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三届四次理事会的召开
2000年1月召开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四次理事会,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本次会议拉开了机构改革的序幕,将中国扶贫基金会推向发展的新纪元。
一 会议召开过程
2000年1月22~23日,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杨汝岱会长,王郁昭常务副会长,阎颖、孙文芳、甘子玉、郑梦熊副会长等85名理事,顾问李力安、何载、魏玉明、相重扬、石希玉和特邀代表骆宏宾、韩东晓以及新闻记者等40余名嘉宾出席了会议。
一直密切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展并对其工作给予具体支持和指导的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带病出席了会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胡富国、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也出席了会议。
会议进程如下。
1.常规报告的发布
会议按照理事会的常规议程,分别由常务副会长王郁昭做了《工作报告》;由阎颖副会长做了《财务工作报告》;由甘子玉副会长做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章程修改报告》。
2.领导层人员变更
会议进行了机构领导层的更替。杨汝岱会长卸任,推举王郁昭同志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推举甘子玉、孙文芳、郑梦熊为副会长。
会议继续诚请荣毅仁、杨汝岱、陈俊生、黄华、费孝通、霍英东六位知名人士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名誉会长。
这次理事会领导层的变更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以王郁昭为会长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新的领导班子的组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强的领导基础。
3.专家报告
与以往理事会不同的是,为了对即将开展的机构改革进行思想和理论准备,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央党校赵黎青教授做了《中国的非营利部门和可持续发展》报告,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康晓光研究员做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报告。两位专家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第三部门发展的理论和国际经验,并对中国第三部门的产生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两位专家的报告从思想和理论上,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机构改革做了铺垫。
4.主题报告的发布
本次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何道峰秘书长受理事会委托做了《认真贯彻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精神,积极稳妥改革管理体制,深入细致研究工作方法,推进我会扶贫事业的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在这份主题报告中,何道峰宣布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确定的“继承、调整、改革、发展”的新路线,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针和目标。因此,这份主题报告实际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改革宣言和纲领性文件。
何道峰在报告中,以完全公开透明的态度和翔实准确的数据,逐一剖析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募助、项目、财务和基金运作三块主要工作以及机构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三项基础建设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毫不掩饰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措施。何道峰重点分析了如下问题。
第一,项目设立和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首先,项目过多过小,形不成规模效益,没有创出有巨大影响力的品牌。其次,基金会当时总共只有20多名人员,却管理实施了七大类30多个项目,致使项目管理水平很低。具体表现在:项目选择设立没有很好的谋划,项目管理实施不到位,项目结束没有报告。其结果就是无法将基金会的项目活动情况向社会和公众交代清楚,从而影响到基金会的社会募捐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基金会的发展。
第二,项目缺乏策划和监测研究。首先,项目设立不能仅停留在“扶贫”的空泛大目标上,必须提出帮助穷人的方法,注重对提升贫困农民的信心和能力建设。例如,农户如何参与,地方基层组织机构如何配合运作,如何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都要在创新的意识下研究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其次,是监测不够问题。监测就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执行项目设定的程序和各项规则以及项目实施效果和项目目标实现程度进行检查和验证。监测不能完全听下边的汇报,监测人员要深入项目实施地进行抽查、填表,对比项目策划设计方案查验误差。所有监测过程均要形成原始记录和档案,以待基金会和有关专家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同时也为了提供给捐赠人和社会公众查看,借以提升基金会的机构形象。
第三,就是客户开发和涵养不规范、不系统。客户就是在公益事业中捐助我们的人,潜在的客户是有可能捐助我们的人。他们是我们的委托人,也是我们的上帝。客户是分类的,要把潜在的捐助者找出来,就是客户开发的过程。要开发他们,就得知道他们到底是哪些人。他们在哪里,是男,是女,什么文化,什么价值观,怎样把他们的档案建起来,怎么规范对他们的开发和服务,都要深入规范地进行工作。而以前,基金会从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第四,内部管理责权不清,管理制度不周密、不系统,无法实现机构的有序运行,也无法激励机构员工为实现机构的目标而奋斗。由于部门设置混乱,功能不清,衔接不系统,肯定会出现功能紊乱。分工不明确,必然导致责权不清。分配不公,干得多并没有多得,干得少的也并没有少得,对干得少、懒惰的人的宽容就是对干得多的人的残忍。社团组织既然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那就要有与它相匹配的一套制度,但制度不周密、不系统,使组织机体产生漏洞,存在从“渗漏”到严重损害组织机体健康的危险。
