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序
梁建勇[1]
国有国史,地方有方志。史志谱牒是灵活生动的存史载体,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家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记载着历朝历代的沧桑往事和人文巨变,记载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山川胜迹。江山代谢,当我们今天走进龙岩这一方宝地,自然期待有一册《龙岩史话》在手,透过纸上流淌的文字,叩响记忆之门,纵览沧桑的龙岩从哪里来,怎样走过峥嵘岁月、历史烟云和人事沉浮的千万斯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选粹历史的一瞬,我们便可持卷一册品酌千年。当然,如要更加深入求索,则可借此为梯再潜入史、志深处了。
在龙岩的历史里潜行,犹如穿过一条漫长而丰富的文化长河,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激荡,造就了龙岩文化的瑰丽多姿、神秘多元。我们看到当年客家先民“自中原南下徙赣,再由赣徙闽”,一路筚路蓝缕、辗转流离,在千百年迁徙发展中秉承“一条扁担走天下”的客家精神,崇文重教,自强不息,培养出一代代客家骄子。今天,闪烁着人文理想光辉的客家文化,继续哺育新一代客家儿女茁壮成长。透过历史的烟云,“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壮美画卷缓缓打开,我们看到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古田会议决议》等光辉著作,成功从这里出发,胜利从这里开始。如今,“新古田会议”胜利召开,闽西苏区的红色文化再次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华,历久弥新。
时光的脚步跨过历史的记忆,如今我们仍能从遗址、遗迹和风俗中触摸到历史脉搏的跳动。漳平奇和洞出土的“奇和洞人”头盖骨被誉为“福建文明的曙光”,虽然经过了上下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依然能让我们清晰地想象出他们生活的片段。在汀江、九龙江两岸的水浒边、低丘上,出土了大量的砺石、石锛、石铲、石箭镞、陶纺轮等石器、陶器,尤其是按汉高祖十二年诏“南武侯织……立以为南海王”,“在今汀潮赣之间的南海国”更是闽西文明蓬勃发展的佐证。我们不难从龙岩大地上找到闽南文化的踪迹,唐代建的天宫山大雄宝殿和纪念陈元光的威惠庙,奉朔漳平刘氏三兄弟的“三公庙”,宋代的江山铜城,无不处处透出闽南的建筑遗风,苏坂的“采茶灯舞”、适中的“盂兰盆节”、江山的“郭公节”更是闽南文化的精粹。
龙岩历史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在它的涵养下,孕育出了众多历史名人,吸引了张九龄、李纲、朱熹、王阳明、宋慈、文天祥、徐霞客、纪晓岚等历史文化名人的目光,孕育了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扬州八怪”的黄慎、华嵒等名震海内外的闽西籍一代文化艺术宗师。他们代表了闽西文艺历史的高度,在闽西大地上留下的光彩华章成为闽西历史天空中的灿烂星座。他们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创造了那个时代文化的辉煌。如何把这些古今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广大历史、文化和文艺工作者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力量,时代赋予了我们这样的使命,我们更应该以此为价值追求,处理好文脉传承与引领时代的关系、文艺精品与群众文艺的关系、接地气与塑灵气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提取龙岩文化的DNA,凝聚精气神,唱响龙岩风,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龙岩史话》就是这样一本书,它通过梳理龙岩历史文化的脉络,成为弘扬继承闽西历史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有益当下、惠及长远。当我捧起《龙岩史话》这本书,似乎回到了龙岩那段悠长的岁月。有理由相信,这本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龙岩史话》,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力并得到聪敏睿智的后来者不断续修!
是为序。
2015年12月
注释
[1]作者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原中共龙岩市委书记。