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4章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註解】

“營”,治也;修治之義。“魄”,魂魄;謂精神也。“抱”,持也。“一”,謂道也。

【文義】

謂人之修治其精种,能持道不離乎?自省之義。言人之精神修養,應持道不離,卽不離於道也。

【論述】

“營魄抱一”,唐玄宗以前本作“載營魄抱一”。玄宗改“載”為“哉”,屬原九章末句末字讀。孫貽讓、馬夷初、蔣錫昌諸氏,皆以為是。因據刪“載”字並移於九章。“營魄”,河上公、魏源、蔣錫昌諸氏,皆解為“魂魄”,以名詞解之,非是。下文“專氣致柔”,“滌除玄覽”,與此“營魄抱一”文體同例。“專”、“滌”皆為動詞,故“營”字亦當以動詞為解,卽修治之義。

蔣錫昌氏以“‘營魄’,魂魄也。卽今語所謂精神。‘抱一’者,專心於一念之謂。‘營魄抱一’言將精神專心一念於導引之術,而勿使散失雜馳也。可知‘抱一’乃古時道家一種衛生之術也”為解。其所解“營魄”為魂魄之非是,上已論及。至所謂“抱一”為道家一種衛生之術,亦非是。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註解】

“專”,專一也。“氣”,精神之表現於外者,謂之氣。“致”,至也。“柔”,柔和也。“嬰兒”,嬰兒無私欲,且筋骨柔弱,以喻人之柔和無欲也。

【文義】

謂能專一其氣至於柔和而無私欲如嬰兒乎?自省之義。言人應如嬰兒之柔和而無私欲也。

【論述】

高亨氏以“《管子·內業篇》:‘摶氣如神,萬物備存。’尹註:‘摶,謂結聚也。’老子之‘專氣’與管子之‘摶氣’同。氣者,人之精神作用也。嬰兒之精神作用,不分馳於物,且骨弱筋柔,故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為解。所謂“專氣”與“摶氣”同,卽結聚其氣,專一其氣也。所謂“不分馳於物”,卽言嬰兒無物之欲也。其義是。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註解】

“滌除”,消除也,盡去之義。“玄覽”,妄見也。“疵”,病也,謂私欲也。

【文義】

謂能盡去妄見,守道不離,而無纖毫私欲乎?自省之義。言人應盡去妄見,守道不離,而無纖毫私欲也。

【論述】

高亨氏以“‘覽’讀為‘鑒’,‘覽’、‘鑒’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鑒者,鏡也。玄鑒者,內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故謂之玄鑒。《莊子·天道篇》:‘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萬物之鏡也。’亦以心譬鏡。洗垢謂之滌,去塵謂之除。《說文》:‘疵,病也。’人心中之欲,如鏡上之塵垢,亦卽心之病也。故曰:‘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意在去欲也”為解。其義是也。奚侗氏以“‘玄覽’為妄見;‘疵’,贅也”為解。所謂妄見,卽高氏所謂“心中之欲”也。所謂“疵,贅也”,贅,卽病也。卽去心中妄見,卽去心中之欲,蓋妄由欲生也。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註解】

“無為”,無所為,無私之義。

【文義】

謂愛民治國能無私乎?自省之義。言愛民治國當無私也。

【論述】

“無為”,王弼本原作“無知”。俞樾氏曰:“唐景龍碑作‘愛民治國,能無為。’其義勝,當從之。”劉師培、高亨兩氏,均以俞說為是,因據改。

蘇轍氏以“雖於愛民治國,一以無心遇之。苟其有心,則愛民者適以害之,治國者適以亂之也”為解。李息齋氏以“以愛愛民,愛始不周;以事治國,國始不治。清靜臨民,民將自化”為解。王安石氏以“愛民者以不愛愛之乃長,治國者以不治治之乃長;惟其不愛而愛,不治而治,故曰無為”為解。皆以“無為”為不為也。世無不愛之愛,亦無不治之治,故“無為”並非不為。“無為”之義乃無私也。解“無為”為“不為”者,皆非是。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註解】

“天門”,天,謂天下;門,人之所由從也。言天下之人也。“開闔”,開闔相尋,紛擾相爭之義。“為雌”,雌,牝也。靜也。居靜處下之義。六十一章“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文義】

謂天下之人紛擾相爭,羣爭為雄以為勝之際,能居下處靜而為不爭之事乎?自省之義。言當自處靜下以為勝也。

【論述】

王弼氏以“天門,謂天下之所由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唱,因而不為,言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為解。所謂“天下之所由”,言天下之人也。所謂“治亂之際”,言天下之人紛擾相爭,羣爭為雄,各欲為上也。所謂“應而不唱,因而不為”,言自處靜下,不與人爭雄爭上也。所謂“則物自賓而自安矣”,言以不爭之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而自為勝也。其義是。

河上公氏以“治身當如雌牝,安靜柔弱。治國應變,和而不唱”為解。所謂“治身當如雌牝,安靜柔弱”,卽以“雌”為靜下之義也。所謂“治國應變,和而不唱”,卽不與人爭先之義也。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註解】

“明白四達”,謂通達於道也。“知”讀智,巧詐之義。

【文義】

謂通達於道,能無巧詐之行乎?自省之義。言通達於道者,不能有巧詐之行也。

【論述】

“無知”二字,王弼本原作“無為”。俞樾氏以為“唐景龍碑作‘明白四達,能無知。’其義勝,當從之。”高亨氏亦以為是。因據改。

蔣錫昌氏以“謂聖人知‘道’眞確,則決不至於用其巧詐有所作為也”為解。張默生氏以“‘明白四達’,卽言對於大道能大澈大悟,對於事理能觸類旁通。‘無知’,讀作‘無智’,卽不用私智的意思”為解。所謂“知‘道’眞確”,“對於大道能大澈大悟”,卽通達於道也。所謂“決不至於用其巧詐有所作為”,“不用私智”,卽無巧詐之行也。其義皆是。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按】

右經文馬敍倫氏考證,以為“為五十一章之錯簡”。嚴靈峯氏以為“馬說是也,當從之”。因據刪。其解見五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