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的背后:那些关于生命、健康和医疗的真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我们陷入了怎样的困境

我们身边还有多少健康的人

在35~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大部分人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高出了10岁左右。也就是说,他们比自己的实际年龄提前衰老了10年。

目前,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能在医院里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药物越来越昂贵。换句话说,医疗在手段和药物方面的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医药卫生行业看似真的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只要稍微冷静地思考分析一下现状,就不难发现让我们感到意外的事实:一方面,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仍在直线上升;另一方面,医院的误诊率仍然居高不下。最令人担忧的是,貌似发达的现代医学对很多疑难病症依然无能为力,很多疾病甚至连最基本的病因都无法找到。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与医疗手段只能在对症治疗的层面上徘徊,而药物的毒副作用却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更多的危害,由此导致的医源性疾病也越来越多。这一切,都不能不让我们对医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暂且不谈医学现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在貌似无所不能的现代医学背景下,我们身边到底还有多少健康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健康人呢?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躯体的健康;第二,心灵的健康;第三,适应能力的健康;第四,道德的健康。这四个方面大致又可以分成两大类,即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待人接物从容自在、轻松自如;其次,处事态度积极、平和;最后,善于适应环境。

那么生理健康呢?首先,是能够抵御普通的感冒和传染病;其次,体型比较匀称,身体各部分比较协调;最后,反应比较敏锐,眼睛比较有神。另外,还有诸如口腔清洁、牙齿没有问题、头发有光泽、没有头屑、肌肉紧实、弹性良好等。只要达到这些要求,基本上就算是个健康人了。当然,我们还有另一套标准,比如睡眠质量良好、大小便正常、饮食健康、走路有力、声音洪亮、思维敏捷等,如果这样对照一下,我们的周围到底有多少人是健康的呢?

2009年12月,我国卫生部做过一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所谓“健康素养”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人们对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认知程度。这一项的合格率只有14.9%。第二是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合格率仅为6.93%。第三是对健康素养的要求,其中包括健康的基本技能和养生方式。这一项相对高一点,达到了20.39%。之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了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结果只有6.48%的人是健康的。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健康素养与健康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另一份关于我国居民健康现状的调查显示:亚健康的人群占了居民总人数的75%,患病人群占了20%,健康人群仅占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健康者的比例可能连5%都达不到。2009年,曾有一本《中国城市健康状况白皮书》,其中有三百多万份问卷调查是关于体检数据的。从那些数据来看,白领人群的亚健康比例比一般人群要高得多,达到了76%。这说明大部分白领都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在白领阶层还不到3%。这是个非常严峻的现实。而在35~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大部分人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高出了10岁左右。也就是说,他们提前衰老了10年。这就意味着,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变轻松了,结果却是人们身体的提前老化和健康状况的日益恶化。

这些数据也在提醒我们:人类的科技水平再高,也代替不了生命本身的健康状态,每个人的健康与他的遗传基因、生活方式等直接相关。尤其是生活方式,是决定健康最主要的因素。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影响健康的因素之一。如果我们一味地沾沾自喜于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这种进步反而会成为影响我们生命健康的最大障碍,甚至这种所谓的进步,会让我们产生惰性以至于影响到我们生命规律本身的正常状态。因此,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一定要与我们心理意识的进步同时前进。我们也要适时适度地把握与矫正我们的生命健康与社会相适应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