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产业转移:对象国和产业的甄别(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系列·智库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作为全球发展解决方案的“一带一路”

1.对“一带一路”的若干担忧

自2013年底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沿线国家的反应总体来看是积极的,特别是不少国家从双边层面解读这一倡议时已经认识到中国在资金、市场、技术供给以及决策方面拥有强大的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提出这一新的合作倡议,可能会对地区局势和国际秩序产生重大冲击。

从实地调研部分沿线国家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比较典型的看法。

第一,相当多的机构和研究人员认为“一带一路”的目标是与欧洲搞好关系。多数人认为“一带一路”是美国二战后推出的“马歇尔计划”的中国版,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国际版的“大跃进”。有的人认为,“一带一路”的确与“马歇尔计划”有所不同,比如资金规模、内容以及意识形态差异等,但都是大国的一种对外战略,既然是战略肯定有着不可分享的利益,甚至某种浮夸的成分,甚至有人认为,这只是中国与欧洲的合作,中国规划“一带一路”的重点不是在周边地区。比如,有人担忧,“一带一路”从语言上理解是一个带子,终端通向欧洲,而不是像中国官方宣传的那样,给沿途各个国家带来收益。

从根源上看,大家对“一带一路”的目标解读往往从本国当下的发展需求出发,因此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某种程度上,翻译和语言问题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中国政府事实上已经把“一带一路”文件的英文版发给泰国政府,泰国政府也请本国研究机构对文件进行了解读,但当我们与泰国智库沟通时,对方对“一带一路”仍存在大量的疑问。看来,仅靠官方用不同语言翻译同一个文本,解决不了邻国对“一带一路”的不解、误解,甚至恶意解读。

第二,“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并不完全契合东道国发展战略中的优先部署。沿线国家的国情差异非常大,大部分国家发展程度比我国低,少部分国家发展程度较高。历史上还没有一种合作计划可以满足如此多样的需求,“一带一路”文件也并没有具体列出哪个国家会得到哪些利益。例如,泰国智库人士就明确提出,中国说了太多要给予的话,但是实质性落实的较少,而且还难以让泰国国内各个阶层看到这个倡议对它们的好处。而印度尼西亚专家表示,印度尼西亚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出口,但“一带一路”在印度尼西亚的侧重点是基础设施,尽管长期而言这个倡议会有用,但短期内很难解决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出口战略问题。他们甚至提出,高铁在印度尼西亚的争议很大,因为普通铁路也能满足印度尼西亚的发展水平,国家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去建设高铁,也就是说,中国提倡的规划并不完全契合东道国的优先发展领域。

东南亚多数国家高度依赖全球市场,容易受全球市场波动的影响。例如,2015年下半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石油天然气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东南亚国家的货币普遍贬值。而8月份以来人民币贬值2%给它们很大的压力,因为多数国家在很多产品上和中国同时竞争出口市场。某种程度上,中国国内政策的变化将影响到周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单纯出于巩固国内利益需求的宏观政策有可能与“一带一路”要达成的稳定周边背道而驰。比如,一些企业盲目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过剩产能,导致与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形成恶性竞争,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

第三,“一带一路”沿线规划的项目怎么来计算收益和成本问题。中国在宣传“一带一路”项目时,决定依市场原则进行,但这如果纯粹是个商业项目,那么长期的成本由谁来负担?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任何项目的开展都必须在经济上是理性的,而中国目前大规模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资本投入,看上去很难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事。中国口头上宣讲的共赢难以体现在经济成本和收益上,难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特别是,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东南亚国家长期处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下,思维特性都有很强的西方印记。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必须考虑到社会内部不同派别的利益以及媒体的公开监督,多数时候以看得清、摸得着的短期利益为中心。

第四,中国是否将动用军事力量保障其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利益。印度尼西亚科学院有学者担心,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是否会动用武力来应对安全威胁,是否会跟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沿线部署军力。事实上,这个问题在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访谈中再次被提及,两国学者的答案基本上也是不希望出现中国军队常驻东南亚。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只是单纯模仿美国在全球驻军来解决我方对外投资以及境外人员的安全问题,我国很可能失去沿线国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