然生气,就听不见了。

第二个病人是个30岁的女教师,右耳突发性耳聋。这个病人平常身体特别弱,气短,讲一堂课就累得说不出话来了,经常全身疲乏,眼花,胸闷,头晕,食欲也不好。

还有一个是19岁的女学生,右耳突然听不见了,同时伴有如头疼、咳嗽、脖子僵硬、咽喉部胀疼、耳朵有堵塞感这样一些症状。

这三个病人虽然同样是耳聋,但他们的体质与病因完全不同。第一个是肝肾阴虚。他的生活不规律,经常喝酒,脾气大,导致肝阳上亢。他的突发性耳聋就是这样造成的。这个病人要靠滋阴潜阳,再加以针灸疏导,慢慢地就能听到了。但是我告诉他,好了以后再也不能喝酒了。结果,这个病人在病好了一年多以后,又开始喝酒,乱发脾气,后来又听不见了。那个老师是什么状况呢?她是非常典型的气血虚,中气不足,所以到达脑部和耳朵的血液循环就会很差、很弱。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后,再给她施以针灸,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一周时间内,她不但听力逐渐恢复了,而且说话底气也足了。而那个19岁的女学生呢是风寒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度增高,耳部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致使耳部充血。她的耳聋跟风寒有关,治疗当天症状就减轻了,两三天以后病人就完全好了。

我之所以会面对同一种疾病采取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是因为我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而病人的耳朵就是在人这个整体里面的。人和自然也是一个整体,人是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如果仅仅是就病治病,肯定是治不好的。

所以我认为分科过细,虽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从更多的角度看,亦有不利的方面,甚至不利的方面更多。现代科学有“老三论”和“新三论”之分。“老三论”中有一个“系统论”,它提出一个理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怎么理解这个观念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讲话的同时,他的手能配合讲话做动作,但如果没有大脑的指挥,没有肌肉和其他系统的参与,光靠手是完不成这个动作的。它必须是身体中多个器官多种组织共同协调才能完成,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体的所有功能,几乎都需要多器官、多细胞的配合。就如同电视台的团队一样,节目的录制没有导播不行,没有摄像师不行,没有灯光师也不行,离了哪一个环节都会出问题。我们说人的大脑非常重要,问题是离开身体的大脑,还有用吗?所以,再重要的器官,也必须在整体里才能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分科过细特别容易导致我们在诊治疾病时考虑不周全。

疾病的形成和诊断,也都符合这个规律。有很多疾病都是多因素造成的,如多个器官功能失调等。不是说一旦我们生病,就只有仪器能看得见、看得清、可量化的,甚至认为可重复验证的诊断才是科学的。什么是真正的科学诊断?就是能够既把所有和我们的生命、疾病相关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又把现在、过去和以后的发生、发展过程考虑在内,也就是把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全部囊括了,才能对疾病真正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也才算是比较科学的诊断,这种诊断是宏观的、动态的。

如今,我们迷信的所谓的可重复、可量化的医学,只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机械化的初级科学层面。如果我们站得更高一些,用系统论、信息论、结构论、控制论、突变论等现代科学新理论来审视,就会明显感觉到它是比较幼稚的。例如我们常说的“可重复”,它很可能对于一些无生命的系统或简单的系统进行研究时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在生命与疾病的研究中它仍然是科学的吗?严格来说,它是很不科学的。为什么?因为生命过程与疾病过程本身就是不可重复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重复的。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在流动,时间在推移。疾病也一样,检查时看到的疾病,和治疗中疾病的发展很可能是有出入的。那么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用同样的一个治疗方案或治疗措施,何以见得是科学的呢?我们显然忽略了“人是动态的,疾病也是动态的”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