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汉郡县制初置时期的海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始皇三十年(前217)发兵征讨岭南,经过三年的战争征服了百越,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和象三郡,其中象郡是否统辖海南岛?历史上就存在着分歧。如《乾隆琼山县志》就记录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否定:“琼郡在唐虞三代为扬越荒徼,秦为越郡外境”;一种观点肯定:“雷为象郡,琼当附雷。”这一分歧成为海南历史上的悬疑事件之一。
一百多年后,即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因南越吕嘉反,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率军征南越,“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汇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抵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第二年,汉军自合浦、徐闻港出发,渡过琼州海峡进入海南。
徐闻、合浦是出发到海口以及海南的两个重要港口。《汉书·地理志》记载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汉时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从徐闻、合浦出发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从徐闻、合浦出发经南海、印度洋到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航路: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燿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徐闻对面就是海口,汉武帝的军队应是先抵达位于海口、被后人称为烈楼港的地方。烈楼港在明《正德琼台志》中有记载:“在县西北三十里烈楼都,水自五原铺下田涧流出成溪,至此与潮汇成港……烈楼觜在烈楼都海边,大石一所,生出海北三墩,石觜相望,海南地接徐闻,此最近,舟一朝可返。”《正德琼台志》又云:“按《雷志》:‘徐闻那黄渡开帆,小午至琼山烈楼,乃汉军渡海楼船布列之处。’本县都名作烈楼,又似焚楼之意,未知孰是。”《康熙琼山县志》认为汉军渡海登陆地点在烈楼港:“(琼山)县西二十里。自徐闻那黄渡开船,小午可到。乃汉军渡海之处。”《咸丰琼山县志》也称烈楼港是“汉伏波将军渡海之处。”明清人主张烈楼港为汉军渡海之处,不知何据,大概是因为此处距离徐闻港最近的缘故。
烈楼港在海口市何处?据王天意考证,烈楼港在新建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至五源河出海口一带海域。证据有二:一是《正德琼台志》关于烈楼港的词条中所载的“水自五原铺下田涧流出成溪,至此与潮汇成港”,以及“烈楼觜”、“后海”等地名均在这一带。二是此地离徐闻最近,符合各类史志中关于烈楼港的描述:“海南地接徐闻,此最近。”
汉军乘坐楼船渡过琼州海峡,表明汉代造船和航行技术均有较高的水平。汉代造船技术中以楼船建造为代表,高十余丈,甲板上建楼数层,船上设备有帆、橹、楫、纤绳等。长沙、合浦、交趾是南部三个主要造船地点。番禺地区也是华南沿海一带的造船中心之一。1974年,在广州发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秦汉造船工厂遗址,1975年和1994年,先后两次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发掘秦汉造船工场的船台遗址,船台的规模很大,共有三个,呈东北—西南走向,平行并列。1986年在广州市东山农林下路发现一座南越国时期的木椁墓,出土一艘彩绘木船模型,船上前舵有12位划桨木俑,后部是两层木楼,考古学家肯定这是一艘楼船模型。
伏波将军、楼船将军的军队乘船沿着海南岛周边的河流进入海南内陆,并在海南河口内陆设置儋耳、珠崖两郡和十六县,郡县治所均在沿海或者入海口处数十里之内,《万历琼州府志·沿革志》曰:“其初,环海以为郡县,多中土之流寓与近州县染化之人。”汉人集中居住在海南各条大河的入海口处,原住民被迫向内陆迁徙。原住民仍保持着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形成海南岛最早的汉人族群与原住民之间的分布格局,即“外官内土”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