第五,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中国扶贫基金会是成立10年的全国性公益组织,是中国唯一一家专业性扶贫公益基金会。但其业绩和能力不仅远远达不到国际水平,也与国内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组织有着较大的差距。何道峰具体分析道,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10年来,总共筹集1.6亿元资金,最高年度收入为1999年的3926万元,但与同年成立的青基会10年筹集17亿元资金相比,差距甚大。它说明,机构人员的素质不高,队伍能力水平偏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机构所有人员从秘书长到普通员工,都要以各种方式加强学习和培训,争取尽快提高机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何道峰在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王郁昭会长在会议上提出的推行全面责任管理、规范客户开发与服务、加强项目管理、深化监测研究、搞好机构形象建设和行政支持、提高基金运作效率六项改进措施,并代表秘书处向理事会提出了机构今后的奋斗目标。
首先,明确机构奋斗目标和长期规划。所谓明确目标,就是要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关于长期目标,即用5 ~10年时间,把中国扶贫基金会建成国内一流的公益组织。一流的概念就是说不管市场竞争如何激烈,都能站得住,各项指标排在全国公益组织的前10名之内,某些指标在前5名之内。关于中期目标,就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年募助和投资规模提高到接近亿元的规模,做不到这个目标或做得差距很大,秘书长将引咎辞职。短期目标是2000年募捐额度略有增长,但是物资额度下降50%,现金额度增加42%,投资规模达到5000万元,比1999年增加60%。
其次,健全组织,从功能设置、机构设置上进行改革。改革将按照客户开发、项目管理、监测研究、行政支持与形象建设、基金运作与管理五大功能设置组织机构,使五方面的职能构成一个完备的组织和工作系统。何道峰还进一步阐明了五大职能改革的具体内容,从而为即将开展的机构改革指出了方向和实现途径。
何道峰的主题报告以鲜明的主题、新颖的观点、精辟的论证、求真务实的精神,给全体参会人员以极大的震动和对机构美好发展的憧憬。主题报告成为对三届四次理事会会议精神的最好诠释和总结,也吹响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改革的号角。
二 会议的成果和决策
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四次理事会产生了如下重要成果和决策。
1.重新定位机构性质
会议对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时的目的是筹集民间(其中包括国际社会)扶贫资金,建立中国“筹集扶贫资金的第二渠道”,而筹集扶贫资金的第一渠道是政府的财政资金。因此,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10年来,一直将自己视为政府的助手,做着为政府扶贫工作“拾遗补阙”的事情。同时,也就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经营性活动筹集和积累扶贫资金的动因。
第三届四次理事会明确地改变了机构的这种定位,将机构进行了重新定位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是属于社会第三部门的社会公益组织,它是独立于政府的具有组织性、法制性、独立性、民间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的社会机构;它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与指导,但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而是与政府部门平等、合作的关系。
中国扶贫基金会是操作型基金会。它将以开展多种扶贫公益项目活动方式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会议公布了体现机构性质新定位的新LOGO。何道峰受理事会委托向与会人员详细说明了更换机构LOGO的原因,介绍了新LOGO的设计特点和含义。新LOGO也进一步诠释了机构宗旨和使命调整的深刻变化。
2.决定机构不再开展商业性经营活动
中国扶贫基金会明确宣布,机构今后将恪守公益机构的宗旨和使命,只进行社会慈善公益活动,而不进行商业性经营活动。
3.确立品牌项目发展战略和“小人物”筹资导向与责任制度
会议总结分析了机构以往只依靠会领导的“大人物”筹资模式和扶贫项目过多过小,形不成规模效益和影响力的“泛扶贫”现象,提出今后机构的扶贫项目要创新,要确立机构的品牌项目发展战略。品牌项目战略的核心是将机构的活动市场化,将扶贫公益项目做成为社会公众所认同的公益“产品”并引发“客户”即社会公众对此“产品”的购买意愿,获得对品牌项目的社会捐赠支持。
根据品牌项目战略,机构就必须改变以往会领导凭借老干部资历和人脉进行筹资的模式,建立适应公益筹资市场的运行规律的“小人物”筹资导向和责任到人的机构筹资开发责任制度,发动全会员工开展筹资活动,以此支撑品牌项目战略的实施,逐步形成机构全新的活动模式,才有可能将机构做大做强。
4.明确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地方扶贫基金会的关系
会议重新明确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各地、各级扶贫基金会之间是兄弟单位的关系。这是因为有一些省、区、市扶贫基金会提出希望确立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上下级所属关系。但中国扶贫基金会认为,这种要求既不符合国家对全国性基金会不允许建立地方分支机构的政策规定,地方扶贫基金会也不可能做到将人事、财务管理权上交到中国扶贫基金会进行统管。因此,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各省区市地方扶贫基金会不可能成为上下级所属关系,它们之间只是独立、平等的兄弟单位关系。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各地、各级扶贫基金会在扶贫领域开展的合作,将一律由法律文件进行规范和约定。
5.调整机构人员出差补贴标准
会议批准了秘书处关于调整机构人员出差补贴标准的决定。这是因为,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旦享受了地方接待,在地方政府向基金会提出给钱、给物要求时,就不能保持独立、客观的立场和心态,在决策时,就有可能产生干扰和偏差,从而产生损害机构利益的行为和结果。为了杜绝此种问题,基金会做出提高机构人员的出差补贴标准的决定,能够完全满足出差人员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出差人员接受地方政府接待的问题。
6.苦练内功,适应市场竞争
会议确定了机构今后的努力方向和行动方针,即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尽快地转变观念,苦练内功,以适应社会公益市场竞争的要求,为提升机构的实力,将机构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社会公益组织的目标而奋斗。
何道峰在主题报告中,对苦练内功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即客户开发、项目管理、监测研究、行政支持与形象建设、基金运作与管理五方面的工作。中国扶贫基金会应当从上述五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业绩为“客户”所认同,提升自己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四次理事会的召开开创了机构发展的崭新局面,它为机构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激励和鼓舞着全体员工为实现机构宏伟的目标而奋斗。
第三届四次理事会的召开也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走向改革之路的发布会。它宣布,中国扶贫基金会将用改革的方式使机构获得强大动力。从第三届四次理事会开始,中国扶贫基金会迈出了全面改革的步伐,2000 ~2002年,初步建立了科学的机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3 ~2007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改革的各项成果,将中国扶贫基金会提升为国内一流的公益机构,创造出中国公益行业和公益组织发展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